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肥胖者(超重肥胖者减重时以下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超重或肥胖者超6亿: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作者:谭浩俊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最新数据,目前中国的成人中已经有超过1/2的人超重或肥胖,成年居民(≥18岁)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这也是全国性调查报告中,首次出现超过1/2这样一个数字。同时,1/5(19%)的6-17岁儿童和青少年、1/10(10.4%)的6岁以下儿童存在超重或肥胖。按照绝对的人口数来计算,全国已经有6亿人超重和肥胖,这个数字在全球是第一位。
超重或肥胖人数全球最多,这或许没有太强的说服力,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超重或肥胖人数也最多,应当能够说得通。但是,在成年人中,超重或肥胖人群已经超过1/2,可能就不是什么很正常的现象了。而且,超重率达到了34.3%,肥胖率也达到了16.4%,更是应当值得警惕的现象。
针对中国人正在呈现超重或肥胖的现象,有关方面非常重视,制定了国民营养计划,还出台了相关政策和规定,引导和要求广大居民应当讲究营养搭配,加强体育锻炼,要多喝牛奶等营养食品,多吃蔬菜。但是,从执行的效果来看,似乎并不明显。相反,超重或肥胖问题依然在加重,对国民的身体素质确实产生了不小的威胁。
就像用扁担挑东西一样,扁担两头的东西越重,扁担被压弯的概率就越大,扁担的使用寿命也就会越短。人的寿命长短,实际也与扁担一样,如果身体过于超重或肥胖,相同器官承受的压力就越大,负荷就越重,产生伤害的概率也越高,身体素质会越来越差。因此,降低体重、避免肥胖,就成为提高广大居民身体素质十分重要的方面。
从主观上讲,自然与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者,往往都很难出现超重或肥胖现象,尤其不会出现肥胖。因为,他们会科学地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会注重营养搭配,会在生活中不断地增加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饮食、休闲、运动等内容,减少容易形成超重或肥胖的食物,有效增加运动量,学会休闲。
不难发现,老年人中的超重或肥胖现象,也比过去明显增多了。问题就在于,在他们年轻时,不注重体育锻炼和饮食习惯,不注重保重身体,以至于到了老年后,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把超重或肥胖问题解决好。即便如此,与那些年轻时就注意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体育锻炼者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从客观上讲,现在的生活条件过于方便、让年轻人变懒的现代化工具越来越多、商业模式越来越完善,也是带来居民超重或肥胖问题加剧的重要方面。一部手机可以让年轻人从早到晚躺在床上不动、偎在沙发上不离开一步,也可以让年轻人不去菜场、不进厨房,而是外卖一点,一天的伙食就全有了。越来越方便的交通工具,也让年轻人根本不要用脚走路,而只要用手机走路。尤其是垃圾食品,成为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喜爱,也成为许多儿童的喜爱。
当然,生活节奏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生活压力巨大,也是年轻人生活习惯越来越差、生活不规律,没有很好地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的重要方面。生活没有规律、起居随意性强,也是造成超重或肥胖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对此高度重视,切莫让中国人再胖下去、肥下去,而要让中国人壮起来、强起来。否则,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会对公共卫生等形成极大的压力。(谭浩俊)
来源: 北京青年报
近两成超重肥胖!青少年不能承受之“重”
新华社北京5月20日电 题:近两成超重肥胖!青少年不能承受之“重”
新华社记者
6至17岁儿童青少年,仍有近两成超重肥胖——5月20日,又一个学生营养日到来之际,仍居高不下的青少年肥胖率,让出席2022食育中国高峰论坛的专家学者们忧心忡忡。
专家呼吁,当务之急要切实加强食育教育,加强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的营养健康教育和膳食指导,引导广大青少年科学均衡饮食、吃动平衡,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制定的“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进一步落到实处。
“吃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数据显示,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达19.0%,意味着每五个儿童青少年中约有一个超重肥胖,2015年这一比例为18%。
专家表示,近年来,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身高跑不过体重”的现象。2002年至2017年的15年间,以我国城市16岁男性为例,其平均身高增长3.9厘米的同时,体重增长了14.8斤。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约30g,其中儿童、青少年摄入量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进入新时代,我国食物种类和数量得到极大丰富,食物消费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显著改善,与此同时,老百姓对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认识不足、知识不足,吃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如膳食结构不合理,隐形饥饿严重,超重肥胖快速增长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营养相关慢性病低龄化发展,居民尤其是学生体质提升任务依然艰巨。”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在2022食育中国高峰论坛视频致辞中说。
小胖墩,大问题
“中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中小学生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突出。”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带来诸多问题:
——表面上看是营养过剩,其实是隐性营养不良。
长期从事学生营养研究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朱文丽说,肥胖本身就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形式。调查表明,多数小胖墩在能量过剩的同时,依然存在微量营养素缺乏。
“肥胖表面上看是营养过剩,其实很容易存在隐性营养不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教授米杰说,由于体内脂肪太多,肥胖的孩子很容易缺乏维生素D,从而影响钙的吸收和骨骼发育、身高发育,还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等问题。
——慢病风险增加。
研究表明,儿童变身“小糖人”,多是肥胖惹的祸。“肥胖是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等成年期高发疾病的危险因素。”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说,有长期随访研究发现,儿童时期肥胖者在成年期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约24倍。
——伤身,更伤心。
超重肥胖将引发社交和心理问题。马军说,除危及身体健康外,有研究发现,超重肥胖会降低儿童青少年的自尊感和自信心,带来更高的被欺凌风险和低成绩表现。肥胖儿童还容易给同伴带来不勤快、身材差、活动不灵活、不爱运动、反应迟钝和易生病等负面刻板印象,导致孩子出现不合群、抑郁等问题。
健康,从加强“食育”起步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了“儿童超重、肥胖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的目标。
科学减重,要从调整膳食结构入手。“油盐肉摄入过多、蔬菜摄入显著不足,青少年的膳食结构必须调整。”中国粮油学会粮油营养分会秘书长贾健斌说。
为“保持健康体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开出“药方”,倡导中小学生“学会选择食物和合理搭配食物的生活技能。每天吃早餐,合理选择零食”“足量饮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自我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避免高糖、高盐、高油等食品的摄入”。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要“强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是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专家呼吁,家长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盲目满足其口腹之欲,而是帮孩子从小建立健康生活理念,养成良好饮食运动习惯,管住嘴、迈开腿。
“中国的营养教育还缺乏科学系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策略,缺乏政策尤其法规支持,学校、家庭、社区未建立良好的互动。”朱文丽认为,政府应积极主导,以法律形式确保营养教育顺利开展,逐渐丰富教育内容,发展、完善教育体系。
“从当前实际看,相对于德智体美劳,食育更凸显其基础性和紧迫性。应从提高认知着手,从加强食育起步,全面推进国民营养健康素养的提升。”陈萌山说。(记者李斌、王君璐、张漫子、林苗苗)
来源: 新华网
中新健康丨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肥胖或超重人群不要去“抢秋膘”
中新网北京10月8日电 (记者 马帅莎)10月8日迎来寒露节气。国家卫健委当天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针对肥胖人群在“贴秋膘”的秋季是否还可以正常减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仝小林表示,肥胖或超重人群此时不要去“抢秋膘”,而是要继续减肥。
仝小林表示,“秋膘是金”,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秋膘”一词既有文化内涵,也有生理现象。到了冬天,食物少了,所以在秋天赶紧“贴秋膘”是老百姓的一种习惯,但这是古代食物非常少的时候的进补方法。现在,肥胖人群如果在这时抓“秋膘”,前期努力可能就白费了。
仝小林指出,夏天消耗大,一般人需要在这时秋补,肥胖人群此时仍然要控制饮食,尽可能吃得清淡,可以多吃山楂,或喝点普洱茶、红茶等,多吃蔬菜、水果。另外还要适当运动,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也可用非药物疗法如刮痧、火罐等,促进新陈代谢。肥胖或超重人群在这个时候不要去“抢秋膘”,而是要继续减肥。
自古民间就有“秋燥”之说。谈及在此秋冬交际之时如何养生预防秋燥,仝小林表示,“秋燥”是因为到了秋天之后,气温下降,空气变得干燥,人们经常出现皮肤发干、眼睛发涩、口干、咽干等症状,这时就需要养阴和润燥。首先是多喝水,及时补充水分,其次可服用“五汁饮”。
仝小林介绍了清代瘟病学家吴鞠通提出的“五汁饮”,即将梨、莲藕、荸荠、鲜芦根和鲜麦冬放在一起榨汁,也可以兑点蜂蜜、黄糖等调味,另外还可以水煮放凉之后喝,起到养阴、润肺、润燥的功效。
“如果凑不全这些食材,使用其中一两种也可以,其他可用椰汁、鲜牛奶、鲜石斛、鲜百合、鲜银耳替代,主要是用可以养阴润燥的食物,秋天在家里制作简易饮料。”仝小林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