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看腰围(肥胖腰围标准)
- 1、腰围值多少是腹型肥胖?快来判断下自己是不是
- 2、\u0026#34;腹型肥胖\u0026#34;或致命,腰围越粗患癌风险就越大,海吃海喝的你快自测
- 3、腰围超标,看起来再瘦可能也是肥胖!教你判断→ 丨新版健康素养66条(25~28)
腰围值多少是腹型肥胖?快来判断下自己是不是
中国肥胖人数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显示,目前我国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超过一半,6岁以下和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0.4%和19.0%;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预计到2030年,我国成年超重和肥胖人口将达到7.9亿,学龄期和青春期超重和肥胖人口将达到5892万,学龄前超重和肥胖人口也会高达1819万。
腹型肥胖危害大
肥胖是多种代谢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由腹内脂肪异常堆积导致的腹型肥胖危害更大。腹内脂肪含量与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成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等显著相关,与血压值也有显而易见的关系。
同时,胰岛素抵抗患者的腹内脂肪面积显著大于非胰岛素抵抗者。腹内脂肪增加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C反应蛋白、血清尿酸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等,均显著相关。
总之,随着腹内脂肪的增加,各种代谢紊乱和心血管靶器官损害依次出现。同时,腹型肥胖患者由于躯体中心重量大,肢端承受压力大,还会导致骨关节病变、腰椎疾病等一系列骨骼问题。
胖不胖 看腰围
与腹内脂肪含量关系最密切的是腹围,其次是体重指数,然后是腰臀比,即腰围是衡量腹型肥胖的首要指标。
筛查是否为腹型肥胖可先测量腰围。腰围值即肚脐上2厘米的水平线的长度,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即大概率为腹型肥胖。
其次可以测量血压、血糖、血脂,看是否异常,目的就是要预防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腹型肥胖人群要采取干预措施,首先是饮食控制,具体包括:
1.规律饮食,适当控制总饭量。膳食可用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全麦、淀粉类食物,蔬菜,豆制品和水果进行搭配;避免或减少蔗糖摄入,包括饮料、甜点;每天摄入盐不超过6克。
2.戒酒或控制饮酒。过度饮酒会导致体重增加、高血压、血脂异常。
3.减少脂肪摄入。尤其是要减少动物脂肪、奶酪、黄油、酥油和奶油及动物内脏等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品的摄入。尽量选用低脂食物,如脱脂牛奶。炒菜宜选择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和亚麻子油等。每周吃两次鱼。
4.多吃新鲜食物,而不是加工食品。
其次是运动控制,具体包括:每天至少活动1次;每次活动30分钟,可选择快走、骑自行车、慢跑、跳舞、户外运动或做较重的家务;每周至少活动5天;活动后心率不宜过高,一般不超过170减去自身年龄。
轻断食 效果佳
腹型肥胖者需要控制饮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禁食。过度节食不利于均衡营养,反而容易使机体处于防御状态,不利于减重。相比节食,我们更推荐一日三餐或两餐,均衡营养配比。
腹型肥胖者可尝试以下模式的轻断食。
5 2轻断食:一周5天正常饮食,不连续的2天进食不超过500~600千卡。控制饮食期间,主要通过摄入水果、蔬菜来满足身体对能量的需求。
16∶8模式:一天的饮食在8小时内完成,剩下的16小时只喝水不吃饭,注意要喝白开水或者黑咖啡,不要喝饮料。
选择哪种模式的轻断食要因人而异,完全不耐受的人群不建议尝试。
想减腹 练HIIT
在减肥中,运动效果一般只占30%。但不能因为运动占比低,就不运动。运动可以增加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和肌肉含量。因为腹部在人体的中段,所以不管做什么类型的运动,基本都有益。网络上有很多运动爱好者介绍练出“马甲线”的经验,很多人跟练后也发现,原来结实的腹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拥有。关键是无论做哪种运动,一定要坚持。
有氧运动是减重最有效的运动方式之一,可以持续、快速燃烧脂肪。快步走、慢跑、游泳、爬山、球类运动等消耗热量较多的运动方式,均被推荐为减重的运动疗法。但有氧运动往往比较单调,运动时间长、效率低,生活节奏非常快的“打工人”常常难以坚持。基于此,HIIT训练法渐渐进入人们的运动生活。
HIIT训练法的全称为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直译为高强度间歇性训练,是一项能很好地消除腹部脂肪的运动方式。因为短时间内效果好,并且对运动场地没有太多要求,所以受到很多人的青睐。
开合跳、同侧提膝、胯下击掌、高抬腿、深蹲等动作,甚至还有“躺着做”的高效虐腹训练,都是典型的HIIT动作。耐受能力强的人每天训练15分钟,就能达到减重效果。
特别提醒过度肥胖的患者,不要一上来就做高强度运动,特别是跳跃或爬楼梯等运动。因为这些动作对膝盖压力过大,容易导致损伤。
减肥这么难,所以有人想到了手术。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轻微肥胖的人群应采取控制饮食、保持运动为主的减肥方式,如果没有合并糖尿病等其他代谢性疾病,一般不建议做减重手术。
来源:《大众健康》杂志
文: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 朱建华 张敏
策划:吴卫红
编辑:栾兆琳 李诗尧 马杨
校对:于梦非
审核:徐秉楠 陈飞
\u0026#34;腹型肥胖\u0026#34;或致命,腰围越粗患癌风险就越大,海吃海喝的你快自测
"腹型肥胖"或致命,腰围越粗患癌风险就越大,海吃海喝的你快自测我们口中常说的"将军肚""游泳圈"其实就是腹型肥胖,腹型肥胖又称为内脏型肥胖、中心性肥胖,过多的脂肪不仅堆积在皮下,更重要的是堆积在内脏,内脏脂肪堆积的腹型肥胖危害很大。
"内脏肥胖"的另一典型症状是脂肪肝,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具有低龄化发病趋势。据统计,每年节日前后是发病高峰。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内脏脂肪游离入门静脉,会直接对肝脏产生不利影响,导致脂类代谢异常。
另一方面,许多人节前节后忙于应酬,吃多了又少动,能量消耗少,增加的全部营养物质就跑到肝脏内储存起来,成了"大仓库",脂肪肝当然发生。
除此之外,腹型肥胖还会诱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谢类疾病,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根据美国CDC的最新报告显示,腹型肥胖是脑膜瘤、多发性骨髓瘤、食管腺癌、甲状腺癌、绝经后乳腺癌、胆囊癌、胃癌、肝癌、胰腺癌、肾癌、卵巢癌、子宫癌和结肠直肠癌的重要风险因素。
研究表明,腰围每增加11厘米和肥胖相关的十种癌症(比如肾癌肝癌)增加 13%,大肠癌的风险增加22%。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腹型肥胖?腰围/臀围判断腹型肥胖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以腰围男性≥102cm,女性≥88 cm。
或腰围/臀围:男性>1.0,女性>0.9时为内脏型肥胖,即腹型肥胖。
当你站立时,量腰围和臀围的尺寸,臀围以臀部最大处为准,然后用腰围尺寸除以臀围尺寸,得出腰臀比。
如果某人的腰围是79厘米,臀围是92厘米,那他的腰臀比便是0.86。男子腰臀比的上限是0.85至0.9,女子为0.75至0.8,超过这个范围就可以定义为腹型肥胖。
测量腰、臀围的方法如下:测量工具为无弹性卷尺,穿薄形的紧身衣裤进行测量。测量时,卷尺紧紧地贴在皮肤上,但不能陷入皮肤,测量数据应精确到毫米。
测量腰围时,把卷尺放置于肚脐水平处,在呼气结束时测量;测量臀围时,把卷尺放在臀部的最大周长处。完成测量后,用腰围数据除以臀围数据,得出腰臀围比例,用以评定腰臀围比例等级。
测量的原理过多的腹部脂肪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是直接相关的。
腹部有大量脂肪堆积的人腰臀围比例高,他们比腰臀围比例低的人更容易患代谢综合征,引发心血管病的危险。男人容易长腰腹,女人容易长臀部,这是个常见的生理现象。
当男人的腰围增加到2尺8寸,即93公分以上,女人的腰围长到2尺4寸,即80公分以上时,就要意识到腰腹部脂肪过于肥厚,使身体的负担加重,对心脏的压力增大,是个临界信号,要引起重视。
人是动物,必须要锻炼,有氧运动是对人体最受益,像游泳、慢跑运动对于减掉内脏脂肪效果显著。
据调查快步走可以提升体内脂肪的激素含量,所消耗掉的内脏脂肪比慢走要多47%。每次运动至少要45分钟。
平时可多食用膳食纤维。因为膳食纤维,具有吸水作用,吸水后体积增大,从而产生饱腹感而减少能量摄入。摄入的热能减少,在肠道内营养的消化吸收也下降,最终使体内脂肪消耗而起减肥作用。
杜绝暴饮暴食、偏食肉类、贪食甜点、长期大量饮酒抽烟,以此减少脂肪的摄入,避免脂肪在内脏的堆积。
3、呼吸人体存在3种呼吸方式: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混合式呼吸。
腹式呼吸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心、肺细胞的功能,增大肺活量,加强心脏功能,还对消除腹部脂肪、排除腹部废物,改善腹部血液循环,促进腹部及盆腔脏器的生命活动等皆有重要意义。
关注@妙手医生随时问医
更多阅读
你哪个部位胖?请对号入座
减肥请注意!体重指数多少算肥胖?全新BVI已推出,2个月高效瘦身
导致肥胖的真凶:肠胃中脂肪酶,减肥从源头抓起
腰围超标,看起来再瘦可能也是肥胖!教你判断→ 丨新版健康素养66条(25~28)
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公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2024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修订并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简称“健康素养66条”)。
一起来学习新版“健康素养66条”,提升健康知识和技能,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第25条
体重关联多种疾病,要吃动平衡,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超重与肥胖。
体重和健康密切相关,体重异常(过轻或过重)会影响健康,保持健康体重对于维护和促进健康至关重要。健康体重是指长期保持体重良好的健康状态。体重过低容易导致免疫力低下、骨质疏松、贫血等健康风险;超重和肥胖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肿瘤等健康风险。
体重是否正常主要取决于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即吃动平衡。进食量大而身体活动量不足,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体内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下来,造成超重或肥胖;相反,进食量不足或身体能量消耗大,可引起体重过低或消瘦。
目前判断体重是否正常的常用指标是体重指数(BMI),BMI=体重(千克)/身高²(米²)。18岁及以上成年人BMI在18.5~23.9千克/米²之间为正常,在24~27.9千克/米²之间为超重,BMI≥28千克/米²为肥胖,BMI<18.5 千克/米²为体重过低。65岁以上老年人的适宜体重和BMI可略高,建议保持在20~26.9千克/米²,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BMI建议保持在22~26.9千克/米²。
腰围是评价中心型肥胖的常用指标。建议成年男性腰围不超过85厘米,女性不超过80厘米。
第26条
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粗细搭配,不偏食,不挑食。
食物可以分为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奶蛋类,大豆和坚果类以及烹调用油盐五类。多种食物组成的膳食才能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建议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摄入25种以上。通过同类食物互换、小份备餐以及荤素搭配、粗细搭配、蔬菜深浅搭配,实现食物多样化。
谷薯类食物是我国居民传统膳食的主体,是膳食能量的主要来源。成年人每天应摄入200~300克谷薯类食物。要注意粗细搭配,建议每天吃50~150克全谷物和杂豆类,50~100克薯类。
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富含优质蛋白质、脂肪、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应适量摄入。建议成年人平均每天摄入120~200克的动物性食物。可按周进行总量控制,相当于每周吃鱼2次或300~500克,蛋类300~350克,畜禽肉300~500克。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深加工的肉制品,吃鸡蛋不弃蛋黄。
偏食、挑食会导致某些营养素摄入不足,容易引起营养不良,甚至导致疾病。日常生活中要做到膳食平衡,食物多样,三餐规律,饮食有度。早餐提供的 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午餐占30%~40%,晚餐占30%~35%。
第27条
膳食要清淡,要少盐、少油、少糖,食用合格碘盐。
为促进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第二阶段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主题为“三减三健 迈向健康”,“三减”指减盐、减油、减糖,“三健”指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长期盐摄入过多会增加患高血压、脑卒中、胃癌等疾病的风险,建议成人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包括酱油、酱、蚝油、味精等调味品和食物本身所含的盐量)。1岁以下婴儿膳食中不用额外添加盐。注意隐形盐(钠),减少腌菜、酱菜、腐乳、咸蛋、酱肉等高盐食品的摄入。购买食品时,阅读营养标签,少选高盐(钠)食品。
油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E的重要来源,有助于食物中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用,但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增加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建议成年人每天烹调油摄入量25~30 克。少吃油炸食品和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品。多种植物油交替使用。烹调方式建议多用蒸、煮、炒,少用煎、炸。
添加糖摄入过多会增加患龋齿、超重肥胖的风险,建议成年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添加糖主要来自加工食品,应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少吃糕点、糖果等;减少烹调用糖。
人体碘摄入量不足可引起碘缺乏病。成人缺碘可能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儿童缺碘会影响智力发育,严重缺碘会造成生长发育不良、身材矮小、痴呆等;孕妇缺碘会影响胎儿大脑发育,还会引起早产、流产、胎儿畸形。我国除高碘地区外,所有地区都推荐食用碘盐,预防碘缺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等患者应遵医嘱。
第28条
提倡每天食用奶类、大豆类及其制品,适量食用坚果。
奶类是一种营养成分齐全、组成比例适宜、易消化吸收、营养价值高的天然食品,富含优质蛋白质、钙、镁、钾、锌、硒以及维生素B2等营养素。奶类中蛋白质所含的必需氨基酸比例符合人体需要,其中的磷酸钙易于消化吸收,是膳食钙质的良好来源。
此外,奶类中的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等活性物质,具有改善肠道健康、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效。建议每天饮奶300克或相当量的奶制品。高血脂和超重肥胖者宜选择低脂奶、脱脂奶及其制品。乳糖不耐受人群可选择酸奶、奶酪或其他低乳糖产品,也可少量多次尝试,并注意不要空腹饮奶。
大豆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钾、维生素E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素,且含有磷脂、大豆异黄酮、植物固醇等多种益于健康的成分。适当多吃大豆及其制品可以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也可防止过多消费肉类带来的不利影响,可降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乳腺癌等发病风险。建议每天摄入15~25克大豆或相当量的豆制品。
坚果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等营养素,但属于高能量食物,适量摄入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推荐平均每天10克左右,首选原味坚果。
制作
中国疾控中心传播中心
快点“一键三连”,一起健康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