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佩兰肥胖(藿香佩兰的用量是多少)
肥胖多半是“痰湿浊邪”!一张方子,化湿祛痰,巧治头痛眩晕
今天咱们插一个“话题”,说说体型肥胖。
因为我发现在接诊的时候,很多患者的体重都超标,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肥胖也是百病之源”。
下面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个医案:
男子姓刘,是一个干部,当时的年纪是54岁,身材偏胖,且患有高血压。
就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刘先生突然间出现了强烈的头痛感,又痛又胀,一个大老爷们躺在床上都是“呻吟不止”。
更可怕的是,后来刘先生还出现了发热,恶寒的现象,给人一种“发烧感冒”的错觉。
吃了西药虽说有所缓解,但效果不明显,于是决定投中医。只见刘先生恶寒怕冷,明显就是“风寒之邪上身”所致。
那简单啊,用药: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甘草、细辛、防风、薄荷。专治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疏风散热。
效果如何呢?不用想,肯定效果不佳。
肯定是遗漏了什么,不然不会没效果,与之交谈后,发现刘先生有多年的高血压病史,现在头痛欲裂,多半是肝阳上亢所致。
于是,又接着投用“建瓴汤”,药材:生牡蛎、生地黄、生赭石、生龙骨、生杭芍、柏子仁、生山药、怀牛膝等组成,具有镇肝熄风、滋阴安神的功效。
这回总可以了吧,却不料,刘先生服用之后,疼痛不减反增,疼到在床上打滚……
2次都没效果,这真的挂不住面子,在第三次仔细审查之后,得知刘先生平时大便稀溏,食欲也不好,胸闷胃胀,舌苔白腻。
再次开方:陈皮,半夏,蔓荆子,羌活,川穹,大腹皮,佩兰,藿香,厚朴,茯苓,白芷。
这回效果怎么样呢?刘先生服用3剂之后,头痛的症状大大减轻了,整个人也神清气爽的。
在原方不动的情况下,继续投用5剂,头痛完全消失,诸证悉平。半年后,患者复诊,表示头痛从未发生过。
这个医案最初刊载于1982年的《中医杂志》上。
医案的经过大家也了解了,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下这其中的道理:
患者出现“顽固头痛”,就是因为肥胖。胖的根源是“痰湿浊邪”,痰湿上犯于舌,舌苔就会白腻。
嗜睡乏力,是因为被“痰浊”蒙蔽了心神,痰湿中阻,患者就会出现食欲不振,便溏的现象。
痰浊一旦到了头部,上犯于窍,人就会出现头痛欲裂的现象。
根据这一点而言,最开始用的“疏风散热”方,之所以没有效果,就是因为患者的恶寒,并非是“见风”,而是体内的“痰湿”引起的。
第二次的“建瓴汤”不行,是因为该方中大多是“滋阴”之品,这样不就助涨了体内的湿邪,患者头痛不加重才怪。
第三次的方子,大家可以再看一下:陈皮,半夏,蔓荆子,羌活,川穹,大腹皮,佩兰,藿香,厚朴,茯苓,白芷。
这里面的佩兰、藿香有化湿的效果,厚朴、陈皮、半夏等健脾利水,消肿理气。能调和脾胃,治“生痰”之本。
大腹皮和茯苓的搭配,利水祛湿;川穹,羌活,白纸疏泄升散,缓解头痛。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还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好了,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到这里,大家可以自己体会一下,看看自己是否也是“痰湿浊邪”所致的肥胖。
下面给大家说一下具体的表现,可以自行对照一下:
- 头晕、头痛、头沉;
- 口粘、口腻、口干;
- 吃东西不顺畅,时常出现;
- 失眠难入睡,抽搐;
- 大便黏,容易粘马桶;
- 无缘无故的低热;
- 肢体局部发热或者发凉;
- 阴雨天,胸闷气,喜叹气;
我是@心血管专家罗继红,您身边可靠的心脑血管中医师!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肥胖是由于过食、缺乏体力活动等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使体重超过一定范围,或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是多种其他疾病发生的基础。西医学中的单纯性(体质性)肥胖、代谢综合征等属于本病范畴。其他具有明确病因的继发性肥胖,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对于无症状的2型糖尿病,若肥胖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历代医籍对肥胖病的论述颇多。最早记载见于《 黄帝内经》,该书系统地记载了肥胖病的病因病机及症状,并对肥胖进行了分类。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有“肥贵人”的描述。《灵枢.卫气失常》根据人皮肉气血的多少对肥胖进行分类,分为“有肥、有膏、有肉"三种类型。病因方面,《素问.奇病论》记载“喜食甘美而多肥”;《素问.异法方宜论》还记载“西方者,其民华食而脂肥”,说明肥胖的发生与过食肥甘、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除此之外,《黄帝内经》认为肥胖与其他多种病证有关,认识到肥胖可转化为消渴,还与仆击、偏枯、疲厥、气满发逆等多种疾病有关。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肥胖的病机及治疗有进一步的认识,金,李东垣《脾胃论》指出了脾胃功能与肥胖之间的密切的联系,认为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虚弱,则少食而肥。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提出了肥胖具有多湿、多痰且气盛于外而歉于内的特点,认为肥胖应从湿热及气虚两方面论治。宋.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肥人多血实气虚,胰理多郁滞,气血难以通利,可伴气滞血痰的特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读.非风》记载了肥人多气虚、多夜湿,易致气道不利,故多非风之证。清.陈士铎《石室秘录.肥治法》认为:“肥人多费,乃气虚也。”故治痰须补气兼消痰,并补命火,使气足则痰消。清吴本立在《女科切要》中记载:“肥白妇人,经闭而不通者,必是痰湿与脂膜空塞之故也。”指出了肥胖与妇人疾病之间的联系。近代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肥胖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医学也对肥胖病的防治有了更深的认识。
[病因病机]
肥胖多内年老体弱、过食肥甘、缺乏运动、 情志所伤、先天系赋等导致湿法提察内果,田着不行,形成肥胖。
1年老体弱 肥胖的发生与年龄有关。中年以后,人体的生理机能由致脾之运化功能受损。进一步发展,则导致超量水谷不能化为精微,遂变生膏脂,随郁气之流窜而停于筋膜腔隙,形成肥胖。
3.劳逸失调《素问. 宜明五气》有“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之说。伤气则气虚,伤肉则脾虚,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输布,水湿内停,形成肥胖。
4.先天禀赋阳热体质, 胃热偏盛,食欲亢进,食量过大,脾运不及,可致膏脂痰湿堆积,形成肥胖。
5.情志所伤七情内伤, 脏腑气机失调,水谷运化失司,水湿内停,痰湿聚积,亦成肥胖
肥胖的基本病机是胃强脾弱,酿生痰湿,导致气郁、血瘀、内热壅塞。阳明阳盛,胃强者易于化热,胃热消灼,使水谷腐熟过旺。脾为太阴之土,喜燥恶润,易受湿阻,乃生痰之源。胃纳太过,重滞脾土,-则酿生湿热,进而化生痰湿;二则损伤脾阳,脾失运化而生痰湿。痰湿阻碍气机而致气郁。痰湿、气郁均可壅郁生热。痰阻、气郁、内热可形成瘀血。
病位主要在脾与肌肉,与肾虚关系密切,亦与心肺的功能失调及肝失疏泄有关。本病为本虚标实之候。本虚多为脾肾气虚,或兼心肺气虚;标实为胃热、痰湿,痰湿常与气郁、瘀血、水湿相兼为病,故痰瘀互结、痰气交阻、痰饮水肿者常见。
临床病机之间的转化常见于三种情况。一是虚实之间的转化。如肥胖早期阶段,胃强者过食肥甘,水谷精微超过机体的需要而化为痰湿,聚为膏脂,形成肥胖。但如长期饮食太过,加上痰湿郁遏,则可损伤脾胃,使脾阳不振、脾虚不运,也可导致胃失受纳,后天失养,正气渐耗,病性逐渐由实转虚,久则脾病及肾, 终致脾肾两虚。脾虚失于运化,痰湿内生,停于脏腑,阻于经络,气因湿阻,瘀因痰生,而致痰湿、气郁、瘀血相杂,从而转为以邪实为主之证,或正虚与邪实兼杂。二是病理产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如爽湿内停日久,阻滞气血的运行,可导致气滞或血瘀,而气滞、痰湿、瘀血日久,常可化热,转化为郁热、痰热、湿热或瘀热互结。三是肥胖病变日久,常变生他病。(内经》中已经认识到肥胖与消瘴等病证有关,极度肥胖者,常易合并消渴、头痛、眩晕、胸痹、中风、胆胀、痹证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以形体肥胖为主要表现。
2.起病缓慢,病程长,常伴有身体沉重、头晕乏力、行动迟缓,甚或动则喘促等症状。一旦形成肥胖,不易短时间内减轻体重。
3. 常有嗜食肥甘、缺乏运动的习惯,或有肥胖病的家族史。可因长期过重的精神压力以及不适当地服用药物诱发。
4.肥胖病变日久,常变生他病,易合并消渴、眩晕、中风等。
测量体重、身高、腰围、腹围、血压,进行血脂、血糖、血清胰岛素、黄体生成素、皮质醇、睾酮等检查,计算体重指数可反映身体肥胖程度,腰围或腰臀比可反映脂肪分布,必要时行CT或MRI计算皮下脂肪厚度或内脏脂肪量检查,也可通过身体密度测量法、生物电阻抗法、双能量X线吸收法测定体脂总量。
(二)鉴别诊断
1.水肿两者均形体肥胖 甚则臃肿。肥胖多因饮食不节、缺乏运动、先天嘉赋等原因引起,经治疗体重可减轻,但较慢。水肿多因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久病劳倦等导致,以颜面、四肢浮肿为主,严重者可见腹部胀满、全身皆肿。经治疗体重可迅速减轻并降至正常。
2.黄胖两者均有面部肥胖。 肥胖多由于年老体弱、饮食不节、缺乏运动、情志所伤、先天禀赋等原因引起。黄胖则由肠道寄生虫与食积所致,以面部黄胖、肿大为特征。
[辨证论治]
1.胃热火郁
临床表现:肥胖多食,消谷善饥,可有大便不爽,甚或干结,尿黄,或有口千口苦,喜饮水: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胃泻火,佐以消导。
代表方:白虎汤合小承气汤。
白虎汤由生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组成:小承气汤由大黄、积实、厚朴组成。前方清泄阳明胃腑郁热:后方通腑泄热,行气散结。若消谷善饥较重、口苦、嘈杂,加黄连:若口干多饮较重,加天花粉、葛根;若热盛耗气,症见疲乏、少力,加太子参,甚者可用西洋参。2.痰湿内盛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身体沉重,肢体困倦,脆害胸满,可伴头晕,口干而不欲饮,大便黏滞不爽,嗜食肥甘醇酒,喜卧懒动;舌质淡胖或大,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化痰利湿,理气消脂。
代表方:导痰汤合四苓散。
导痰汤由半夏、天南星、橘红、积实、获苓、炙甘草、生姜组成:四苓散由白术、扶苓、猪苓、泽泻组成。前方燥湿化痰和胃,理气开郁消痞:后方利水渗湿。 若湿邪偏盛,加苍术,意苡仁、赤小豆、防已、车前子:痰湿化热,症见心烦少寐、纳少便秘、舌红苔黄、 脉滑数,可加竹茹,浙贝母,黄芩、黄连、瓜萎仁等;痰湿郁久,重阳气机,以致疲瘀交阻,佯见舌暗或有瘀斑者,可酌加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参、泽兰等。
3.气郁血瘀
临床表现:肥胖懒动,喜太息,胸闷胁满,面晦唇暗,肢端色泽不鲜,甚或青紫,可伴便干,失眠,男子性欲下降甚至阳痿,女性月经不调、量少甚或闭经,经血色暗或有血块;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苔薄,脉弦或涩。
治法:理气解郁,活血化瘀。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
本方由枳壳、柴胡、桃仁、当归、红花、川芎、牛膝、赤芍、生地黄、桔梗、甘草组成。本证易于化热,若舌苔偏黄,可加栀子、知母;兼见便干难排者,加三棱、莪术、大黄:若兼失眠,加夜交藤、合欢皮;阳接者,加水蛭、淫羊藿;月经稀少,加月季花、泽兰、益母草。
4.脾虚不运
临床表现:肥胖臃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脘腹痞闷,或有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累后更为明显,饮食如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利,大便溏或便秘;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细。
治法:健脾益气,渗利水湿。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合防已黄芪汤。
参苓白术散由人参、白术、山药、茯苓、莲子、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枣组成:防已黄芪汤由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前方健脾益气渗湿;后方益气健脾利水。若身体困重明显,加佩兰、广藿香;若浮肿明显,加泽泻、猪苓;若兼脘腹痞网,加半夏,或合用平胃散。
5.脾肾阳虚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易于疲劳,可见四肢不温,甚或四肢厥冷,喜食热饮,小便清长:舌淡胖,舌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益脾肾,温阳化气。
代表方: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
真武汤由炮附子、桂枝、白术、获苓、生姜、白芍组成;苓桂术甘汤由获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前方温阳利水:后方健脾利湿,温阳化饮。若嗜热食而恶冷饮者,加炮姜:若气虚明显,乏力困倦者,加太子参、黄芪;若兼肢厥者,加干姜。
肥胖症,中医:体内藏了3种“毒”,把它们排清身体自然就瘦了!
在当代社会,肥胖问题日益严重,许多人都在探寻其成因。其实,中医学认为,肥胖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内隐藏了三种“毒”,将这些“毒”排出,身体自然就能恢复轻盈。这里所说的“毒”,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毒素,而是指那些影响身体状态的异常物质。
01湿毒
肥胖往往与体内的湿气过重密切相关。湿气累积,会阻碍气血和津液的正常运行,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当脾胃对水湿的运化能力减弱,湿气难以排出,便形成了湿毒。
湿毒的表现包括:身体感到沉重、疲惫无力、头部有压迫感、口中有黏腻感、大便不成形,皮肤容易出油和起湿疹。此外,湿气过重还会导致食欲紊乱,使得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堆积。
中医在调理湿毒时,会采用芳香化湿和利水渗湿的方法来祛湿气,同时健脾益气,防止湿气再生。常用的药材有藿香、佩兰、茯苓、薏苡仁等,这些药材能够促进水液代谢。在日常生活中,按摩阴陵泉穴,每天坚持5-10分钟,也能有效改善湿重体质。
02脂毒
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常常偏油腻,摄入过量的高脂肪和高糖食物,超出了身体的代谢能力,导致多余的脂肪堆积,形成了脂毒。
脂毒会导致血脂升高、脂肪肝,身体出现多余的赘肉,尤其是腹部、臀部和大腿。此外,脂毒还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激素失衡,进一步加重肥胖。
中医常用山楂、荷叶、决明子、泽泻等药材组方,以促进脂肪的分解和代谢,降低血脂,改善代谢功能,逐步消除脂毒。
03郁毒
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肝脏主管疏泄,肝气不畅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使得气血运行受阻,代谢废物难以排出,从而形成郁毒。
肝郁气滞的表现包括:情绪低落、易怒、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等。郁毒会扰乱身体的代谢,促使脂肪异常堆积。
在这种情况下,中医会使用柴胡、郁金、香附、枳壳、白芍等药材进行辩证加减,以疏肝解郁,恢复气机的通畅,促进新陈代谢,减轻肥胖症状。
肥胖症困扰着许多人,希望我的经验能够帮助大家找到解决之道,早日摆脱肥胖的烦恼。如果你对自己的状况不够了解,不妨寻求专业医师的辨证,弄清楚肥胖的根源,这样减肥才能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