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少儿肥胖宣传(少儿肥胖的危害视频)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全过程预防少儿肥胖

一项覆盖全国23万余名儿童青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0余年间,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日益凸显:肥胖程度不断加深,并发症患病率大幅上升,性发育年龄有所提前。儿童青少年肥胖是成年时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滋生的土壤,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对提升下一代人群身体素质至关重要。

儿童肥胖并发症患病率上升

一项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牵头,复旦大学儿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等全国18家医学中心共同参与的流行病学调查,覆盖全国23万余名儿童青少年。研究结果显示,10余年间,我国超重及肥胖儿童青少年基数继续扩大,肥胖严重程度不断加深。

肥胖相关代谢并发症患病率显著上升。调查数据显示,与2008年至2012年数据相比,2013年至2017年,我国小于10岁的中重度肥胖男孩高血压患病率从28.4%上升到48.0%,女孩从20.3%上升到41.7%;中重度肥胖儿童青少年患代谢综合征比例从22.4%上升至超过40.0%。此外,截至2019年年底,肥胖男孩、女孩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分别达63.8%和45.1%。

由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等机构,汇集国内30多位临床、公共卫生、营养、运动、健康促进、卫生政策等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发布的《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指出,肥胖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增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心肌梗死、卒中、部分肿瘤等多种慢性病的风险。

肥胖与性发育年龄提前相关。相比2009年至2010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基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女孩乳房发育P3百分位(100名孩子中排前3位)年龄提前约0.53岁,男孩性发育启动年龄的中位数年龄提前0.6岁。越来越多专家达成共识,肥胖是导致儿童性早熟的关键原因。长期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质、高糖食物摄入,容易导致儿童肥胖、营养过剩,促进体内性激素的形成与分泌,从而加速第二性征出现。

“数据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程度加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常务副院长傅君芬说,儿童肥胖有70%至80%可延续至成年,使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发病风险增加2至5倍。肥胖也是性早熟、发育提前的危险因素,可能影响生殖器官发育和生育能力。

三个趋势性问题:地区差异、家庭防线、生活方式

近年来,国家多个层面出台政策策略和行动措施,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重视不断提升。从10余年间的干预效果看,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肥胖率增长虽趋于平缓,但增长势头未得到扭转,有三个问题值得重视。

一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以北京、天津为代表的北部地区,处于肥胖流行的多发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明显高于东部及南部地区,虽然近10年间肥胖率有轻微下降,但超重率仍在显著增加,这和许多欧美发达国家类似。以浙江、上海为代表的东部地区,为肥胖流行的中度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显著低于北部地区,但呈持续增长趋势。以广西为代表的南部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较10年前有所下降。

二是家庭应作为儿童肥胖控制的第一道防线。

儿童青少年洋快餐食品及含糖食品消耗显著增加,成为过去10年超重肥胖率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很多孩子从来不喝水,只喝牛奶、饮料,还有一些孩子三四岁了,竟然没有吃过青菜。这几年来就诊的孩子,中重度肥胖的比例在上升。”傅君芬表示。

“孩子胖到什么程度需要就医?是否要到重度肥胖或影响发育了才需要就医?很多家长对这些问题都有疑问,对儿童青少年肥胖认识还比较模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高珊说。

三是生活方式改变导致体重增长明显。

由于儿童青少年电子设备使用频率增加、静坐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门诊中30%至40%的患儿,都有体重明显增加现象,且因青春发育提前而就诊的孩子数量大幅上升。

全过程管理,减少胖娃要趁早

对儿童青少年肥胖流行的干预,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从早期防范干预肥胖,以减缓成年后肥胖相关并发症。

针对区域特点制定精细化公共政策。“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知水平,转变生活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区域的人口构成、文化、饮食、运动、睡眠、肠道微环境等诸多因素研究,为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尤其是东部地区,超重肥胖率持续增长,需提高警惕。”傅君芬建议,将增强儿童体质纳入学校教育、医疗卫生、健康管理等全过程,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加强家庭、学校在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干预中的“主战场”作用。北京体育大学冯琳博士表示,生活模式和饮食结构,是儿童青少年肥胖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家庭和学校在儿童肥胖干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是儿童肥胖干预第一责任人,应提倡家庭体育、亲子运动,及时对干预效果和潜在风险进行监控。

学校也要创造更好的运动、饮食支持环境,加强食育教育,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中高强度锻炼,特别要注重肌肉力量练习和强健骨骼练习。

针对能量、糖、盐和脂肪等食品物质摄入,应加强消费指导与管理。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张倩建议,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倡导并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支持环境,增加新鲜、健康食品的供应,鼓励餐饮企业售卖小份菜,控制油盐等调味品用量。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22年第8期

半月谈记者:朱涵

来源: 半月谈

儿童友好丨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防控“十要义”海报(全内容版)

来源:健康中国

中国学生营养日|超重肥胖儿童饮食管理及中医干预建议

1989年成立的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在营养学家于若木的主持下,结合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确定每年5月20日为中国学生营养日,其目的在于广泛、深入宣传学生时期营养的重要性,大力普及营养知识。

在“中国学生营养日”,我们今天就聊一聊“儿童饮食管理”这一话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儿童超重、肥胖的全球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儿童的肥胖流行始于2000年左右,我国儿童的肥胖患病率从2002年的6.6%逐渐增加到2012年的15.8%,此10年的增长速度已超过美国儿童超重肥胖率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在儿童期,肥胖不仅与哮喘、腺样体肥大、儿童1型糖尿病、儿童脂肪肝、中枢性性早熟等疾病密切相关,儿童肥胖同样会延续到成人。

一项来自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显示,在13年的随访过程中,80%的肥胖儿童会发展为成人肥胖。因此阻止儿童肥胖患病率的增长是我国公共卫生及临床医生共同面对的重要议题。

幸运的是,有文献表明,采取有效的饮食营养干预手段,超重肥胖是可以得到有效预防或是彻底治愈的。

一、哪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和儿童肥胖相关?

1.不吃早餐

文献研究表明不吃早餐的儿童发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更大。因此养成规律吃早餐的习惯对减少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 零食及含糖饮料的摄入

文献研究表明,多次摄入热量较高零食的儿童相比不吃零食的儿童患超重肥胖的概率更大。同时频繁摄入含糖饮料也增加儿童超重肥胖的患病风险。

3.进食过快

研究表明,进餐时速度过快将增加儿童肥胖患病风险。因此当儿童进食时应保持适宜的速度,避免进食过快。

儿童青少年应尽量避免以上不良的饮食习惯,避免超重肥胖的发生,以下将列出相关健康营养策略供家长朋友们借鉴参考。

二、学龄期儿童科学膳食营养策略

1. 三餐规律进餐

学龄儿童注意三餐时间应相对固定,三餐要做到营养均衡,少油盐调料等。

2.足量喝水,不喝含糖饮料

多喝白开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

3.不暴饮暴食

暴饮暴食可能增加儿童消化系统负担,造成热量堆积,导致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三、如何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存在超重和肥胖的情况?

我们可以初步通过儿童的BMI进行简单的评估。BMI(Body Mass Inde)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BMI计算公式: BMI = 体重(Kg) / 身高2(m),例如:一个52Kg的人,身高是1.55m,则BMI为:52(Kg)/1.55 2(m)= 21.6。同时参照《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的生长曲线》进行评估(见下图)。

如果您的孩子属于超重肥胖的范畴,需要尽早到医院进行评估是否存在其他肥胖合并症的情况,同时制定有效的饮食及运动策略防止肥胖进一步发展。希望通过健康的饮食宣教,让更多的青少年儿童拥有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超重肥胖的发生。

四、儿童单纯性肥胖中医干预治疗

体形的胖瘦受先天禀赋的影响,中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人有脂、有膏,有肉”,脂膏形体即为肥胖。人体物质能量代谢与脏腑功能有关,若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痰湿、膏脂聚积体内,则会引起肥胖发生。儿童单纯性肥胖除了饮食调整、运动疗法等方法外,中医调理脾胃肝肾功能,化湿涤痰,配合针灸及耳穴压丸等,能起到预防和治疗儿童肥胖症的作用。(马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