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歧视(肥胖歧视英文怎么说)
警惕肥胖人群心理问题,医生呼吁科学减肥反对肥胖歧视
6月19日,37岁的昆明市民马代伟来到昆明市红塔集团体育中心,在“减重·云之南”健康行系列公益活动上咨询减肥的问题。自从21岁开始,他渐渐长胖,体重最高峰时达到130公斤,为此,他尝试了不同的减肥方法,但体重往往降下来一点又反弹回去,反反复复一直没有减肥成功。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超重人群已经达到了2亿,肥胖人群也突破了9000万。超重和肥胖引发的2型糖尿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人们健康。
“肥胖导致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痛风经常困扰着我,我必须把体重降下来,把指标降下来。”马代伟说。
有同样困扰的还有44岁从事旅游行业的曹岚,体重最重时达94公斤。“血压增高,血糖增高,生活中觉得负重很累,不管做什么很容易喘息,爬山等运动已经停止了,不敢运动了。”曹岚说。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减重与糖尿病外科MDT团队负责人吴边介绍,针对体重基数大的人群来说,本身心肺功能已经存在一定损伤,如果再去做强烈的体能训练,可能对身体造成损伤,减肥要找准科学的方法,体重基数大的人群应该考虑医学手段介入,来完成持续有效的体重管理。
“我们在平时接诊时注意到,肥胖除了会带给人身体上一些损伤外,还会带来一些心理问题,比如形体上的困扰、给身体带来的不便、其他人异样眼神的困扰。”吴边说。
对此,马代伟深有体会,“朋友不经意间的开玩笑,也会自己心里很不舒服,压力很大。”不过,通过医生指导的方法,他的体重已经降了12公斤。“希望能够将体重降至70公斤,让自己能够回归到正常生活。”马代伟说。
“女士比较爱美,以前胖的时候买衣服不方便。”曹岚告诉记者,今年2月,她做了减重代谢外科手术,目前体重已经下降了27千克,血压和血糖恢复正常,走路也不喘了。“现在和大家一起出去玩,都能跟上朋友的脚步,整个人更自信了。”
吴边表示,肥胖并不是因为人们懒惰或缺乏管理造成的,而是由于多种复杂原因共同造成的一种症状,肥胖不应被污名化对待,而应该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和重视,全社会应该关爱肥胖人群,关注肥胖人群的心理问题,反对肥胖歧视,也希望超重和肥胖人群选择科学的减肥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记者 赵黎浩)
来源: 工人日报
贾玲减肥话题爆火,警惕“减肥变美”语境下的肥胖歧视
大年初一,瘦身成功后的贾玲首次公开亮相,畅聊新作《热辣滚烫》的幕后故事。直播中,贾玲连说话的声音和语气都变得温柔了,让网友不敢相认。直到她说“现在可能有一点点疲惫吧”,表示自己来直播前练了2小时,“练了臀和腿,可能就有点累了”,边说边露出了贾玲式的带梨涡的笑容。
“贾玲成功减肥100斤”,成为今年春节热议的话题,“贾玲减肥变美了”还登上热搜。这确实是一个减肥励志故事,但是在“减肥变美”语境下,需要警惕加剧对肥胖体型人员的偏见和歧视。全社会要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但也要避免对肥胖的污名化。
事实上,贾玲本人就曾因肥胖而被嫌弃,遭遇歧视甚至羞辱。据报道,贾玲曾在参加金星秀时首次谈起因胖被姐姐嫌弃的事,她表示当时自己才27岁,在家上厕所的时候,姐姐就站在厕所门口看着她,让她非常疑惑。没想到姐姐贾丹嫌弃地吐槽贾玲“你看你胖的,你看你这么胖,怎么对得起家里人”,光是吐槽还不够,姐姐还飞起一脚将贾玲踹下马桶,一点也不给她面子。另外,贾玲当初还没有出名的时候,一星期只有一场相声演出,100块钱都赚不到,为了糊口,她兼职跑剧组到酒吧打工赚钱,却因身材肥胖遭到羞辱。
所以,贾玲成功减肥算是“扬眉吐气”,也带火了她导演与主演的《热辣滚烫》。而由于涉及减肥话题,这部电影在上映前就曾引起争议,有部分观众担心电影“丑化”肥胖人群,给肥胖群体贴“黑标签”。在流行减肥、“以瘦为美”的当下,如何避免对肥胖的偏见和歧视,是一个更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
2023年,媒体曾报道,辽宁大连一女士吐槽应聘海底捞洗碗工因体重原因遭拒,认为海底捞歧视偏胖女性。该女士出示的聊天记录显示,在招聘人员提及相关工作要求后,她询问“有体重要求吗”,对方便提问“方便告知一下身高体重吗”,而在她表明身高168cm、体重140斤后,招聘人员表示“抱歉不太合适”。而类似的在求职、就业中遭遇体重歧视的不在个别。
体重也是中小学生遭遇歧视、校园霸凌的原因之一。美国学者的一项研究发现,最容易使孩子被欺负的原因往往不是种族、宗教、身体残疾或者性取向,而是体重。美国康涅狄格大学人类发展和家庭研究教授普尔博士指出,因为体重被指指点点,会加剧当事人的不健康行为。例如,在体育课上受到嘲笑的胖学生通常会开始逃课,以避免被人欺负。在美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少年儿童体重超重或肥胖,针对体重和身高的歧视日渐增加。落基山儿童医院首席医务官雷金纳德·L·华盛顿博士在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一项报告中写道:肥胖少女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大学资助要少于普通身材的女孩。该报告在回顾了现有的研究后发现,在医生、教育工作者、家庭成员和同伴之中都存在着偏见,近半超重女孩称自己因为体重问题而被家人戏弄。
“孩子因肥胖遭遇歧视,怎么办?”这也是我国很多家长关注的问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合计为50.7%,已超过半数;6-17岁儿童超重肥胖率为19%,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为10.4%。超重、肥胖,是我国儿童青少年成长需要注意的问题,但培养儿童青少年养成健康的运动习惯、饮食习惯,重视控制体重,不能对超重、肥胖儿童有偏见,以污名化肥胖的方式来刺激儿童青少年减肥。如果同学和老师取笑肥胖的孩子,就会让他越来越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体育锻炼,还有的孩子因肥胖而变得自卑。
可以预计,贾玲成功减肥会带来一波瘦身热,“贾玲都能减肥,你怎么不行”会成为励志口号。但是每个个体是不同的,全社会要形成崇尚运动和健康的氛围,而不宜单纯“以瘦为美”,丑化肥胖。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要采取措施鼓励他们多锻炼,多参加户外运动,提高体质,与此同时,要教育引导每个学生正确对待体重,不要歧视、嘲笑肥胖的同学,体型肥胖的同学也要充满自信。 □ 熊丙奇
肥胖更隐秘的问题是被歧视和心理压抑
超重或肥胖的人更加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他们不希望自己在锻炼的时候吸引他人异样的关注或揶揄,让他们陷入尴尬。
全国哪个地方的人最胖?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报告称,总体而言,北方人超重率和肥胖率明显高于南方人。其中,天津的超重率全国第一,为40.9%,西藏的超重率最低,为18.4%;北京的肥胖率全国最高,为25.9%,海南和广西的肥胖率均最低,为5.7%。
2017年5月上旬,上海市民办小学举行“幼升小”面谈,阳浦小学和青浦世界外国语学校把家长也列为考察对象,考题难倒了众多家长。家长的肥胖居然成了一些学校的考察目标。家长太胖,孩子就可能不被录取。这事引起了一些家长和公众的愤懑,认为这是赤裸裸的人身歧视。
如果考舞蹈学校,根据家长的身材预测学生发育走向,也无可厚非。但孩子考的是小学,也要看家长身材,就有些过分了。
但是,也有人支持学校这么做。理由是,生活和学习要求的是自律,自律就是积极主动管理自己、对自己负责。如果一位家长很胖,体重超标,健康亮红灯,还是不肯减肥,管不住嘴,迈不开腿,自己的身材都管不好,怎能管好人生?家长不自律,孩子怎会自律?
这种反驳似是而非。肥胖的成因太复杂,显然不只是人的不自律,管不住嘴,迈不开腿那么简单,至少是遗传、环境和和后天行为方式的复合和叠加。换言之,肥胖有难以控制的先天因素。
以家长在吃喝或锻炼上不自律,进而怀疑孩子也不自律作为肥胖的依据,就不录取肥胖家庭的孩子,有些强词夺理。不过,从另一面看问题,肥胖的确有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无节制、不愿意锻炼的因素。
让人伤心的是,肥胖者难以排解的自卑和自悲,可能导致隐性抑郁,慢慢地影响生活和工作。另一项最近发表的研究调查“肥胖歧视”与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肥胖者感觉到自己由于太胖而受到他人的歧视,他们的锻炼和活动会比其他人有明显的下降。
研究人员分析了英国长期追踪调查的50岁以上的5400名志愿者的相关信息。那些感觉到自己因为过于肥胖而受到外界歧视的人,每周参加至少一次中等强度或高强度的运动的可能性,比其他人要低66%。
原因在于,超重或肥胖的人更加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他们不希望自己在锻炼的时候吸引他人异样的关注或揶揄,让他们尴尬。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肥胖者会通过别人的异样关注而深信自己属于懒惰,不爱运动的那种人,除了自惭形秽,从而破罐子破摔,认为不必过分地锻炼身体以减肥。而且,他们认为,锻炼与否,结果也并不会有多少差异。
因此,面对肥胖,既要找到原因,从饮食和运动方面进行积极的减肥,也要有配套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他人应当克制对肥胖的歧视,给肥胖者创造宽容的健身氛围,从而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张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