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环(肥胖环境)
身体有黄色瘤、眼睛出现老年环,心肌梗死风险增加20倍!易猝死
近日,JACC发表的一项包含1100万人的研究分析显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人群患严重的冠心病是普通人的10倍;年轻就发生心肌梗死是普通人的20倍;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是普通人群的23倍。
我国普通人群中,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0.18%,研究统计1092万余人数据,全球平均人群中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0.32%。
一、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心血管疾病风险明显增加:
在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患者中,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3.2%。在早发缺血性心脏病(男性小于55岁,女性小于60或65岁)患者中,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6.7%。在重度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7.2%。
我们北京阜外医院也做过同样的调查:在初发心梗患者中,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检出率为3.9%,早发心梗患者中检出率更高达7.1%。
北京大学通过基因检测也发现,在早发心梗患者(男性≤55岁,女性≤60岁)中,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4.4%。
综上所述,明确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发生心梗的风险大幅增加,比普通人群高2.65~5.05倍;而且,其发生心梗的年龄也提前10年。
二、什么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简单说就是一种遗传性高血脂疾病,胆固醇高,早早就发生冠心病。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细胞膜上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缺乏或不足,从而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代谢异常,表现为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且身体多部位特征性黄色瘤,早发冠心病。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非常罕见的遗传疾病,我国人群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仅为0.18%,上面统计的数值是0.32%,总之,发病率比较低。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简单分为纯合子和杂合子:
纯合子非常罕见,一般幼儿时期就会出现各种表现,20-30岁就会因为心血管疾病去世。
杂合子,一般会在30-40岁左右发生心血管疾病。
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危害?
因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会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血管垃圾制造者,会产生更多的血管垃圾,引起血管斑块,引起心血管狭窄,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所以说低密度脂蛋白是最坏的血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
四、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会有哪些表现?
1、高脂血症
杂合子血浆胆固醇浓度通常是正常人的2~3倍,约300mg/dL~400mg/dL;纯合子则较正常人高6~8倍,约600mg/dL~1,200mg/dL。
2、角膜弓(老年环)
角膜弓,又称老年环,见于老年人,若见于40岁以下者, 则多伴有高脂血症,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为多见,胆固醇在角膜浸润则形成角膜弓。纯合子在10岁以前即可出现,杂合子多在30岁后出现。角膜弓也可见于其他类型的高脂血症。
3、黄色瘤
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促使胆固醇在身体其他组织沉着。沉积在肌腱者称肌腱黄色瘤,以跟腱和手部伸肌腱多见,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特有表现;在肘部和膝下也易形成结节状黄色瘤;眼睑处可形成扁平状黄色瘤。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腱黄色瘤更常见。
4、动脉粥样硬化
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多在10岁左右就出现冠心病的症状和体征,降主动脉、腹主动脉、胸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干易发生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心瓣膜和心内膜表面也可形成黄色瘤斑块,多在30岁以前死于心血管疾病。
男性杂合子30~40岁就可患冠心病,女性杂合子的发病年龄较男性晚10年左右。
五、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如何诊断?
没有治疗前,低密度脂蛋白>4.7mmol/L;
45岁前发生黄色瘤、或老年环;
一级亲属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或早发冠心病;
满足这3点中的2点即可确诊。
六、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如何治疗?
1、发现后需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一般首选他汀类药物,需要把低密度脂蛋白降到1.8以下才安全。
除此之外,如果不耐受,或服用他汀后血脂未能达标,建议联合用药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等强化降脂。
2、健康生活
虽然是遗传性疾病,生活对于低密度脂蛋白影响可能很小,但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不健康饮食和不运动、肥胖同样会升高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所以低脂低热量饮食,坚持运动,控制体重缺一不可。
3、低密度脂蛋白分离术,血液透析方法加速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改善皮肤的黄色瘤及心血管病变。
4、肝脏移植,移植正常肝脏组织,分泌酵素发挥排除低密度脂蛋白功能,须终身免疫控制剂服用。
总之,对于直系家属有早年就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或有明确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病史的人,或已经出现了黄色瘤、或老年环的年轻人,应该早早去医院抽血化验检查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
被称为最特殊、涵盖降压机制最多的降压药:沙库巴曲缬沙坦
沙库巴曲缬沙坦能够抑制血管紧张,因此属于ARB类药物(抑制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当该药物分子进入到机体内后,脑啡肽酶的活性将会被合理控制住,让其波动状态得到维稳,同时还能够降低心衰发生,并且对于重构心室具有积极意义,让血管中的炎症细胞得到修护,让机体获得降压疗效。
该药物属于单一共晶体,由脑啡肽酶发挥抑制作用后,将血管紧张素得以控制,通常降压的作用机制分为:抑制RAA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扩张血管、降低容负荷、抑制SNS,这4种,而该药物在增强利尿钠肽的同时,还能抑制RAAS活性,让机体获得双重的降压效果,因此,该药物是心血管药物中,具属于双活性的共晶体。
★沙库巴曲缬沙坦可保护靶向器官●保护心脏
在治疗心衰患者时,在激活交感神经的同时,利钠肽也会就此激活,而利钠肽是可通过自身受体清除,还可以通过脑啡肽酶清除,利用这2种途径来进行代谢,而该药物可以将利钠肽水平得以提升,并且还能够促进环鸟苷酸的增加,让血管紧张收缩的状态得以松弛,让尿钠水平得到平衡,因此,该药物具有利尿且抗细胞增生的作用,可以为心脏减负,达到降低心肌肥厚、心梗死、重建心脏构造的目的。
●保护肾脏
该药具有利尿作用,因此能够平衡水电解质,帮助减轻肾小球过滤压力,同时缓解蛋白尿,达到既在降压的同时还能够保护肾脏,帮助减缓高血压合并肾病患者的生存期,获得最大化的生存率以及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因此,该药物的降压作用中含有保护肾性的机制。而该药物作为脑啡肽酶抑制剂,能够缓解肾脏灌注压力,帮助减轻过滤压力,因此能够让机体获得两种有效的保护肾脏机制。
●保护血管
该药物在动物实验中可观察到,具有抗血管内皮纤维化及增生的作用,可以帮助延缓内皮细胞的发炎速度,同时还具有将不稳定斑块逆转为稳定斑块的疗效,降低了动脉血管堵塞及破裂的可能性,同时让心衰患者住院率以及致死率得到降低。可作为单一药物使用也可作为联合药物使用,在联用他药时,可获得更好的疗效。
★沙库巴曲缬沙坦适用人群及剂量●适用人群
可作用于原发性高血压、老年高血压、盐高度敏感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心衰、合并肥胖、合并左心室肥大患者。
●使用剂量
通常,需要使用该药物时,患者病情属于加重期,因此常要联用多种降压药,以获得血压维稳的功效。初期使用时可以选择单片复方药,随后根据患者病情的发展,酌情增减药剂量。
◆推荐本品起始剂量为每次100mg,每天两次。在目前未服用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的患者或服用低剂量上述药物的患者中,用药经验有限,推荐本品的起始剂量为50mg,每天两次。根据患者耐受情况,本品剂量应该每2至4周倍增一次,直至达到每次200mg每天两次的目标维持剂量。
◆对于高血压难以控制的敏感患者可适当增加药剂量至300-400mg/次;
◆射血分数低且合并心衰的老年患者,以小剂量的50-100mg/次服用,若患者机体耐受,则可逐渐增加药剂量,以每3-4周的用药时间来让机体适应加量的过程,若当前使用药剂量让血压得到维稳,同时患者的不耐受性最低时,既属于最佳匹配药剂量。
若在服药期间无法承受当前药剂量,则应考虑更换用药方案,也可联合他药来控制血压。因为药物间的冲突性,因此不能与沙坦类、普利类药物服用,但是缬沙坦可以根据个体严重程度酌情使用。在联合用药时,应定期检测血钾水平和肝肾功能,避免透支肾脏功能;
◆患有中度肝功能不健全、肾主动脉狭窄的患者应慎用该药。另外,使用RAS抑制剂后出现过神经性水肿反应的患者、孕妇需禁用该药。
●低血压
该药物虽然可联用他药,但是并不能与需要经过CYP代谢酶且发生相斥性的药物同服,若服用,可导致电解质失衡而引发低血压症,若在服用该药期间发生血容量下降时,应减少该药物的服用剂量,同时还应降低利尿剂的的服用,避免因双重药效过猛,而对机体造成损伤。
在给予该药物给药前,首先应纠正电解质失衡、不足或者血容量不足的现象,不然达不到最佳疗效。先以小剂量给药的方式开始服用,若持续产生不耐受反应,则应暂停使用该药物。
●血管性水肿
服用该药物可能会出现血管性喉头水肿,虽然发生机率小,较为罕见,但是用注意防范,若出现时则需进行皮下注射肾素来抢救,达到气管通畅的目的,避免引发窒息。
●高血钾症
血钾水平能够反映出细胞的代谢速度、血管内外渗透压水平、肌肉与细胞活动自律性以及神经传导是否异常等诸多因素,若血钾水平升高还会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如肌肉震颤、心律不齐、间接性麻痹等,急性且严重的高血钾水平可因为心跳搏动异常而让患者丢失生命。
因为血钾升高时会作用于RAAS,因此在服用该药物期间很有可能会导致血钾水平升高,若属于高血钾高危患者需要定期检查血清钾水平,避免让血钾失衡而威胁到生命健康。
●肾功能减退
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同样也会受RAAS控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肾功能减退的情况,若出现该情况,则需及时停药,避免增加肾脏负担,同时还应密切关注肌酐水平、肾功能状态。
沙库巴曲缬沙坦的多种降压机制能够有效控制维稳血压升高,同时还能够保护靶向器官,让机体受到用药损害的程度降低;另外,对于高血压合并肥胖患者来说,该药物的疗效更优,既能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还能改善代谢紊乱症状,因此,该药物的用药人群也更广泛,获得众多医患的广泛认可。
定制化用药:这款银屑病口服药“天花板”有哪些特点?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兼顾安全性与有效性,阿普米司特如何惠及中度及特殊部位银屑病患者?
银屑病是皮肤科常见的由多种免疫细胞参与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病理表现为表皮角质化过度及角化不全、棘层细胞肥厚、淋巴细胞浸润及血管扩张等[1]。银屑病患者不仅有皮肤和关节受损症状,还伴发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肥胖、心血管疾病等[2],治疗过程漫长,且效果差,易反复,给患者的精神和身体造成极大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水平。
21世纪初期,生物疗法取得突破后,被率先引入用于治疗银屑病。从此,银屑病患者症状完全清除不再只是“纸上谈兵”。与此同时,小分子靶向药物的研发也非常活跃,其中一个被称为PDE4的靶点开始引起大众的关注。
2021年8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阿普米司特用于治疗符合接受光疗或系统治疗指征的中度至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成人患者。至此,中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用于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的PDE4抑制剂诞生。那么,这款口服小分子药是如何对抗银屑病治疗这一难题,又是如何帮助患者走出“银”影,获益良多的呢?
现实与梦想的差距:银屑病治疗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1.25亿银屑病患者。在我国,银屑病患者约650万,中重度患者约占50%以上[3],加之银屑病病程慢性迁延,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患者数量必然会逐年增加。银屑病治疗虽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研究表明,银屑病高发于青壮年。《中国银屑病诊疗现状2020蓝皮书》指出,银屑病患者多见于19-44岁年龄段。对该年龄段患者工作状态进行分析,发现其失业占比10%左右[4]。《中国银屑病疾病负担和生存质量调研报告》同样表明,银屑病带来的社会负担不容小觑,有37%的患者因患银屑病失业,73%的患者因银屑病而降低工作效率,中重度银屑病患者中,失业率更是高达48%[5]。与此同时,大众对银屑病的危害认知不足,易低估自身病情,后果则是延迟治疗,更是让病情进展“雪上加霜”。
此外,虽然临床上针对银屑病的治疗方案甚多,但绝大数患者对此满意度却不高。究其原因,主要为传统治疗药物靶点不够精准,且毒副作用较多,长期用药带来诸多挑战。而从临床治疗来看,生物制剂的出现虽有希望让患者持续拥有正常肌肤甚至实现“皮损全清”,但目前国内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仍相当有限。根据《美国皮肤病学会杂志》发表的一项对银屑病和银屑病关节炎的跨国研究报告,有高达57%银屑病患者在使用传统口服治疗时因为药物安全性、耐受性或有效性问题而停止治疗;而使用注射的生物制剂的患者也有45%停止治疗,依从性不高[6]。以上种种均表明,银屑病的治疗道路曲折坎坷,如何解决这些患者的痛点问题,任重而道远。
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院长杨斌教授曾表示,“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的、系统性的炎症性疾病,临床未满足需求高。2021年8月,创新口服PDE4选择性抑制剂‘阿普米司特’在中国获批,为国内银屑病患者提供了新的口服治疗选择。”
口服药“天花板”,打造中度、特殊部位银屑病患者治疗新选择
环磷酸腺苷(cAMP)在体内调节很多关键的生理过程,阿普米司特就是通过竞争性阻断PDE4对cAMP的降解作用,从而使细胞内cAMP水平增加,进而达到治疗和控制银屑病症状的目的[7]。该类小分子靶向口服药物的问世后,对银屑病治疗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以往传统口服药大多为广谱免疫抑制剂,在改善症状的同时,可能带来许多副作用。而阿普米司特作用机制明确,副作用更少,安全性更高;与需要注射给药的生物制剂相比,使用更为便捷,无需用药前筛查以及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监测。目前,阿普米司特的临床疗效,在关键研究中也已经得到证实。
ADVANCE[8]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3期研究,评估了阿普米司特治疗轻中度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中,595例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接受每日2次口服阿普米司特30mg(n=297)、另一组接受安慰剂(n=298),总共进行了为期16周的治疗。在完成16周治疗后,所有患者在开放标签扩展期接受阿普米司特治疗直至第32周。主要终点是第16周实现静态医生总体评估(sPGA)反应的患者百分比。
结果显示,该研究达到了主要终点:治疗第16周,与安慰剂组相比,阿普米司特组达到sPGA的患者比例显著更高(21.6% vs 4.1%,p<0.0001),并且疗效持续至到第32周。此外,在第16周,与安慰剂组相比,阿普米司特组在全部次要终点方面也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改善,包括:BSA-75应答率(33.0% vs 7.4%)、BSA≤3应答率(61.0% vs 22.9%)、WBI-NRS应答率(43.2% vs 18.6%)、头皮PGA(ScPGA)反应评分为皮损完全清除或几乎完全清除(ScPGA 0/1:44.0% vs 16.6%)。
图1 阿普米司特组与安慰组16周内达到SPGA反应的患者比例
图2 阿普米司特组与安慰组16周内BSA-75应答率、BSA≤3应答率、WBI-NRS应答、ScPGA 0/1应答的患者比例
APRAISAL 研究[9]是一项多中心、观察性、为期 52 周的前瞻性研究,旨在探讨阿普米司特在改善银屑病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DLQI)、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 (PASI) 以及甲、头皮和掌跖受累的有效性。研究显示,在第6、16和24周,患者的的DLQI和PASI得分(P<0.001)均有所改善。在第24周,DLQI≤5,DLQI 0或1以及PASI-75的应答率分别为63.0%,25.0%和48.0%。甲银屑病患者PASI评分在6、16 和24周均呈进行性降低(P <0.001)。在第24周时,50.0%和51.7%的头皮(n=76)和掌跖(n=29)受累患者症状得到改善,即如果基线评分PGA≥3的患者,经治疗后PGA达到0或1;如果基线PGA评分为1或2的患者,经治疗后PGA达到0。这些中期结果均表明,阿普米司特在24周内显著改善了中度银屑病患者皮损程度、生活质量以及特殊部位受累情况。
图3 阿普米司特在第6、16 和24周实现PASI-50、PASI-75和 PASI-90的患者比例
图4 头皮银屑病患者在第6、16 和24周PGA评分情况
图5 掌跖银屑病患者在第6、16 和24周PGA评分情况
展望未来治疗模式,阿普米司特入局银屑病治疗“中坚力量”
杨斌教授表示,“阿普米司特起效迅速,疗效稳定持久,安全性好,且口服使用更加方便,是这个药的优势和特点。阿普米司特的作用特点决定了它的适用人群——中度斑块状银屑病成人患者。”
“这是因为,多数中度银屑病患者对传统口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顾虑,当综合了疗效、安全性、治疗负担和个人偏好等方面的因素进行药物选择时,疗效较好
、不良反应少且使用方便的阿普米司特将可能成为中度银屑病患者的全新选择。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张春雷教授则把视角转向了特殊部位银屑病患者:“特殊部位银屑病,尤其是皮损面积较小但伴有特殊部位的患者,临床治疗还存在诸多尚未满足的治疗需求,患者亟需有效、安全且便捷的新型治疗方法。”鉴于以前常用的治疗方式如外用药物治疗、光疗及系统治疗不尽人意,而阿普米司特因其特殊的靶向作用机制,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治疗方向。对此,张教授对于阿普米司特治疗特殊部位银屑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给予了充分肯定。
此外,包括《2020 AAD-NPF指南》[10],《2019日本银屑病生物治疗指南》[11]及《2018德国S3指南》[12]等多个国际指南也都一致推荐阿普米司特用于成人中重度银屑病的治疗选择。
张春雷教授指出:“基于阿普米司特所
展现出的良好疗效与安全性及使用便捷性,在银屑病治疗中,阿普米司特将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治疗选择。
未来,阿普米司特与大分子生物制剂序贯或联合用药、与传统系统治疗药物的联合用药将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的领域。
”
作为全新且迄今为止全球目前唯一获批的口服PDE4抑制剂银屑病治疗药物,阿普米司特承载了我们沉甸甸的期待。幸运的是,这款药物已经用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其不负众望,在降低疾病活动度具有明确的优势,并被国内和国际权威指南认可和推荐。相信阿普米司特在中国的推广应用将会为改善银屑病患者治疗现状贡献“小分子“的力量。
专家简介
杨斌 教授
- 博导,国务院特贴专家,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院长
- 中华医学会理事
-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委员、免疫学组成员
-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皮肤美容分会副主委
- 亚洲银屑病学会(ASP)理事
- 广东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 广东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副主委
- 广东省整形美容协会副会长
- 近年来重点聚焦瘢痕疙瘩及皮肤淀粉样变的遗传易感性和分子机制研究。主持国家、省级课题及国际合作项目十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10余篇,SCI收录30余篇。获“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中青年医师”、“广东医师奖”和“广东优秀院长”等荣誉称号。
专家简介
张春雷 教授
主要教育背景
- 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博士 (1995)
- 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皮肤科博士后 (1998-1999)
- 美国得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皮肤科博士后(2000-2002)主要工作任职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2~)
-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2019~)
- 北京大学医学部皮肤病与性病学系主任(2015-2018)
- 美国得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皮肤科助理教授(2008-2012)主要学术任职
- 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皮肤美容整形学组组长
-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学组副组长
-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肿瘤学组副组长
- 北京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 北京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
- 皮肤肿瘤尤其皮肤淋巴瘤、银屑病和皮肤美容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18完整版)[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9, 52(10): 667-710.
[2] 宋树玲.银屑病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治疗新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13):193-195.
[3]丁晓岚,王婷琳,沈佚葳.中国六省市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07):598-601.
[4]郑颖璠. 建标准化中心 “智导”银屑病规范管理[N]. 健康报,2021-04-28(006).
[5]李慧贤,胡丽,郑焱,张键,刘文丽,高田原,牟宽厚,田琼.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BD)大数据的中国银屑病流行病学负担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1,35(04):386-392.
[6]Lebwohl MG, Bachelez H, Barker J, et al. Patient perspectives in the management of psoriasis: results from the population-based Multinational Assessment of Psoriasis and Psoriatic Arthritis Survey. J Am Acad Dermatol. 2014;70(5):871-81.e830.
[7]Schafer P. Apremilast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application to psoriasis and psoriatic arthritis. Biochem Pharmacol. 2012;83(12):1583-1590.
[8]Stein Gold L, Papp K, Pariser D,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premilast in patients with mild-to-moderate plaque psoriasis: Results of a phase 3,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J Am Acad Dermatol. 2022;86(1):77-85.
[9]Ioannides D, Antonakopoulos N, Georgiou S, et al.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apremilast in biologic-naïve patients with moderate psoriasis treated in routine clinical practice in Greece: the APRAISAL study.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21;35(9):1838-1848.
[10]Chat VS, Uppal SK, Kearns DG, Han G, Wu JJ. Translating the 2020 AAD-NPF Guidelines of Car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soriasis With Systemic Nonbiologics to Clinical Practice. Cutis. 2021;107(2):99-103.
[11] Saeki H, Terui T, Morita A, et al. Japanese guidance for use of biologics for psoriasis (the 2019 version). J Dermatol. 2020;47(3):201-222.
[12]Nast A, Amelunxen L, Augustin M, et al. S3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soriasis vulgaris, update–Short version part 1–Systemic treatment[J]. JDDG: Journal der Deutschen Dermatologischen Gesellschaft, 2018, 16(5): 645-669.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