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治肥胖纹(黄芪真的能丰胸吗)
山沟沟里长“仙草” 中藏药材“撑开”高原乡村致富“伞”
中新网西宁10月25日电 题:山沟沟里长“仙草” 中藏药材“撑开”高原乡村致富“伞”
作者 俞惠珍 李隽
叶落归根、雪盖山峦。霜降时节,高原青海已有初冬的模样。
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泥麻隆村的灵芝种植大棚里,一朵朵灵芝撑开深褐色的“小伞”,肥硕敦厚。
图为赵邦龙介绍灵芝和孢子粉的价值。李隽摄
“‘伞’上和塑料膜上的这一层深褐色的粉粉就是灵芝孢子粉,有‘金边’的灵芝还在生长,没有金边的就已经长成了,可以采收了。”湟中区拦隆口镇泥麻隆村委会主任赵邦龙说,眼下灵芝进入采收期,灵芝孢子粉比灵芝金贵得多,每克市场价能卖16元到20元不等。
泥麻隆村是远近闻名的药材村,主要种植油用牡丹、百合、灵芝等。2014年,村里就有了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经过多年发展,打造了中药材加工、油用牡丹两大品牌,2020年开始种植灵芝,为村民增收致富找到了“突破口”。截至目前,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5630元。
资料图为村民在种植大棚采收灵芝。赵邦龙摄
“通过近几年的种植,灵芝种植技术也慢慢成熟,今年种了7个棚,目前看来长势良好,计划从明年开始扩大种植面积,让村民来务工提高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今年我们引进了一个加工企业,专门加工灵芝,从往年种植出来就出售到今年精深加工,用工大概在40人左右,这样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收益。”赵邦龙介绍,目前村里采取“合作社 农户 公司”经营模式,目前约5亩的灵芝,可采孢子粉近千斤,经过烘干、加工处理最终可获得成品约300斤,预计收益在24万元左右。
裴春娥是泥麻隆村的妇联主任,进入孢子粉采收期,她就和村里的“姐妹”们来扫孢子粉、采收灵芝。“在家门口干活比出去打工轻松得多,一天工资120元,就算是天冷了,大棚里还是有活,也不会冻手冻脚。”裴春娥说。
图为湟中区土门关乡种植的中药材。受访者供图
青海自然地理条件独特,中藏药材资源丰富,特别是道地药材品质突出,是国家道地中药材重要的产业地之一。中藏药材种植产业也成为当地民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在湟中区土门关乡年坝村的青海正德农牧开发有限公司院内,土门关乡上阿卡村村民李洪梅正在晾晒大黄:“这两天天气好,赶紧晒大黄,因为大黄不能清洗,遇水就坏了。”
“我们土门关乡属浅脑山地区,地势较平坦,适合黄芪、大黄等中藏药材生长。优势道地药材品种主要有当归、黄芪、大黄、纹党参、柴胡、红花、羌活等。”湟中区土门关乡组织委员李宝娟介绍,他们通过定品种、定产地和定标准相结合,依托东西部协作项目,优化道地药材生产布局。
图为务工民众正在整理中药材。受访者供图
在江苏青海协作正德中藏药材加工车间,当归、党参、黄芪、甘草等中藏药材经过加工后有着多种的形制。“采购商需要哪种形制的,我们就生产哪种形制的,都是订单式生产。”青海正德农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守林介绍,中藏药材都是当年种植、当年回收,当年投入、当年收益,带动民众增收方面作用明显。
2023年,青海正德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种植中药材850亩,以“公司 农户”的形式订单种植2113亩,在此基础上预计完成收购其他农户中药材8200吨。
除了土门关乡,订单式种植还辐射到湟中区鲁沙尔、田家寨、海子沟等地,今年的订单种植面积2013亩,预计2023年带动效益1800万元。
2021年12月,青海省林草局认定冬虫夏草、枸杞、唐古特大黄、青贝母、秦艽、羌活、麝香、锁阳、沙棘、獐牙菜(藏茵陈)、黄芪、红景天、甘松、当归、水母雪莲、铁棒锤、川赤芍、西南手参等十八种中藏药材为青海省主要道地中藏药材即“十八青药”。
此后,为打开中藏药材市场,青海省充分发挥“十八青药”资源优势,强化政策举措,加快推进青海道地中藏药材产业有机化、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数字化、现代化发展。(完)
文县:“苦药材”种出“甜日子”
“一沟分两岔,村子坡上挂;土少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文县舍书乡,自古以来就受制于环境,但是勤劳的舍书人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他们将吃苦耐劳的精神一脉相承,坚持种药材、奔富路,硬是将“苦药材”种出“甜日子”。
初冬时节,走进舍书乡糜地场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黄灿灿的“金条条”。田间轰鸣的机械正忙碌着,一根根粗壮的黄芪破土而出,运输车穿梭在村间田头,村民们忙着捡拾、分拣、大捆、搬运、过秤、装车……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今年是第一年试种黄芪,我种了6亩,长势不错,现在开始采挖了,大概亩产700公斤左右,目前7元/每公斤,估计能收入3万元。”舍书乡糜地场村农户马兴全高兴的说。
小小中药材,既是治病救人的良药,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良方。近年来,舍书乡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和独特的气候条件,立足乡情实际,科学调整产业结构,统筹整合资金、人力、技术等要素,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引领群众增收致富,让全乡广大群众从“苦药材”里面种出了“甜日子”。据悉,今年舍书乡共发展中药材3600多亩。其中,黄芪1800多亩,纹党500多亩,当归500多亩,大黄800多亩。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中药材产业作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产业来抓,积极争取政策扶持、资金奖补,整合资源力量,全力推动中药材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发展,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基础。”舍书乡党委书记蒲明艳说。
通讯员 刘玉玺 图/文
众客商建言陇南山区中药材掘潜质“触电”上餐桌
10月14日,“电商助推陇南中医药产业发展”论坛在甘肃陇南市举行。图为活动现场。 闫姣 摄
中新网甘肃陇南10月14日电 (闫姣 杨娜)“现在简单的初级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陇南模式’的电子商务需要再升级。”北京满圃香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景春建议,陇南电商升级后,当地政府还要积极争取政策,使当地中药材进入药食源目录,让中药材产品贴近民众生活。
14日举行的电商助推陇南中医药产业发展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医药、电商方面的学者专家及客商围绕该主题分别进行了主旨演讲,为陇南市“借”电商发展中药材产业建言献策。
13日至15日,2018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陇南市分会在陇南市武都区举行。活动期间,陇南市还分别举行中医药产业招商大会、中药材产业扶贫高峰论坛、中医药养生暨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及电商助推陇南中医药产业发展论坛。
甘肃陇南是全国唯一的电商扶贫示范市,近年来,陇南更是将电商作为精准扶贫的新“利器”,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营销为手段,推动当地产业的发展,以助农增收。陈景春注意到,陇南电商有很多土鸡蛋、蜂蜜等产品,但却鲜有中药材产品。
陇南市境内有几千种中药材资源,居甘肃省之最,是陇药重要的生产、出口基地。近年来,该市还建成了武都红黄芪、文县纹党、宕昌当归等一批优质中药材基地,2017年各类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5万亩。
享誉“天然药库”的陇南却难以通过电商发展中药材产业,陈景春分析,苹果、鸡蛋等无需加工就可销售,但零散的中药材原料的需求者却并不多。“将以黄芪、党参等中药材为生产原料的企业引进来,最好是有影响力的大企业。”陈景春建议陇南市中药材“搭车”龙头企业“走”出深山。
图为展出的陇南市中药材。 闫姣 摄
陇南市药用植物有1960种;《中国药典》收列的主要品种超过400种;属国家规定的珍稀濒危保护药材超过20种,陈景春说,要巧用数据让大众知道陇南中药材好,好在哪里?“此外,还要巧用‘代言人’,引起广大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论坛现场,有着丰富的电商经验的陕西美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春望说,目前初级农产品的竞争十分激烈,建议陇南做中药材的升级产品,例如,中药材香薰、泡脚药包等。
活动当天,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医学分会执行会长崔咏梅建议陇南打造中医药产业高端产品,并承诺可为陇南市提供交流平台及相关服务,“还有其他省份推出的药膳,陇南也可对接,提供中药材原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