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的证型(肥胖症的类型)

祝您健康杂志 0
文章目录:

虚胖还是实胖?肥胖也要分型?“吃着瘦”的官方指南来了

今年春节上映的一部《热辣滚烫》,让许多人心情激荡。

毕竟,贾玲都瘦了,大家怎么还能坐得住呢。

不过减重终究是个“辛苦活儿”,人人都梦想“吃着瘦”,可惜大多数方法只是“智商税”。

别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出手了!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下称《指南》),《指南》不仅给出了官方的指导意见,还有许多通过中医食养来帮助大家控制体重的方法。

赶紧来看看吧!

你是虚胖还是实胖?

在现代医学理论中,肥胖是一个代谢问题,当我们的能量摄入过多,又无法通过人体代谢掉多余的能量,这些能量就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囤积下来,导致超重甚至肥胖的出现。

不过在中医理论中,肥胖也分虚实,要辩证治疗。

虚胖:脾胃气虚、肾阳虚引起体内湿痰淤积。简单来说就是新陈代谢慢,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水湿停留在身体的时间过久。

实胖:湿热重、胃热痰瘀、肝郁气滞等,这些人经常暴饮暴食,加之运动量少,久而久之就造成脂肪堆积。

当然,仅仅是虚实分类还不够细致,《指南》将超重及肥胖分为以下5种中医辨证分型,下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

胃热火郁证:吃得多却依然觉得饿,经常口干、口苦,喜欢喝水,大便干燥甚至便秘,尿液偏黄,舌头呈红色,舌苔黄,脉搏过快。

痰湿内盛证:常感觉身体沉重、四肢乏力、胸腹胀满,可能伴有头晕,口干但不想喝水,大便黏滞不爽,嗜好肥甘厚味和酒精,喜欢躺着,舌质肥大,舌苔白腻,脉往来流利。

气郁血瘀证:懒动,常常情绪低落、感觉胸闷,伴有面色晦暗、肢端青紫等现象,男性可能性欲减退甚至阳痿,女性可能月经不调甚至闭经,舌质暗淡或有瘀斑、瘀点,脉象浮大、涩而有力。

脾虚不运证:常感疲劳乏力、脘腹胀闷,有时四肢会轻度浮肿,饮食正常或偏少,过去曾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畅,大便稀溏或便秘,舌质淡胖,舌边有齿印,舌苔薄白或腻滑,脉象比较细。

脾肾阳虚证:形体肥胖,易疲劳,怕冷,喜喝热饮,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胖,舌苔薄白,脉搏沉重而细弱。

不同类型的胖,得用不同的方法“减”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对肥胖也是如此。

既然有了分型,在食养方面当然也有不同的方向和重点。

成人肥胖不同证型食药物质推荐 /

引自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

  • 胃热火郁证

宜:日常膳食中要注意清热、化湿、通腑,多选择白菜、芹菜、竹笋、莲藕、苦瓜等食物,也可适当使用铁皮石斛、麦芽、鲜芦根、荷叶等清泻胃火、养阴生津。

忌:油炸煎炒等高温加工烹制的食品,羊肉、桂圆、生姜、辣椒等温补食材也尽量少吃。

推荐菜谱:三豆饮

材料:赤小豆15克、黑豆15克、绿豆15克、生甘草5克。

制法:所有食材洗净,加水适量,煮至豆熟烂即可。

用法:可代替部分主食,温服,吃豆喝汤。每日2次,连续食用5—7天。

  • 痰湿内盛证

宜:日常多选用包菜、豆芽、冬瓜、萝卜、香菇等健脾祛湿的食材。水果类尽量选择低糖品种,少吃热带水果。可适当选用砂仁、芡实、白扁豆、茯苓、山药、莲子、薏苡仁、陈皮等作代茶饮或药膳。

推荐菜谱:薏苡仁冬瓜汤

材料:冬瓜300克、薏苡仁20克。

制法:将冬瓜去皮去瓤,切1厘米厚、4厘米长冬瓜片备用。生姜切片、葱切段备用。将薏苡仁洗净,置于炖锅内,加水适量,大火煮开,小火继续煮30分钟。加入冬瓜片、葱、姜,转大火煮开,小火继续煮约15分钟,加盐少量调味即可。(不加盐为宜)。

用法用量:餐前食用或佐餐食用。孕期女性须遵医嘱食用。

  • 气郁血瘀证

宜:须舒肝理气、活血化瘀。平时可多食用韭菜、陈皮、白萝卜、酸类食物,增加葱、姜等调味品,有助行气活血。另外,当归、桃仁、佛手、砂仁、山楂等药材可作代茶饮或药膳。

推荐菜谱:佛手橘皮山楂粥

材料:佛手10克、橘皮5克、山楂5克、粳米50克。

制法:所有食材洗净,将佛手、橘皮、山楂用纱布包起,与粳米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煲30分钟。

用法用量:可做为主食食用,每周3—5次。注意:建议孕期女性遵医嘱食用。

  • 脾虚不运证

宜:饮食上要增加优质蛋白,如禽肉、鱼肉、豆类等,少吃萝卜、空心菜等耗气的食物。还可将山药、莲子、白扁豆、黄芪、麦芽、砂仁、茯苓、木瓜、大枣、冬瓜等食材加入日常饮食,或单独作代茶饮。

推荐菜谱:扁豆山药粥

材料:白扁豆30克、鲜山药100克、粳米30克。

制法:将鲜山药去皮、洗净,切片备用。将白扁豆洗净,清水浸泡2小时。将粳米洗净,加入鲜山药、白扁豆,一同煮粥,煮至米、豆熟烂即可。

用法:做为主食食用。每周食用3—5次。

  • 脾肾阳虚证

宜:适合食用的食物有枸杞子、核桃仁、茯苓等。饮食中可增加茴香、花椒、香菜等辛热温阳的食材,避免饮酒,忌食苦瓜、绿茶、西瓜等寒凉生冷的食物。此外,可应用山药、黄芪、肉桂、干姜等作代茶饮或药膳。

推荐菜谱:山药黄芪炖鸭肉汤

材料:鲜山药100克,黄芪10克,生姜3—4片,鸭肉300克,板栗100克。

制法:鸭肉切成小块,放入沸水中焯水;板栗加适量清水煮熟凉后剥皮壳备用;将鲜山药去皮、洗净,切厚片备用。上述食材一同放入瓦煲内,加入清水,大火烧沸后,再用小火煲1小时,放入少许精盐调味后即可。

用法:可佐餐食用,温服。每周食用3—5次。

当然,不管搭配什么样的食养方,健康减重的第一要则依旧是“少吃多动”。

趁着春季到来、天气尚好,我们也要走出家门,适当动一动哦~

多少斤才算是肥胖?胖到生病,还有什么方法减重?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杨泽填

图/受访者提供

“减重60斤,我重新找回自信。”一位25岁年轻女孩琳琳,体重一度飙高到180斤(化名),罹患高血压、高血脂症,甚至膝关节也出现问题。在接受减重手术后,她终于回归到正常体重。术后复查时,再次回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复查时,不断对外一科杨振淮主任表示感谢。

减肥是很多人一辈子的事业,许多被肥胖困扰的重度肥胖人群,同时可能伴有糖尿病、高血压、黑棘皮病、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等。杨振淮表示,为了让一部分肥胖人群能够成功控制体重,可实施减重手术从而达到目的。

腰越粗,寿命越短

据2023年统计显示,中国50%以上的成年人和约20%的学龄前儿童超重或肥胖,在部分城市中,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达4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外一科(普外科)主任医师杨振淮指出,当体重过重,从医生角度来讲,会给身体带来很多负担,出现一系列健康问题。目前认为,肥胖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它可带来很多并发症,比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不孕不育、抑郁症等,不仅影响生活质量,最终还会影响寿命。因此,保持合理的体重对身体健康来说是很重要的。

首先,体重超出多少才属于肥胖呢?专家介绍,有两个方法可以初步判断:

方法一:腰围(用于估测腹部或中心性肥胖)

男性腰围大于90cm;

女性腰围大于85cm;

方法二:体重指数(BMI)法

BMI = 体重(kg)/ 身高(m)²

例如,一个人的体重为70公斤,身高为1.75米,那么他的BMI值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BMI = 70 / (1.75×1.75) ≈ 22.9。

在我国,BMI值在18.5-23.9之间为正常,BMI ≥24时为超重,当BMI≥28时为肥胖,此时需要重视体重的管理。

中医减肥方法多,疗效因人而异

减肥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中医有针灸、经络、刮痧、饮食以及拔罐减肥。杨振淮表示,减肥的方法因人而异,因体质而异,有的人效果明显,有的人并没有太好的效果,因此要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

“以埋线减脂来说,穴位埋线可通过线体对穴位持续有效地刺激,产生物理、生化等作用,促进体内脂肪分解代谢,达到减肥的目的。其具有作用持久、适应证广的特点。对一部分人来说,这些减肥方法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杨振淮说。

“条条大路通罗马”,减肥的方法个体差异比较大,因此个人不能因为用一个方法失败就否认其作用。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外一科杨振淮主任实施手术

减重手术让肥胖患者有意外惊喜

杨振淮指出,“部分人通过这些办法能够达到瘦身的目的,但还是有很多超重人群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也无法有效地减轻体重,同时还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等慢性疾病,此时,就可以考虑咨询外科或胃肠外科医生。”

实际上,在2013年美国代谢手术指南更新:减重手术更名为代谢手术,至此手术治疗登上了减重以及糖尿病治疗的舞台。据统计,在1998年,全球减重手术总计约4万例,目前仅美国每年就有20余万例。杨振淮介绍,目前减重手术分为可调节胃束带手术、袖状胃切除术、胃旁路手术。简单讲,减重手术通过改变肠道结构,旷置大部分胃功能,减少胃的空间和小肠的长度,从而极大控制食物摄入和吸收从而达到减重的目的。

杨振淮介绍,对于单纯肥胖的人群来说,在BMI为27.5时可手术,在32.5时推荐手术;37.5则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而2型糖尿病,经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难以控制血糖,且至少符合2项代谢综合征组分或存在合并症,BMI为25时,可以手术,27.5推荐手术;当BMI为32.5则建议积极手术。

值得注意的是,以治疗 2型糖尿病为目的的病人胰岛β 细胞功能已基本丧失,此种情况为减重手术的禁忌证,不建议手术。

减重手术后多久可恢复?

术后第1天可下床,3-5天可出院。之后实施渐进性饮食,同时口服制酸药,控制饮食。(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薛仁政

校对 | 潘丽玲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肥胖是由于过食、缺乏体力活动等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使体重超过一定范围,或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是多种其他疾病发生的基础。西医学中的单纯性(体质性)肥胖、代谢综合征等属于本病范畴。其他具有明确病因的继发性肥胖,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对于无症状的2型糖尿病,若肥胖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历代医籍对肥胖病的论述颇多。最早记载见于《 黄帝内经》,该书系统地记载了肥胖病的病因病机及症状,并对肥胖进行了分类。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有“肥贵人”的描述。《灵枢.卫气失常》根据人皮肉气血的多少对肥胖进行分类,分为“有肥、有膏、有肉"三种类型。病因方面,《素问.奇病论》记载“喜食甘美而多肥”;《素问.异法方宜论》还记载“西方者,其民华食而脂肥”,说明肥胖的发生与过食肥甘、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除此之外,《黄帝内经》认为肥胖与其他多种病证有关,认识到肥胖可转化为消渴,还与仆击、偏枯、疲厥、气满发逆等多种疾病有关。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肥胖的病机及治疗有进一步的认识,金,李东垣《脾胃论》指出了脾胃功能与肥胖之间的密切的联系,认为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虚弱,则少食而肥。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提出了肥胖具有多湿、多痰且气盛于外而歉于内的特点,认为肥胖应从湿热及气虚两方面论治。宋.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肥人多血实气虚,胰理多郁滞,气血难以通利,可伴气滞血痰的特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读.非风》记载了肥人多气虚、多夜湿,易致气道不利,故多非风之证。清.陈士铎《石室秘录.肥治法》认为:“肥人多费,乃气虚也。”故治痰须补气兼消痰,并补命火,使气足则痰消。清吴本立在《女科切要》中记载:“肥白妇人,经闭而不通者,必是痰湿与脂膜空塞之故也。”指出了肥胖与妇人疾病之间的联系。近代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肥胖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医学也对肥胖病的防治有了更深的认识。

[病因病机]

肥胖多内年老体弱、过食肥甘、缺乏运动、 情志所伤、先天系赋等导致湿法提察内果,田着不行,形成肥胖。

1年老体弱 肥胖的发生与年龄有关。中年以后,人体的生理机能由致脾之运化功能受损。进一步发展,则导致超量水谷不能化为精微,遂变生膏脂,随郁气之流窜而停于筋膜腔隙,形成肥胖。

3.劳逸失调《素问. 宜明五气》有“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之说。伤气则气虚,伤肉则脾虚,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输布,水湿内停,形成肥胖。

4.先天禀赋阳热体质, 胃热偏盛,食欲亢进,食量过大,脾运不及,可致膏脂痰湿堆积,形成肥胖。

5.情志所伤七情内伤, 脏腑气机失调,水谷运化失司,水湿内停,痰湿聚积,亦成肥胖

肥胖的基本病机是胃强脾弱,酿生痰湿,导致气郁、血瘀、内热壅塞。阳明阳盛,胃强者易于化热,胃热消灼,使水谷腐熟过旺。脾为太阴之土,喜燥恶润,易受湿阻,乃生痰之源。胃纳太过,重滞脾土,-则酿生湿热,进而化生痰湿;二则损伤脾阳,脾失运化而生痰湿。痰湿阻碍气机而致气郁。痰湿、气郁均可壅郁生热。痰阻、气郁、内热可形成瘀血。

病位主要在脾与肌肉,与肾虚关系密切,亦与心肺的功能失调及肝失疏泄有关。本病为本虚标实之候。本虚多为脾肾气虚,或兼心肺气虚;标实为胃热、痰湿,痰湿常与气郁、瘀血、水湿相兼为病,故痰瘀互结、痰气交阻、痰饮水肿者常见。

临床病机之间的转化常见于三种情况。一是虚实之间的转化。如肥胖早期阶段,胃强者过食肥甘,水谷精微超过机体的需要而化为痰湿,聚为膏脂,形成肥胖。但如长期饮食太过,加上痰湿郁遏,则可损伤脾胃,使脾阳不振、脾虚不运,也可导致胃失受纳,后天失养,正气渐耗,病性逐渐由实转虚,久则脾病及肾, 终致脾肾两虚。脾虚失于运化,痰湿内生,停于脏腑,阻于经络,气因湿阻,瘀因痰生,而致痰湿、气郁、瘀血相杂,从而转为以邪实为主之证,或正虚与邪实兼杂。二是病理产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如爽湿内停日久,阻滞气血的运行,可导致气滞或血瘀,而气滞、痰湿、瘀血日久,常可化热,转化为郁热、痰热、湿热或瘀热互结。三是肥胖病变日久,常变生他病。(内经》中已经认识到肥胖与消瘴等病证有关,极度肥胖者,常易合并消渴、头痛、眩晕、胸痹、中风、胆胀、痹证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以形体肥胖为主要表现。

2.起病缓慢,病程长,常伴有身体沉重、头晕乏力、行动迟缓,甚或动则喘促等症状。一旦形成肥胖,不易短时间内减轻体重。

3. 常有嗜食肥甘、缺乏运动的习惯,或有肥胖病的家族史。可因长期过重的精神压力以及不适当地服用药物诱发。

4.肥胖病变日久,常变生他病,易合并消渴、眩晕、中风等。

测量体重、身高、腰围、腹围、血压,进行血脂、血糖、血清胰岛素、黄体生成素、皮质醇、睾酮等检查,计算体重指数可反映身体肥胖程度,腰围或腰臀比可反映脂肪分布,必要时行CT或MRI计算皮下脂肪厚度或内脏脂肪量检查,也可通过身体密度测量法、生物电阻抗法、双能量X线吸收法测定体脂总量。

(二)鉴别诊断

1.水肿两者均形体肥胖 甚则臃肿。肥胖多因饮食不节、缺乏运动、先天嘉赋等原因引起,经治疗体重可减轻,但较慢。水肿多因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久病劳倦等导致,以颜面、四肢浮肿为主,严重者可见腹部胀满、全身皆肿。经治疗体重可迅速减轻并降至正常。

2.黄胖两者均有面部肥胖。 肥胖多由于年老体弱、饮食不节、缺乏运动、情志所伤、先天禀赋等原因引起。黄胖则由肠道寄生虫与食积所致,以面部黄胖、肿大为特征。

[辨证论治]

1.胃热火郁

临床表现:肥胖多食,消谷善饥,可有大便不爽,甚或干结,尿黄,或有口千口苦,喜饮水: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胃泻火,佐以消导。

代表方:白虎汤合小承气汤。

白虎汤由生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组成:小承气汤由大黄、积实、厚朴组成。前方清泄阳明胃腑郁热:后方通腑泄热,行气散结。若消谷善饥较重、口苦、嘈杂,加黄连:若口干多饮较重,加天花粉、葛根;若热盛耗气,症见疲乏、少力,加太子参,甚者可用西洋参。2.痰湿内盛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身体沉重,肢体困倦,脆害胸满,可伴头晕,口干而不欲饮,大便黏滞不爽,嗜食肥甘醇酒,喜卧懒动;舌质淡胖或大,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化痰利湿,理气消脂。

代表方:导痰汤合四苓散。

导痰汤由半夏、天南星、橘红、积实、获苓、炙甘草、生姜组成:四苓散由白术、扶苓、猪苓、泽泻组成。前方燥湿化痰和胃,理气开郁消痞:后方利水渗湿。 若湿邪偏盛,加苍术,意苡仁、赤小豆、防已、车前子:痰湿化热,症见心烦少寐、纳少便秘、舌红苔黄、 脉滑数,可加竹茹,浙贝母,黄芩、黄连、瓜萎仁等;痰湿郁久,重阳气机,以致疲瘀交阻,佯见舌暗或有瘀斑者,可酌加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参、泽兰等。

3.气郁血瘀

临床表现:肥胖懒动,喜太息,胸闷胁满,面晦唇暗,肢端色泽不鲜,甚或青紫,可伴便干,失眠,男子性欲下降甚至阳痿,女性月经不调、量少甚或闭经,经血色暗或有血块;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苔薄,脉弦或涩。

治法:理气解郁,活血化瘀。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

本方由枳壳、柴胡、桃仁、当归、红花、川芎、牛膝、赤芍、生地黄、桔梗、甘草组成。本证易于化热,若舌苔偏黄,可加栀子、知母;兼见便干难排者,加三棱、莪术、大黄:若兼失眠,加夜交藤、合欢皮;阳接者,加水蛭、淫羊藿;月经稀少,加月季花、泽兰、益母草。

4.脾虚不运

临床表现:肥胖臃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脘腹痞闷,或有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累后更为明显,饮食如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利,大便溏或便秘;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细。

治法:健脾益气,渗利水湿。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合防已黄芪汤。

参苓白术散由人参、白术、山药、茯苓、莲子、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枣组成:防已黄芪汤由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前方健脾益气渗湿;后方益气健脾利水。若身体困重明显,加佩兰、广藿香;若浮肿明显,加泽泻、猪苓;若兼脘腹痞网,加半夏,或合用平胃散。

5.脾肾阳虚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易于疲劳,可见四肢不温,甚或四肢厥冷,喜食热饮,小便清长:舌淡胖,舌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益脾肾,温阳化气。

代表方: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

真武汤由炮附子、桂枝、白术、获苓、生姜、白芍组成;苓桂术甘汤由获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前方温阳利水:后方健脾利湿,温阳化饮。若嗜热食而恶冷饮者,加炮姜:若气虚明显,乏力困倦者,加太子参、黄芪;若兼肢厥者,加干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