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体酸和肥胖(什么是体酸过高)

新中年plus 0
文章目录:

胖子多是偏酸体质,怎么改变呢?

身体里如果呈现酸性,其实是非常危险的,除了容易导致很多疾病以外,还会慢慢变胖。

先来看看你是哪一族群吧!

▲熬夜族

熬夜的人体质容易变酸,得慢性疾病的机率也比抽烟或喝酒的人都来得高。平常尽量不要常熬夜,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降低酸化,减少对身体的伤害。

▲宵夜族

吃宵夜容易使肝脏受损,或产生隔天爬不起床、疲倦感增加的情况。太晚进食,让食物留在肠子里导致变酸、发酵,进而产生毒素、伤害身体,避免夜间吃宵夜,才能预防体质酸化。

▲不吃早餐族

一早空着肚子不吃早餐,由于体内没有能量,身体会自动使用体内的甲状腺、副甲状腺等各腺体,容易造成腺体亢进、体质变酸,长期下来可能导致各种慢性疾病的产生。

▲精致饮食族

少吃粗食、习惯吃很精致的食物,小心肠子老化得快、肝功能也会变差!因为精致食物缺乏纤维素,导致肠子的功能性变差,使体质变酸,容易形成慢性病。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造成体质偏酸的4大原因:

one.饮食习惯不正确

米、面、鱼、肉、蛋都属酸性,长期过度摄取酸性食物易导致人体酸性化,使血液倾向酸性,体质也会进而发酸。

two.生活步调不规律

如夜唱卡拉0K、打麻将等无规律生活,容易使人体内脏自律神经错乱,造成体质酸化。

three.情绪紧张与心理压力

忙碌的生活让很多人的精神上承受着不同的压力,当压力得不到释放,便会对身体造成影响,导致体质酸性化。

four.运动不足与不良嗜好

运动量减少,再加上毫无节制的抽烟、喝酒等,都容易导致身体酸性化。

弱弱地问一下:体质酸化后……具体有啥影响么?

1、高血脂

摄取过多的高脂肪容易导致高血脂,而人体体液长期酸化,血浆会无法有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使血液酸化,形成高血脂。

2、高血压

血脂一旦偏高,会使血管硬化、变窄,造成血液循环不良,是血压升高。

3、脂肪肝

过多的脂肪酸代谢异常,推积在肝脏内,容易形成脂肪肝,可能导致肝硬化等状。

4、肥胖

摄取过量的脂肪及蛋白质食物,容易在组织间累积酸性代谢物,一旦运动量不足或血液循环较差,就容易在体内形成酸性环境,进而造成肥胖。

那,我们该如何改变目前的酸境呢?

↑过量有氧运动

当人体氧气不足时,容易造成很多乳酸,导致体质偏酸。适度的有氧运动不能少,才能常保健康。

↑保持心情愉快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乐观、开朗、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有助于培养出好体质。

↑良好的肠胃机能

保持碱性体质的关键是维生素K,若肠胃机能不好,维生素K就不易产生,身体就会倾向酸性。

↑拥有充足睡眠

充足的睡眠能减少身体的负担,是使身体保持碱性体质的好方法。

除此以外,调整酸性体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改善饮食习惯入手,也就是透过多吃碱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帮助调整体内酸性环境。

碱性食物——主要分为强、中、弱三类。

Tips:酸碱食物最简单的分法,就是将蔬菜水果归为碱性食物;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如肉类等归为酸性食物。也可透过适量补充综合维他命、钙和镁、抗氧化剂等综合体内酸性。

△弱碱性:

红豆、茄子、甜椒、南瓜、小黄瓜、竹笋、香菇、金针菇、山药、马铃薯番薯、洋葱、杏仁、核桃、芝麻、苹果、草莓等。

△中碱性:

花椰菜、苜蓿芽、高丽菜、黄豆、胡萝卜、番茄、皮蛋、茶、牛蒡、莲藕、芋头、菠菜、芹菜、空心菜等。

△高碱性:

葡萄干、梅子、天然绿藻、海带芽等。

涨姿势:体内环境过酸、过碱都有害健康,会造成肾脏、肺脏负担!营养均衡且健康的人体,血液会维持在PH值7.35~7.45之间,偏弱碱性。

这里是雅痞瘦身兴趣小组,请微信搜索公众号:nb6768

女人湿气重容易发胖,四种食物每周吃一次即可排湿又减肥

在平时的生活中有许多人湿气过重,湿气重是指湿为重浊有质之邪,属阴,湿邪致病,常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等沉重等。湿邪外袭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重如裹。湿邪阻滞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湿热虽有外湿、内湿之分,但其为病则相互影响,为内外合邪。

中医来说,是万病之源,湿气重影响身体内循环系统,严重的还会引起内分泌失调,就会导致淤毒、湿毒排不出去,引发肥胖。不论你怎么节食,有的还在抱怨,喝凉水都胖,这就是湿毒所导致的。恶寒发热、发热体酸,手足沉重、湿邪留滞,闭阻气血等,都是湿气重的表现,女人要想调理身体,去除湿气,最简单的,就要从饮食入手进食食疗。

女人湿气重易肥胖,4种食物每周吃一次,排湿毒、降脂又减肥。

1、黄花菜

黄花菜对女性来说,一直就是药食同源的食物,中医辩证的方剂中,也能看到它的身影。有明目、安神等功效,对失眠、乳汁不下效果很好,对于湿气重或者预防湿气侵蚀的女性来说,平日里多食黄花菜,对调节肠道及内分泌吸收消化非常好,可去湿毒。

2、扁豆

扁豆虽小,但是其除湿的功效显著。扁豆嫩荚作蔬食,白花和白色种子入药,有消暑除湿,健脾止泻之效。小时候,妈妈会每周煮几次扁豆汤,有时放点黑米同煮,口感很好而且除湿,现在想来,传统民间的饮食是很有科学依据的。

3、胡萝卜

胡萝卜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对夏季炎热上火引起的眼睛干涩、头晕效果很好。有补肝明目的作用,胡萝卜拥有去痰、消食、除胀和下气定喘的作用。β-胡萝卜素,可以中和毒素,还可消暑、润肠通便、减脂等,可有效预防肥胖。

4、豌豆

豌豆对于脾虚气弱,或吐泻脾胃不和效果很好,富含粗纤维,能促进大肠蠕动,通大便,起到清洁大肠的作用。豌豆与一般蔬菜有所不同,所含的止杈酸、赤霉素和植物凝素等物质,有抗菌消炎,增强新陈代谢的功能。时令食物,除湿减肥效果好,女人不妨多吃一些。

湿气有内湿和外湿之分。外湿多与气候环境有关。当自然界气候反常,气象变化可成为致病因素。如气候潮湿,阴雨连绵,或久居湿地,冒雨涉水,触水劳作,湿邪皆可内渗致病。内湿,主要是由脾运化和输布津液的功能失调,引起水湿、痰浊在体内蓄积停滞致病。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均伤脾致湿。不管哪种情况我们都要及时的进行调理,这样才能既保持身体的健康又保持我们体格健美!

胖子瘦子,体型不同,体质也不同

因人制宜是中医学的基本精神,了解不同体型患者证候发生发展的趋向,对于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率很有必要。

不同体型患者的辨证论治

因人制宜是中医学的基本精神,了解不同体型患者证候发生发展的趋向,对于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率很有必要。笔者继承苏南伤寒派名医朱氏的经验,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及古今文献的学习,摸索出一些体型辨证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体型辨证

一、肥胖体型

肥胖体型以身材矮胖,体重较重,骨骼粗壮,皮下脂肪组织厚,肌肉发达,肩宽度大,颈部较短,胸围大,腹肥满,面型较阔,头较大,四肢粗壮较短,唇厚,鼻尖纯圆为典型外形特征。按中医理论,该体型患者大多属于阳虚或阴阳俱盛者,一旦患病,病证多呈阳虚的趋向。具体而言,有下列几种变化:

(一)多湿

“湿”为体内水液代谢中产生的病理产物,潴留体内易导致疾病。如湿性下趋,可致下肢浮肿;湿走腰间阻滞气血,可致腰痛痠重;湿邪阻遏阳气上升头部,可致眩晕、精神不振、呵欠频作、嗜睡;湿邪凌心影响心搏可致心悸、早搏、心动过缓;湿邪流注关节可致关节强直疼痛;流注肌肉致麻木不仁,运动弛缓无力;浸淫毛囊可致脱发……以上病证,在雨季气候潮湿时更易发作。

(二)多痰

“痰”亦为人体津液所化,痰与湿同类,但痰证多为机体上部的病证,如头昏晕、胸闷、肢麻、面红、舌苔黄腻为痰火证,咳嗽痰多易咯为痰湿证,脘闷、恶心、便秘、苔腻为痰气证,关节疼痛麻胀、面肌抽搐、苔腻为风痰证。

(三)多寒

“寒”为机体功能减退或抑制所致病证的概括。如无汗、关节痠痛为寒邪阻遏经络,胃脘不适或胀、吐清水、喜食热物为胃寒,腹满腹鸣、冷痛、泄泻、恶食、舌苔白腻而厚为里寒,肤冷汗多、脉沉微、血压下降、心力衰微为里虚寒。

(四)多脾胃阳虚

“脾胃”主持消化、吸收、代谢诸功能,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概念。脾胃阳虚除易生湿生痰之外,尚易出现食欲不振,食不知味,口淡,大便稀溏或先干后溏,甚至便秘等消化系统的症状。脾胃阳虚影响血液生化,可致面色萎黄无华、唇舌淡白、贫血;脾虚伤及营卫,肌松表疏,可致畏风怯冷,易于伤风感冒等;又脾主肌肉,脾胃阳虚之人常见肌肉松软无力。

肥胖患者并不完全出现上述所有症状,由于各人体型及机体内部状况尚有不同,故在症状反映上也有差异。据笔者观察,华人可据肤色浅深分为白胖、红胖、黄胖、黑胖四种。白胖者肤色细嫩而白,多见痰湿证;红胖者面有红光,多见痰火证;黄胖者面少华彩,多为脾虚湿阻证或湿热证;黑胖者平素阴阳俱盛,较少患病,但一旦患病症情多实多重,寒证多见。

二、瘦长体型

瘦长型以身材瘦长,体重较轻,骨骼细长,皮下脂肪组织少,肌肉不发达,颈部细长,肩宽度小,胸部扁平,胸围小,腹部平,面较瘦窄,多为狭面型,唇薄,鼻尖而细为典型外形特征。该类型患者大多属于阴虚或阴阳俱虚者,其病证多呈阴虚的趋向。

(一)多火多热

“火”与“热”均是机能活动亢进性症状的概括,如畏热喜凉、口渴喜饮、身轻喜动、烦躁、大便干结,出血色鲜红,舌质红、苔黄而干、面色红等。热有在气在血之分,气热可见大烦大渴、大热大汗;血热可见鼻衄、咯血、肌衄、呕血、崩漏。火性上炎,瘦长型患者易出现头面部的症状。如头痛面红目赤的肝火证,心烦失寐、口舌糜烂的心火证等。瘦人阴虚,易有“虚阳”及“虚火”。失眠多梦、自汗盗汗、心慌、头昏、遗精、面部浮红、脉浮数为虚阳证,咽喉干痛午后尤甚,牙龈微肿而痛,则为虚火证。

(二)多气滞血瘀

瘦人阴血不足,气机易于逆乱,故多气滞证,如精神抑郁,胸胁苦满胀痛,食欲不振为胆气不畅证;便秘、脘腹胀满,舌苔厚糙为胃气不畅证;心烦易怒,两胁胀痛牵及少腹,月经不调,经前乳胀为肝气不和证。气为血帅,气滞日久每致血瘀,瘀血证多见于各种痛证,如头痛、胸胁痛、胃脘痛、少腹痛、月经痛等顽固性痛证,若皮肤干燥起皮屑,出血紫黑成块,面色苍黑,舌质紫暗干红等亦为瘀血证。

(三)多燥

“燥”指体内津液匮乏,如口渴引饮、舌干燥无津、皮肤干燥瘙痒、咽干唇燥、目干涩、大便干结、指甲毛发干枯、尿少等。若肾液不足则见面黑无华、怯冷、腰痛、阳痿、早泄、脉细弱等。

(四)多肝胃阴虚

肝阴不足则见头昏头痛、身痛肢麻、胁痛绵绵、目涩、抽筋、舌红、苔薄等,胃阴虚则见不饥不食、便秘、身热。肝胃之阴均伤则可见干呕、食欲不振、头昏、脉细弦等。如胃阴伤及肺阴,则干咳无痰、身热自汗盗汗等。

(五)多气虚

多见于瘦长而肤色白者,气虚证指易汗怕风,易感冒的卫气虚证及头昏晕、血压偏低、内脏下垂、泄泻、脉弱无力的中气虚证。

瘦长型根据肤色浅深也可分为白瘦、红瘦、黄瘦、黑瘦四种。白瘦者皮肤细嫩,易于浮红,偏于气虚及肝胃阴虚;黄瘦者面色萎黄或黄中带黑,多气虚及气滞血瘀证;黑瘦者面色有光润者多火热证,色枯萎者多血瘀及阴虚血燥。瘦长型以阴虚为主,各证多相杂互见,如气滞血瘀、中虚气滞、血燥血瘀、气虚血热、气阴两虚等。

综上所述,在中医学看来,肥胖型与瘦长型具有不同的阴阳属性。肥胖型多痰多湿多寒,易阳虚,属阴性体质;瘦长型多火多热多气滞、血瘀,易气阴两虚,属阳性体质。体质属性的划定,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瘦人之病,当调其阴;肥人之病,当调其阳。”(《临证指南医案》)这便是临证的基本准则。

临床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辨证的清晰度

辨证是中医临证的关键,证辨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疗效的好坏。由于疾病本身是相当复杂的,再加上患者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状态、精神状态不同,临床材料往往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缺乏临床经验的医生往往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而无法落笔处方。

但是,若从望体型入手,就大大简化了辨证的过程,提高了辨证的清晰度。因为体型是客观存在的,可靠性很强,由此了解的体质特征也就成了辨证时最好的参考系数。

例如,笔者曾治两例顽固性口渴患者,皆服养阴清热药无效,一位是黄胖体型,知其脾胃湿聚,津不上承所致,此证当渴不多饮或渴喜热饮,询之果然,遂以五苓散内服,七剂后渴感消失。另一位是黄瘦体型,口渴喜饮,饮毕即小便,疲乏气短,舌质嫩红、苔焦黑,前医屡用生石膏等不效,笔者辨为气虚所致,用补中益气汤五剂好转,二十剂即完全消失。

前贤也有类似体会。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治法总宜辨体质阴阳,斯可以知寒热虚实之治。”就湿病而言,“若其人色苍赤而瘦,肌肉坚结者,其体属阳,此外感湿邪必易于化热;若内生湿热,多因膏梁酒醴,必患湿热湿火之证。若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者,其体属阴,若外感湿邪不易化热;若内生之湿,多因茶汤生冷太过,必患寒湿之症。”近代苏南名医朱莘农说:“医道之难也,难于辨证;辨证之难也,难于验体。体质验明矣,阴阳可别,虚实可分,症情之或深或浅,在脏在腑,亦可明悉,而后可为施治,是医家不易之准绳也。”众所周知,中医学强调治病求本,从体质论治便是求本之治。

二、有利于确定证候的变化趋向

“证”具有变化的特征,今天的实证有可能明天变为虚证,今天的热证有可能是明天的寒证,这种证的变化趋向也是由体质决定的。就外感病而论,阴虚体质易于化燥伤阴入营动血,阳虚体质易于邪陷伤阳化寒生湿,故前人有“瘦人心病,虑涸其阴;肥人之病,虑虚其阳”之诫。辨明体质就能预知证候的传变趋向,而防患于未至。

笔者曾治一肥胖体型的老年患者,化脓性胆管炎手术后低热不退半月,“T”型管引流胆汁每昼夜达800毫升,精神不振,两脉弦大,某老中医据其脉象辨为湿热极盛,用栀子柏皮汤,五剂药后竟呃逆频仍,淡胖舌白腻苔转为光红舌,此胃气大伤之证,笔者嘱其停服前药,内服洋参丸,后呃逆止但虚汗淋漓,夜寐不安,两足冰冷,舌又转为淡胖,笔者用附子理中汤加龙牡,虚阳即平。后因恶寒怯冷,下肢轻度浮肿,连服附子理中汤三十余剂而安。此证初诊若从体质辨证入手,决不会用苦寒,用茵陈理中汤,便不至出现以后诸多变证。

清代名医叶天士当年也注意到了体质因素对证候变化的制约性,他就温热病善后之法指出:“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面色白者多为阳虚体质,易化寒伤阳,故虽患热病也不宜过于寒凉,面色苍者多为阴虚体质,易化热伤阴,清热必尽剂,以防死灰复燃。

综上所述,中医的辨证论治并不是对证论,见症治症,而必须把握证候演变的趋向,才能做到胸有成竹,药到病除。

因此,中医治病必须了解患者的体质,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说:“盖人者本也,证者标也,证随人见,成败所由,故当以因人为先,因证次之。”

三、有利于提高针灸的疗效

由于肥人与瘦人在气血的多少、滑涩、清浊上存在着差异,故在作针灸治疗时应当有所区别,对此,《灵枢》有较多的论述。如逆顺肥瘦篇中记载:“瘦人者……其血清气滑”肥胖者,“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瘦人者,……易脱于气,易损于血,此者,减而疾之”肥胖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并指出“视其白黑,各为调之,”即根据其肤色浅深而确定针刺方法。

根据《灵枢》的思想,针灸之前必须辨明体质,肥胖者大多气血迟涩,针刺反应迟钝,进针宜深,刺激量宜大,留针时间宜长,温针艾灸的机会较多;而瘦长型患者大多气血滑利,对针刺的反应敏感,进针宜浅些,刺激量可相应小些,不留针或短暂留针,火热重者可采用放血法,少用温灸,结合穴位按摩。总之,各种体型患者的针刺方法是不一致的,如何运用得当,在于认真观察悉心体会。

四、有利于制定养生保健的方案

不断纠正体质阴阳的偏差,使之和调,是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认为,世间不存在人人皆宜的养生保健措施,因人制宜才是关键。清代名医许豫和说:“肥人之身,以火为宝,瘦人之身以湿为宝,故肥人不任清凉,瘦人不任温补,”便是根据肥人阳虚,瘦人阴虚的基本状态提出的养生原则。由此推开,肥胖人平时宜保暖,饮食亦热为主,生冷当忌,可常吃些能健脾益胃的食品,而瘦人则宜注意养神蓄精,并应畅怀开心,防止气滞血瘀,平时不宜过食温补之品,宜做些太极拳、静坐之类。

此外,分辨体质在预防疾病、判断预后方面也有作用,例如肥人阳虚,大多夏天颇适而秋冬季不舒,寒流之际易发病,且阳气易脱,故应保暖和避免身心过劳。瘦人阴虚,大多耐冬而不耐春夏,夏季天气阳盛,阴气大耗,若久卧在床的病人往往在夏季病情加重,应加以注意。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请关注公众号 药之谷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