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本意(肥胖指的是什么)
胖的本义并不是肥胖,而是祭牲的半体
现如今,你如果夸一个女人胖,她会记你一个“大疙瘩”。但在过去,人们却以胖为美,不然也不会有“打肿脸充肿子”这句俗语了。在那个不得温饱的年代,胖子就像流动的告示牌,宣示着自己家境富足,食物充足。胖给人可爱的感觉,让人喜欢,人们把胖乎乎的小孩子亲切地称为“小胖墩儿”;“胖嘟嘟”指胖的可爱,比如:这小小厮儿胖嘟嘟嘞真待人亲;“胖墩墩”指肌肉结实、饱满,胖乎乎的,比如:他家二嘞胖墩墩嘞,一刻也闲不着;“胖不伦墩”形容矮胖而结实的样子,比如:他这身材胖不伦墩嘞,练举重合适;即便被人狠揍一顿,也自豪地称为“挨儿顿胖揍”。但实际上,肥胖并不是“胖”的本义。“胖”读作pàn,本义为古代祭祀用的半体牲,《说文·肉部》:“胖,半体肉也。”《玉篇·肉部》:“胖,牲之半体也。”《仪礼·少牢馈食礼》:“司马升羊右胖,髀不升。”
真正表肥胖义的是“肨(pàng)”,其本义为肿胀,《玉篇·肉部》:“肨,肨胀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三引《埤苍》:“肨胀,腹满也。”《正字通·肉部》:“肨,肿胀貌。”宋宋慈《洗冤录·溺水死》:“水浸多日,尸首肨胀。”后引申为胀臭貌,《广韵·绛韵》:“肨,胀臭貌。”又进一步引申,用来形容臭味重,黄侃《蕲春语》:“今四川语状物之臭曰肨臭底,音略近平。”又由肿胀引申为肥胖,黄侃《蕲春语》:“吾乡人家池塘中蓄鱼皆鲢,其头大者,曰肨头;头小者,曰鲢子。”“肨头”即胖头鱼,指的是花鲢(鳙鱼),头大;头小者为白鲢。肥胖应从丰,如蚌即为肥大的贝类,“肨”指身体肥胖,这是符合汉字造字规律的。
那么为什么“胖”后来有了肥胖义呢?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隶变时,“胖”右边的“半”写得与“肨”右边的“丰”很相似,有可能把二字搞混;此外,“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人对祭祀是非常看重的,祭祀时所用的牲,也一定是选择最肥美的,故至迟宋元时,“胖”就有了肥胖义,也有了pàng的读音,元马致远《耍孩儿·借马》:“逐宵上草料数十番,喂饲得膘息胖肥。”建国后推行简化字,将“肨”作为“胖”的异体字。
“膖”读作pāng,亦有肿胀义,《字汇·肉部》:“膖,胀也。”《八相变文》:“卧在荒郊,膖胀坏烂。”明李实《蜀语》:“蜀人物臭曰膖丑,膖音滂。”《蜀语校注》:“李氏谓之‘物臭曰膖丑’,似以用‘臭’为宜,在口语中,‘膖臭’一词,至今犹存。”1931年《南川县志》:“物极臭曰膖臭。”
“胮”读作pāng,“胮肛”意为肿胀,《广雅·释诂二》:“胮肛,肿也。”《玉篇·肉部》:“胮,胮肛,胀大貌。”“胮”亦可单用,《齐民要术·种枣》:“晒枣法……择取红软者上高厨而暴之。择去胮烂者。”亦有肥大义,宋赵叔向《肯綮录·俚俗字义》:“胮肛,肥大也。”徐珂《清稗类钞·动物类》:“巨躯鼓胮肚,弱足步蜷蹇。”
“膖”为“胮”的异体字,《集韵·江韵》:“胮,披江切,胮肛,肿也。或作膖肨。”(此处虽把“肨”亦列为“胮”的异体字,但二者读音不同,一阴平一去声,还是要区分开的。)所以西南官话里现多把“膖臭”写作“胮臭”,相当于黄县话里的“清臭”。此外还有“胮腥”“胮臊”“胮酸”等用法。我问过湖北、四川的朋友,不管是“膖臭”还是“胮臭”,“膖”“胮”都是读作阴平的。黄侃记作“肨臭”,却说“音略近平”,他也觉得应发阴平音,实际是该写作“胮臭”的。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胮”的“膀”的异体字,“膀”读pāng时,有浮肿义,比如:他的心脏病不轻,脸都膀了。黄县话里有个词儿“肿胮胮”,有点虚肿烂胖的意思,比如:我夜黑儿没睡好,眼皮肿胮胮嘞;挨饿那些年饿嘞浮肿,个个脸上肿胮胮嘞。如果按照现在的规范字应写作“肿膀膀”。
心宽体胖的“胖”竟然不读pàng,99.9%的人都读错了, 感觉自己学了个假语文!
心宽体胖【xīn kuān tǐ pán 】,这个成语出自《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意思是一个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后用来指心情愉快,因而人感到舒坦。
胖是个会意兼形声字,由“月”和“半”组成,月字组成的字,有一小部分与月有关,如“朔、朦胧、期、明”等。
因为"月"和“肉”的古字形十分相近,所以“月”作偏旁时,又有“肉月旁”的说法,组成的字都与肉(身体器官)有关, 如膀、胱、股、胳、膊、肘、肝、胆、肺、脾、脏、胸、腕、脖、脑、肠、肥、胖、腰、脸、腹、肤等。
“半”字始见于春秋金文,古字形上面是八,表示“分”,下面是牛,意思是把牛一分为二。所以“半”字的本义是一半。
月(肉),半(一半),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半的肉,也可以称之为“半体牲”,在古代,半体牲主要用来祭祀,如《仪礼.少牢馈食礼》:“司马升羊右胖,髀不升。”意思是:司马呈上羊的右半边肉,不包括大腿骨。 这里的“胖”,指的就是半边肉。
“胖”字始见于篆文,字形左边是块肉,右边是祭祀用的牛,肉被分成了两半,本义是指祭祀用的半体牲,读作pàn。后被引申为安适、舒坦的意思,读作pán。
《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意思是: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可以修养身心,心胸宽广能体态安适,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意念真诚。
这句话衍生出了成语“心广体胖”,后又有了“心宽体胖”这个成语,但这个“胖”pán,指的是安适、舒坦。跟肥胖的“胖”pàng意思完全不同,pàng这个读音产生的时间也比较晚,大约在宋元时期,那时候胖才有了肥胖的意思。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个胖子整天乐呵呵的,就会说他是心宽体胖,我们说的这个胖,是肥胖的意思。但“心宽体胖”这个成语,表达的是心情好了,体态也会好,并不是心态好了,身体就会胖,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差别的。
由于大家普遍误解了“心宽体胖”的意思,并把胖“pán”读成了“pàng ”。所以有专家提出,心广体胖的胖可以继续用读音“pán”,表达安适,而心宽体胖早已经被大家误读了,不如将错就错,让心宽体胖与心广体胖彻底断绝关系,把胖字改读音为“pàng ”,表示肥胖。但这个审议尚未通过,所以目前还是读pán 。
春天减肥——认识肥胖
春天是减肥的季节,然而减肥不当会引发很多问题。如何正确对待惹人厌恶的脂肪?中医有什么好办法?
现代人以为肥胖就是形容脂肪多的,但是在古代不是这样,在古代,肥恰恰是形容肌肉多的一个词。
唐朝人张志和写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鱼的脂肪很少,鱼肥自然是指鱼的肉多,体形大。旧时北京商贩叫卖时吆喝:“驴肉!肥……”我开始听了就纳闷,驴又不是猪,怎么会有那么多脂肪?殊不知人家还是遵循古意,说得是肉多。
再说肥胖的胖。胖的本意是古代祭祀时贡献的半体牲畜,也就是半扇肉,后来引申为宽大。所以说肥的反义词是瘦或瘠,而胖的反义词应该是干瘪。
肥胖的人都是体形丰盈硕大,但是内容不同。比如脂肪多的人古人称为膏人,纵腹垂腴,就是现在挺着啤酒肚子、嘟噜着脸蛋儿的人。肌肉多的人,古人称为肉人。这些人体形丰满但是上下匀称,没有赘肉。还有一种体形不大,但是脂肪坚实,肌肉强悍,古人称为肥人。而胖人可能是脂肪多或者肉多,也有可能是水肿的人、胀气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胖这个字除了四声的发音以外,还有一个发音是一声(pāng),意思就是肿了。
俗话说男怕穿靴,女怕戴帽。说的就是男人怕从脚上肿起来,女人怕从脸上开始浮肿。其实无论男女,出现水肿都是心肾功能衰竭的表现,只不过心脏病一般表现在下肢水肿,肾病表现为面目浮肿。更不用说肝硬化腹水,肿的是肚子,有的肚脐也要顶出来。
看来,肥胖的含义远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出现水肿,就要留意心肾功能了。那么除了水肿,肥胖的人还会出现什么问题?又该如何对症下药、进而减轻体重呢?
中医有句名言叫做“瘦人多火,肥人多痰”。肥胖的人除了常出现水肿以外,另外一个表现就是体液过度分泌,说话时候口水多,睡觉时口水能流到枕头上。还有的胖人痰涎多,不住地咳痰、嗽痰,还有人就是不停地打喷嚏、流鼻涕,如果胖人还抽烟的话这种痰涎就更多。很多胖人除了舌体胖大肿胀有齿痕外,舌头上还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舌苔,有白色、黄色、灰色甚至褐色、黑色,早上醒来都要用牙刷刮刮舌头,今天刮完了,明天继续长出来。其实这些人是痰湿过重,往往有湿疹、脚气,女性肥胖者还有阴道瘙痒、白带过多等等问题。
针对这种水湿寒痰过重过多导致的肥胖,中医经常使用一个治疗的方子,叫做三子养亲汤。用的都是食材的种子,也就是用消痰化食积的白萝卜的种子莱菔子,能解鱼蟹寒毒的紫苏的种子苏子,还有辛辣提神开窍化痰的芥末的种子白芥子各15克,煎汤煮水服用,能够帮助肥胖的病人消化痰涎寒湿,以恢复健康为前提,进而达到说明减轻体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