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大肥胖(脖子肥胖和肿大的区别)
你以为脖子粗只是胖?其实可能是甲状腺问题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明明衣服尺码没变,可领口却紧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或者在体检时,发现脖子上的“小疙瘩”越来越大?其实,这可能是你的甲状腺在“闹脾气”!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问题。
甲状腺“闹脾气”的信号,你收到了吗?
甲状腺要是出了问题,可能会发出很多信号。比如说,你发现自己脖子变粗了,或者摸到脖子前面有肿块,还可能脖子前面疼、声音变得沙哑、感觉脖子憋得慌。还有些人会眼球突出、心跳加快、气短、吃得多却瘦得快等等。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这些情况,可得留心了!
甲状腺问题也分很多种,你知道吗?
脖子变粗可能是由多种甲状腺疾病引起的,比如:
单纯性甲状腺肿
这种情况在女性朋友中比较常见。一般来说,除了脖子变粗,不会有其他特别明显的全身症状。刚开始的时候,甲状腺会比较均匀地肿大,表面摸起来比较光滑,质地也比较软。但时间长了,可能会摸到一个或多个小疙瘩,这些小疙瘩通常长得很慢。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
如果你发现自己脖子肿了,还特别容易着急、激动、睡不着觉,手还会抖,特别怕热、爱出汗,吃得多却越来越瘦,心跳也很快,那就要小心是不是甲亢了。去医院抽血查个甲功就能知道结果。
甲状腺炎
亚急性甲状腺炎: 这种炎症多见于 30-40 岁的女性,经常是在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发生的。主要表现就是脖子前面肿起来、变硬、还疼,这个疼痛还可能延伸到耳朵、太阳穴附近。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氏甲状腺炎): 这种炎症也是在 30-50 岁的女性中比较常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但是不疼,摸起来比较硬,表面比较光滑。刚开始可能没什么感觉,时间长了可能会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表现,如果肿得厉害,还可能压迫到周围的器官。
甲状腺腺瘤
这是甲状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 40 岁以下的女性。主要表现是脖子上长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疙瘩,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个,摸起来有点硬,长得比较慢,一般也没什么其他症状。这个小疙瘩会随着吞咽的动作上下移动,这是它和其他脖子上的小疙瘩的区别。
甲状腺癌
早期的时候,甲状腺癌可能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疙瘩,没什么感觉,很多人都是在体检的时候才发现的。少数患者可能会先发现脖子上的淋巴结肿大。随着病情发展,肿块可能会压迫到气管、食管、神经等等,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到了晚期,癌细胞还可能转移到肺部、骨头等器官,引起相应的症状。
怎么预防甲状腺出问题呢?
预防甲状腺疾病,孕期检查非常重要,尤其是怀孕的前三个月。因为胎儿在这个阶段还不能自己合成甲状腺激素,完全依赖妈妈提供。如果妈妈的甲状腺激素不足,可能会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另外,对于生理性甲状腺肿,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含碘的食物。
甲状腺有问题,该怎么办?
如果怀疑自己有甲状腺问题,可以去做个彩超和甲功检查。彩超可以看看甲状腺里面有没有异常,还能判断结节是实心的还是囊性的,也能排除是不是脖子上的脂肪多了导致的脖子粗。如果怀疑结节有癌变的可能,还可以做个穿刺活检,看看结节的性质,再决定要不要手术。抽血查甲功可以看看甲状腺的功能是否正常,有没有自身免疫性炎症。
不同的疾病的不同治疗方案
亚急性甲状腺炎可以用药物治疗。
桥本氏甲状腺炎如果合并甲减,也需要用药物治疗。
小的良性甲状腺结节可以先观察,定期复查;大的良性实性结节或者多发性甲状腺肿伴有压迫症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甲状腺癌需要手术治疗,术后还需要药物治疗,部分患者还需要进行碘 131 治疗。
甲状腺囊内出血如果没有明显的压迫症状,可以先保守治疗,3 个月后复查。
甲亢有三种治疗方式:首选药物治疗;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或者不能耐受药物的副作用,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果甲亢很严重,但是患者不能耐受手术,可以考虑碘 131 治疗。
一些日常注意事项
甲状腺癌患者术后一定要定期复查,看看药物治疗的剂量是否合适,有没有复发或转移。
甲亢患者要少吃海产品。
保持好心情,避免刺激身体的免疫系统,保持激素水平的稳定。
总而言之,发现脖子变粗或者体检发现甲状腺有问题,不要慌,也不要自己瞎猜,及时去看医生才是正确的选择!
作者 |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 张春霞
来源: 北京114预约挂号
脖子变粗,小心腹型肥胖!每周运动2.5小时,能减大肚子
脖子变粗,小心腹型肥胖
本报记者 燕声
你以为脖子变粗只是稍微有点胖吗?
不止如此,此前有研究显示,脖子粗增房颤风险、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等。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研究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又显示,颈围的变化与内脏脂肪面积相关,颈围每增粗5%,腹型肥胖风险增加36%。
1 颈围增粗与腹型肥胖相关
该研究纳入1000余名24~80岁的上海居民,平均年龄57.8岁,其中男士占40.7%。男士和女士的平均颈围分别为38.2厘米和33.7厘米,平均内脏脂肪面积为82.43平方厘米;平均随访2.1年后,男士和女士的平均颈围分别为38.1厘米和33.8厘米,平均内脏脂肪面积为84.55平方厘米。
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饮酒、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等多个混杂因素后,分析显示,平均随访2.1年期间,颈围增粗5%以上的人内脏脂肪组织较颈围变化不大(±2.5%)者多26%。
在无腹型肥胖的人中,颈围的变化与腹型肥胖(脂肪组织面积≥80平方厘米)呈正相关。颈围每增粗5%,腹型肥胖风险增加36%。在不同性别、体重指数、腰围、年龄分组中,颈围的变化均与随访期间的腹型肥胖风险呈正相关。
内脏脂肪面积是诊断腹型肥胖的金标准,可准确、直观地反映内脏脂肪聚积,常用的检测方法有腹部CT和MRI检查。但由于其检查费用昂贵又费时,且有射线辐射风险,不适合在临床实践中常规应用。研究者表示,测量颈围可辅助评估腹型肥胖。
2 腹型肥胖与多种疾病相关
众所周知,腹型肥胖有很高的健康风险。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吕筠、田园等通过对41万余成人进行分析后发现,腰变粗(中心性肥胖)是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腰越粗,发生冠心病、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死于冠心病的风险越高。《英国癌症杂志》一项研究称,腰围每增加11厘米,肥胖相关癌症风险增加13%。腰围每增加8厘米,肠癌风险则增加15%。北京同仁医院学者发表的一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还提示,中心性肥胖者痴呆风险高。
其实,颈部脂肪组织的堆积,如双下巴乃至颈部更深部位脂肪堆积,与内脏脂肪堆积一样危险。此前,《国际肥胖杂志》上发布的一项研究就警告说,脖子粗、双下巴预示着全身性肥胖、心脏代谢风险高和机体炎症。
颈围超标,意味着颈部皮下脂肪增多,会有很多疾病风险。弗明汉心脏研究最新分析提示,脖子粗,房颤风险高。
3 坚持每周150分钟体力活动
能减掉大肚子
肥胖可导致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增加心血管病发病及死亡风险。那么,肚子大该如何减?美国心脏协会发表的肥胖与心血管病科学声明指出,运动可减少内脏脂肪,即使体重无变化。
体力活动或结合饮食的体力活动干预,已被证明可减少内脏、心包脂肪和心外膜脂肪。每周3~5次,持续12~52周的锻炼可以减少内脏脂肪。即使没有体重减轻,运动也可以降低内脏脂肪,在没有体重减轻的情况下,内脏脂肪减少,可能与肌肉等增加有关。
声明指出,减少热量,也可减少腹部脂肪。但与饮食干预相比,大多数研究显示运动对降低内脏脂肪更有益。减少腹部肥胖最有益的体育活动是有氧运动,力量锻炼的效果不明确。同样,高强度运动也并非总是优于中等强度运动。甚至3个月的步行,也可明显减少内脏脂肪。尽管有许多药物可以降低体脂,但生活方式甚至比药物更有效。研究分析发现,满足目前建议的每周150分钟的体力活动,足以减少腹部脂肪。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燕声 万涛
值班主任 || 范宏博
转载及投稿 || 010-62969002转8486
邮箱:ln8103@cnki.net
为何有些肥胖人士脖子老是“洗不干净”?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肥胖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十大慢性疾病之一。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已有超过50%的成年人和20%的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超重和肥胖不仅影响个人健康,还会给问题群体带来心理困扰。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副主任医师罗丹告诉记者,该院接诊的不少肥胖患者,有多人提出“脏”脖子的问题,因为被认为是不讲卫生,给他们带来诸多心理困扰,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这其实是因肥胖引起的“黑棘皮病”。
15岁中学生脖子“总洗不干净”
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接诊的患者中,黑棘皮病算是普遍现象。
近日,中学生龙龙(化名)来到罗丹的诊室问诊。龙龙今年15岁,体重超过200斤,是一名重度肥胖患者。因患上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龙龙每天晚上只能半躺着睡觉,并且夜间多尿,还有高血压等症状。
而且因为脖子上黑黑的斑纹,学校老师还曾专门找过龙龙的家长,被质疑是“清洁卫生没做好”。这让龙龙更加自卑,学习成绩也受到影响。然而,不管龙龙怎么洗,这圈黑黑的斑纹总是洗不掉。
诊室内,罗丹指着龙龙的脖子说:“典型的黑棘皮病,就像从来没洗过一样。这其实是肥胖引起的,无论怎么洗都洗不掉。”
黑棘皮病,病因只有一个字:胖
什么是黑棘皮病?如何防治?
罗丹解释称,黑棘皮病是一种皮肤角化过度伴局部肤色加深的疾病,病变部位出现“天鹅绒样”增厚甚至抚状突起,常常出现在颈部、腋下、腹股沟、膝盖、肘部、胭窝等区域。黑棘皮病的出现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黑棘皮病不单单是皮肤病,它意味着体内出现了代谢紊乱。
引起黑棘皮病的原因很多,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由于一个字:胖。在普通人群中,黑棘皮发病率是7%;在肥胖人群中,黑棘皮发病率高达74%。不过肥胖引起的黑棘皮被称为假性黑棘皮病。
为什么是假性黑棘皮病?因为随着体重减轻,病变可以缓解甚至完全消失。这种假性黑棘皮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层,但最常发生在青少年群体,因为青少年时期正是脂肪组织大量储存的时期。
为什么肥胖会引起黑棘皮病?这跟胰岛素这个降糖激素有很大关系。肥胖者喜爱进食高碳水食物,导致血糖升高,再加上体内胰岛素受体活性降低,为了维持血糖的正常水平,胰岛素常常代偿性分泌增加,这就是胰岛素抵抗。当血液中的高浓度胰岛素穿过血管、越过层层脂肪和真皮,到达表皮层后,与表皮角化细胞、成纤维细胞结合,刺激他们过度增长,从而造成皮肤角化过度等表现。
治疗:及时减重
因此,黑棘皮病是胰岛素抵抗的可靠判断标准。罗丹介绍,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不用查血就能知道你有胰岛素抵抗,根据皮损的严重程度、时间长短,甚至可以判断出是否有血糖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时期的肥胖不仅容易引起黑棘皮、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等,还会影响生长发育,需要及时减重。
可能有人会问:“我不胖,为什么也有黑棘皮?”其实,黑棘皮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有7%。据介绍,这部分人出现黑棘皮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1.良性黑棘皮病: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主要在儿童时期发病,到了青春期后自然能缓解;
2.药物性黑棘皮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烟酸类药物的患者亦可发生此病,停药后即可消退;
3.恶性肿瘤:这种多见于中老年人,几乎与内脏肿瘤有关,需要高度重视,因此中老年人定期体检非常重要。一般恶性肿瘤得到治疗后,黑棘皮病也会相应缓解。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