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亚洲30肥胖(亚洲人肥胖率很低)

健康科普杨医生 0
文章目录:

肥胖也分等级?按照国际的标准,自查一下希望你不是最严重的等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


一提到肥胖,很多人觉得不过是体重增加、身材走样。可你知道吗?肥胖是体型问题,它还是一种被医学正式定义的慢性疾病。而且,肥胖是分等级的!

如果你的BMI(身体质量指数)已经“超标”,甚至达到了某些级别,可能健康风险已经悄悄在敲门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肥胖的等级划分、它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科学应对这个看似简单却复杂的问题。

肥胖是外貌问题,还是健康的隐形杀手

在医学上,肥胖影响外形,更是众多疾病的温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有超过10亿成年人超重,其中约6.5亿人属肥胖

肥胖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某些癌症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小王(化名)是一位35岁的上班族,身高1.75米,体重却达到了95公斤。因为长时间坐着工作、缺乏运动,他的BMI达到了31(属于肥胖)。

起初,他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异常,只是偶尔感觉喘不上气。

直到有一天,他在公司例行体检中被诊断为Ⅱ级肥胖(中度肥胖),还伴有高血压、脂肪肝和高血糖。这一诊断让他意识到,肥胖背后隐藏的,是一连串健康危机。

肥胖等级划分:看看你属于哪一级?

医学上,肥胖的衡量标准主要是BMI(身体质量指数),其计算公式是:

BMI = 体重(kg) ÷ 身高²(m²)

根据WHO的标准,肥胖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 正常范围:BMI 18.5-24.9

o 健康体重。

· 超重:BMI 25-29.9

o 需要注意饮食和运动。

· Ⅰ级肥胖(轻度肥胖):BMI 30-34.9

o 健康风险开始增加。

· Ⅱ级肥胖(中度肥胖):BMI 35-39.9

o 健康风险明显增高,可能伴随代谢紊乱。

· Ⅲ级肥胖(重度肥胖):BMI ≥ 40

o 又称“病态性肥胖”,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

除了BMI,腰围和腰臀比也是衡量肥胖的重要指标。对于亚洲人群来说,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0厘米,就已经属于腹型肥胖(俗称“苹果型身材”),这类型肥胖对健康的危害尤其显著。

肥胖如何影响健康?听听科学怎么说

肥胖的危害是体型变大,还会对身体的多个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1. 心血管系统

肥胖会导致高血压、高血脂,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长期肥胖的人群中,心肌梗死和中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2. 内分泌系统

肥胖人群易患糖尿病,尤其是Ⅱ型糖尿病。脂肪堆积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血糖水平难以控制。

3. 呼吸系统

重度肥胖者常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即睡觉时反复出现呼吸停止,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和心肺功能。

4. 消化系统

肥胖会增加脂肪肝、胆结石、胃食管反流等疾病的风险。长期脂肪肝还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5. 肿瘤风险

多项研究表明,肥胖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密切相关。肥胖引起的慢性炎症,是促进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

如何科学应对肥胖?治疗与预防的双管齐下

1. 管住嘴:健康饮食是第一步

饮食调整是控制体重的关键。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 减少热量摄入:避免高脂肪、高糖分食品,如油炸食品、甜饮料等。

· 增加膳食纤维: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有助于增加饱腹感。

· 合理分餐:一天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 控制油盐: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人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油不超过25克。

2. 迈开腿:坚持运动是关键

运动对于减肥和维持健康至关重要。推荐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等。力量训练也很重要,可以帮助提高基础代谢率,防止肌肉流失。

3. 医学干预: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对于Ⅰ级以上的肥胖患者,尤其是伴有并发症的人群,可以考虑医学干预,包括:

· 药物治疗:如奥利司他、司美格鲁肽等,这些药物能抑制食欲或减少脂肪吸收。

· 手术治疗:对于重度肥胖者,胃肠减容手术(如胃旁路术)可以作为最后的选择。

4. 心理支持:健康管理需长期坚持

肥胖的成因复杂,与饮食和运动有关,还可能受到心理、遗传等多方面影响。建立合理的健康观念,避免情绪化饮食,是长期控制体重的关键。

肥胖的预防:未雨绸缪,胜过亡羊补牢

防控肥胖需要从生活的点滴做起: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作息,避免熬夜,减少压力。

· 培养健康意识:定期体检,关注体重、腰围和血脂等指标。

· 关注儿童肥胖:儿童时期的肥胖往往会延续到成年,家长应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未来趋势:肥胖治疗的新希望

近年来,肥胖治疗领域取得了不少突破。利用肠道菌群调节来控制体重的研究正逐渐兴起;新型抗肥胖药物正在研发中,可能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AI技术也被应用于个性化健康管理,帮助人们精准记录饮食、运动和体重变化。

肥胖是一个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健康问题,但它需要每个人的重视和坚持。不论你目前属于哪个等级,都不必灰心。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辈子的事情,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最后,给自己设立一个小目标吧:从今天开始,每天多运动10分钟,少吃一口高热量食品,向健康迈出一小步,你的身体会感谢你!

如果你对自己的体重状况不确定,不妨用BMI公式计算一下,看看自己属于哪个等级?留言告诉我们你的结果,一起交流健康生活的心得吧!


信息来源:

1. 世界卫生组织(WHO)官方网站

2. 《柳叶刀》关于肥胖与健康的研究报告

3. 中国营养学会的膳食指南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调查显示:中国过半成年人超重或肥胖

境外媒体称,23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

据法新社北京12月23日报道,几十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增长,使得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深刻变化——极其流行的外卖应用软件让城市居民随时可以享用价格低廉的高卡路里饭菜。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报告显示,这一轮的监测结果显示,中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超过50%,城乡各年龄段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

中国东北城市哈尔滨的营养学家王丹(音)说,中国许多成年人现在“运动太少,压力太大,作息不健康”。

体重超重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

另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2月24日报道,在2015年开始的一项为期4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全国60多万人进行了调查,发现所有年龄段的肥胖率都在上升。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说,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慢性病患病/发病仍呈上升趋势,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

报道称,中国超重人口的比例仍低于许多发达国家,但比例正迅速上升。2015年成年人超重率超过30%。

世界卫生组织将体重指数在23到24.9之间的亚洲人界定为超重,将体重指数在25及以上的亚洲人界定为肥胖。

报告显示,超过10%的6岁以下儿童超重或肥胖,而在6岁至17岁的儿童青少年当中,这一数字接近20%。

李斌说,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和癌症发病率与2015年相比有所上升。

对于北京的妈妈南希·朱(音)来说,这个问题就在身边。她9岁儿子的体重在过去一年里持续增加,她将原因归结为他的好胃口和缺乏锻炼。她说:“我儿子从小就很胖。他的胃口一直特别好。过去这半年,我们每天晚上都跳绳、跑步或者游泳。他结实多了,但还是超重。”

香港理工大学的黄智明(音)说,虽然中国的肥胖率低于美国,但受影响的人数之多意味着这一问题很严重。人数增加很可能是因为收入提高带来的生活方式变化。

他说:“就生活方式而言,(这)主要是因为饮食,比如他们吃得太多,吃的都是高卡路里食物,而且不锻炼。”

黄智明说,政府应该努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研发安全的减肥药。

来源:参考消息网

176斤女子每天奶茶不离手 准备做第三次减重手术

羊城晚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 张灿城

近日,一名8年内做过两次减重手术的女患者又一次求助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教授王存川。8年前,180斤的她首次进行减重手术,术后体重下降至110斤;术后三年,因为戒不了奶茶,体重反弹达到160斤,再次实施手术后体重恢复正常。最近,她又出现了胆囊结石,体重从上次手术后的110斤回弹至176斤,需要第三次手术。

2021年我国约有2.5万人接受减重手术,但手术不是万能的!9月17日,在第九届中国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学术会议上,同时担任国际肥胖代谢外科联盟亚太区主席的王存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接受减重手术的患者中,约有20%会复胖。目前我们正在全国建立大数据库,通过术后随访,针对患者的阳性指标进行提前预警处理。”

减重手术后两成人复胖

短短八年,为何这位女士需要三次减重手术?暨南大学肥胖代谢外科研究所体重管理中心主任陈笑梅告诉记者:“第一次,王教授给她做了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术后体重下降至110斤;术后三年,体重反弹达到160斤,原因就是戒不了奶茶,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奶茶。开心喝奶茶,不开心更要喝奶茶,后来她发誓、写保证书,再也不碰这些饮料。为保持身材,她懒得动,以为躺着就能瘦,买‘按摩卡’都花了五六万元,结果三年前体重又反弹,血糖也飙升。王医生再次给她实施了腹腔镜胃旁路术。”

最近,这名女士又打来电话称,体重回弹至176斤,需要第三次手术。陈笑梅表示,这个案例很典型,如果“胖友”们不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神仙也救不了,更别说减重手术。

这位女士并非孤例。“我们去年有700余例减重手术,今年可能突破1000例。”王存川称,目前,主流的减重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和腹腔镜胃旁路术,通过手术减少胃部和小肠容积,来减少食物的摄入和消化吸收。值得注意的是,接受减重手术的患者约有20%会复胖。王存川表示,手术并不是万能的,如果手术后没有进行健康管理、饮食不加以控制,体重依旧很难控制。

全国减重手术量去年持续大增

近年来,肥胖人群增多,由此接受减重手术的患者也越来越多。据2021年中国肥胖代谢外科数据库信息显示,我国的180家医院或减重中心,地域涵盖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8个城市,去年减重手术量达到23040例。王存川表示,综合推算,全国减重手术实际总数量约为25280例。可以说,2021年全国减重手术量持续大幅度增加。

减重手术的暴增与日益增加的肥胖人群密切相关。王存川教授介绍:“我国肥胖人群超过9000万,体重超重人群达2亿。现在,肥胖人数年均增长400万,每20个人中就有一个肥胖。我们亚洲人腹部肥胖多,更容易发生代谢性疾病。因此,今年8月,美国肥胖代谢外科学会与国际肥胖代谢外科联盟联合发布新的减重手术适应证指南,其中一个新的手术指征就是:亚洲人BMI在27.5至35之间,合并代谢疾病就可进行减重手术(亚洲人BMI值超过25即达到肥胖标准)。这个标准是我们中国的标准,目前国际标准在向我们靠拢。”

利用大数据做好术后管理

近年来,广东省减重手术例数增长了30%,手术快速增长,数据大量积累。据悉,2021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主导成立了“中国肥胖代谢外科数据库”,并已正式使用。目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已录入4000余名“胖友”信息。数据显示,女性患者达到75%,男性患者占25%左右。年龄分布上,女性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5岁至45岁之间,男性18岁至30岁居多。

王存川称,自减重中心成立以来,接受减重手术年龄最大的患者是78岁,年龄最小的为8岁。此外,这些患者的生活习惯有一定的相似性,男性发胖与爱喝酒、爱吃夜宵、常熬夜有很大关系,女性则偏爱零食、甜饮料特别是奶茶,情绪波动大,容易暴饮暴食。

王存川称,目前已有近100家减重中心加盟中国肥胖代谢外科数据库,录入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生活习惯、术前检查、手术情况、术后随访等。通过分析数据,可以直观了解个案管理师的复查率、随访率,减重患者的体重达标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针对患者的阳性指标进行提前预警处理,随时追踪监督患者的术后减重效果。

来源: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