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态和肥胖(富态和胖是一个意思吗)
被47岁140斤的微胖妈妈惊艳!不披头散发、首饰不戴金,优雅富态
女人到了中年,就容易被贴上“中国大妈”的标签,原本作为一个简单的称呼,如今仿佛也成为了一种贬义词,一提起大妈,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显胖、油腻、土气的女性形象。
其实,妈妈们不应该被标签定义,只要摆脱世俗观念的束缚,接纳自己并学会打扮自己,扭转形象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最近,就被这位年龄47岁、身高1米57、体重140斤的妈妈惊艳了,典型的微胖梨型身材,手臂粗、腿粗、屁股大,但是经过一番改造后,照样可以美得优雅富态。
如果你长相普通,也是微盘梨型身材,不妨向这位47岁140斤的妈妈学穿搭,看完她的日常装扮,你就会发现:原来肥胖不是原罪,不会穿衣打扮才是!
一、47岁140斤的微胖妈妈告别油腻土气,从“头开始”
① 不披头散发,扎发显脸小更干练
大多数微胖中年女性,脸都偏肉感,如果再披头散发的话,就容易显脸大,同时也会暴露脖子短粗的问题,导致肩背看起来臃肿。
相比之下,将头发扎起来增加耳朵、脖颈位置的露肤留白,整个人就会显得更加干练,视觉上也可以弱化上半身肉感,更轻盈显瘦。
② 尝试不同扎发造型,减龄又气质
适合中年女性的扎发造型有很多,比如低扎马尾、半扎发或是盘发,都展露出了面部留白,不遮遮掩掩,显得大方得体又轻盈。
同时,根据场合不同来选择扎发,如果偏正式的话,尽量以低扎马尾和盘发为主,切记盘发不要打理得太过严肃板正,适当松弛更放松。
③ 增加头发纹理感,避免贴头皮、头包脸
适当给头发增加一些纹理感,既方便打理出不同造型的扎发,同时也能避免贴头皮、头包脸的情况,比直发显得更洋气更有层次感。
切记要拿捏好头发的卷度,大卷比小卷更自然,同时也能适当修饰脸部肉感,整个人从肥胖变得有富态感,优雅更显贵。
二、细节见真章,微胖妈妈切记首饰不要戴金
(1)为什么劝你“首饰别戴金”?
黄金首饰,本身色彩饱和度高,且一般黄金打造的首饰量感都比较大,容易膨胀视觉,微胖妈妈佩戴起来就更显胖。其次,黄金带有一种很强的俗气感,对皮肤也起不到很好的修饰提亮作用,反倒容易暴露肤色暗沉等问题,是显胖显油腻的“罪魁祸首”。
(2)珍珠首饰珠圆玉润,显富态更气质
对于微胖妈妈来说,珍珠首饰是个不错的选择,本身珍珠形态圆润,与身材体型完美契合,加上光泽亮丽、晶莹剔透,给人一种珠圆玉润的感觉,气质上看起来更加优雅富态。同时,珍珠首饰对肤色能起到很好的提亮效果,整个人也会显得年轻许多。
(3)珍珠首饰成套佩戴,配饰与其呼应
微胖妈妈在佩戴珍珠首饰时,尽量成套佩戴,比如珍珠耳环、项链和戒指,有助于统一风格,提高整体造型的时尚完成度。还可以搭配与珍珠配饰呼应的包包作为点缀,配饰与首饰进行呼应,利用细节烘托时尚氛围感,精致时髦又不失优雅。
三、47岁140斤的微胖妈妈穿搭有讲究,做好这3点很重要
01.衣服收而不紧,遮肉又显瘦
微胖妈妈想要穿出显瘦效果,但又不显得那么刻意做作,在选择服装时要注重版型的松紧度,“收而不紧”,拿捏好分寸感,才自然显瘦。
比如带有收腰设计的改良旗袍裙,腰身位置略微收紧,但又不显得过于修身,刚好强调了腰线,同时也掩饰了身上的肉感,塑形效果更佳。
02.适当露肤留白,得体更塑形
“遮肉显瘦”并不是穿得严严实实,对于微胖妈妈而言,包裹得太严实,反倒容易显得臃肿笨重,没有呼吸感,给人一种胖得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要懂得适当露肤,利用及踝裙露出脚踝、小腿肌肤,或是选择小V领拉长脖颈线条,增加空气感,视觉上才看起来更加轻盈显瘦。
03.颜色不拘泥于黑白灰,衬肤显白很关键
“深色显瘦”固然没错,但是也不能为了显瘦而一味地穿一些深色系衣服,容易显得过于呆板、老气,增加视觉年龄感。
可以尝试一些有助于衬肤、显白的颜色,比如偏自然一点的莫兰迪色系,将肉感身材变得圆润富态,肤色白皙透亮了,自然也就更显年轻。#夏日生活打卡季#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全球每年280万人“胖死”!胖是“传染病” 肥起来要命
网络配图
2017年《柳叶刀》发表的关于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的报告显示:中国肥胖人口已达9000万,占比超美国达到世界第一,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如今减重作为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人们的诉求早已不仅来自于求美之心,同样伴随着许多因肥胖引起的健康问题,肥胖是基础的慢性疾病。世卫组织发出警告:超重和肥胖是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五大风验,全球每年“胖死”的人至少280万。肥胖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科学减重刻不容缓。
10月11日是世界肥胖联盟确定的四届“世界肥胖日”,为提高国人对于肥胖问题的重视程度,帮助更多胖友找到合适有效减重方式,友谊医院举办了关于肥胖的科普教育活动。
胖就是病,肥起来真要命
关于胖瘦,有种说法非常流行:“瘦”字是病字头,“胖”字没有病字头,所以瘦是病,而胖不是病。专家指出,这种说法是错的,友谊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洪旭对记者说,广义地说,“胖”不仅是“流行病”,也是“传染病”,理念可以感染,习惯行为是有记忆的,所以胖人往往愿意和胖人在一起。
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死亡率和慢性病病发率持续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大大提高了成年人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与肥胖相关联的疾病数不胜数,胖死绝非空穴来风,目前因肥胖所引起的疾病有五大类,其中三种都有致死的风险。
友谊医晥副院长张忠涛教授介绍:“肥胖引起的常见疾病第一类是二型糖尿病,对于肥胖者来说,二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非肥胖者的5倍,即使是轻度的肥胖者也可引起二型糖尿病。糖尿病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会引起冠心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及神经病变等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会造成患者致死、致残;第二类是高血压,肥胖患者同时常伴有高血压,其发展可导致患者心脏病和肾脏衰竭,增加猝死发生率;第三类,多余体重和体内脂肪增加是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时间的呼吸暂停易引发猝死。”
我国传统观念认为肥胖是“富态”而非疾病,因此肥胖人群极少主动到医院就诊,而更倾向通过控制饮食、勤加锻炼和药物治疗来缓解肥胖,但其实这是一种误区,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病症,张忠涛教授还表示:“肥胖在临床上诊断是以体重指数(BMI)为标准,即体重(千克)除身高(米)的平方。就亚洲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相关疾病的特点而言,正常人的BMI指数是在18.5~24.9之间,25~27.4之间为超重,27.5以上即为肥胖,目前中国肥胖人口已达9000万,根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发布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北京肥胖率为25.9%,居全国首位。”
传统减重方式复胖率高达90%以上
传统的减重方式五花八门,大致可分为控制饮食、运动、减肥药和减肥产品,但这些传统手段的复胖率高达90%以上,不但容易越减越重,而且对于超重人群来说,盲目运动反而容易加重关节负担,带来其他健康问题。洪旭主任表示:“对于女性而言,肥胖病患者常受到月经失调、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症等困扰,多数表现为周期素乱、月经量、色、质异常,伴随腹痛等。同时,肥胖对承重关节等部位疼痛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事实上,轻中度的肥胖人群,饮食和运动结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管住嘴、迈开腿是最佳的减重措施;但对于BMI大于27.5的肥胖病人而言,医疗手段才能带来减重希望,患者应及时到三甲医院就诊,洪旭呼吁:“目前许多肥胖病患未能得到医学治疗,希望能够大力推广和普及,让中重度肥胖患者能走进医院。”此外,他还指出,科学治疗肥胖应该因人而异,因此需要医院推进多学科合作,个性化解决肥胖患者的其他健康问题。
超重和肥胖者需要科学治疗手段
对于超重和肥胖患者而言,科学的治疗手段能够带来有效的治疗效果。张忠涛教授指出:“相比不接受减重治疗的患者,减重治疗降低肥胖者患糖尿病风险达83%。减重治疗后一年平均体重降低31公斤,体重降低后可以有效缓解体重对于骨骼的压力,从而缓解骨关节炎,减重治疗还可以有效解决和改善心血管疾病,70%以上的患者高血脂得到了改善,78.5%以上的患者改善了高血压症状,对于合并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而言,减重治疗是最为有效的治疗选择之一。此外,减重治疗还可迅速减少下尿路症状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加强减重治疗可以有效减低肥胖病人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活动现场,有不少群众来测试BMI和血糖,也有术后的患者现场交流经验。“手术过程很顺利,也只是住几天院就回家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现在恢复也正常,体重逐渐往正常的趋势走,是挺神奇的。”一位患者兴奋地表示。
对于很多患者关注的安全问题,张忠涛教授表示:“这些都是成熟的微创解决方案,例如胃旁路术减重及控制血糖效果明显,是美国最常见和最成功的联合减重与糖尿病手段,而袖状胃切除术不改变胃肠道的生理状态,不干扰食物的正常消化及吸收,是目前欧洲被广泛采用的减肥术式。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解决方案的安全性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优势更为明显。”
(来源:工人日报)
朋友,别沉迷享“瘦”生活!专家提醒:过度减肥对身体不好
话题缘起>>>
“你瘦了!”,原本是亲友之间见面时一句体贴温暖的问候语,现如今,正成为时下流行的新问候语。
从“你吃了吗?”到“你瘦了!”,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惠州人,开始“管住嘴,迈开腿”,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和膳食,来享“瘦”生活的美好和健康。
瘦的标准是什么?哪些瘦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想瘦哪就瘦哪”这个说法科学吗?本期,东时特推出享“瘦”生活专题报道,以飨读者。
话题嘉宾>>>
●市第一人民医院药膳调理中心主任 陈文滨
●市第三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 孙玥
●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 李绪娴
●市中心人民医院营养科副主任 孙诗博
●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医师 黄伟亮
●国家高级营养技师、惠州市营养学会理事长 曾晓辉
●惠州学院政法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 宋作海
城市里健身场所越来越多,健身的项目也越来越丰富,“每天锻炼一小时,天天都是健身日”的理念深入人心。 东江时报记者周楠 摄
问候语的变迁
改革开放前,人们见面的问候语总是一句话——“吃了吗?”那时候,粮食紧张,物资匮乏,“吃”是个大问题,人们一直为了吃饱肚子而努力。
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物质短缺的记忆得以翻篇,“吃”已不是问题。家里餐桌上的菜肴已从“要吃饱”转变为“要吃好”。以前的高档食品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亲朋好友下馆子饱餐一顿已是件平常事。
那时候,人们之间的问候语也从“吃了吗?”变为“最近忙不忙?”“在哪发财呀?”“工资涨了吗?”
进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生活富裕了。人们以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融入社会,重新审视自我,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加讲求生活的品质,这些都在问候语中有所体现。“单位效益怎么样?”“听说你跳槽了?”“家里买车了?”“家里换房了?”等等成为人们见面时的问候语。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满足,旅行、读书、健身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城市里健身场所越来越多,健身的项目也越来越丰富,“每天锻炼一小时,天天都是健身日”的理念深入人心,“今天去哪健身?”“你瘦了”成了问候语中的新宠。
“小胖墩”越来越少
众所周知,肥胖是导致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原因之一。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肥胖定义为一种慢性疾病。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科学减肥当然是件好事。
近日,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肥胖门诊收治了一名12岁的重度肥胖患者。通过个体化饮食方案干预与对减重期相关营养指标的动态监测及随访,患者19天减重4.6kg,脂肪减少2.8kg,腰围足足减少20.5cm。肥胖患者体脂率得到明显改善,体重也明显下降。
“现在‘小胖墩’少了许多。以前每年暑假要接诊10来个,而今年暑假前来看诊的‘小胖墩’不到10个。”该门诊主治医师吴少彬介绍。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身边的“小胖墩”也越来越少了。在江北某小区内,记者随机遇到11个16岁以下的小孩,偏瘦的5个,中等身材的4个,偏胖的2个。
究其原因,专家分析说,这与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健康,以及学校推行体育锻炼密不可分。“以前是一味让孩子多吃多补,现在家长也很注意营养均衡。”
此外,医生还表示,从每年体检数据上看,学生身体素质也有越来越好的趋势,“今年体检发现,市区初中生个头越来越高,男生大多数都超过了1.7米;女生普遍都超过了1.6米。”
过度减肥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
怎样看待瘦?哪些瘦是好的,怎么判断,有无具体的参照标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很多人为了追求美丽,努力地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减肥瘦身。但是,瘦到什么程度才是合适的,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并很可能因为减肥过度导致各种副作用。”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曾永青介绍,标准体重指数(BMI),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得出的数字,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一个人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举个例子,一个60公斤体重的人,身高为1.7米,那么他的标准体重为60/1.72=20.76。中国的参考标准范围是18.5≤BMI
市第一人民医院药膳调理中心主任陈文滨也表示,目前世界范围内“营养不良”的诊断尚无统一且明确的标准,但我国有数据显示BMI(体重指数,即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18.5kg/m2即为成人低体重,低于此指标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潜在健康风险。
曾永青提醒,过胖或过瘦可能是体质出现偏颇的表现,不应该一味地追求瘦身。过度减肥消瘦还可能引起厌食症、胃肠疾病、营养不良、骨质疏松等问题,严重的还可能危及生命健康。
◎微言微语
网友对瘦这件事是怎么看的呢?日前,东时记者分别通过小区微信群和家人微信群进行了“微”调查。调查发现,主张不胖不瘦的占半数以上,少数主张胖,还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认为瘦好。
主张瘦
青:我做梦都想瘦,我现在每天严格控制食量,晚上基本上不吃饭,但还是瘦不下来。
不告诉你:瘦穿什么衣服都好看,我要将减肥进行到底。
主张胖
Ante:我是吃再多也胖不起来的那种,我希望自己胖一点,肉肉女孩可爱。
阿敏:我胖我骄傲,别人想胖还胖不起来呢。女孩子胖一点叫丰满,台风还吹不跑。
主张不胖不瘦
Vivian:胖子显富态,瘦子显得老,不胖不瘦正好,身材好,看起来更年轻。
飘逸:当然是不胖不瘦最好。太胖了容易血脂高,引起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太瘦了也不太好,容易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也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所以保持正常体重是最好的。
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张斐 通讯员林斐 程秋伊 郑子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