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与超重率(肥胖和超重哪个重)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最新调查:6亿中国人超重和肥胖,成人中该群体比例首次过半

【最新调查:6亿中国人超重和肥胖,成人中该群体比例首次过半】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最新数据,目前中国的成人中已经有超过1/2的人超重或肥胖,成年居民(≥18岁)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这是全国性调查报告中首次出现超过1/2这样一个数字。同时,1/5(19%)的6-17岁儿童和青少年、1/10(10.4%)的6岁以下儿童存在超重或肥胖。按照绝对的人口数来计算,全国已经有6亿人超重和肥胖,这个数字在全球是第一位。近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发表了中国肥胖专辑( Obesity in China Series)。目前该专辑上线了两篇文章《中国肥胖流行病学和决定因素》以及《中国肥胖临床管理和治疗》。专辑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潘安教授在对《柳叶刀》解读时作出上述表示。(澎湃新闻;CK)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国家卫健委:中国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

中新网12月23日电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23日介绍《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有关情况时指出,近年来,居民吸烟率、二手烟暴露率、经常饮酒率均有所下降;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慢性病患病/发病仍呈上升趋势。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

12月23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表示,监测结果显示,中国居民超重肥胖的形势严峻,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 中新社记者 张宇 摄

国新办2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介绍《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有关情况。

李斌介绍,《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结果显示,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建设和健康扶贫等民生工程的深入推进,我国营养改善和慢性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居民体格发育与营养不足问题持续改善,城乡差异逐步缩小。居民膳食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充足,优质蛋白摄入不断增加。成人平均身高继续增长,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持续改善,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均已实现2020年国家规划目标,特别是农村儿童生长迟缓问题已经得到根本改善。居民贫血问题持续改善,成人、6-17岁儿童青少年、孕妇的贫血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二是居民健康意识逐步增强,部分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流行水平呈现下降趋势。近年来,居民吸烟率、二手烟暴露率、经常饮酒率均有所下降。家庭减盐取得成效,人均每日烹调用盐9.3克,与2015年相比下降了1.2克。居民对自己健康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定期测量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健康指标的人群比例显著增加。

三是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逐年下降,因慢性病导致的劳动力损失明显减少。2019年,我国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四类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为16.5%,与2015年的18.5%相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降幅达10.8%,提前实现2020年国家规划目标。

李斌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随着慢性病患者生存期的不断延长,加之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行为危险因素流行对慢性病发病的影响,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

同时,因慢性病死亡的比例也会持续增加,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88.5%,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80.7%,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的挑战。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农村首次突破30%推荐上限。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盐和用油量仍远高于推荐值,同时,居民在外就餐比例不断上升,食堂、餐馆、加工食品中的油、盐应引起关注。儿童青少年经常饮用含糖饮料问题已经凸显,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成人30天内饮酒率超过四分之一,身体活动不足问题普遍存在。

二是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慢性病患病/发病仍呈上升趋势。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和癌症发病率与2015年相比有所上升。

“面对当前仍然严峻的慢性病防控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将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合理膳食和重大慢病防治纳入健康中国行动,进一步聚焦当前国民面临的主要营养和慢性病问题,从政府、社会、个人(家庭)3个层面协同推进,通过普及健康知识、参与健康行动、提供健康服务等措施,积极有效应对当前挑战,推进实现全民健康。”李斌如是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慈铭体检发布2023大数据蓝皮书 超重或肥胖排异常检出率首位

3月28日,在成立22周年之际,慈铭体检联合北京大学医学部美年公众健康研究院共同发布了《慈铭北京·2023年度健康体检大数据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

《蓝皮书》共纳入分析的人群样本量为128.1万,结果显示,超重或肥胖、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美国糖尿病学会标准)、脂肪肝位列异常结果检出率前五名,除了脂肪肝,其余四个指标异常检出率均超过50%。

慈铭体检集团医疗管理中心总经理、北京公司副总经理沈春泉主持发布会并致辞。企业供图

超半数人群处于超重或肥胖状态

《蓝皮书》研究数据来源于慈铭体检2023年度北京市20家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数据,纳入分析的人群样本量为128.1万,平均年龄42岁,其中男性占51.6%,女性占48.4%,25-59岁职业人群在纳入人群中占79.7%,选取心血管健康、内分泌健康、呼吸健康等六大领域的体检常见疾病或异常开展。美年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胡若玫介绍,《蓝皮书》编制过程广泛参考国内外权威疾病指南与专家共识,使用临床公认的疾病诊断与评价方法,对体检常见疾病或异常检出率进行标化调整,以保证研究结果准确、可靠、可比。

《蓝皮书》显示,2023年慈铭北京体检人群异常结果检出率中,超重或肥胖排在首位,异常检出率达55.1%。其中,男性检出率为68.2%,女性检出率为37.7%;中心性肥胖男、女检出率分别为50.3%、23.2%。

肥胖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疾病,也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以来,体重指数是国内外测量与诊断肥胖使用最广泛的指标,但其也有局限性,不能区分脂肪量和瘦体质量。而腰围被认为是比体重指数更便捷、更有效、与健康风险更紧密相关的测量指标,胡若玫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中心性肥胖,即脂肪主要分布在内脏,容易导致内脏脂肪含量过高,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而在此前的行业相关报告中,将腰围列入分析指标的情况并不多见。在胡若玫看来,依托慈铭体检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和高标准的体检质控,采集了质量良好的腰围数据进行中心性肥胖的分析,对于揭示中心性肥胖的流行状况以及制定针对性的慢病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此外,肺结节(52.6%)、甲状腺结节(52.4%)、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美国糖尿病学会标准)(52.0%)、脂肪肝(42.7%)异常结果检出率排在第2-4位,其中,男性超重或肥胖、中心性肥胖、脂肪肝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这3项异常结果在男性中,又以中青年检出率最高。

男、女异常指标检出率各不同

《蓝皮书》显示,异常指标检出率与性别有明显关联,其中,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更“偏爱”男性,尤其是中青年男性。

血脂异常男性检出率为35.5%,女性检出率为17.7%,高尿酸血症方面,男、女检出率分别为39.2%、5.0%,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男、女检出率差距同样明显,分别为32.5%、7.4%。其中,血脂异常男性检出率在35-49岁组最高,高尿酸血症男性检出率在18-24岁组最高,达到52.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男性检出率在18-24岁组高达48.1%。这三种常见的代谢异常如不加以控制,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等疾病。《蓝皮书》也建议通过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进行干预。

HPV感染在女性异常检出中颇为明显。《蓝皮书》显示,2023年慈铭北京女性体检者HPV感染检出率为11.2%,其中高危HPV感染占63.3%。女性HPV感染检出率和高危HPV感染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有所波动,呈现出“双高峰”分布。其中检出率最高的两个年龄段为18-24岁和60-64岁,HPV感染检出率分别为18.1%和13.4%,高危HPV感染检出率分别为12.1%和8.5%。

女性HPV感染是引起宫颈癌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外,肛门癌、阴道癌、外阴癌、口咽癌等与高危HPV感染密切相关,《蓝皮书》建议,日常生活中应重视自我健康防护,尽早接种HPV疫苗,25岁及以上女性应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

女性应警惕乳腺“受伤”与骨量断崖式下降

《蓝皮书》显示,2023年慈铭北京女性体检者乳腺结节检出率为27.8%,其中40-50岁中年女性的检出率最高。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并进行及时治疗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有效措施。《蓝皮书》提示,乳腺超声是乳腺癌筛查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一般风险女性,可单独使用乳腺超声进行筛查,推荐每1-2年进行1次乳腺癌筛查;对于具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乳腺活检史或乳腺良性疾病手术史、乳腺不典型增生病史等高风险女性,应每年进行1次乳腺癌筛查,推荐使用乳腺X线检查联合乳腺超声进行筛查。

从骨量异常检出情况来看,女性也应引起足够重视。通常来说,人体中的骨量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化,特别是40岁后,骨量流失加速,女性绝经后骨量甚至会出现断崖式下降。

《蓝皮书》显示,2023年慈铭北京体检人群中,骨质疏松女性检出率为13.9%,男性检出率为6.5%,女性检出比例是男性的2倍以上。值得关注的是,女性50岁后骨质疏松检出率快速升高,比男性更“脆”弱。骨质疏松患者应调整生活方式,即保证每日膳食丰富和营养均衡,多摄入钙和维生素D含量较高的食物,戒烟限酒,避免过量摄入碳酸饮料;充足日晒,有助于补充体内合成的维生素D;合理运动,以负重、抗阻力运动和平衡训练为主;预防跌倒,必要时使用拐杖或助行器。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众多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人类胃癌的第Ⅰ类致癌因子。得益于健康教育的普及、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以及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2023年慈铭北京体检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出率为19.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发现不仅反映了北京市在幽门螺旋杆菌防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而且对于理解地域健康差异、指导区域性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蓝皮书》发布会上,慈铭体检公布了2023年度北京地区客户重要异常结果分析。据慈铭体检集团医疗管理中心总经理、北京公司副总经理沈春泉介绍,在健康体检后,慈铭体检会针对重要异常结果逐一逐项告知客户,并提供专业建议,后续还会通过跟踪、督促,协助客户完成相关诊断和治疗。举例来说,2023年慈铭体检北京地区检出重要异常结果12万多例,检出率为8.78%,成功随访重要异常结果11万多例,随访成功率92.88%。随访成功并确诊恶性肿瘤1776例,发现率为12.73‱。在随访成功并确诊恶性肿瘤的1776例中,位列前三位的是甲状腺肿瘤606例、肺部肿瘤517例、乳腺肿瘤203例。

22年前,慈铭体检第一家健康体检中心在北京诞生,从此开拓了中国健康体检“慈铭模式”。如今,慈铭体检在全国已超过100家分院,覆盖50多个城市,每年服务客户500多万人次。

沈春泉表示,22年来,慈铭体检在服务广大客户的过程中,积累了海量的健康数据,《蓝皮书》的发布是慈铭体检作为国内健康管理行业先行者的一份责任,不仅为相关研究机构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也为健康体检行业与公共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撑。慈铭体检希望在健康体检中,将重要异常结果作为线索,将健康体检机构、医疗机构、康复机构等进行串联,提供完整的健康管理闭环服务。

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