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头龟肥胖(黄头龟长大了不好看了?)
两只大熊猫来报到,17只小熊猫组团亮相,霸气的苏卡达象龟出场……石家庄动物园十一更热闹
新引进的大熊猫“贤贤”
新引进的大熊猫“贤贤”
新引进的大熊猫“梦梦”
动物园的新大熊猫馆建成了,面积达到10000平方米,是原来熊猫馆的近10倍。娅祥和云子乔迁新居,并且新引进两只大熊猫“公主”:“贤贤”和“梦梦”。这个十一,石家庄动物园可热闹了,原熊猫馆经过改造成为了小熊猫馆,17只小熊猫在这里安家;新引进的北极狼、白袋鼠、苏卡达象龟、斑点鹦鹉……都来了。
新建了大熊猫馆,又新来了两只大熊猫新建的大熊猫馆正式启用
27日上午,记者来到新建成的大熊猫馆,这可比原来的大熊猫馆要大得多。从北门进入,就看到云子在它的大大的室外运动场内,悠闲地踱来踱去。这个室外运动场内,有秋千、躺椅、凉亭、假山。紧挨着就是它的室内运动场,滚筒、树皮池、摇摇马、滑梯、水池、假山等应有尽有。对此,石家庄动物园饲养队队长郜振杰表示,新大熊猫馆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是原来大熊猫馆的近10倍。
“新大熊猫馆共有8间兽舍,4个室内运动场、4个室外运动场,可饲养展出4只大熊猫。每只大熊猫可独享两间兽舍、一个室内活动场、一个室外运动场,可以说是豪华别墅了。”郜振杰笑着说。室内室外运动场都进行了环境丰富度建设,设计并放置了各种丰容玩具,为大熊猫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新建大熊猫馆无论是建筑风格、馆舍丰容、展出方式还是饲养规模均属全国一流。
大熊猫“云子”
新大熊猫馆建成后,原有两只大熊猫娅祥和云子已于9月9日搬进了新居,并逐步适应了新家的环境。并且它们还迎来了新的邻居:大熊猫公主“贤贤”和“梦梦”。它们在这新家里吃竹子,荡秋千,玩得格外嗨!“这两只大熊猫是从中国大熊猫保护中心新引进的。”郜振杰表示,“贤贤”,2014年8月15日出生,今年5岁;“梦梦”,2017年7月23日出生,今年两岁,两只大熊猫均为亚成体,属最佳观赏展出期。这个国庆节,带上家人朋友一起到石家庄动物园大熊猫馆一睹它们的风采吧!
大熊猫“娅祥”
另外,石家庄动物园在大熊猫馆里开设了“大熊猫课堂”。为游客提供学习大熊猫科普知识的场所,在节假日、周末上午10:00-下午2:30对游客开课,每天6节课,每节课15分钟。内容有大熊猫的进化、大熊猫生长周期、大熊猫很 “笨”吗等科普知识。老师由科普员和大熊猫志愿者共同担任。
小熊猫馆改造完成,17只小熊猫组团展出原来的大熊猫馆改造为小熊猫馆,国庆节前对游客展出17只小熊猫
大熊猫搬进了新居,动物园将原来的大熊猫馆改造为小熊猫馆,将于国庆节前对游客展出17只小熊猫。
虽然都叫“熊猫”,但这小熊猫与大熊猫却是不同类的两种动物,外形上只有大熊猫的十分之一大小,它们在新家里跳上跳下,看起来要灵活得多。小熊猫昵称“红熊猫”,属小熊猫科,毛红棕色,尾长、较粗而蓬松,并有红暗相间的环纹,像一只肥胖的猫。
新引进的北极狼、白袋鼠、苏卡达象龟等也闪亮登场从捷克引进了6只北极狼,在狮虎谷西谷外开始展出
这个十一,动物园新引进的小动物可真不少。从捷克引进了6只北极狼,在狮虎谷西谷外开始展出。
白袋鼠
在澳洲食草区,今年新引进了白袋鼠4只,大赤袋鼠4只,看起来更加壮观。
亚马逊鹦鹉
鹦鹉馆内,5只新引进的斑点鹦鹉、5只黄头亚马逊鹦鹉、4只鞭笞巨嘴鸟、4只凹嘴巨嘴鸟争奇斗艳。
天鹅湖上又多了新成员
天鹅湖上,新引进的10只扁嘴天鹅,9只皇雁、7只加拿大雁,灵气十足。
新建了苏卡达象龟花园苏卡达象龟
在辛玛王国儿童游乐区内,为来自非洲的苏卡达象龟新建了花园展区,展出苏卡达象龟12只,每只体重都在50斤之上,腹甲尺寸在50-60公分左右,是霸气十足的披甲大将军。
初生动物新长成今年动物园新出生的小动物也接连来报到。12只小火烈鸟开心见客;12只环尾狐猴、17只松鼠猴、3只黑帽悬猴、1只博士猴的出生壮大了猴家族的队伍;亚洲象“那吉娅”已经六个多月了,现在长得亭亭玉立 ;7月29日,一只帅气的小长颈鹿男宝宝顺利降生,现在已经两个月了,吃嘛嘛香。
还等什么,带上家人一起来动物园过一个开心的十一吧。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张蕾
■摄/河北青年报记者崔华瑞
■编辑/王慧丽
版权归河北河青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飞过北纬40度的候鸟
□陈奉生
候鸟的迁徙,是一种对回归的承诺。
东经116度、北纬40度,是北京密云的主坐标,它是我国3条候鸟迁徙路线之一,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每年都有大量的迁徙鸟类由此过境。密云水库正北岸的不老屯镇,坐落于山水之间,云峰山幽然隆起,密云水库碧波万顷。水库周边,构建了水生、湿地、陆生植物相结合的生态保护带。初春的原野,万物正在渐渐复苏。蓦然间,大团的鸟群冲天而起,不知是云雀、蒙古百灵,还是其他鸟类。飞翔的鸟群如雾似烟,忽聚忽散,异常壮观,仿佛是唤醒天地之间的一股春潮。
我和镇林业站的工作人员一起,隐蔽在一棵松树后面,借助墨绿色的望远镜观察各种鸟类,默默地数记着灰鹤、海鸥、白天鹅、野鸭等鸟的数量。他告诉我,近10年来,水库栖息的鸟类越来越多,有天鹅、金雕、黑鹳、白尾海雕、大雁、苍鹭等。他的观鸟日记密密麻麻写满了十几个本子,从最初的20余种到如今的上百种,从1天1000多只,到现在1天最多观测到5000多只,详细地记录着各类鸟的数据。其中有一种嘴上长着胡子、羽毛像芦花鸡的大鸟,学名叫大鸨,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最多的一次观测到12只;还有一种楔尾伯劳,身披暖灰色长衣,束着白色腰带,宛若婀娜翩翩的少女。
曾经看过法国著名导演雅克·贝汉执导的自然纪录片《迁徙的鸟》,让我为之动容。影片描写了各种候鸟为生存而艰难迁徙的历程,从寒冷的北极到酷热的沙漠,从幽深的峡谷到万米云霄,候鸟在迁徙中,面对各种危险,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胆略、智慧和情感。鸟类迁徙飞行是以地面山川河流、海岸线或空中的月亮、星辰为导航标志。它们大多数是白天觅食休息,夜间飞行。月明星稀、天气晴朗之时,飞得既高且快。当阴雨天或大雾弥漫之际,飞行高度降低,飞行速度减慢。特别是大雾弥漫的夜间因迷失方向,候鸟很容易被人们亮起的灯火所诱惑,人类对其的杀戮往往在此时展开。那时候鸟的每次迁徙,几乎就是一次死亡之旅。
我小时候也像雅克·贝汉一样,是个顽皮的孩子,和小伙伴们爬树,喜欢掏鸟蛋。一想到那些被我们伤害的鸟,内心就会愧疚不已。我问工作人员,现在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吗?他说,村民经过爱鸟护鸟知识宣传,增强了鸟类保护意识,很少有人再去伤害鸟类了。如果遇到有迁徙受伤、飞不动的鸟,村民还会主动抱回家治疗、调养呢。他对我讲起这样一件事,陈各庄村有一户人家,捡到一只受伤的白天鹅,抱回家后精心喂养,天鹅很快就痊愈了,被送到镇林业站后,却因过于肥胖飞不起来了。林业站只好给天鹅“减肥”,才得以将其野外放飞。为了能给鸟儿提供更及时的救助,镇里还建了一处面积约为200平方米的野生动物救护站。一间竹板屋、一间水池屋,以及一间沙地屋,可以供不同类型的鸟儿暂时居住、疗养。
燕落村,原名为燕乐,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远古,自古至今,都被视为风水宝地,是著名的长寿村。每年候鸟归来之时,村里百鸟翔集,村名由燕乐演变为燕落,成为名副其实的“燕落之地”。村民爱鸟、护鸟,自发地给候鸟送去“口粮”。
为了体验村民是怎样喂鸟的,我跟着刚下完渔网的村民李大哥,拎着半袋玉米棒,沿着坑坑洼洼的土路,俩人一前一后,来到水库边的旷野。一眼望去,日落西山,太阳燃烧起来了,把白云和水面统统点燃。那些红色连成了片,一朵,两朵,三朵,不留余地地渲染着。恰好有一群飞鸟,擦过火焰起舞,暗色的翅影与晚霞交叠,“扑棱棱”的声音,迅疾而突兀地划破一片苍茫的宁静。
李大哥从口袋里掏出玉米棒,我俩一起搓成玉米粒儿,均匀地撒在地上。他对我讲,这地是鸟的“食堂”,早晚没人的时候,它们就会飞过来吃。前天,我在水库上打鱼时还看到一群天鹅呢,有30多只。灰鹤、苍鹭、黄头鸭就更多了,数都数不过来。这点棒粒儿,明天一早准没。
给候鸟送“口粮”,已成了燕落村民的惯例。全村有一支30多人的候鸟保护队,大部分都是像李大哥这样的渔民。他们在捕鱼的间隙,到水库边巡视,发现有受伤的候鸟就及时向镇林业站汇报。所送的“口粮”,有玉米、谷子,也有豆类。
“嘎——嘎”的雁叫声隐隐由蓝天深处传来,循声远望,排列齐整的雁阵由水天相接处渐飞渐近,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又排成“人”字,它们准备飞落在水库周边的荒野之上。飞过头顶时,可以清晰地看见它们奋力前伸的箭镞般的长颈,双翼展开像一张引箭欲发的弓,舒展而有节律地扇动着……
望江鸟类寻赏之三十七牛背鹭
牛背鹭俗称黄头鹭、黄头鹭鸶、放牛郎,列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无危(LC)。
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鹈形目鹭科牛背鹭属(该属只有一个种)的一种中型水鸟、涉禽 。身长48 - 53 cm,体重300 - 400 g。是体形较小、唯一不食鱼而主食昆虫的鹭类。喜欢站在牛背上或跟随在耕田的牛后面啄食昆虫和寄生虫,因此得名。
飞行时头缩到背上,颈向下突出、像一个大的喉囊,身体呈驼背状;站立时亦呈驼背状。较其他鹭肥胖,嘴和颈亦较其他鹭短粗。繁殖期前颈基部和背中央具羽枝分散的橙黄色饰羽,前颈饰羽长达胸部,背部饰羽向后长达尾部;尾和其余体羽白色;嘴基粉红色,腿粉红色。冬羽通体白色,个别头顶缀有黄色,无发丝状饰羽,腿脚黑色。虹膜金黄色,嘴、眼先、眼周裸露皮肤黄色,跗蹠和趾黑色。嘴在任何时候都是黄的从来不黑。雌雄同色。
幼鸟全身白色。嘴峰皮黄色,跗蹠及趾褐色,爪黑色。
全世界有3亚种(普通亚种、指名亚种、印度洋亚种)。分布于全球温带地区,如北美、中美洲,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南部。印度洋、太平洋诸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中国仅1亚种(普通亚种),部分留鸟,部分迁徙。长江以南(云南、海南、台湾)繁殖种群多数为留鸟,长江以北(吉、辽、山西、藏、山东、河南、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多为夏候鸟。迁徙种群每年4月初到4月中旬迁到北方繁殖地,9月末10月初迁离繁殖地到南方越冬地。
在安徽和望江为夏候鸟。
栖息于平原草地、牧场、湖泊、水库、山脚平原和低山水田、池塘、旱田和沼泽地上。
常成对或小群活动,有时亦单独或集成数十只的大群。休息时喜欢站在树梢上,颈缩成“S”形。性活跃而温驯,不甚怕人,活动时寂静无声。飞行时头缩到背上,颈向下突出像一个喉囊,飞行高度较低,常成直线飞行。
主要以蝗虫、蚂蚱、蜚蠊、蟋蟀、蝼蛄、螽斯、牛蝇、金龟子、地老虎等昆虫为食,也食蜘蛛、黄鳝、蚂蟥和蛙等其他动物食物。
繁殖期4-7月。营巢于树上或竹林上,常成群营群巢,也常与白鹭和夜鹭在一起营巢。巢由枯枝构成,内垫有少许干草。每窝产卵4-9枚,卵浅蓝色、光滑无斑。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1-24天。
和水牛之间互利共生的情况非常有趣。栖息在水牛背上,捕食牛背上寄生虫和飞出来的小虫。通常一头水牛背上停留一只牛背鹭,最多是两只,若有第三只想来时,前两只会联手将它赶走。在春耕时最喜欢跟在农夫旁,捕食被耕耘机赶出的生物、昆虫、蛙类等。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片均是本人拍摄于望江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