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疾病科(肥胖科怎么治疗)
孩子上课易打瞌睡可能是因为肥胖 中山三院开通减重联合门诊
9月17日下午,“第四届羊城糖尿病与肥胖论坛暨减重联合团队系列学术活动”在广州举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减重联合团队正式揭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陈燕铭介绍了联合减重团队采用的“三 N”诊疗模式,并强调,青少年肥胖危害大,“肥胖要从娃娃抓起”。
9月17日,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减重联合团队正式揭牌。通讯员供图
多学科组成减重联合团队 为肥胖患者量身定制减重方案
该活动由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内分泌代谢科管理分会和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慢病管理分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承办,采取线上 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活动现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减重联合团队进行了正式揭牌。该团队由中山三院内分泌科牵头,整合了该院营养科、康复科、精神心理科、中医针灸科及胃肠外科多学科优势资源,中西医结合,为患者联合制定科学、合理、安全的减重方案。
“我们开通了一个联合门诊,每周一上午,我们多个专科的专家在中山三院天河院区9楼的门诊部进行联合接诊,为肥胖患者量身定制减重方案”,陈燕铭介绍,联合减重团队自去年6月份以来成立以来,已接诊了约250名患者,有80%的患者能够实现在3至6个月内减重5%至15%的目标。
联合团队都采用哪些方法帮助患者减重?陈燕铭介绍,主要采用“三 N”的诊疗模式综合防治,“‘三’即是采用营养干预、运动干预、心理干预这三种基本模式,先由护士测量一些基本的素质指标,营养师开出营养处方,同时医院的运动治疗师要教授患者怎样循序渐进的运动,依据患者的年龄、兴趣爱好及工作强度等度身定做一个运动处方;心理治疗师会根据病人情况,开出心理处方。在饮食、运动、心理干预的基础上,才为病患开出药物。‘N’指,在采用传统西药治疗方式的同时,也可以结合使用中医、中药或者是针灸治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陈燕铭介绍联合减重团队的“三 N”诊疗模式。通讯员供图
孩子上课易打瞌睡 也可能因为肥胖
“肥胖对于少年儿童的危害性非常大,会影响孩子一辈子,我们也强调,肥胖要从娃娃抓起”,陈燕铭说,青少年肥胖会增加糖尿病、心血管、不孕不育等疾病的发生概率,是该院联合减重团队特别侧重的一个领域。
她注意到,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胖一点不以为然,一些患者是因为学习成绩急剧下降才发现胖出了问题,比如,孩子上课时总是容易瞌睡,有些其实是因为肥胖合并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导致睡眠不好、上课打瞌睡的;还有的孩子会因肥胖出现皮肤黑棘皮样病变,父母以为是孩子洗澡没洗干净,实际上是肥胖导致的皮肤出现胰岛素抵抗,另外还有女孩子可能出现因肥胖导致的月经紊乱。
实际上,孩子的肥胖判定标准也和成人一样,要看BMI指数,正常健康的成年人BMI应该在18.5-23.9之间;如果BMI大于24,但小于28,属于偏胖体形,可能只是看到小肚腩;如果BMI突破28,就是肥胖症了,这是一种世卫组织确认的疾病。
另外一方面,也有些青少年特别追求“骨感”身材,会“过分”减肥,她提醒,其实决定人体重的有60%的因素还是遗传原因,“外因、生活方式有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如果过分地节食、体重短期内急剧降低,反而是对身体有不利影响”。
第四届羊城糖尿病与肥胖论坛暨减重联合团队系列学术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
减肥不能单纯靠节食 还要重视睡眠、运动
陈燕铭也指出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减肥误区。比如,减重不能单纯依靠节食,为了减肥而过度节食可能导致厌食症、抑郁症等一些心理障碍的出现。减重的过程中也要讲究减重的幅度,体重在原有基础上平均每周降低0.5至1公斤的速度是比较合适的。
另外,减重不能忽视睡眠。临床调查发现,肥胖的很多病人是由于睡眠不足,或者晚上工作白天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体重的明显增加,而正常的睡眠要求保障每天至少6~8个小时的睡眠。晚上最佳的入睡时间应该是9:00~11:00,尽量不要超过12:00睡觉。
对于网络上流行的代餐食品,陈燕铭表示,代餐食品在他们减重门诊中基本很少推荐使用,单纯用代餐食品并不能达到非常好的减重效果,但可以作为一个减肥的辅助方法,减重最重要的还是综合治疗,包括充足的睡眠、运动,以及规律饮食和保证良好心态。
对于主张零碳水的“生酮饮食”法,她指出,这种方法在科学上仍存在争议,对中老年人不提倡生酮饮食,因为生酮饮食本身过量的蛋白质摄入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年轻人可以尝试生酮饮食,但不能过度。
采写:南都记者李文 实习生张坤 通讯员周晋安 甄晓洲
半数成年人肥胖、超重,首个肥胖代谢病综合诊疗中心揭牌
饮食生活习惯的变化,加上国民经济的快速进步带来的食品物资可获得性增强,我国的肥胖、超重问题也日益凸显。根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肥胖率为16.4%,超重率为34.3%,预计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能达到65.3%。肥胖已成为我国公众健康面临的重大挑战。
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整合资源推进肥胖防治工作。2024年12月18日,暨大附一院肥胖代谢病综合诊疗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医院党委书记郭军、暨南大学中医学院院长朱晓峰,医院副院长黄立安、副院长杨景哥及多学科专家共同出席揭牌仪式。
多学科协作:构建肥胖代谢管理体系
18日上午10点,一名49岁的肥胖症患者拄着拐杖走进了综合诊疗中心接受了杨景哥的诊疗服务,身高仅155厘米的她,BMI指数超过了40,过高的体重甚至让她的膝骨关节都发生了病变。在专业的肥胖干预诊疗之余,来自运动医学中心的专家也为其提供了专业运动建议。“一次门诊,同时解决肥胖人士的多种问题,正是中心设置的初衷。”杨景哥告诉南都记者,在综合门诊中,医院配置了和肥胖相关的所有从内分泌、代谢、运动骨科、营养、精神心理、心血管等多个相关临床科室的专家资源,力争为减重人士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肥胖的防治需采取综合策略,类似于慢病管理,需全面考量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并为其量身定制管理方案。”
据悉,随着我国肥胖率的不断上升,肥胖及其引发的代谢性疾病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然而,当前公众对于肥胖所带来的健康风险以及科学减重方法的认识尚不充分,医疗机构在跨学科合作方面也存在提升空间。肥胖不仅被视为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更是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的重要诱因。今年4月,暨大附一院因其在肥胖症治疗领域的杰出成就,荣获“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减重代谢外科全国示范单位”称号,成为华南地区唯一获此荣誉的医疗机构。医院每年成功实施600-800例减重手术,在减重外科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该院减重外科专家王存川教授强调,手术治疗并非万能,无法满足所有患者的差异化需求。他指出,鉴于肥胖患者的成因、健康状况及治疗目标各不相同,必须依靠多学科协作的综合诊疗模式来应对。
基于这一理念,医院整合了减重代谢外科、内分泌科、营养科、中医科、儿科等多个紧密科室,并联合心内科、运动医学科、精神医学科、康复科、睡眠医学中心、内镜中心等多个相关学科,共同成立了肥胖代谢病综合诊疗中心。该中心以“多学科协作 个性化诊疗”为核心特色,各学科专家紧密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优化诊疗流程:倾力打造肥胖诊疗3.0版本
“当下的肥胖诊疗大多属于1.0模式,以减重外科或营养科等单一科室完全主导;部分医院开展了多学科诊疗,属于肥胖诊疗的2.0模式,由单一科室带领,再根据实际转诊或组织多学科MDT。”杨景哥介绍,在这些传统肥胖诊疗模式中,患者常常面临诊疗流程繁琐的困境,不得不奔走于多个科室之间。为改变这一现状,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倾力打造了肥胖诊疗3.0版本——“一站式”多学科综合减重门诊。
这一创新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其高度集成与协同。在该门诊中,从挂号、分诊、多学科诊疗、身体成分分析、抽血检查、支付,都在诊间完成,患者即可享受到全方位、一站式的诊疗服务。杨景哥介绍,医院精心整合了减重领域的专家资源,由主诊医生作为诊疗团队的核心,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评估能力,不仅细致入微地分析患者的肥胖成因、健康状况,还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人需求与期望,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制减重计划。
在主诊医生的引领下,相关专科医生紧密协作,共同为患者打造科学、连贯的减重方案。对于轻度肥胖患者,门诊可能推荐营养科专家制定的个性化饮食调整计划,辅以心理科的专业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调整心态,轻松减重。而对于中重度肥胖患者,则可能联合内分泌科进行深入的代谢评估,甚至考虑外科手术干预,如减重手术,以更直接、有效的方式控制体重。
推动公众认知:倡导科学减重理念
肥胖症的防治不仅是医疗问题,更是社会公共健康的重要议题。在强化临床诊疗的同时,中心也会将提升公众健康认知视为己任,多管齐下,致力于构建全方位的健康防护网。该中心将通过健康讲座、线上科普活动等形式,把合理饮食、科学运动以及体重管理的理念传播到公众心中。
同时,肥胖代谢病综合诊疗中心还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推进精准医学在肥胖防治中的应用。杨景哥表示:“我们致力于通过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与技术创新,精准把握每一位患者的肥胖问题,为他们量身定制出更为精准、高效的诊疗方案,并引领国内肥胖防治领域的发展方向。未来,团队还将致力于构建以暨大附一院为网顶,广州天河区级医院和17家社卫中心网底的天河肥胖防治网络。为广大天河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肥胖防治医疗服务。”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关炳生 张灿城
每逢佳节“胖三斤”,肥胖专病中心门诊咨询患者增多
春节假期刚结束,不少“长胖一族”开始计划减肥了。记者从武汉市中心医院了解到,节后到肥胖专病中心门诊就诊咨询的患者明显增多。专家提醒,减肥千万不能盲目,也不要急于求成,肥胖首先应明确病因,尤其是病理性肥胖不容忽视。
小伙假期胡吃海喝胖上加胖
身体多项指标出现异常
22岁的小陈身高1.8米,体重却高达300斤。过年期间各种聚会应酬不断,他又胖了七八斤。母亲担心儿子太胖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便带他到武汉市中心医院肥胖专病中心就诊。
经过详细检查和评估,医生发现小陈不光体重超标,还合并糖代谢、脂代谢及尿酸等代谢异常,必须进行减重治疗。针对小陈的情况,该院肥胖专病中心团队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个体化的减重方案,包括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等,并定期随访监测体重。
该院内分泌科、肥胖专病中心张旭艳主任医师介绍,由于假期里吃得好、动得少,导致不少人体重上涨。春节过后前来肥胖专病中心门诊就诊咨询的患者明显增多,大部分患者属于单纯性肥胖,但也有少数可能是病理性肥胖,不容忽视。
25岁女孩越减越肥
一查竟是甲减作怪
25岁的肖雨(化名)最近半年莫名胖了30斤,去健身房锻炼,甚至节食减肥,却一直瘦不下来,反而越来越胖,整个人也变得乏力懒动。今年春节假期后,她来到武汉市中心医院肥胖专病中心寻求帮助。
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贾婷详细询问了解到肖雨平时有乏力、畏寒、嗜睡等症状,经过内分泌激素检测,结果显示她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偏低,这才知道体重增加竟是甲减惹的祸。
张旭艳主任医师介绍,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导致人体长胖,主要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导致机体的基础代谢明显下降,此时人体处于低代谢的状态,容易引起水肿,导致体重增加,甲减的患者症状表现为倦怠乏力、畏寒怕冷、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等。
减肥应避开这些误区
科学的减肥速度为1周减1—2斤
肥胖不仅影响外观,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发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冠心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高脂血症等疾病的发生。
减重不能盲目,也不能急于求成,应避开以下误区:一是完全不吃主食,二是水果当正餐减肥,三是盲目服用减肥药物。
专家提醒,节后要清淡饮食,在控制量的基础上,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粗杂粮,饮食均衡。同时加强运动锻炼,科学的减肥速度是1周减1—2斤。减肥并非一蹴而就,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达到理想的减肥效果。(记者 王恺凝 通讯员 刘姗姗)
来源: 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