肥胖带口罩(胖人戴什么口罩好看)
事关口罩佩戴,官方辟谣!
最近
不少没有抢到
N95口罩的市民
出门时佩戴了
改造版的N95
做法也很简单
将普通口罩对折
系带打一个结
结尽量靠近口罩
↓
把口罩翻折成小船形状
就ok了
↓
那问题来了
普通口罩打结
真的能变N95吗?
真相是:不能
据报道——
从材料和防护等级看,N95口罩的过滤能力会比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日常防护型口罩等高一些,其区别在于不同口罩种类中使用的熔喷布有差异。
将口罩耳带打结,虽然可以提高口罩与面部的贴合性,但不能改变口罩本身的材料,所以不能实现“普通口罩变N95口罩”的效果。
但要肯定的是,佩戴口罩时确实要将口罩尽可能贴合面部。不论何种口罩,佩戴后都要注意压紧口罩鼻梁处的鼻夹,并注意口罩四周与脸部的贴合性。
最近
网上关于口罩的传言比较多
上海辟谣平台
梳理了相关问题
一并答复
↓
KN95口罩不能防护新冠病毒?
真相:可以
近日
网传能达到防疫要求的口罩
只有5种
↓
医用防护口罩【GB19083 2010】
医用外科口罩【YY0469 2011】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YY/T 0969 2013】
日常防护型口罩【GB/T 32610 2016】
儿童口罩【GB/T 38880 2020】
相关提示表示,如果口罩外包装标注的执行标准不是这5项,不建议使用。
但是,市场上常见的KN95、N95口罩对应的并不是这5项标准,而是“GB 2626”,难道KN95、N95口罩不能防护新冠病毒?
经求证发现,网传“只有五种口罩能够防疫”的说法不准确,KN95、N95口罩可以防护新冠病毒。
网传的“只有五种口罩能够防疫”,针对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口罩。
KN95、N95口罩,有别于上述5种标准对应的口罩类型,属于“颗粒物防护口罩”类型,与“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等不同,不作为医疗器械进行监管。但对于它们的防护作用,许多权威机构均给出正面答复。
由于KN95及N95口罩过滤性更高,长时间佩戴容易产生不适。
吸烟者、肺气肿患者、肥胖者等本来就容易呼吸不畅的人群,再佩戴N95口罩,会更加雪上加霜,甚至加剧呼吸问题。
所以,人们日常防护只要选择“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即可。
前往高风险场所,可以选择KN95或N95口罩,但注意佩戴时间不要太长。
同时戴两个口罩能双倍防护?
真相:不能。
佩戴两层口罩不仅不能增加安全性,而且还可能因为口罩之间互相摩擦造成佩戴移位,影响口罩的气密性。
口罩要抖一抖才能用不然会中毒?
真相:不会。
合格的口罩没有这种风险。部分口罩在生产时会使用环氧乙烷消毒,虽然环氧乙烷属于一类致癌物,但毒性与剂量相关。
根据国家标准,口罩残留的环氧乙烷含量不超过10μg/g都是安全的。
合格口罩的环氧乙烷残留量都低于该标准,且残留的环氧乙烷在流通过程中还会继续自然挥发。所以,没必要在使用前抖口罩。
口罩佩戴常见错误
1、长时间不更换。口罩内部易附着人体呼出的蛋白质和水分等物质,导致细菌滋生。一般情况下,医用外科口罩使用4小时后应及时更换。
2、佩戴变形、潮湿或有脏污的口罩。口罩在变形、潮湿或明显脏污时,防护性能会降低,需及时更换。
3、错误佩戴和存放。如拉至下巴处、挂在耳朵一侧、直接放包里或兜里、挂在手臂或手腕上、随意放在桌上。
4、多个口罩同时佩戴。佩戴多个口罩不能有效增加防护效果,反而增加呼吸阻力,并能破坏口罩的密合性。
口罩应该这么选
拿到口罩,首先要看外包装上的文字和图片,在外包装寻找“产品标准”。
例如:产品标准YY 0469开头,那么它就属于医用外科口罩,适合公众使用。(其他口罩类型及适用场景见下表)
来源: 潇湘晨报
戴口罩会二氧化碳中毒?哪有那么容易
疫情的反复,让口罩成为大家的日用标配。关于口罩,一直有不少奇怪甚至离谱的传言。比如最近又有人称戴口罩可能导致缺氧、中毒,甚至患上“高碳酸血症”。
传言通常乍一看有理有据,煞有介事,但专业人士评价它们,有时只用四个字就够了:一派胡言。
这类流言这几年一直都在广泛传播,也不断有很多相关领域专家对此做出了辟谣。今天我们要讲一讲的,是关于戴口罩对健康到底有没有影响,还有其中的原理。
口罩真的会影响呼吸吗?
戴上口罩之后,确实会让人觉得有些不习惯,甚至有点难受。但这真的意味着正常呼吸会受到影响,以至于像流言里说的,导致血氧量下降,产生高碳酸血症吗?
我们先看一个小实验。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卫生办公室,曾经拍摄了一个口罩能否影响呼吸的实验视频。实验者先测定了血氧饱和度,数值为98%——这个指标低了就意味着缺氧;之后她戴上了四层口罩,再测量血氧饱和度,发现仍然是98%;再给她加上三层口罩后,血氧饱和度也只下降到了97%。
这种程度的改变会影响我们的呼吸吗?结论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血氧浓度在95%-100%之间都是正常的,这点儿变化对人的身体可能根本不会有什么反应。
再来看看二氧化碳的测量值。还是这个实验视频,另一位实验者先测试了一下体内的二氧化碳分压值,为31.6mmHg;戴上四层口罩后,该值变成了31.8mmHg;又加了三层口罩后,也只不过又上升了0.7mmHg,达到了32.5mmHg。
对于普通人来说,二氧化碳分压的正常值范围在30mmHg-45mmHg。可见,口罩对这个数值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至于有些人非要说口罩让二氧化碳难以排出,导致人重复吸入,导致中毒,这自然也是不靠谱的。
要知道,吸入的二氧化碳浓度高达10%,人才会有危险,而我们日常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只有0.04%,就算是我们呼出的废气,二氧化碳浓度也不过4%-5%。把脑袋伸进塑料袋,再把袋子扎紧之类的操作,才可能引起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的问题,普通人日常佩戴医用口罩是透气的,呼吸时虽然需要比平时稍微用点儿力,但吸进足够的氧气并将二氧化碳好好排出并不困难。
不同人戴不同口罩,影响不一样
我们如今已经知道,佩戴普通医用口罩,并不会影响我们的供氧。那么,种种跟口罩导致缺氧、二氧化碳浓度高引发疾病的流言,已不攻自破。不过,前文说的都是健康人佩戴普通医用口罩,有些特殊情况还是要注意一下:
像N95或过滤性能更高的口罩,其实更适合处于高风险环境下的专业人员。普通人长期佩戴N95口罩,的确容易产生不适。
此外,像吸烟者、肺气肿患者、肥胖者等,本来就容易呼吸不畅的人群,再佩戴N95口罩,自然会雪上加霜,甚至加剧呼吸问题。
还有,像某些肺部疾病比如肺纤维化的病人,戴口罩确实可能影响血氧,不过这样的患者如果感染新冠病毒,也更容易出现危重症状,因此如需在密闭公共场所活动,短时间佩戴口罩还是利大于弊的。
运动的时候能戴口罩吗?这个问题也困扰过许多朋友。令人意外的是,有研究证明,至少对于健康的年轻人(参与实验者年龄为28.2±8.7岁)来说,即使是戴着医用口罩锻炼,也不用担心缺氧,只是可能会有点不习惯而已。当然,这里提及该研究只是为了说明戴口罩并不危险,并不是建议大家戴口罩锻炼。
关于口罩,还有这些误解
了解到口罩并不会影响我们的正常呼吸,我们再来看一下关于口罩的其他误解,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口罩。
●“我戴口罩呼吸也没觉得不通畅啊?”
这话没毛病,但有这种感觉的朋友,很可能是没有正确佩戴口罩。
戴上口罩仍感觉呼吸顺畅,应先检查鼻梁部分的金属鼻夹形状是否已经按压至贴合鼻梁,下巴处是否漏气。如果口罩佩戴正确,呼吸时其实应该是有点阻碍感的。如果在冬天戴上口罩,一呼吸眼镜就起雾,那也说明鼻梁处很可能没有调整好。
●口罩、棉签里含石墨烯,会危害健康?
其实目前市面售卖的所谓“石墨烯口罩”多为噱头,例如某款“生物质石墨烯”原料,经查实为秸秆加工而成。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口罩材料采用纳米级活性炭,长期佩戴活性炭口罩的确存在吸入颗粒的风险。公众日常防疫,还是选择符合国标的防护口罩就好。
至于测核酸时用的棉签,添加石墨烯或活性炭更是无稽之谈。
●口罩防护级别越高越好?
这并不一定。前面已讲过,普通人日常生活中,并不一定非要佩戴N95及以上标准的口罩,只要认准口罩的执行标准就行了。比如医用外科口罩对应的是YY0469-2011;一次性医用口罩的则是YY/T0969-2013;一次性防护口罩的GB/T 32610-2016,也就是“国标”。此外,儿童用的口罩应当符合GB/T 38880-2020的要求。此外,选择N95、KN95及以上的口罩时,要注意避免选择带有呼吸阀的型号。
●戴口罩前必须甩一甩,否则口罩上的残留物会致癌?
合格的医用口罩并没有这种风险。口罩可吸附消毒时所用的环氧乙烷。虽然环氧乙烷属于一类致癌物,但谈到毒性也要看剂量,根据国家标准,口罩残留的环氧乙烷含量不超过10μg/g就是安全的。厂家使用环氧乙烷给口罩灭菌后,会待残留量合格后再出厂。
此外,残留的环氧乙烷在流通过程中也会自然挥发掉。因此,符合国家标准的口罩完全可以正常使用,实在没必要再甩几下。
(来源 科学辟谣)
最后总结一下:普通人预防新冠,推荐佩戴符合医用标准或国标的防护口罩。对于健康人来说,这类口罩并不会带来风险。即便现在新冠疫情有反复,新的变异毒株也陆续出现,正确佩戴口罩仍然是简单有效的日用防护措施。(丁崝)
来源: 羊城晚报
事关口罩佩戴,官方辟谣:假的!假的!
最近
不少没有抢到
N95口罩的市民
出门时佩戴了
改造版的N95
↓
做法也很简单
将普通口罩对折
系带打一个结
结尽量靠近口罩
↓
把口罩翻折成小船形状
就ok了
↓
那问题来了
普通口罩打结
真的能变N95吗?
真相是:不能
据报道——
从材料和防护等级看,N95口罩的过滤能力会比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日常防护型口罩等高一些,其区别在于不同口罩种类中使用的熔喷布有差异。
将口罩耳带打结,虽然可以提高口罩与面部的贴合性,但不能改变口罩本身的材料,所以不能实现“普通口罩变N95口罩”的效果。
但要肯定的是,佩戴口罩时确实要将口罩尽可能贴合面部。不论何种口罩,佩戴后都要注意压紧口罩鼻梁处的鼻夹,并注意口罩四周与脸部的贴合性。
最近
网上关于口罩的传言比较多
上海辟谣平台
梳理了相关问题
一并答复
↓
KN95口罩不能防护新冠病毒?
真相:可以
近日
网传能达到防疫要求的口罩
只有5种
↓
医用防护口罩【GB19083 2010】
医用外科口罩【YY0469 2011】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YY/T 0969 2013】
日常防护型口罩【GB/T 32610 2016】
儿童口罩【GB/T 38880 2020】
相关提示表示,如果口罩外包装标注的执行标准不是这5项,不建议使用。
但是,市场上常见的KN95、N95口罩对应的并不是这5项标准,而是“GB 2626”,难道KN95、N95口罩不能防护新冠病毒?
经求证发现,网传“只有五种口罩能够防疫”的说法不准确,KN95、N95口罩可以防护新冠病毒。
网传的“只有五种口罩能够防疫”,针对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口罩。
KN95、N95口罩,有别于上述5种标准对应的口罩类型,属于“颗粒物防护口罩”类型,与“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等不同,不作为医疗器械进行监管。但对于它们的防护作用,许多权威机构均给出正面答复。
由于KN95及N95口罩过滤性更高,长时间佩戴容易产生不适。
吸烟者、肺气肿患者、肥胖者等本来就容易呼吸不畅的人群,再佩戴N95口罩,会更加雪上加霜,甚至加剧呼吸问题。
所以,人们日常防护只要选择“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即可。
前往高风险场所,可以选择KN95或N95口罩,但注意佩戴时间不要太长。
同时戴两个口罩能双倍防护?
真相:不能。
佩戴两层口罩不仅不能增加安全性,而且还可能因为口罩之间互相摩擦造成佩戴移位,影响口罩的气密性。
口罩要抖一抖才能用不然会中毒?
真相:不会。
合格的口罩没有这种风险。部分口罩在生产时会使用环氧乙烷消毒,虽然环氧乙烷属于一类致癌物,但毒性与剂量相关。
根据国家标准,口罩残留的环氧乙烷含量不超过10μg/g都是安全的。
合格口罩的环氧乙烷残留量都低于该标准,且残留的环氧乙烷在流通过程中还会继续自然挥发。所以,没必要在使用前抖口罩。
口罩佩戴常见错误
1、长时间不更换。口罩内部易附着人体呼出的蛋白质和水分等物质,导致细菌滋生。一般情况下,医用外科口罩使用4小时后应及时更换。
2、佩戴变形、潮湿或有脏污的口罩。口罩在变形、潮湿或明显脏污时,防护性能会降低,需及时更换。
3、错误佩戴和存放。如拉至下巴处、挂在耳朵一侧、直接放包里或兜里、挂在手臂或手腕上、随意放在桌上。
4、多个口罩同时佩戴。佩戴多个口罩不能有效增加防护效果,反而增加呼吸阻力,并能破坏口罩的密合性。
口罩应该这么选
拿到口罩,首先要看外包装上的文字和图片,在外包装寻找“产品标准”。
例如:产品标准YY 0469开头,那么它就属于医用外科口罩,适合公众使用。(其他口罩类型及适用场景见下表)
转自:上海网络辟谣
来源: 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