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心血管(肥胖心血管狭窄能喝道田大麦青汁吗)

新华社 0
文章目录:

健康我来说|为什么腹型肥胖更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为什么腹型肥胖更不利于心血管健康?新华社《健康我来说》栏目本期邀请到了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林雪,听听她怎么说。

记者:高菲菲 王伟 朱聪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肥胖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体重大幅增减,死亡风险高!Heart研究

Heart杂志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对于肥胖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与体重稳定相比,体重大幅增加(≥10 kg)与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率风险增加相关,体重大幅减轻也与全因死亡率增加有关。

研究人员纳入英国生物银行队列(2006-2010年)中的8297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肥胖者。

心血管疾病定义为有心肌梗死、脑卒中、高血压或心绞痛。肥胖定义为BMI≥30 kg/m2 。

从基线到下一次随访时体重变化分为体重大幅减轻/增加(≥10 kg)、体重适度减轻/增加(5~10 kg)和体重稳定(体重变化在- 5~5 kg)。

中位随访时间为13.9年。体重大幅增加,则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2倍,全因死亡风险增加93%。体重大幅减轻,则全因死亡风险增加54%。

没有观察到体重变化与脑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显著关联。

研究者表示,即使肥胖,保持稳定体重也不太可能导致死亡。理解这些关联对于如何最好地管理合并肥胖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并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具有价值。

开滦研究的新分析发现,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者比超重/肥胖无中心性肥胖者更危险。

与体重正常且无中心性肥胖者相比,超重/肥胖但无中心性肥胖者的死亡风险较低。

来源:[1]Association of weight change with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obese participa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Heart. 2025 Jan 16.

[2]马占莹, 王洁蕊, 宋海澄, 等. 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对新发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的影响. 中国循环杂志,中国循环杂志, 2024, 38(11): 110o-1106.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4.11.008.

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肥胖伴心血管病,诊治有难度!欧洲心脏病预防杂志综述

肥胖会导致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睡眠障碍,发生冠脉疾病、心衰和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升高。

近期,欧洲心脏病预防杂志上一篇综述指出,减重堪比有效的心血管药物。

文章指出,肥胖妨碍了心血管病的准确诊断,心血管医生认识到肥胖的不良影响至关重要。

文章认为代谢健康型肥胖可能是一种过渡状态,即使没有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炎症等情况,也可能会导致代谢问题,增加心血管风险。

肥胖者发生心血管病,易漏诊

肥胖者可能因症状不典型,会导致心血管病的漏诊或诊断延误,如不易听清心脏杂音,心电图诊断也会受影响。

肥胖也影响血压测量,比如常规血压袖带不合适。肥胖者血压变异性也较大,。

肥胖和心衰都可能会有呼吸困难,二者需要鉴别。肥胖也可导致睡眠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综合征,临床表现容易混淆。

由于运动受限,平板试验对肥胖患者可能不太有效。此外,对于肥胖患者,超声心动图或心脏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会降低。

利钠肽检测可的靠性也会受肥胖的影响,特别是HFpEF亚型,NT-proBNP水平与体重呈负相关,并且肥胖患者NT-proBNP水平通常较低,可能导致心衰的漏诊或延误诊断。

肥胖者中风后的症状也不容易识别,突然麻木或无力,可能因之前就有活动受限或有并发症而被忽视,肥胖可能加剧中风后并发症,如呼吸窘迫。

超重或肥胖患者中风的诊断过程变的更复杂。标准的成像技术,如CT和磁共振的检测结果可能不太准确。

肥胖患者的神经元损伤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可能有特殊性,肥胖患者往往具有较高的基线值,需要更细致的诊断方法。

体重指数分类的局限性,导致了“肥胖悖论”

文章也指出,作为肥胖的评估指标,体重指数(BMI)不能区分内脏和皮下脂肪,也不能区分身体瘦质量和脂肪质量,是有局限性的。

“肥胖悖论”是指超重或轻度肥胖者在急性心脏病后似乎预后更好,这些研究依据的就是BMI对肥胖进行分类。但BMI可能低估了脂肪过剩水平,并可能错误地将其归类为“健康”体重类别。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减重可改善心血管病预后,但癌症或晚期心血管病等则可能会发生体重减轻,表明预后较差。了解减重的原因有助于了解风险和进行有效的心血管病管理。

肌肉量较高的人也可能BMI较高,但这种情况心血管风险较低。

超重或轻度肥胖者营养状况良好,在急性疾病期对人一定的保护作用。

因为有这些问题,肥胖悖论可能就因BMI的局限性而导致的混淆。

LDL-C非最佳血脂指标

肥胖者选择降压药物也应注意,ACEI和ARB可保护肾脏,不影响代谢,可首选。

但应用钙拮抗剂更容易出现外周水肿。噻嗪类利尿剂可影响血糖,呈剂量依赖性,2型糖尿病患者应警惕。

对于血脂管理,非HDL-C应为肥胖患者的主要靶点,非HDL-C较LDL-C可更全面的评估心血管风险。

治疗血脂异常,改变生活方式是基础,肥胖者要注意减重。体重每减少1公斤,LDL-C降低1.27 mg/dl。

对于合并2型糖尿病的肥胖/超重患者,优先选择可减轻体重的降糖药物,如GLP1-RA或SGLT2i,或不增加体重的药物,如双胍类药物。

建议慎用胰岛素、磺胺或噻唑烷二酮,以避免增加体重。

生酮饮食获益不确定

减重手术对2型糖尿病的缓解率从33%~90%不等。

每天减少500~1000千卡热量,可降低LDL-C和甘油三酯,同时增加HDL-C水平。通过饮食干预适度减重(5%~10%),也能显著改善心血管代谢。

采用地中海饮食等健康饮食模式可改善内皮功能,减少炎症和胰岛素抵抗。

生酮饮食是一种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主要优点是显著减轻体重,但生酮饮食对肥胖者的心血管获益尚缺少长期研究,目前仍有争议。

GLP-1RA不仅可减重,还可保护心脏,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血压,控制血糖和胆固醇,发挥多效性的心血管益处。

不建议心血管病患者使用芬特明 托吡酯和安非他酮 纳曲酮联合用药。

来源:

Rethinking weight loss treatments as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in obesity, a comprehensive review. Eur J Prev Cardiol. 2024;31(10):1260-1273.

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本刊所有文章全部免费阅读和下载!

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网(www.chinacirculation.org)“期刊目录”或小程序(中国循环杂志 ),可免费阅读和下载本刊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