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病例分享(肥胖病例分享题目怎么写)
瑞金病例丨过度肥胖,这个疾病的发病率大大增加!
一个月前,一名体重接近300斤的王先生(化名)因突发胸痛前往医院就诊,最终被确诊为B型主动脉夹层,即降主动脉夹层。瑞金医院普外科冯家烜副主任医师接诊了王先生,迅速为他安排了检查和住院。
致病原因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位青年男性会遭遇主动脉夹层的厄运呢?深入探究其背后原因,我们发现其肥胖问题不容忽视。王先生虽然年轻,但是体重接近300斤,属于重度肥胖范畴,导致了以下几种情况:
一、呼吸道阻塞与缺氧
首先,因为王先生还患有鼾症,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这会导致睡眠时反复发生上气道塌陷、阳塞,引起通气不足。肥胖导致的脂肪堆积和呼吸道松弛,是鼾症和睡眠呼吸暂停的主要原因。由此引发的长期缺氧状态会对全身各系统造成损害,这其中就包括主动脉。缺氧环境下,主动脉壁容易受损,为夹层形成埋下隐患。
二、内分泌紊乱与高血压
此外,肥胖还会引发内分泌功能紊乱,特别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的异常分泌,这些变化往往伴随着高血压的出现。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的重要危险因素,持续的高压血流冲击会损伤主动脉壁,尤其是升主动脉到主动脉弓到降主动脉交界这一段主动脉,促进夹层的形成。
三、营养不良与代谢异常
最后,由于患者长期尝试减肥,并且在空腹状态下进行剧烈运动,这种极端方式不仅未能有效减重,反而导致了营养不良和代谢异常,这也会对他的血压、内分泌的状态、各个脏器,包括主动脉带来伤害。研究表明,在非充分的糖解的状态下所产生的一些代谢产物,本身对我们的主动脉管壁也是有损伤的。
以上三点,都会损伤我们的主动脉,也是最终导致王先生发生了主动脉夹层的主要原因。
王先生是B型主动脉夹层,即降主动脉夹层,虽然相对于A型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夹层)在病情进展上可能稍缓,但同样是一种高危性疾病,需要积极治疗。否则就可能会由于夹层引发分支动脉的闭塞,以及主动脉破裂的风险。而最终甚至有的会危及生命。
冯家烜在和医疗团队制定手术方案时提到:王先生的主动脉夹层主要影响了他的降主动脉部分,且夹层的破口紧邻左锁骨下动脉。治疗此类病例的核心难题在于,如何在有效隔绝夹层破口的同时,确保主动脉弓上左锁骨下动脉的功能得以重建。
面对这一个体化特殊情况,血管外科团队首先采取了保守治疗优先的策略,通过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控制患者全身的炎症反应,稳定其生命体征。随后,在夹层的亚急性期得到有效控制后,采用带分支的主动脉支架为患者进行了微创介入治疗。
这一创新方法不仅成功隔绝了夹层的破口,还巧妙地保留了左锁骨下动脉的血流,显著降低了手术风险,加速了患者的康复进程。最终通过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顺利度过了术后的危险期。
术后康复
手术成功并不是治疗的终结,冯主任对王先生的睡眠呼吸暂停和血压情况高度关注,采用MDT多学科共同治疗的模式促进患者完全康复。针对其鼾症问题,邀请呼吸科专家进行会诊,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针对顽固性高血压,邀请高血压科医师会诊,调整最优化的降压药物方案。同时,邀请营养科和康复科会诊,建议患者采取科学合理的减重方法,改善生活习惯,以预防再发主动脉夹层等严重并发症。
冯家烜
瑞金医院普外科
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
瑞金医院嘉定院区血管外科团队除了处理常见疾病,还对各种血管外科急危重症进行腔内微创及开放手术等全面治疗和研究,临床经验丰富。临床擅长各类血管疾病的微创诊治,特别在危重疑难主动脉疾病、内脏动脉疾病、老年代谢病所致动脉硬化闭塞症、静脉血栓栓塞症、遗传性血管疾病的综合诊治和快速康复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
门诊时间
血管外科专病门诊
每周二上午 瑞金医院总院
每周三上午 瑞金医院嘉定院区
冯家烜专家门诊
每周四上午 瑞金医院总院
每周五上午 瑞金医院嘉定院区
撰文 | 李雨萌、温兆琦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海南第三例死亡病例:36岁男子有肥胖高血压病史
原标题:海南公布第三例死亡病例情况,36岁男子干咳8天就诊,有肥胖高血压病史
2月10日,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公布我省第三例死亡病例情况,是一名36岁的男子,有肥胖、高血压病史。
第38号确诊病例,男,36岁,武汉人。既往有肥胖、高血压病史。患者因“干咳8天,气促2天”于1月26日至琼海市人民医院首诊,查胸部CT示:双肺异常密度影,考虑感染性病变,未除外病毒性感染。琼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遂转至海南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期间出现气促明显,稍事活动即感气促,伴胸闷,鼻导管吸氧8L/min下,血氧饱和度91%,1月29日20时30分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报病危。
为进一步治疗,1月30日由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转至省人民医院。2月8日检查提示患者存在脓毒性休克、代谢性酸中毒。患者病情极其危重,2月9日8时10分因病情恶化,抢救无效宣告死亡。
记者:王洪旭
责编:秦璐敏
210公斤和160公斤,两个姑娘胖到“窒息”被送医抢救
两名胖到“窒息”的姑娘先后在上海得到救治。
3月17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获悉,新春伊始,一位重达210公斤的东北姑娘小王辗转3家医院,最终被救护车送到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之后,上海的一位160公斤重的小张姑娘也被送来医院急救。
经多学科会诊,普外科精准“施策”为两人分别减重40千克达到围术期安全后,于同日成功行3孔微创减重手术,目前已先后痊愈出院。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多学科医疗团队为患者实施减重术。
据医院介绍,两位姑娘的问题除了都是严重肥胖,更糟糕的是,还都被诊断出患有重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引起的呼吸衰竭和心功能衰竭。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发病隐匿但后果严重的疾病,主要表现是打鼾和夜间呼吸暂停。
OSA易造成患者夜间呼吸道塌陷而无法吸入氧气和不能排出二氧化碳,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可造成严重的持续性组织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轻则白天易犯困、头晕目眩睡不醒、血糖不稳、血压飙升;严重时,夜不能寐、呼吸困难、下肢浮肿,并可致夜间猝死,是名副其实的夜间“杀手”。
成年人OSA大多是肥胖引起的。两位姑娘都是极重度肥胖,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分别达到了75kg/㎡和60kg/㎡,远远超过了正常(23.5 kg/㎡)的界限。
如此肥胖加之OSA,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心脏既无法承受大体重负荷又得不到足够的供养,导致衰竭表现。与此同时,她们还面临着肥胖常见的代谢紊乱: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高凝状态。
两人被收治在了一个病房。入院进行初步救治后,在院领导的指导下,在医院医务处的协调下,普外科协同口腔颅颌面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内分泌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手术麻醉科、神经内科、外科重症监护、消化内科等多学科专家为两位进行了会诊。
结合九院既往抢救肥胖合并极重度OSA患者的多学科协作经验,专家组为两位姑娘拟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
首先,普外科通过精准的能量代谢平台测定,对两位姑娘进行了严格的住院期间能量摄入管理和药物治疗,三周不到将两人的体重减去了40千克;经过近两周的抗心衰和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两位姑娘的心肺功能衰竭逐渐得到缓解,高凝状态、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也得到有效控制,围术期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同时,手术麻醉科还为两位姑娘制定了细致的围术期气道管理、心功能监控、镇痛和补液方案。
在疫情级手术防护下,手术麻醉科局麻下困难气道插管一气呵成,普外科主任王兵医师团队历时仅1个多小时,为两位高危患者分别实施了3孔微创腹腔镜减重手术,整个手术出血量不到10毫升。
术后,两位姑娘在普外科重症监护和外二病房医护的精心照护下,心肺功能逐渐恢复稳定,分别在术后3天和7天顺利拔除气管插管,接着就分别出院。
院方提醒,肥胖问题已经是全球性健康问题,肥胖致死的病例也屡见不鲜。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肥胖症患者数逐年增加,并有年轻化趋向,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