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脂秤肥胖(体脂秤肥胖度怎么计算)
热闻|瘦不等于健康?女子172厘米100斤确诊营养不良型肥胖,小肚子非常大
女子身高172厘米,体重仅有100斤,还被诊断为“肥胖”?
近日,杭州26岁的刘女士四肢纤细、身材修长,
172厘米的身高,体重只有100斤左右,
体型属于偏瘦类型,可唯一美中不足的便是她的“小肚子”非常大,
每次穿点紧身的衣服肚子处就凸起明显,这让她感到有些身材焦虑,
于是去医院咨询减肥事宜。
结果人体成分显示,刘女士内脏脂肪面积达到108c㎡,
体脂百分比32.9%,而蛋白质却只有7.0(正常范围8.3-10.1),
属于典型的营养不良型肥胖。
在后续的问诊中,医生还了解到患者有严重的便秘,
这也是她肚子肥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生表示,过高的内脏脂肪会容易引起肥胖,
很多女生小肚子大是因为内脏脂肪高引起的,
因此减肥一定是减内脏脂肪,
而减少内脏脂肪最有效的方式便是调理体质。
“腹性肥胖”应该如何自测?
腹型肥胖又称中心型肥胖,是指脂肪在腹部堆积,表现为腰围增加。
医生表示,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就属于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对身体危害大,不仅容易引发骨折,还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比如冠心病和脑溢血等。
在原有的印象中肥胖就是“大腹便便”、营养过剩所导致,实际上肥胖是因为多种营养物质缺乏,导致体内营养不平衡产生的。
营养不良是指身体摄入的营养不足或者比例失衡,任何人没有摄取足够营养就是营养不良,包括食量和体型较大的肥胖和超重人群。
大家对热量和营养的概念有所混淆,认为吃得多就是吃的有营养,这是一个误区。
胃里觉得吃的很饱了,但只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满足了身体的需求,甚至过剩,而维生素及矿物质等的摄入量还远远不够,体内是一种缺乏状态。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也显示我国民众膳食结构不合理,钙、铁、硒、维生素A、维生素D等矿物质和维生素没有达到推荐摄入量,仅2016年国内营养不良人口数量就高达3亿。
1.肥胖人员过于喜好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高油高脂食物,深加工的大米、白面和冰激凌蛋糕等食物,再加上煎、烤、炸、炒等油腻菜品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但是此类食物远不如全谷物粮食、薯类和优质蛋白质富含丰富的营养,同时缺乏蔬菜、水果和优质肉类提供的维生素、矿物质和优质蛋白。长期的高油高脂饮食是造成营养不良性肥胖的重要原因。
2.不良生活习惯:例如三餐不定时,晚睡晚起,不吃早餐,晚上暴饮暴食、抽烟喝酒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会消耗肥胖人士体内本来就不多的营养素,缺乏营养素,影响人体正常的基础代谢,也是造成肥胖的因素。
3.缺乏体育锻炼,现在很多人生活工作中长期久坐久站,缺乏锻炼,热量消耗少导致肥胖。
4.肥胖人士相对“体积”较大,所需要的营养元素较正常人多,但很多研究发现,在肥胖人群中普遍存在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的情况。有研究表明,低钙与肥胖有关,低钙会减少脂肪分解,使更多的脂肪储存;有大量的研究证实,维生素D缺乏与肥胖密切相关,补充维生素D可以抑制前脂肪分化过程,影响脂肪形成,可以起到预防肥胖的作用。
那么,什么食物才能越吃越健康?
杭州市临床营养质控中心发布了一张成人肥胖患者的食物选择表。
表中显示,选择推荐的谷薯、蔬菜和水果等,才能“健康瘦”。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编辑 崔可腾 综合、光明网、、新闻晨报、中国蓝新闻、成都市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等)
体脂秤是智商税吗?
每日“蝌”普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现在很多小伙伴都注重自身的营养健康,绿色饮食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追捧,体脂率测量也变得十分流行。电商平台上体脂秤的销量持续走高,商家称体脂秤可以准确测量出人体内的脂肪含量。那么这些体脂秤的结果到底准不准呢?
01
体脂秤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市面上的体脂秤,是一种除了测量体重,还能估算用户体脂含量的电子秤,它的测量原理就是生物电阻抗分析技术(BIA)。
人体的脂肪导电性很差,电阻率较高,而肌肉恰恰相反,肌肉中含有较多水分,导电性良好,电阻率较低。
当微电流经过体内的脂肪、肌肉、骨骼、器官等组织部位时,会受到不同的电阻力。因此,生物电阻抗分析技术就是通过测量微电流通过人体的速率和时间,来测定人体各个部位的电阻率差异,进而推算出体内脂肪和肌肉的占比含量。
这种技术由于测量方便、成本低,被应用于许多体脂秤产品上。但是要注意,在使用体脂秤测量体脂时,一定要遵循正确的操作流程。
02
测体脂率有什么用?
体脂率是我们判断是否肥胖的重要标准,同样重量的脂肪其体积可以是肌肉的三倍,因此同样的身高体重,有些人可以看起来精瘦、有些人看起来肥胖。
更重要的是,体脂率的高低和内脏脂肪、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高体脂率会使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更高。
所以,降低体脂率无论是在控制体型的效果上,还是在控制疾病的健康效果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03
如何挑选体脂秤?
挑选金属片面积大、数量较多的。因为体脂秤主要靠金属片导电来检测。所以理论上想要更加精确,人体皮肤与金属片的接触面积越大越好,若是接触范围小,电流也会减小,不利于在体内循环;另外,金属片的数量越多越好,值得一提的是,比较高端的体脂秤一般还带有手柄,上面同样配置金属片。
尽量选择适用于中国人或是亚洲人的算法模型。考虑到不同地区的人种存在身体素质上的差异,所以我们选择一款适用于中国人算法模型的体脂秤,能减少一定测量误差。
体脂率的测量,能帮助我们对于自身的体脂水平有个初步了解,但具体到详细数字上,我们并不需要过分关注。比起体脂率的具体数值,我们更应关注它的增减变化,以此来了解自己近期的饮食和生活规律对身体造成的影响,及时做出合适的调整。
END
转自:科普中国、人民网科普、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来源: 蝌蚪五线谱
肥胖的测量标准有很多,这两个简单计算体脂公式,你可以试一试
大家都知道,目前肥胖的人群越来越多,究其原因可以看以前文章,在这不在赘述。总之,原因复杂,主要是遗传、环境、饮食、生活方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两个有趣的体脂比例的计算公式(只针对成年人),有兴趣的可以自己计算一下,看是否靠谱。如果家里有体脂秤,可以和体脂秤的结果做个比较。其实,不同的方式,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有些体脂秤的结果是否可靠也很难说。如果想准确了解体内脂肪的多少,全身的核磁的检查比较准确些,但不常规做,也比较昂贵,也没有太多的必要。如果有一个简单的方式就可以了解脂肪的比例,那还是很值得期待的,即使是不是那么准确,至少可以做个参考。
我们知道,肥胖的危害主要还是在体内脂肪的增多,特别是内脏脂肪。肥胖症(obesity)公认的定义是体内贮积的脂肪量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并不是指实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因此,也有些人认为应该以身体脂肪百分比来定义肥胖,具体标准如下:男性:肥胖体内脂肪百分比大于25%,其中21-25%为临界点;女性:肥胖体内脂肪百分比超过33%,其中31-33%处于临界水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要获得身体脂肪的比例并不简单,需要通过特殊的仪器来测量。目前,用来测量体内脂肪含量的方法也比较多,且复杂,价格昂贵,如有生物电阻抗测定法, 此方法是根据测定生物电阻抗来测量人体脂肪。双能X线吸收法;通过X射方法,具有放射损伤;还有B超法、CT法和MRI等方法,都不简单,要有一定的仪器和设备。
所以,目前临床上我们采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来作为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它便于推广,即体重指数(BMI);
大家对体重指数应该有所了解,它是一个计算公式,具体为: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的平方。目前肥胖标准还不完全统一,不同人种和国家诊断超重/肥胖的标准不一样。我主要以中国指南的标准给大家介绍。如果BMI在18.5~23.9之间为正常;24.0~27.9之间为超重,大于28.0的则为肥胖(女性比男男性范围小1)。虽然这个方法诊断肥胖简单,但是它具有先天的缺陷,也常受到大家的诟病。因为,很多体重指数高的人不一定肥胖,他们的体内脂肪不一定多。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健美运动员,通常体重指数高,但并不肥胖,因为他们体内主要是肌肉,而不是脂肪。所以,体重指数和脂肪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对于正常普通人群,体重指数和脂肪还是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所以体重指数用的比较多。
脂肪一般分为两大类: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而真正对人体有害的是内脏脂肪。所以,大家又提出一个概念—腰围或者说腰臀比,以腰围来评价肥胖和疾病的相关性。多大的腰围我们就认为肥胖,对人体具有危害,各国也不一样。仍然,以中国的标准给大家介绍,通常认为男性腰围大于90cm,女性腰围大于85cm,就属于腹型肥胖,也就是说肥胖相关的疾病风险就明显升高了。
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腰围和BMI,认为这两个指标都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有些人认为腰围的影响可能更多。因为,人们发现对于BMI相同,人群腰围的变化是相当大的。而BMI一定的情况下,腰围较高的成年人的不良健康风险增加更明显。
肥胖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可以影响全身各个系统;
如呼吸系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易诱发呼吸道感染,增加支气管哮喘的发生率;消化系统:胆囊疾病(胆囊炎,胆石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脂肪肝和反流性食管炎;心血管系统:冠状动脉硬化性疾病,原发性高血压,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等;神经系统:中风,特发性颅内高压;产科和围产期:妊娠相关的高血压,巨大儿和难产;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代谢综合征和血脂异常;生殖系统疾病:不孕不育,多囊卵巢,男性性腺功能低下;肿瘤的发病率升高,特别是消化系统肿瘤;其它一些肿瘤的发病率也会增加,如子宫内膜癌(绝经前),前列腺癌,乳腺癌,肾癌等;甚至精神疾病。
下面进入正题,上面两种评价方法并不是直接评价脂肪量。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方法来了解体内的脂肪量呢?科学家们通过一些研究设计出来两个计算公式来计算体内的脂肪含量或者说比例,一个是基于体重指数,另一个是基于腰围;
身体脂肪%公式一:1.2 × BMI 0.23 ×年龄-10.8 ×性别-5.4
· (男=1 女=0 基于BMI )
公式二:64 −20×身高/腰围(米) 12×性别
· (男=0 女=1 基于身高腰围)
一般用的比较多的是基于BMI来计算体脂比例。但是,最新的一项研究认为基于身高与腰围比的相对脂肪质量比体重指数(BMI)能更好地预测全身脂肪百分比。该研究使用了来自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的数据,开发出模型,同时通过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测量了全身脂肪的百分比。他们考虑了350多种人体测量指标,得出简单人体测量线性方程式,来估算人体全身脂肪百分比。这两种计算方法是否适合中国人群,我觉得有待进一步验证,因为这两个公式计算的结果也不一样,有些误差。但是,这两个计算公式可以作为简单评价体脂比例的参考。如果作为研究依据,还有待进一步检验,因为他们没有在中国人群中和实测脂肪比例进行相互的验证。
总之,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可以综合考虑BMI、腰围、体脂肪含量三个数值来评估肥胖或脂肪的含量。如果三个指标都超标,还是很有意义的。如果作为个体,我觉得进行纵向比较也是有实际意义的,对自己的体型/形做个比较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