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症又称(肥胖症含义)

中国青年报 0
文章目录:

重新定义肥胖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1月15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在线发表题为《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的报告。报告提出,当前医学上诊断肥胖的方法可能会导致误诊,并对肥胖患者和整个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而建议采用一种新的、更精细的诊断方法来重新定义肥胖症,并呼吁让所有肥胖患者都能获得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循证照护,同时杜绝污名化和指责。

报告共同作者、柳叶刀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主席、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弗朗西斯科·鲁比诺(Francesco Rubino)教授表示:“目前关于肥胖的定义存在不足,因为它预设了一种不切实际的‘非此即彼’的场景,即肥胖要么始终是一种疾病,要么从来不是一种疾病。然而,有证据表明,现实情况更加复杂。一些肥胖患者可以维持正常的器官功能和整体健康,甚至可以长期保持这种状态;而另一些患者可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疾病体征和症状。”

“仅将肥胖视为一种风险因素而非疾病,可能会不公平地剥夺那些仅因肥胖而导致健康状况不佳的人获得及时治疗的机会。另一方面,将肥胖笼统地定义为一种疾病,可能会导致过度诊断以及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外科手术,从而对个人造成潜在伤害,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弗朗西斯科·鲁比诺说。

据估算,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人处于肥胖状态。而该文章的提议为全球卫生系统提供了一个采用统一的、与临床相关的肥胖定义和更准确的肥胖诊断方法的机会。

当前的肥胖诊断方法效果不佳

报告共同作者、柳叶刀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潘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于肥胖的定义目前主要依赖于身体质量指数(BMI)。不同国家使用的BMI临界值不同,例如在欧洲,BMI超过30kg/m2被视为肥胖,中国采用的标准则是28kg/m2。

潘安解释说,虽然BMI有助于识别健康风险较高的个体,但它并不是体脂的直接测量指标,不能反映脂肪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也不能提供个人层面关于健康或疾病的详细信息,所以仅仅依靠BMI来诊断肥胖症是不准确的,也容易造成误诊,因而一直存在争议。

“身体内脂肪过多一般会堆积在皮下(如臀部和四肢)或内脏器官及其周围(如脂肪肝)。与第一类人群相比,后一种人群的健康风险显然更高。而且如果体脂过多,大部分人主要还是堆积在内脏器官及其周围,也称之为中心性肥胖或腹型肥胖。”潘安说。

然而,有些人虽然BMI并没有达到肥胖症的诊断标准,但是体脂含量过高且主要为中心性肥胖,这些人群仅通过BMI并不一定被判断为肥胖症,这意味着他们的健康问题可能会被忽视。此外,有些人虽然BMI和体脂含量都很高,但却保持着正常的器官和身体功能,没有持续性疾病的体征或症状,这部分人群虽然未来发生慢性病的风险相较于体重正常群体要高,但还未需要立刻进行临床治疗。

因而报告建议,不能仅根据BMI来检测肥胖,还要参考体型测量指标,如腰围、腰臀比或腰身比,或者通过即双能 X 线吸收测量法(DEXA)等方法来直接检测。而对于BMI非常高的个体(如>40kg/m2),可以默认为其体内脂肪过多,患有肥胖症。

两种新的肥胖分类:“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

根据对个体水平的客观疾病指标,报告提出了两种新的肥胖诊断类别:“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

临床肥胖症是因体脂过多而直接导致器官功能减退的客观体征和/或症状,或进行标准日常活动(如洗澡、穿衣、进食和自主排便)的能力显著下降的一种肥胖状态。被诊断为临床肥胖症的患者应被视为患有持续性慢性疾病,并接受适当的管理和治疗。

基于个体层面的客观疾病指标,报告为成年人制定了临床肥胖症的18项诊断标准,为儿童和青少年制订了13项特定诊断标准。

潘安告诉记者,这些特定诊断标准涉及中枢神经系统、上呼吸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代谢器官、肾脏、肝脏、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下肢淋巴系统及日常活动功能限制等方面。与成人相比,儿童和青少年的特定诊断标准的主要区别在于生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一般引起动脉血压升高,成人肥胖导致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对更为复杂。此外,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会引发多囊卵巢综合征,而成人则表现为无排卵、月经稀发和多囊卵巢综合征。

亚临床肥胖也称“临床肥胖前期”,指的是一种器官功能正常情况下的肥胖状态。虽然亚临床肥胖的个体无持续性疾病,但他们未来发展为临床肥胖症和其他几种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可能会有所增加,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类型的癌症和精神疾病等。因此,应为他们降低潜在的疾病风险提供支持。

肥胖患者需要个性化的照护

潘安告诉记者,对肥胖进行重新定义,是为了确保所有临床肥胖症患者在需要时都能获得适当的健康指导和循证照护,并针对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采取不同的策略。

报告作者认为,临床肥胖症患者应及时接受循证治疗,目的是全面恢复或改善因体脂过多而受损的身体机能,而不仅仅是为了减轻体重。临床肥胖症的治疗和管理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应根据个性化的“风险—收益”评估,并通过与患者积极讨论来决定具体方案。

亚临床肥胖的人群尽管尚未因过多体脂引发持续性健康并发症,但未来患病的风险较高。因此,报告作者认为,对他们的照护应以降低风险为目标。根据个体的风险水平,为其提供健康咨询和长期监测,或者在必要时进行积极治疗,以显著降低其较高的风险水平。

反对将肥胖污名化

此次报告的共同作者包括56位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医疗卫生系统的世界顶级专家,他们分别来自内分泌学、内科、外科、生物学、营养学和公共卫生等多个医疗领域。在制定肥胖的新定义时,特别考虑到了社会普遍存在的肥胖污名化的潜在影响。

潘安观察到,肥胖污名化的问题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发达地区或者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污名化现象在儿童中同样常见。事实上,肥胖是受社会环境以及生物学机制影响,许多肥胖症受遗传基因影响,或来自于身体代谢问题。

潘安建议,社会应对肥胖人士更加包容,并给予他们更多支持。肥胖患者的家人应配合肥胖人士进行减重,平时饮食清淡,为其营造一个饮食健康的家庭环境。社会也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例如学校为孩子提供,蔬菜水果丰富,不含碳酸饮料的健康午餐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科学健康减肥知识 这些你要知道

俗话说,“一白遮百丑,一胖毁所有。”从健康的角度来说,肥胖“毁”的不仅仅是外表,还会对身体造成很多严重的危害。肥胖既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又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那么减肥也成为当前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01

肥胖是一种慢性病

肥胖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按照疾病类型可分为原发性肥胖症和继发性肥胖症。原发性肥胖症又称单纯性肥胖,无明确内分泌异常;继发性肥胖症是由于某些疾病因素引起的,属于病理性肥胖,有明确内分泌、代谢病病因。

02

减肥无捷径

平衡是关键

肥胖不是一顿饭吃出来,减肥也不能一口气瘦下来。有人通过节食或断食来快速减肥,但一旦恢复正常饮食往往会导致体重迅速反弹,甚至超过减肥前的体重。此外,快速减肥还有可能导致皮肤松弛、月经不调等问题,甚至肝肾功能受到损伤,对身体造成危害。

吃动平衡是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吃动平衡,就是在饮食与运动之间找到平衡点,从食物中摄取的多余能量通过运动的方式消耗,达到身体各机能的平衡。各个年龄段(2岁以上)人群都应该天天运动、维持能量平衡、保持健康体重。

03

除了有氧运动

力量训练和增肌也有助于减肥

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的身体肌肉量会下降,更容易积累更多的脂肪。如果减肥时不进行力量训练,那么在减少身体脂肪的同时,还会损失身体肌肉质量,导致减肥效果大打折扣。身体在燃烧脂肪时需要氧气,而在进行力量训练后长达两天的时间内,身体中基础代谢率都处在较高水平,从而消耗了更多脂肪。

建议成年人每周做一些有氧活动之外,还应进行中等强度或更高强度肌肉强化活动,锻炼所有主要肌肉群,建议每周2天或2天以上。

04

戒糖减肥不可取

减糖应从厨房开始

任何形式能量过量摄入均会导致肥胖,单纯把肥胖成因归结到糖身上是不正确的。糖不是健康的敌人,而是人体必须的重要营养素,也是人体获取能量的最主要来源,大脑几乎只能利用葡萄糖来供能,如果完全不摄取糖分或淀粉类食物,则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引起脱发、产生皱纹、以及情绪低落,甚至伤害到神经系统。

只要人体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保持平衡,适量吃糖并不会导致肥胖。但对于体重超重或者肥胖的人群,过多摄入糖容易导致能量摄入过多,不利于控制体重,因此这类人群需要减少糖的摄入。

关于减糖,控制好家庭、食堂、餐厅厨房中糖使用量才是关键。对于有减糖需求的人来说,建议逐渐减少烹饪过程中食糖用量,适应和培养清淡口味,从而达到减糖的目的。

05

甜味剂不是减肥药

不能帮助人们减肥

市场上有很多使用甜味剂代替糖的低糖、无糖食品和饮料,为需要减糖和控糖的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实际上,无糖食品并不代表没有热量,有些无糖食品虽然用甜味剂代替了糖,可食物的其它成分还是有能量,吃太多同样会导致能量摄入过量,容易引起体重增加。

减肥还是应当通过控制总能量摄入和适量锻炼,这样才能有效达到预期目的。如果你有减肥或者控制体重的意愿并付诸行动,甜味剂作为一个辅助工具是可以帮助你更好控制能量摄入的,但如果指望甜味剂能帮助减肥,而不去改变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那一定达不到减肥的目的。

来源: 吉林12320

《柳叶刀》发布肥胖症定义意味着什么?中国医学专家最新解读

肥胖症的最新定义与标准来了,这意味着什么?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重大报告“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于1月16日在全球范围内发布,该报告由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主席、伦敦国王学院Francesco Rubino教授牵头,汇集58位国际顶尖专家共同制定和审议。报告明确,目前使用的肥胖症测量指标无法实现准确的疾病诊断,因而妨碍了该疾病的治疗和防控政策的实施;并提出全新的基于证据的临床肥胖症定义,将其视为一种由过度脂肪直接引起的慢性疾病,解决了肥胖是否是一种疾病的持续争议,该定义和诊断标准得到全球75个医学组织的支持。同时,报告呼吁,所有肥胖人士都应在不受污名化和指责的情况下,依据临床肥胖症和临床肥胖前期的分类,获得所需的干预及治疗建议和健康照护。

1月17日,关于《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重大报告“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中国专家研讨会召开。研讨会对”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给临床和政策完善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进行研判。研讨会由中国肥胖联盟和广东省二十一世纪教育基金会共同主办。

我国超重肥胖人群患病率上升,新报告称不能单看BMI

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2024年10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正式印发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指出,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成年人的肥胖症患病率达16.4%。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肥胖症防控已刻不容缓。

中国肥胖联盟作为肥胖症防治工作的重要学术平台,发布了关于支持《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的立场声明,对这一国际重大报告表示支持,并呼吁医学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谈到:“该报告基于肥胖以过度脂肪累积为主要特征,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证据的临床肥胖症以及临床肥胖前期的定义、诊断路径和治疗原则,明确了临床肥胖症是一种独立的慢性疾病,临床肥胖前期是一种肥胖状态的概念。基于此,二者有着不同的干预措施,为医生提供更明确的治疗决策依据。新理念的提出促使我们去审视和思考更多问题。”

这份报告称,目前在诊断肥胖症时,主要依赖体质指数(BMI)这一单一的身体测量学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了克服这一局限性,报告提出了基于证据的临床肥胖症定义,首次将肥胖分为“临床肥胖症(clinical obesity)”和“临床肥胖前期(pre-clinical obesity)”两种状态。报告建议采用一种更精细、更全面的诊断方法,列出了18条成年人临床肥胖症诊断标准和13条儿童青少年临床肥胖症诊断标准,以更准确地诊断肥胖症并降低误分类的风险。中国专家谈到,该研究成果的发布为中国肥胖症防治带来了新思路。

治疗将不再局限于内分泌科,“临床肥胖前期”提示预防重要性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则谈到,以往以体重下降为终点的临床试验多在内分泌科开展,但未来,这种研究将拓展至与“临床肥胖症”相关的各个专业科室,比如呼吸、心血管、骨科、神经内科等。这一转变意味着肥胖症的临床试验和治疗将不再局限于内分泌科,而是将更广泛地融入整个医疗体系。内分泌科和营养科在肥胖症治疗中的定位,将不仅关注肥胖症的治疗,还将致力于预防“临床肥胖前期”进展为“临床肥胖症”。这一转变有望推动肥胖症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整体防治效果。

《柳叶刀》报告的发布只是一个起点,而非终点。与会专家谈到,希望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标准,并结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土的诊断标准。针对亚洲地区的人群,专家也在积极讨论是否应制定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诊断标准,并期待更多临床证据来支持这一决策。

具体来说,比如,中国基层是否具有践行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的能力,以及如何承接这些一系列的诊断技术,包括器官损害如何去评价,这套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不是完善等问题,都是需要明确的地方。此外,还需要关注肥胖症研究的多学科融合趋势,鼓励多学科共同参与肥胖症的研究和治疗,以提高整体防治效果。

此前,中国肥胖联盟已开展多项探索,包括逐步搭建肥胖症临床数据平台,跟踪肥胖症重要临床结局;开展结构化培训,提高肥胖症诊疗专业技能;建立多学科合作的肥胖症诊疗范式,提升肥胖症医疗质量;促进医工、医药合作,推动创新减重医疗产品研发转化等。

栏目主编:樊丽萍 题图来源:受访方供图

来源:作者:文汇报 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