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肥胖泛滥(中国肥胖人群多吗)
中国过半成年人超重或肥胖,亟需多学科协作推进规范诊疗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武瑛港 北京报道 “对肥胖的治疗一定是多学科、多维度、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完成,需要动员政府、个人、社区以及医疗从业人员等全领域人员,共同努力、合作和融合,才有可能降低肥胖患病率,更好地防治肥胖。”近日,在由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中国肥胖大会主办,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支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广东二十一世纪教育基金会承办的“中国肥胖大会沟通会暨中国肥胖联盟成立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表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也指出,从全国层面来看,中国肥胖诊疗领域还有太多空白,只在少数大三甲医院有治疗肥胖的专业团队,部分医院也会有通过减重手术治疗肥胖的诊疗模式,但在全国层面上还没有建立起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在内的完善的肥胖诊疗体系。“现在国内对肥胖的诊疗出现了一些‘点’,但还没有形成‘面’。”
多学科协作才能促进规范诊疗
近年来全球肥胖人数持续上涨,已成为全球重要公共健康问题,同时我国的肥胖问题也愈发严峻。《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显示,当前中国50%以上的成年人和约20%的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在部分城市中,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达40%。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超重率、肥胖率以及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迅速攀升。
另据最新发表的研究预测,至2030年,中国成年人的超重/肥胖合并患病率将达到65.3%,在学龄儿童及青少年(7~17岁)中将达到31.8%,在学龄前儿童(≤6岁)中将达15.6%。
需要注意的是,肥胖并非属于单一疾病问题,而是需要多学科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协作。
在上述大会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教授分析称,对于肥胖及相关疾病的诊疗涉及多个专科,例如高血压、高血脂属于心血管内科,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属于内分泌科,多囊卵巢综合征属于妇产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属于耳鼻喉科,压力性尿失禁属于泌尿外科,同时还会涉及消化内科、骨科等,所以肥胖诊疗横跨多个专科。“在此背景下我们一定需要整合多学科的力量,让公共卫生学、代谢生物学、临床营养科、内分泌代谢科、减重与代谢外科学、心血管内科等多领域专家共同面对肥胖问题。”
张忠涛教授也指出,肥胖本身是疾病,但同时还带来很多相关疾病,然而目前肥胖病人都分散在各个专科接受治疗,所以要更加强调以病人为中心,把患者作为整体来看,多学科联合起来治疗肥胖。
值得关注的是,在上述举办的大会中,“中国肥胖联盟”宣布正式成立,该联盟以提升全人群的体重健康水平为使命,通过多学科融合及全社会参与,促进健康教育、专业培训、转化研究和医学诊疗。
“让不同学科专家在一起开展专业的医学会议很不容易,成立中国肥胖联盟后就能够集合更多资源,除了各医学领域的专家,还可以有媒体界、企业界、行政卫生管理部门以及各种学术组织等,最终希望这一联盟能够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肥胖问题。因为肥胖不只是需要专业界力量,比如对于民众的健康素养有待提高、对肥胖认知不全面等问题,都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共同面对,以做到全社会、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体重管理。”张忠涛教授强调。
张忠涛教授进一步介绍,中国肥胖联盟的使命就是通过多学科联合和社会广泛参与来开展肥胖防治。一方面通过多学科的相互合作和融合,来促进肥胖的标准诊疗或者规范诊疗,让真正需要通过减重改善健康的肥胖患者能够得到规范的诊疗和管理,最终改善其健康;另一方面,肥胖防治并非简单的医学问题,还需要在公众层面,通过公共卫生、大众健康教育和健康素养培养等来预防肥胖和控制体重。
专业人才培养难题
除了多学科协作问题,相关领域人才培养似乎也是肥胖防治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教授在上述大会上提出,在多学科融合的诊疗模式中,以营养和运动为核心的生活方式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管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最终都需要回归健康的生活方式。
但是目前临床营养学科的人才培养似乎存在一定挑战,陈伟教授曾指出,过去三十年来,临床营养学科历经从无到有,从青涩到成熟的高速发展,每一步都需要人才的支持。“未来人才培养主要有两条路径,第一是加强医学院校的学历教育和校园教育,培养医学生对营养的理解,第二则是继续教育,例如通过国家组织的技能教育培训和考试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营养知识考核,或者由行业协会牵头进行培训和认证。”
其实不只是营养领域,整个肥胖诊疗都面临着人才培养的问题。
张鹏教授指出,目前中国肥胖诊疗相关的临床专家多是“半路出家”,减重外科专家可能之前是胃肠外科或者肝胆外科医生,更多是治疗营养不良,虽然基础知识健全,但是和临床实践之间还需要衔接,需要接受系统化的继续教育培训,但目前国内依然缺失针对肥胖的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技术的系统化培训。“所以我们目前正在这方面发力,例如设计一系列课程,对已经具有多年临床实践的资深医生进行强化培训,帮助其加速转型为肥胖相关领域医师,对青年医生进行更为深入全面的系统培训,帮助其直接成长为肥胖相关领域专科医师,更希望未来在医院里能出现整合了多学科的肥胖诊疗科。”
《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也建议相关学术机构完善肥胖防控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建设专业人才队伍,为医护人员、中小学和幼儿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提升肥胖防控能力。并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推进肥胖防控政策研究和干预应用研究,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张鹏教授进一步表示,对于国内医学院校的教育体系,已经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医学院在本科教育或者研究生教育阶段试图开展肥胖诊疗相关课程,因为疾病谱在发生变化,生活方式性疾病越来越普遍,“三高”的核心问题就是肥胖,国内医学院校目前在肥胖教育领域有些脱节,应该准入相关课程。希望中国肥胖联盟成立以后,将致力于推进从医学院校教育到青年医师毕业后教育培训和资深专科医生继续教育的立体化的肥胖医学培训和教育体系。
张忠涛教授进一步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其实国内已经有很多肥胖治疗相关的培训课程,包括讲课式培训、动物实验培训等,而且现在很多手术都是通过腹腔镜和手术机器人操作,所以现在的年轻医生其实有很多机会和途径去接触培训,如果能再参加一些培训班可能效果会更好。”张忠涛教授表示。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我国肥胖人群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如何健康减肥?医生建议→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3日,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 我国18岁以上的成年人肥胖症患病率为16.4%,且近年来肥胖人群的患病率不断上升。肥胖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如何辨别肥胖程度、如何健康减重呢?
体质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主要标准。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至24之间;BMI在24至28之间被定义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就是肥胖。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副司长 高光明: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疾病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专家表示,步行、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适合大多数肥胖人群,儿童、中老年人群也可以练习。此外,健康减肥不是少吃主食,而是少吃精制的碳水化合物和添加糖。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 于康:对于肥胖的防治,特别强调减少相关的高能量摄入,特别是高能量密度的食物,比如糖油混合物。增加绿色蔬菜或者深色蔬菜的摄入,它的能量密度比较低,饱腹感比较强,有利于控制总热量的摄入。粗粮这些全谷类的食物,还有大豆及其制品,蛋白质高、脂肪低的食物,都是可以用来保持良好体重选择的食物。避免进食过快,建议每餐都超过20分钟。细嚼慢咽,避免进食过饱、过晚,避免重口味特别是过咸的食物。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编辑:王一帆
我国与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激增,年轻人尤须警惕
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张思玮
杨金奎(左二)与团队人员讨论。受访者供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内分泌科、北京市糖尿病研究所教授杨金奎团队研究发现,2007至2021年间,我国与肥胖相关的癌症发病率以每年3.6%的惊人速度增长,这一增长在年轻人中尤为明显,而与肥胖无关的癌症发病率则保持稳定。近日,相关研究发表于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Med。
“如果不彻底改变肥胖的流行趋势,我国与肥胖相关的癌症发病率未来10年几乎将翻一番。”杨金奎指出,这无疑会给我国经济和医疗体系带来沉重的负担。
与肥胖相关的12种癌症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数估计为482.47万例,整体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已确认了与肥胖相关的12种主要癌症,包括结直肠癌、肝癌、胆囊癌、胰腺癌、乳腺癌、子宫癌、卵巢癌、肾癌、甲状腺癌、多发性骨髓瘤、胃贲门癌和食管腺癌。
肥胖是影响癌症发病率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此前,已有多个小鼠模型的研究证据表明,肥胖和高脂饮食能够加速癌症进展,缩短癌症潜伏期,并将癌症发病年龄提前。
去年发表的《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显示,按照我国超重和肥胖的BMI分类标准,1580万成年受试者中,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BMI分类标准即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数值为24~27.9为超重,大于27.9为肥胖。
近年来,我国的饮食结构和消费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成年人与青少年的肥胖率也随之迅速增长。
“作为一名内分泌科医生,我特别关注代谢性疾病对癌症的影响。而目前国内还没有与肥胖相关癌症发病趋势的研究。目前关于癌症的报道多集中在中老年人,很少关注年轻人的癌症发病情况,而年轻人中癌症的出现可以反映目前环境和饮食因素暴露的变化。”杨金奎说。
鉴于此,杨金奎萌生了研究20岁以上成人全年龄段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的想法,并着重关注年轻人癌症发病率的变化。
与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显著升高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并非所有与肥胖相关的12种癌症的发病率都呈上升趋势。杨金奎指出:“发病率升高的癌症主要包括结直肠癌、乳腺癌、子宫癌、肾癌和甲状腺癌。”进一步分析数据显示,胰腺癌、胃贲门癌、胆囊癌、多发性骨髓瘤和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在年轻人中保持稳定,而在老年人中呈下降趋势。
对此,研究人员进行了总结分析。“癌症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疾病,不能单纯将肥胖视为癌症的唯一致病因素。例如,食道癌、胃癌和肝癌不仅受肥胖影响,还与感染等因素有关。”杨金奎解释说,近年来,中国在癌症筛查和预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癌症发病率在老年人群中呈下降趋势。而在年轻人群体中,癌症发病率相对稳定,可能是因为感染的控制抵消了肥胖带来的癌症风险。
“综合分析发现,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肥胖相关癌症的发病率上升速度更快。”杨金奎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一发现提示未来的防控工作需要政策支持,例如制定更有力的食品政策、减少加工食品的消费、推动更健康的饮食,并鼓励年轻人增加运动。
此外,对于研究人员而言,癌症研究应当聚焦于理解肥胖导致癌症的机制,以便更好地识别并规避关键风险因素。
填补亚洲人肥胖相关癌症数据空白文章投稿后,审稿人主要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在研究人群中,肥胖和非肥胖相关癌症的发病率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另一个是以前对其他人群的研究是否显示了与该研究类似的趋势,即与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升高。
针对于第一个问题,研究团队重新进行了数据分析,并将肥胖相关和非肥胖相关的癌症按性别分类。结果发现,与男性相比,女性与肥胖相关的癌症发病率更高,但与非肥胖相关的癌症发病率较低。
“由于女性与肥胖相关的癌症类型范围更广,我们排除性别特异性癌症重新分析,即从所有男性癌症中除去前列腺癌,从所有女性癌症中除去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癌。”杨金奎表示,研究发现,尽管女性肥胖相关和非肥胖相关的癌症发病率都低于男性,但女性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的增长率高于男性。
针对另一个问题,研究人员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现有的报告主要关注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肥胖相关癌症的趋势,即年轻人患与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更高。而该研究正好填补了亚洲人肥胖相关癌症报告数据的空白。
当然,开展流行病学研究只是研究团队工作的一部分。“我们的重点工作是与代谢性疾病相关的机制研究、新药靶点发现与早期探索性新药研发,旨在挖掘代谢性疾病复杂的发病机制和更高疗效的药物,从而为代谢性疾病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选择。”杨金奎说。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medj.2024.07.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