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实证性肥胖(肥胖症是指实际体重超出标准体重的)

云南中医 0
文章目录:

肥胖的根源在于气虚,活血化瘀才是关键

所谓治标不如治本,治病要先求因,减肥亦是如此。只有找到肥胖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中医认为,肥胖是一种虚证,其根源为气虚,宋代杨仁斋就曾提过:“肥人气虚生寒。”

另外,我们还常说,气不足则胖,血不足则瘦;气赖血以附,血为气之母,气虚则血少、血少则气虚,故要想减肥,活血化瘀是关键。

那生活中有什么好的措施有助于活血化瘀呢?一起来了解下!

肥胖根源在于气虚

有篇文章里面曾经提到肥胖是为虚证而非实证。一般来说,肥胖者多气虚、阳虚、痰湿。

宋代杨仁斋就曾提过“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的观点。转至清代,名医叶天士指出“夫肌肤柔白属气虚,外似丰溢,里真大怯,盖阳虚之体,惟多痰多湿”。

由此可见,肥胖的病理属性是本虚标实,气虚阳虚为本,多痰多湿为标,故减肥要以加法为主,补气补阳,活血化瘀是为关键。

气虚为什么会导致肥胖

所谓气虚,是人体虚证的一种。在中医中,虚证与实证相对,共有气血、血虚、阳虚、阴虚四种,各种虚证病因不同,所呈现的症状也不一样,其中气虚一般是指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

中医临床上,气血的具体症状多表现为免疫力低下、身体虚弱、四肢无力、头晕、呼吸短促、运动易出汗等。

中医中,气为宏观的概念,具体还可分为肺气、肾气、肝气、脾气、卫气、营气、宗气等,这些气存在于人的五脏六腑之中,是人体内外各种活动的原始动力。

人体一旦气虚,机体脏腑功能便会减退,使得脾胃受纳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分解失职,肺不能主治节、朝百脉,肾无法藏精纳气调水。

各脏腑功能失健,所食之物便不能被有效利用,人体既未吸收到相应的营养物质,也没有将代谢的废物及垃圾排出,对于该气化的物质也未进行气化。

结果,这些没有被气化掉的物质就被转化成脂肪,滋于皮下,造成肥胖。

如何快速判断气虚?

气虚除了会出现肥胖、有气无力、心虚胆小、无精打采等症,我们还可以从一个人的舌头来判断这个人是否为气虚。

如果一个人舌体胖大,舌淡红,边有齿痕,又有肥胖之症,多半可以判断其为气虚。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常说气不足则胖,血不足则瘦,但根据中医临床经验,很多患者都会出现气血皆不足。

中医常说:“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血无气的统帅和推动,就无法到达身体需要的地方。

气无血作为基础,气就变成了身体里的邪火。所以对于气虚者,一般要气血双补,而对气虚肥胖者,要以活血化瘀为重点。

活血化瘀是减肥关键

在中医中,减肥虽为“减”,但我们更讲究做加法,既然肥胖根源在于气虚,那么减肥就要先补气、补阳,阳气足,则气化功能增强,痰饮浊毒水饮等可自动排出体外。

早在《灵柩·卫气失常》中就曾将肥胖者分为膏型、脂型和肉型3种,其中膏型、脂型肥胖的原因在于痰湿,肉型肥胖的原因在湿热。

所谓痰湿,其实指患者身体内有痰和湿,二者相互结合,阻碍了身体内气的运行,导致气虚,造成肥胖。

《说文解字》中说:“凝者曰脂,释者曰膏”,意思是说,凝聚在一起的肥肉叫脂,松软的肥肉叫膏,膏人就是身上的肥肉松松垮垮,所以古人称这类胖子为“膏人”。

湿热,则是指身体内的湿和热相结合,阻碍了身体内气的运行,从而造成了气虚,造成肥胖。

《灵枢·卫气失常》中说:“肉人者,上下容大。”这类胖子圆乎乎的,浑身上下,一眼望去全是肉,古人称这类人为“肉人”。

正如叶天士所说:“气虚阳虚为本,多痰多湿为标”。无论是膏型、脂型还是肉型,其减肥重点无非除湿、祛痰、清热,最终的结果便是活血化瘀。

在食疗中,活血化瘀的食疗方非常多,今天推荐大家海带绿豆汤,方便易做,亦可有效除湿、祛痰、清热,活血化瘀。

食材:海带(15g)、绿豆(15g)、甜杏仁(9g)、玫瑰花(6g)、红糖(少许)。

烹饪及食用方法:将各种食材一同入锅,加水,熬汤,最后加红糖调味,一日一次,25天左右为一个疗程。

肥胖之症,古已有之,与其他病症一样,也需要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达到良好的减肥效果。

尤其是依靠果蔬减肥的朋友,更需注意,寒凉食品助湿,长期如此不仅不利于减肥,还会积痰致胖,故减肥要做加法,补气补阳才是根和本。

肥胖是一种需要长期防控的慢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近日,“健康城市 健康体重”肥胖防控主题系列活动启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公共卫生医疗管理处处长黄欣在启动会上表示,肥胖不仅是一种慢性疾病,也是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多种癌症等慢性病的危险因素。肥胖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一半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陈伟表示,在营养管理临床工作中,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多数肥胖患者无法靠一腔热情“管住嘴”,这是因为人的本性决定了“吃是快乐的源泉”。

面对减肥这个“顽疾”,去年5月11日,“健康城市 健康体重”2022年肥胖防控活动启动会发布了《中国家庭健康体重倡议书》,成立了健康中国行动肥胖防控联盟。全国爱卫办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表示,应在健康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把健康体重等健康生活方式作为重要抓手,特别是要持续加大肥胖防控的工作。“健康城市 健康体重”活动已经纳入健康中国行动工作要点。

全国爱卫办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在启动会上致词。主办方供图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省预防医学会肥胖防治分会主任委员赵莉认为,公共卫生的实质是政府主导,通过制定公共政策,全民共同努力,共建共享健康的环境,改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可通过研究相关政策、实证研究、综合国内外肥胖防治成果,提出肥胖防控政策建议,让健康体重更具科学证据支持,有保障、可持续。

赵莉表示,目前还没有将肥胖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纳入医保,但已有研究建议将肥胖纳入慢病防控示范区建设,从而使肥胖研究、肥胖防控政策有机结合服务更多人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郑华光表示,肥胖会通过影响血脂、血压和血糖以及其他分泌物来增加心肌梗死、心衰、脑卒中和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临床研究发现,肥胖儿童从8岁就可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脂纹期。可以说肥胖是“万病之源”。

普通公众该如何防控肥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何丽在启动会上分析说,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作为人体能量主要来源的三大营养素,对减重同样重要:优质蛋白质是减重过程中不能缺少的;主食要控制,但不等于完全不摄入碳水化合物,而是用杂粮、杂豆等既补充能量又能长时间有饱腹感的食物替代;第三,每一餐建议先饮用少油少糖的汤,再食用叶菜,然后摄入肉类,最后吃主食。

责任编辑:姜蕾,齐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胖,可能真不是你的错!华东师大这项研究发现,肥胖和你住哪儿有关……

国庆假期,

不少朋友又有了“每逢佳节胖三斤”的担忧。

小编:

让我康康,

是谁总把减肥挂在嘴边,

却又总是减不下去?

等等,先别急着自责!

根据华东师范大学一项

有关人口密度与肥胖的研究,

胖,可能真的不是你的错,

而和你住在哪里有关!

确切地说,

是和你所住社区的人口密度有关!

今年7月,一份题为《致密化发展与公共健康:人口密度与肥胖之间的U型关系》(Densification and health in China: A U-shaped associ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obesity)的研究发表于《Transactions in Planning and Urban Research》期刊,作者为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与崇明生态研究院的三位学者:孙斌栋、尹春、姚夏劼。

先说研究结果:

人口密度与BMI(身体质量指数)之间存在U型关系:

在低人口密度情境下,

它与BMI呈负相关;

在高人口密度情境下,

它与BMI呈正相关。

有点看不明白?

没关系!

第一教育采访了该研究的参与者: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主任孙斌栋教授与尹春博士,请二位学者为我们解读研究结果。

我国肥胖人口居世界第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城市建设欣欣向荣,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肥胖就是其中之一。”孙斌栋说。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显示,目前我国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已经超过一半(50.7%),6岁以下和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0.4%和19.0%;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

目前,中国肥胖人数高居世界第一!

肥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形体美观,也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

“肥胖不仅增加了人们罹患慢性病、感染传染性疾病的风险,也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尹春说。

肥胖严重危害着公共健康,也给医疗保障带来了沉重负担。防控肥胖成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要目标之一。

肥胖,不仅与个人习惯有关

孙斌栋介绍,国外的有关研究显示,肥胖不仅仅与个人习惯有关,还和所住社区的人口密度有关:

在以北美为代表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高人口密度往往伴随着混合的土地利用、连通的街道网络和更邻近的设施,它们能促进居民积极出行、提高身体活动水平,降低肥胖风险并提高健康水平。

“在国外的很多地方,人口密度比较少,人们通常是开车出行,体力消耗比较少,容易造成肥胖。”孙斌栋解释说。

也因此,在以北美国家为代表的低人口密度地区中,致密化——增加人口的密度,被当作改善城市公共健康的关键措施之一。这一主张甚至影响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健康导则。

然而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尤其是像上海这样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这样的措施仍然可行吗?在这样的背景下,三位学者开展了研究。

人口密度与肥胖有何关联?

这项研究提出,城市人口密度与肥胖之间可能存在U型关系,并以身体质量指数(BMI)为例,实证检验了两者之间的关联。

研究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对2012和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中的城市样本进行了分析(包括1984名受访者的3423个观测值)。

在控制了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和其他建成环境因素后,研究发现人口密度与BMI之间存在U型关系。

当人口密度低于8万人/km²时,人口密度与BMI呈现负向关联;

当人口密度高于8万人/km²时,提高人口密度对BMI的抑制效应趋于边际,甚至可能与BMI呈现正向关联(当人口密度高于19万人/km²时)。

图1 人口密度与BMI之间的U型关系

注:图a,人口密度对BMI的平均边际效用,阴影部分代表90%置信区间;图b,人口密度和预测BMI的U型关系曲线。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也就是说,

对于改善居民肥胖问题而言,

并不是人口越密就越好!

为了验证人口密度阈值的有效性,三位学者进一步梳理了中国情境下社区人口密度作为自变量,肥胖及其相关健康行为(如积极出行、体力活动等)作为因变量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现有文献中,人口密度与居民肥胖之间存在两个潜在阈值,即2.5万人/km²和8万人/km²。

可以认为,在低密度的城市情境下(即人口密度低于2.5万人/km²),人口密度的提高会降低肥胖风险。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方面,提高人口密度会增加街道连通性、缩短出行距离,鼓励居民采取步行、骑行等积极的出行方式,同时提高公园广场、体育设施的可达性,增加居民体力活动的可能;

另一方面,高人口密度会提高蔬果店、超市等健康食品商店的可达性,增加居民健康饮食行为的可能。

而另一方面,在高密度的城市情境下(即人口密度高于8万人/km²),增加人口密度对居民肥胖的降低效应趋于边际,甚至可能因集聚不经济导致肥胖风险的增加。

研究列举了一些潜在原因:

第一,在高密度社区,人口密度提高对积极出行方式的促进效应趋于边际,因而对减少肥胖风险的效果有限;

第二,高密度社区周边往往伴有“食品沼泽”问题(即食品环境单一,且以诸如奶茶店、快餐店、火锅店等销售高油高盐高糖食品的餐饮店为主),增加了居民不健康饮食和肥胖的可能性;

第三,身处高密度社区的居民,生活压力加剧,睡眠质量下降,导致肥胖和亚健康风险增加;

第四,高密度社区往往伴随着空气、噪音污染,这也会提高肥胖风险。

此外,当人口密度处于2.5~8万人/km²之间时,既有研究发现人口密度与肥胖风险呈正相关,也有研究发现两者呈负相关。这可能与研究对象和研究区域背景有关。

选择住所时,记得考虑这项因素

孙斌栋表示,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北美学者的一贯主张——

源于发达国家的“致密化”规划导则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城市,城市规划师应避免采取“一刀切”的政策。城市规划师应结合不同密度情境的社区,采取不同的规划策略。

对于我们普通个人而言,这项研究又有什么启示呢?孙斌栋建议,大家在选择住所时,不仅要考虑地段、房价等因素,社区的人口密度也应纳入考量。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无从得知社区人口密度的数据。怎么办?孙斌栋建议,要考虑住所周边是否有足够的休闲活动空间和运动健身设施。

“很多人健身坚持不下去,办了健身卡没用几次就不去了,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活动空间和健身场所离家不够近,前往不够方便,学术语言称之为‘可达性差’。”

可别小看每天动动胳膊、伸伸腿的一小会儿时间!

“每天比别人少活动10分钟、20分钟,一天两天没事,但要是10年、20年甚至30年累积下来,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就很明显了。”孙斌栋提醒道。

小编说:

原来,

胖可能真不是咱的错,

还和住哪儿有关~

不过,

每天保持适量的运动还是很有必要的!

国庆长假,可别光顾着吃哦~

一起动起来,

为了健康,冲鸭!

图片除标注外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