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易感期(肥胖者易得的7种疾病)
生命早期1000天的营养与肥胖
摘要生命早期1000天的营养暴露与儿童期乃至成年后肥胖及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关系密切。本文将生命早期1000天划分为3个营养阶段,即宫内营养期、母乳或婴儿配方食品期、辅食添加及早期饮食期,并对各阶段中可能暴露的多种营养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系统综述。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儿童期肥胖是成年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近20 年来,世界范围肥胖和超重儿童数量急剧增加,其中美国的儿童肥胖率已达30%,成为世界上儿童肥胖率最高的国家。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尽管儿童营养不良率仍居高不下,但肥胖率却也在迅速增长。儿童期肥胖显著增加了成年后多种代谢性疾病发生的风险,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医疗卫生负担。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控儿童期肥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生命早期1000天”指的是从受孕开始至2周岁这段时间。这一时期,细胞处于旺盛的分裂、增殖、分化状态,组织、器官开始形成。该时期的营养暴露影响着机体代谢模式的建立,这种代谢模式会持续终生,影响儿童期乃至成年期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本文旨在阐明生命早期1000天的营养暴露对儿童期肥胖的影响。
生命早期1000天可分为3个营养阶段:胎儿期(宫内营养)、母乳或婴儿配方食品期、辅食添加及早期饮食期。机体在这3个时期可能会面对不同的营养相关风险因素(表1),了解这些危险因素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生命早期营养改善方案。
宫内发育阶段
儿童期肥胖的风险因素,可追溯至宫内发育阶段孕妇对胎儿新陈代谢的影响。研究证据表明,儿童肥胖与母亲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过高以及孕期增重过多有关。BMI的计算方法是,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对中国成年人的规定是,BMI<18.5 kg/m2 为消瘦、18.5≤BMI<24 kg/m2为正常体重、24≤BMI<28 kg/m2 为超重、BMI≥28 kg/m2 为肥胖。一项对45个高质量研究进行的meta分析显示,与孕前体重正常组相比,孕前肥胖母亲其子代肥胖发病风险显著增高3 倍(OR:3.06;95%置信区间:2.68~3.49)。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生队列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孕前BMI的增加,新生儿超重的风险显著增加,同时该研究还指出,儿童期肥胖与母亲孕早期的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载脂蛋白A1和B等血脂水平显著相关(图1)。除此之外,Tyrrell等进行的一项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进一步证明母亲孕前BMI与子代的肥胖发生风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图1 母亲孕前BMI 通过血脂影响子代儿童期肥胖
美国妇产科协会发布的最新指南建议:正常体重孕妇(BMI:18.5~24.5kg/m2)孕期增重12~16 kg最为适宜;超重孕妇(BMI:25~29 kg/m2)孕期增重7~12 kg最为适宜;肥胖孕妇(BMI≥30 kg/m2)孕期增重5~9 kg最为适宜。Fraser等对英国一个大型前瞻性母婴队列研究的分析结果表明,孕期增重与子代在9岁时肥胖和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显著相关,具体表现为,会导致子代BMI、体脂肪量、收缩压、C-反应蛋白、瘦素和白介素-6水平更高,而高密度脂肪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1 水平较低。近期,Gaillard等在澳大利亚的一项前瞻性母婴队列研究中发现,孕前较高的体质指数和体重增加量与青少年时期较高的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收缩压、血浆胰岛素、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水平相关(图2)。
图2 母亲孕前BMI 及孕期体重增加量与子代青少年期发生代谢异常风险的关系
除了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加量,孕妇患有妊娠糖尿病或1型糖尿病,同样可以显著增加后代肥胖的发生风险。
虽然,关于宫内环境暴露导致儿童期肥胖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是,目前比较公认的是,宫内的环境暴露可能使胎儿发生了代谢程序性改变,从而导致出生后的肥胖易感性增加,尤其当出生后同时暴露在肥胖易感环境中会进一步增加肥胖的发生风险。而这种代谢模式的程序性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实现的。所谓表观遗传,是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生物表型发生改变,并保持相对稳定的遗传。表观遗传主要包括DNA和组蛋白修饰、染色体重塑、非编码RNA调控。其中DNA甲基化修饰与生命早期营养的关系研究最为广泛。
母乳喂养与配方奶粉喂养
目前的研究证据表明,母乳喂养是儿童期肥胖的保护因素(图3)。世界卫生组织宣称,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儿童的死亡率,它对健康带来的益处可以延续到成人期。1981 年,Kramer 首先假设了母乳喂养可以预防生命后期肥胖的发生。随后的研究证实,相比于婴儿食品,母乳喂养可以降低生命后期肥胖的发生风险,但是由于混杂因素的影响,准确的风险评估模型很难建立,这也导致了很多研究得出不一致的结论。最近一篇基于30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meta 分析显示,与非母乳喂养的婴儿相比,母乳喂养的婴儿在儿童时期超重的发生风险降低了15%。
图3 母乳喂养时间与3 周岁时肥胖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
从病理生理的角度看,母乳喂养的婴儿与人工喂养的婴儿生长速度存在差异。众所周知,母乳喂养的婴儿相比人工喂养的婴儿呈现出一个更缓慢的生长曲线,而这种缓慢的生长曲线对成年后的肥胖发生风险具有保护作用。配方奶粉使婴儿生长加速的原因可能是,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水平更高。营养成分的不同可能是导致母乳和配方奶粉在内分泌调节上存在差异的一个潜在关键因素。特别是相比商业配方奶粉,母乳所含的能量和蛋白质更低,而脂肪含量更高。
能量。与母乳喂养相比,人工喂养导致3~18 月龄的婴儿总能量摄入量高达15%~23%。此外,当营养补充剂被添加到奶粉中时,人工喂养的婴儿能量摄入进一步增高。相反,母乳喂养能较好地控制婴儿的能量代谢平衡。这种能量摄入的差异可能导致人工喂养的婴儿日后更容易肥胖。一项英国儿童队列研究发现,在4月龄时,每天额外增加420 kJ的能量,3岁时超重的概率高达46%。
蛋白质。绝大多数配方奶粉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可比母乳高50%~80%。高蛋白质摄入明显影响儿童的增长模式,从而导致婴儿增生长曲线加速,最终使得儿童期乃至成年后肥胖的发生风险增加。欧洲儿童肥胖计划研究中心(CHOP)曾做过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研究将1138名健康、人工喂养的婴儿随机分组,分别用高蛋白含量和低蛋白含量婴儿牛奶和人工辅食喂养至1周岁,同时随访619名完全母乳喂养的婴儿,结果发现高蛋白组的婴儿体重显著增加。
脂肪。不同于蛋白质,脂肪在母乳中的含量比商业化奶粉高。更重要的是,母乳富含有不同浓度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虽然没有研究表明婴儿和儿童早期的脂肪摄入量与体重或BMI的增加有关,但是,母乳喂养的婴儿,骨骼肌中较低的葡萄糖水平及血浆促炎细胞因子水平与母乳中高脂肪酸水平具有相关性。除了这些关键营养素的差异,母乳与配方奶粉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在整个哺乳期间,甚至在每次哺乳之间,母乳的成分都在发生变化,以更好地满足婴儿的生长发育需要。
综上所述,出生6月内人工喂养的婴儿由于其能量、蛋白质平衡及喂养模式和喂养环境的差异,其日后患肥胖症的风险可能会提高。
辅食添加和早期饮食
生命早期1000天的最后一个营养阶段是6~24月龄,这主要是一个由母乳或配方奶粉向早期固体辅食添加的过渡阶段。
在这一营养阶段,固体辅食的添加是需要重点考虑的肥胖危险因素。基本上,大部分研究支持,避免过早添加固体辅食有利于控制婴儿体重增加过快。在哈佛医学院进行的一项关于母亲和儿童营养健康的纵向研究中,Huh等分析了847 名儿童婴幼儿时期引入固体食物的时间与3岁时肥胖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母乳喂养的婴幼儿中,固体食物的引入时间和肥胖发生率的增加之间没有关系;相反,在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幼儿中,在4月龄前引入固体辅食会导致3周岁时肥胖的发生风险增加6倍(图4)。
图4 固体辅食添加时间与3 周岁时肥胖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
一些研究还探讨了婴幼儿期营养素的摄入与生命后期超重及肥胖发生风险的关系。一个包含3610名白人学龄前儿童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在14月龄时摄入高水平的多不饱和脂肪可以显著降低学龄前超重的发生风险。关于蛋白质的摄入,Scaglioni等之前报道高蛋白质摄入和肥胖有关。
除了上述营养因素,婴幼儿肠道菌群目前也被认为是影响肥胖发生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的动物和人群研究,通过基因测序证实肠道菌群和婴幼儿体重状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生长发育阶段,牛奶和早期的饮食塑造了肠道中不同的细菌构成,而肠道菌群被认为是联系生命早期营养暴露和后期肥胖与代谢疾病风险的关键桥梁,其潜在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与肠道菌群在消化分解多糖变为单糖和短链脂肪酸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关。
结论
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命早期营养和儿童期以及成年期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生命最初的1000天,即从怀孕到出生后24月,是生命早期环境暴露导致机体代谢模式发生程序性改变的关键窗口期,同时也是采取干预措施实现成年期代谢性疾病生命早期防控的关键窗口期。深入研究生命早期1000天可能暴露的代谢危险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对于从整个生命历程的角度防控成年期代谢性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责任编辑 王媛媛)
作者简介:李杰,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命早期营养及表观遗传机制;李颖(通信作者),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营养与慢性病的关系。
注:本文发表在《科技导报》2016年第20期,欢迎关注。
这几招帮你养成“易瘦体质”
要说最令人羡慕的体质,那必然是不发胖体质。炸鸡火锅哐哐吃,今天奶茶明天可乐。嘿,就是不长胖!
而有的人,却是喝水都发胖,似乎只要今天多喝两口水,明天身上就会挂上二两肉。
你容易吃胖还是不容易吃胖? 背后是“贪吃基因”在操控
不长胖,基因确实很重要。容易吃胖还是不容易吃胖,都和一个“贪吃基因”有关。
在医学上这种基因的名字叫做FTO基因,全称是脂肪和肥胖相关基因。它位于人体的第十六号染色体上。这是人体中常见的肥胖易感基因,人人都有,只不过有的人FTO基因是变异后产生的。
那些不容易长胖的人,多是FTO基因没有变异的幸运儿,这部分人很容易产生饱腹感,一旦身体摄取了足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热量,就会产生饱腹感。因此,他们很容易就吃饱,即使食物再美味,他们也可以轻松地吃饱了就停,不太会出现超量摄入热量的问题。
而且驱动他们进食的动力主要就是饿了,而不是“心情不好”“心情好”“好生气啊,吃点吧”等等各种各样的根本就称不上理由的理由。
总是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给自己安排一顿,而且往往吃起来就停不下来的人,可能就是FTO基因发生变异的人。对于FTO发生变异的人来说,他们是真的管不住自己。
在其大脑中,食物除了承担着提供热量、维持正常生理的功能,更是快乐的源泉。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对于他们的大脑来说,是巨大的奖励,这种奖励带来的快乐甚至会压过胃肠道的报警信号,和食物带来的快乐比较,饱腹感信号的强度实在是太弱了。
简单来说,FTO 基因没有变异的人是吃饱了就一口都不多吃了,而 FTO 变异的人可能是吃饱了还能来两口,即使不饿也能来两口。
不信?找你身边的瘦子和胖子朋友对比一下他们的饮食习惯。
实际上,在人体内与肥胖相关的基因有很多。比如静止基因,会让你更难下定决心去运动,运动后正反馈产生的多巴胺也比别人少,自然对于运动本身也更加提不起兴趣。但是,基因并不会决定一切,后天的发育和个人努力更重要。
有肥胖基因就瘦不了? “管住嘴迈开腿”仍然是黄金法则
当然不!
“管住嘴迈开腿”,绝对是维持体重、减重最有效的法则。而在这条黄金法则背后,其实营造的是——热量差。
人体每天需要消耗一定量的热量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这就是基础代谢。
就算一整天坐着一动不动,身体也会消耗掉这些热量,因为它们是用来维持身体的体温、呼吸、心跳、血液循环以及各个细胞、器官正常运转所需要的能量。
基础代谢占到每日能量消耗60%~75%,是每天能量消耗的大头。
除此之外,人体每天的走动、锻炼还会消耗额外的能量。消耗吸收食物本身也需要能量,这部分被称为食物热效应。因此,人体每天消耗的能量其实是基础代谢、日常活动消耗能量以及食物热效应的总和。
每个人每天都会摄取一定量的食物,这些食物在消化吸收后可给人体提供一定量的热量。如果每天消耗的热量高于摄取的热量,这个热量缺口就会让机体更容易瘦。
而如果每天摄取的能量都比消耗的能量多,那么很显然,肥胖也会自然地发生。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个残酷的事实,有些人的基础代谢确实天生比别人高。所以,这部分人即使不动,也能瘦!但值得庆幸的是,基础代谢这东西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改变的。在静止状态下,肌肉消耗的热量是比较多的,因此增加全身肌肉含量自然能够增加基础代谢。
这也是为什么有长期运动、健身习惯的人,吃得都不少,但不怎么长肉的原因。
长期的锻炼可使骨骼肌含量增多,从而帮助消耗更多的热量,即使同样坐一天、躺一天,他们能消耗的热量都会比一般人更高。
想要提高基础代谢,像高强度间歇运动这样的运动形式可能会比慢跑更有效果。此时,有的人可能会说“我有静止基因,我实在不想动”,于是选择了节食减肥。
比如一名成年女性每天热量推荐摄入量是1800大卡,硬生生不吃不喝卡到800大卡以内,该吃的晚饭变成了苹果,该吃的蛋白质变成了蔬菜。坚持一段时间,这么大的热量缺口,自然也会瘦下来。但是,一旦恢复正常的饮食,很快就会回到原本的样子。甚至,还会比原来更胖,这就是所谓的反弹。
减肥靠饿肚子并不靠谱!
其实,长期的节食会影响到人体的基础代谢,身体为了在低热量摄入的情况下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就会降低消耗,甚至消耗肌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比较低的基础代谢水平。
哪怕已经恢复到正常的饮食,这种比较低的基础代谢水平也不会立刻就回到正常水平,因此,有些人即使吃得不算多,依然可能会胖回来。
因此,想要减肥并且减肥效果能够保持下来,真的不要过度节食。
科学饮食加上规律的运动,才是最有效也最健康的手段。
此外,也可以适当优化饮食结构,比如减少脂肪的摄入,多吃优质蛋白质、优质碳水等等,不饿一次肚子你依然可以成功减肥!
最后,值得警醒大家的是,如果你真的长期吃得多、不动弹还疯狂掉秤,一定要引起关注。
甲亢、消化系统疾病、进食障碍以及糖尿病、肿瘤、慢性感染、寄生虫等等问题都有可能表现出这样的异常,在感叹自己的神奇体质之前,最好去医院做一个彻底的排查。
综合科普中国报道
来源: 武汉晚报
这几招帮你养成“易瘦体质”
要说最令人羡慕的体质,那必然是不发胖体质。炸鸡火锅哐哐吃,今天奶茶明天可乐。嘿,就是不长胖!
而有的人,却是喝水都发胖,似乎只要今天多喝两口水,明天身上就会挂上二两肉。
你容易吃胖还是不容易吃胖? 背后是“贪吃基因”在操控
不长胖,基因确实很重要。容易吃胖还是不容易吃胖,都和一个“贪吃基因”有关。
在医学上这种基因的名字叫做FTO基因,全称是脂肪和肥胖相关基因。它位于人体的第十六号染色体上。这是人体中常见的肥胖易感基因,人人都有,只不过有的人FTO基因是变异后产生的。
那些不容易长胖的人,多是FTO基因没有变异的幸运儿,这部分人很容易产生饱腹感,一旦身体摄取了足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热量,就会产生饱腹感。因此,他们很容易就吃饱,即使食物再美味,他们也可以轻松地吃饱了就停,不太会出现超量摄入热量的问题。
而且驱动他们进食的动力主要就是饿了,而不是“心情不好”“心情好”“好生气啊,吃点吧”等等各种各样的根本就称不上理由的理由。
总是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给自己安排一顿,而且往往吃起来就停不下来的人,可能就是FTO基因发生变异的人。对于FTO发生变异的人来说,他们是真的管不住自己。
在其大脑中,食物除了承担着提供热量、维持正常生理的功能,更是快乐的源泉。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对于他们的大脑来说,是巨大的奖励,这种奖励带来的快乐甚至会压过胃肠道的报警信号,和食物带来的快乐比较,饱腹感信号的强度实在是太弱了。
简单来说,FTO 基因没有变异的人是吃饱了就一口都不多吃了,而 FTO 变异的人可能是吃饱了还能来两口,即使不饿也能来两口。
不信?找你身边的瘦子和胖子朋友对比一下他们的饮食习惯。
实际上,在人体内与肥胖相关的基因有很多。比如静止基因,会让你更难下定决心去运动,运动后正反馈产生的多巴胺也比别人少,自然对于运动本身也更加提不起兴趣。但是,基因并不会决定一切,后天的发育和个人努力更重要。
有肥胖基因就瘦不了? “管住嘴迈开腿”仍然是黄金法则
当然不!
“管住嘴迈开腿”,绝对是维持体重、减重最有效的法则。而在这条黄金法则背后,其实营造的是——热量差。
人体每天需要消耗一定量的热量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这就是基础代谢。
就算一整天坐着一动不动,身体也会消耗掉这些热量,因为它们是用来维持身体的体温、呼吸、心跳、血液循环以及各个细胞、器官正常运转所需要的能量。
基础代谢占到每日能量消耗60%~75%,是每天能量消耗的大头。
除此之外,人体每天的走动、锻炼还会消耗额外的能量。消耗吸收食物本身也需要能量,这部分被称为食物热效应。因此,人体每天消耗的能量其实是基础代谢、日常活动消耗能量以及食物热效应的总和。
每个人每天都会摄取一定量的食物,这些食物在消化吸收后可给人体提供一定量的热量。如果每天消耗的热量高于摄取的热量,这个热量缺口就会让机体更容易瘦。
而如果每天摄取的能量都比消耗的能量多,那么很显然,肥胖也会自然地发生。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个残酷的事实,有些人的基础代谢确实天生比别人高。所以,这部分人即使不动,也能瘦!但值得庆幸的是,基础代谢这东西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改变的。在静止状态下,肌肉消耗的热量是比较多的,因此增加全身肌肉含量自然能够增加基础代谢。
这也是为什么有长期运动、健身习惯的人,吃得都不少,但不怎么长肉的原因。
长期的锻炼可使骨骼肌含量增多,从而帮助消耗更多的热量,即使同样坐一天、躺一天,他们能消耗的热量都会比一般人更高。
想要提高基础代谢,像高强度间歇运动这样的运动形式可能会比慢跑更有效果。此时,有的人可能会说“我有静止基因,我实在不想动”,于是选择了节食减肥。
比如一名成年女性每天热量推荐摄入量是1800大卡,硬生生不吃不喝卡到800大卡以内,该吃的晚饭变成了苹果,该吃的蛋白质变成了蔬菜。坚持一段时间,这么大的热量缺口,自然也会瘦下来。但是,一旦恢复正常的饮食,很快就会回到原本的样子。甚至,还会比原来更胖,这就是所谓的反弹。
减肥靠饿肚子并不靠谱!
其实,长期的节食会影响到人体的基础代谢,身体为了在低热量摄入的情况下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就会降低消耗,甚至消耗肌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比较低的基础代谢水平。
哪怕已经恢复到正常的饮食,这种比较低的基础代谢水平也不会立刻就回到正常水平,因此,有些人即使吃得不算多,依然可能会胖回来。
因此,想要减肥并且减肥效果能够保持下来,真的不要过度节食。
科学饮食加上规律的运动,才是最有效也最健康的手段。
此外,也可以适当优化饮食结构,比如减少脂肪的摄入,多吃优质蛋白质、优质碳水等等,不饿一次肚子你依然可以成功减肥!
最后,值得警醒大家的是,如果你真的长期吃得多、不动弹还疯狂掉秤,一定要引起关注。
甲亢、消化系统疾病、进食障碍以及糖尿病、肿瘤、慢性感染、寄生虫等等问题都有可能表现出这样的异常,在感叹自己的神奇体质之前,最好去医院做一个彻底的排查。
综合科普中国报道
来源: 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