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没有肥胖症(没有胖体重却上升是什么原因)

国际糖尿病 0
文章目录:

我国肥胖症疾病认知有待提高,多种治疗手段助力肥胖症综合管理

编者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肥胖症问题日益凸显,全球肥胖症发病率快速增长,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减重代谢手术的发展和新型减重药物的问世,为肥胖症患者的临床管理带来了新的希望。

近期,第42届肥胖周年会(ObesityWeek 2024)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盛大举行。在年会现场,本刊记者有幸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进行了专访,邀请其就国内肥胖症现状、手术减重和药物减重特点、减重治疗目标以及我国肥胖症管理建议方面分享观点,以全面提升我国居民对肥胖症的认识以及提升临床医生对肥胖症的规范化管理水平。现整理核心精要,以飨读者。

《国际糖尿病》

ACTION-China研究的主要结果近期已正式发表在Diabetes Obes Metab,恭喜您和团队。作为ACTION-China 指导委员会的专家,您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该研究的结果吗?

纪立农教授:在ACTION-China研究主要结果正式发表之后,我们又在此次美国肥胖周年会(ObesityWeek 2024)上进一步报道了该研究的相关细节内容,包括医生和患者对肥胖症的认识及治疗态度。在ACTION-China研究中,我们对体重指数(BMI)超过28 kg/m2的肥胖症患者(符合中国肥胖症标准的群体)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30%的患者认为自己并没有肥胖症,甚至认为体重是正常的或过轻的。这提示,目前我国居民对肥胖症尚缺乏明确的认知。

我们知道肥胖症是一种慢性疾病。然而,肥胖症患者如果不认为自己有肥胖症,也就不会认为自己患有慢性疾病,那么他就不会调整生活方式或者寻求医生的帮助来治疗这种疾病以预防肥胖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关于肥胖症是不是一种疾病,我们对医生和患者均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大一部分肥胖症患者不认为肥胖症是一种疾病,相比之下,绝大部分医生认为肥胖症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进行治疗或者预防。

《国际糖尿病》

目前关于药物还是手术减重的话题讨论颇多,在此次年会上也有辩论,您在此次年会上也展示了相关研究结果。请问您如何看待药物减重和手术减重?

纪立农教授:通过手术方法控制体重是一种非常有效且相对安全的肥胖症治疗方式。在过去高效的减重药物缺乏的年代,对于那些BMI比较高的肥胖症患者,比如BMI超过35 kg/m2,甚至超过40 kg/m2,手术治疗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可非常有效地降低体重。一般来说,手术可以将体重降低20%~30%,并使体重长期维持接近正常或更健康的水平。

同时,长期随访研究也发现,与符合减重手术条件但未接受减重手术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减重手术患者的长期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包括心血管疾病、死亡、新发糖尿病等发生风险均明显降低,此外骨关节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也得到明显缓解。且对于部分合并糖尿病的肥胖症患者,在接受减重手术后可以实现长期的糖尿病缓解。因此,手术作为肥胖症的一种治疗手段已得到了公认,也被权威指南充分肯定。

近年来,随着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新一代减重药物的出现,药物治疗带来的体重下降幅度得到明显提升,从早期的下降10%~14%到目前超过20%。需要强调的是,GLP-1RA类药物,如司美格鲁肽的长达4年的临床研究显示,其可显著降低超重/肥胖症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非致死性心梗、非致死性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的发生风险,并改善心力衰竭的结局。总体来说,GLP-1类新型减重药物无论是在减重程度上还是在预后改善方面均在接近手术减重所带来的获益。正因如此,人们开始关注手术减重的时机。在此次年会上也有专家对该问题进行了辩论。

众所周知,如果需要用减重药物的患者能长期接受药物治疗,那么便会维持很好的体重改善作用,同时通过体重下降及药物本身的一些药理作用,来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然而,GLP-1RA及其相关的新型减重药物的长期治疗率较低。一项美国真实世界研究显示,GLP-1RA类药物治疗1年后,约50%的患者停止用药。另外,接受药物治疗肥胖症的患者,可能会随着药物治疗时间的延长,减重效果逐渐减弱。但是关于药物治疗多长时间能够始终维持有效的体重控制,目前尚无明确答案。

《国际糖尿病》

无论哪种治疗手段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那么从您专业的角度,您认为减重目标是什么?

纪立农教授:体重既有生物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不同人群的体重控制目标不同。从医学角度来讲,对于超重/肥胖症或出现肥胖相关并发症的患者,减重治疗的目标是为了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及改善疾病预后,让患者生活得更健康,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体重本身。因为通过减重可以改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改善血糖异常、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进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肝癌、肝脏病变、严重的精神疾病等风险,从而从整体上改善患者的健康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国际糖尿病》

您可以谈谈对中国肥胖症管理的一些建议或者期许吗?

纪立农教授:从ACTION-China研究可见,目前我国民众对肥胖症的认识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并不是十分清楚。这也从近些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症的患病率逐渐上升有所体现。因此,就我国而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肥胖症。

首先,要通过公共卫生措施,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意识,以预防肥胖症。因为健康意识提高后可能会影响个体的日常行为,使得他们采用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预防和控制肥胖症。

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人们行为的改变,而这种行为的改变会使一些易感者出现体重过高。所以我们不能完全把肥胖症归结个人行为,而是需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考虑,为公众提供一个更易于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环境,从而从整体上减少肥胖症发生的风险。

再有,对于已经患有肥胖症的个体,除了提高他们健康意识,使其努力去控制体重、改善健康状态以外,如果经过尝试后仍觉得难以实现体重的良好控制或体重下降不明显,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来到医疗系统寻求进一步帮助。因为医务人员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方式建议,必要时还可以采用已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的有效且安全的减重药物来帮助控制体重。

小结

肥胖症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脂肪组织过度堆积或功能异常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疾病。新一代减重药物的出现为肥胖症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且能够降低肥胖症相关的多种疾病和心血管死亡的发生风险,优势逐渐凸显。减重代谢手术在减重幅度和持久性、糖尿病缓解以及改善多种相关疾病方面也具有优势。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减重药物和/或减重代谢手术,以实现最佳的减重效果,并降低肥胖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的健康结局和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公众对肥胖症的认识严重不足,未来公共卫生部门和医疗保健工作人员仍需做大量工作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健康意识,并知晓肥胖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必要时需要专业的临床医生给予生活方式指导或药物/手术减重,预防和控制肥胖症,从而提高我国整体居民的健康水平。

发现没有,身边那些狂吃不胖的人,大多数都是肠胃虚弱,吸收不好

你身边有那种狂吃不胖的人吗?

你羡慕这种狂吃不胖的人吗?

我们的身边都有这种人,哪怕已经人到中年了,新陈代谢减缓了,但是身材一直像年轻一样时候苗条。

这简直太凡尔赛了!这样的身材比例太让人羡慕了。中年之前怎么吃都不胖,重点之后,也许是新陈代谢慢了,又管不住嘴,体重就上去了。特别能吃,也喜欢吃各种肉类零食,但是体重都常年维持不变。喜欢锻炼的人,知道怎么样去调配自己的饮食,看着是挺多的,但其实根本没有多少热量。很多狂吃不胖的人是因为消化能力不好,吃了就拉了。我的队友就是狂吃不胖的那种人,吃再多不一会儿就去厕所。生孩子之前怎么吃都不胖,生孩子之后多吃点,只会胖肚子。消化能力不好,吃了之后不吸收,也就不会长体重。这样的真是太幸福了,能够吃到很多人不能吃的美食。看来大家都是年轻时候的新陈代谢能力强,体重也就不会增长。我一个朋友就是狂吃不胖,他还到处看医生。老婆就是狂吃不胖的那种人,一天要跑两次厕所。只有在饮食上面再控制一些,让体重不增长那么快。基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家里没有肥胖基因,孩子大多数也不会胖。有着这样的一副肠胃,也太让人羡慕了。这样的身高才80多斤,这确实也有点太瘦了。

写在最后

身边那些狂吃不胖的人,很多都是肠胃吸收不好,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基因遗传。

人到中年之后,新陈代谢能力减缓,也会出现体重上涨的情况。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年人下午都不会吃主食的原因。

对此,大家是怎么看待的呢?你们有过类似的见闻或者经历吗?欢迎评论区留言哦[心][心][心][来看我][来看我][来看我]

各位朋友,别忘了帮我点点关注,点点赞,我们评论区见!#为何零跑B10国内外人气爆棚#​

人民财评:莫让减肥“神话”掩盖健康风险

桃梓

花千元打一针就能减肥?近日,风靡全球的减重版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在我国正式获批上市,迅速“搅动”减重市场。据悉,这款由“降糖药”发展而来的“减重药”属于处方药,消费者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凭处方购买使用。然而,有媒体调查发现,“减重版”司美格鲁肽刚上市就已出现“漏洞”,一些线上药店在没有审核处方的情况下也提供邮寄,其安全使用难以得到保障。

减肥药再“神”也是药,不遵医嘱盲目用药,实在是牺牲身体健康的过激之举。面对司美格鲁肽的火“出圈”,不少求美心切的消费者都想尽快“尝鲜”。然而,无论是“降糖版”还是“减重版”都有其严格的适应群体,并非人人都能使用,也绝不可能一针见“瘦”。对于体重超高、血糖超标,已影响身体健康的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使用司美格鲁肽无可厚非。对于那些本身并没有肥胖问题,只是为了追求更好的身材,或只是想“躺瘦”的人群来说,使用司美格鲁肽产品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价格不菲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不该被过度“神话”。除了减肥群体要正视司美格鲁肽的作用和副作用外,对此类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流通等渠道的监管也已刻不容缓。近年来,不少消费者对“减重版”司美格鲁肽跃跃欲试,各大医药企业和经销商也嗅到了商机。可以预测的是,围绕司美格鲁肽展开的市场竞争正在持续升温。但在宣传减肥药品的同时,商家往往会忽略药品的副作用,例如,常见的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当它被过度 “神话” 为减肥利器时,很多人忽视了这些潜在的风险,只关注其减肥的效果,这非常危险!

众所周知,科学健康有效的瘦身方式是“迈开腿、管住嘴”,更需要长期的坚持自律。而当下很多人追求的是速效蜕变,健康被抛在脑后,极端方式受到追捧,导致奇葩爆款你方唱罢我登场,“智商税”也越缴越多。为了给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生物类似药的临床研发提供可参考的技术标准,今年10月,我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已发布《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生物类似药体重管理适应症临床试验设计指导原则》。除了对药品研发进行指导外,未来对此类药品的监管措施也有必要更加严格,提高药品的安全性,严防其从处方之外的灰色地带流出。

随着全球肥胖症患病率逐年升高,“减肥减脂”“身材管理”等话题的热度也在攀升。商机涌动的减重药品市场,不仅需要添一把火,更需要冷思考和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