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减肥胖了焦虑(减肥复胖后焦虑,烦躁,没动力)

中国新闻网 0
文章目录:

身材焦虑催热中国“减肥经济”专家:警惕交“智商税”

图为电商平台上各类减肥药销售火爆。 电商平台截图

图为电商平台上各类减肥药销售火爆。 电商平台截图

中新网济南5月11日电 题:身材焦虑催热中国“减肥经济” 专家:警惕交“智商税”

作者 赵晓

“五月不减肥,六月没人追,七月徒伤悲……”一条网络段子,戳中多少年轻人的“痛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肥胖人口持续增加,在以瘦为美的主流审美下,不少男女青年陷入“身材焦虑”,进而催热“减肥经济”。专家建议,肥胖人群减肥不仅为美,更要为健康,科学减重,警惕交“智商税”。

“5·11”因谐音“我要瘦”,被定为“中国肥胖日”。《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中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总和超过50%。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中国肥胖人口超9000万,已经成为世界上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资料图:“中国第一胖”王浩楠在运动减重,目前他已减肥成功,成为一名健身教练。 受访者供图

5月正值春夏交替,很多爱美人士将减肥提上日程。记者浏览电商平台发现,燃脂素、排油丸、纤体瘦身饮等各类减肥药销售火爆,代餐奶昔、代餐粉等瘦身食品也颇受欢迎。网络主播通过运动直播吸粉,并在线推荐健身器材和减肥产品,掀起瘦身热。

“我从小就很胖,食量也大,一年前体重超过500斤。”“90后”小伙张行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减重,他尝试过各种方法,吃减肥药、喝减肥茶,但都没有明显效果,直到2019年10月做了袖状胃切除手术,经过后期的饮食方案调整和健身运动,现在体重减到165斤。

回想过去的减肥经历,张行波感慨花了不少冤枉钱,尝试过市面上不同的减肥产品,后来仔细研究才明白,不少减肥药中含有利尿剂,利用脱水造成减肥假象,实际根本没掉肉。“减肥首先要有恒心和自制力,术后我的体重逐渐下降,既是因为饮食得到控制,也是迈开腿锻炼的结果。我现在每天坚持在跑步机上跑2个小时。”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学术带头人刘少壮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 杨飞 摄

今年55岁的于爽(化名)曾连续20多年饱受肥胖之苦,甚至因过于肥胖出现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针灸、推拿、吃减肥药……什么招都试过,有时能减四、五斤,但很快反弹,越减越胖。”于爽告诉记者,她属于遗传性肥胖,体重曾超过200斤,7个月前做了减重手术,现在已经“掉肉”50多斤,目标体重是减到130斤。

“我想劝诫那些被肥胖折磨的年轻人,要及早就医,对症治疗,不要盲目吃减肥药,用五花八门、没有科学依据的方法在自己身上做实验。”于爽说,遵照医嘱减重,能少走很多弯路。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学术带头人刘少壮在受访时详细分析了当下广为流行的吃代餐、吃减肥药、做抽脂手术等多种瘦身法,这些方法看似有用,却让消费者赔钱还伤身。如一些减肥药相当于泻药,让人排泄、脱水,根本减不掉多余的脂肪;主打低热量、健康的代餐,尽管配方符合饮食调整大原则,但营养不全面,长期食用反而容易助长减重人群“躺瘦”的想法。

刘少壮说,当前,减肥市场鱼龙混杂,亟需政府部门加强监管、规范秩序,提醒“胖友们”不要盲目相信商家的宣传,花冤枉钱交“智商税”,要提高辨别力。他说,减肥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健康,最基本的方法是科学合理饮食,增加运动,减少静态生活。“减肥有度,不能搞极端,体重过低,人也容易生病。保持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才能让生病概率更低、预期寿命更高。”(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有人减肥减出了健康问题,有人则为之患上心理疾病

减肥减到身体出问题,这不是稀奇事;减肥减到患心理疾病,这也不是件稀奇事。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据了解,因为不了解身体的“脾气”,减肥减到厌食、焦虑的人还真不少。

吃与不吃

纠结导致焦虑障碍

耳边常常有“吃”与“不吃”的声音在萦绕,每天在“吃”与“不吃”间纠结。这个困扰,曾纠缠大学生小黄一年之久。

因为爱吃,小黄从小体型肥胖。读大学时,身高160厘米的她,体重却有80多公斤。小黄因患多囊卵巢综合征和月经不调到医院妇科就诊时,医生建议她减肥。因为不爱运动,小黄决定节食减肥。节食的时间越长,美食对她的诱惑越大,实在忍不住时,她会偶尔放纵自己暴食一顿,而暴食之后又后悔不迭。

因长期反复纠结,小黄的精神开始恍惚,伴有失眠、心烦等症状。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还时常幻想能够冲出教室大吼几声。经广西脑科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潘丽妹诊断,小黄患的是焦虑障碍。目前,小黄正在服用中成药抗焦虑治疗,每周做一次心理治疗。她的病情已趋于稳定。

认知误区

少女患上厌食症

高中女生小李因在上课时突然晕厥,被送往广西脑科医院就诊。医生询问了解得知,小李对自己的体重要求严格。如果体重超过37公斤,她就有罪恶感。

为了追求完美体型,小李总是随身携带电子秤,饭前、饭后都要称下自己的体重。如果她认为自己吃多了,她就会用随身携带的催吐管,把刚吃下去的食物催吐出来。因为长时间控制饮食,小李常常感觉心慌、心烦,脾气也变得暴躁。最糟糕的是,她已经有两年没来月经。

被诊断为神经性厌食后,小李住院接受系统治疗。进行药物调理身体和抗焦虑抑郁治疗的同时,医生通过心理治疗改变了她的不良认知。目前,她已回归校园。

“因减肥患上神经性厌食的患者在逐年上升。厌食症的患者中,95%为女性。对魔鬼身材的渴望让不少花季少女陷入偏执的认知误区,青春期厌食症是最常见的典型案例。”潘丽妹医生提醒市民,厌食症不但会毁人容貌,还会影响一生的健康。所以,家长要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反弹的体重让她失措

凌女士是一名小有成就的白领丽人。然而,肥噜噜的她,只有XL码的衣服才勉强穿得下。因为对自己身材不自信,相亲后,她都不敢跟相亲对象进一步交往。她尝试过很多种减肥瘦身方法,也曾有过效果。但体重下降后,却又会因为饮食不规律而反弹,这让她的身体越来越重。为此,她时常自责,夜不能寐。

迷茫之时,她向医生寻求帮助。

潘丽妹医生介绍称,采取各种方法减肥后体重不降反增,这让很多减肥者受挫。自制力弱者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如果没有正确的应对措施,减肥者会在焦虑中选择逃避,最终以减肥失败而告终。向医生寻求帮助,这是凌女士迈出的勇敢一步。因为没有继续沉陷,她的生活迎来了改观。

减肥患病呈低龄化趋势

“减肥是个时髦话题,永远有人在为体重苦恼,因为减肥导致身体和心理疾病的患者每年都在增加,这类患者在睡眠心理门诊中大约占比5%,其中女性患者占比70%—80%,而且呈低龄化趋势。”

据潘丽妹医生介绍,节食减肥在中小学校园里十分盛行,“以瘦为美”的审美观正影响着青少年群体。在畸形审美的认知偏差下,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她建议相关部门加强中小学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看待“美”和“减肥”。家庭也应配合学校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自信的观念,把对身材的追求和体育锻炼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健康美。

身体有自己的脾气

“减肥没有那么容易,每块肉都有自己的‘脾气’。如果要减肥,建议掌握科学的方法,并持之以恒。”

潘丽妹建议,减肥出现心理问题,应进行心理治疗和自我调整治疗。如果心理扭曲源于错误的信念和歪曲的想法,应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如果减肥是因童年期的不良经历引起,就要进行精神分析疗法。

在自我调整方面,减肥者要树立自信,不断鼓励自己。如果减肥出现心理扭曲,要及时转移注意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旅游、逛街、聚会等,这些都可以缓解负面情绪。如果身体和心理出现严重问题,通过自我调整效果却不理想时,建议到专业机构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

作者:韦黎

来源: 南国今报-广西云客户端

从105斤到60斤,20岁女大学生过度减肥致神经性厌食

为追求苗条身材,过度减肥,体重由105斤降到60多斤仍不满意。日前,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收治了这样一位患有厌食症、重度营养不良的20岁女大学生。

患者张同学(化名),20岁在校学生。因乏力、纳差四个月,间断晕厥1天,近日由同学送到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经过急诊分诊,患者因重度营养不良,收入消化内科就诊。

消化内科陈仕副主任医师接诊,可见患者神智清,慢性病容,体型消瘦,身高155cm,可体重却只有30kg。身体质量指数(BMI指数)只有12.5。患者全身无淋巴结肿大,腹部凹陷,全身皮下脂肪少。查看急诊科相关检验及检查结果,发现患者在出现电解质紊乱的同时还伴有心功能与肝功能的损伤。

通过问诊得知:张同学自小好强,性格独立,学习优秀,但一直觉得自己身高不够,身材不够苗条。所以在上大学后,一直在通过运动和节食努力减肥,体重也从105斤减少至80斤左右,但仍自觉效果不够明显。

近六个月来,张同学每天跑步五公里,未曾吃过一粒米饭,只进食所谓低卡路里的食物,如黄瓜等,并网购减肥药物服用,体重由之前的80多斤变为现在的60来斤。

虽张同学还是觉得减肥效果未达到自己的要求,可是身体却已经提出了抗议。在张同学体重下降的同时,伴随而来的除了乏力、纳差,还有进食后恶心、呕吐。最终,因过度营养不良,导致晕厥,才被送诊。

张同学入住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后,拒绝抽血等相关治疗。陈仕医生只能根据其病情及在急诊做的相关检查及检验结果,先予相关对症治疗。在入院后,可见张同学进食可,但在当天夜间,患者出现失眠、大喊大叫、小便失禁等症状。在密切观察患者情绪及病情变化的同时,请精神科会诊,考虑神经性厌食的可能性大。

何为神经性厌食?陈仕副主任医师介绍:神经性厌食是指个体通过节食等手段,有意造成并维持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为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其主要特征是以强烈害怕体重增加和发胖为特点的对体重和体型的极度关注,盲目追求苗条,体重显著减轻,常有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严重患者可因极度营养不良而出现恶病质状态、机体衰竭从而危及生命。主要见于13~20岁之间的年轻女性。

其实,神经性厌食患者并非真正厌食,而是为了达到所谓的“苗条”而忍饥挨饿,其食欲一直存在。但患者为控制体重、保持苗条的体形,而开始节食或减肥。常见的方法有限制进食,为限制每日热量,通常吃得很少;还有进食后抠吐或呕吐,进行过度体育锻炼,滥用泻药、减肥药等。

否认病情也是该症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患者拒绝求医和治疗,常常由家属发现其消瘦、进食甚少、腹部不适、长期便秘、闭经等问题而带其到医院就诊。常见症状还有:畏寒,便秘、胃胀、恶心、呕吐、嗳气等胃肠道症状,疲乏无力,眩晕、晕厥,心慌、心悸、气短、胸痛、头昏眼花,不孕,睡眠质量下降、早醒等等。

专家强调,每个人对于美的定义并不统一,瘦并不等同于美,胖也不等同于丑。脂肪并不是“罪不可恕”的存在。反而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能够提供热能,保护内脏,维持体温。并且可以协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参与机体各方面的代谢活动等等。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燃烧我的卡路里”。“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体态匀称,身体健康才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要减少不必要的容貌焦虑,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专家提醒,13~20岁是神经性厌食的高发年龄,但,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作为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规劝与引导。如果已出现厌食、过分消瘦、营养不良等,应尽快就医。

通讯员林惠红、刘双 潇湘晨报记者夏盛

来源: 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