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心理干预(肥胖 心理)
关注肥胖人群心理健康,除了减肥,这些行为改变也很重要!
在以往人们的印象里,肥胖的人往往是笑口常开、心宽体胖。但随着观念的改变和健康意识的普及,体胖和心宽就不再能够划等号。
对很多人来说,体胖不仅不会心宽,反而会带来很多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可能从“小胖子”们的童年就开始出现,并会困扰他们很长时间。
不自信、不合群、压力大、焦虑等是最常出现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严重时还会产生抑郁、进食障碍等问题。而长期消极、负面的心态,则可能加剧肥胖。
肥胖会导致这些心理问题
抑郁症
一项关于肥胖和抑郁症的研究显示,肥胖人群患抑郁症的风险比一般人高55%,抑郁人群发生肥胖的风险比一般人高58%。肥胖儿童和青少年更易出现严重的抑郁症状,而肥胖女性的抑郁症易感性比男性更高。
肥胖者患抑郁症与对自身体型不满有关。在意别人的看法和遭受歧视等,往往具有较高的内隐自尊水平,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容易产生强迫、焦虑、恐怖、敌对和偏执等情绪。
自卑
肥胖人群的这种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对一般事物过度敏感,容易胡乱猜疑、甚至扭曲对方的话语。
由于自卑,一些肥胖者容易沉默寡言,不轻易表达想法和情绪,自身价值观得不到满足,处于失衡状态。另外,自卑的肥胖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面对困难往往会选择逃避。
社会适应力下降
肥胖人群自我意识下降,对自身体型外貌评价过低,会间接影响到日常社交能力。尤其是重度肥胖的女孩,更喜欢独处,不喜欢交朋友。研究显示,肥胖儿童的活动、社交、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均较正常儿童低下,肥胖程度越高,适应能力越差。
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一般分为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大部分肥胖人群一般只存在异常进食行为,还没有达到神经性贪食或厌食的程度,但仍然要警惕其中的风险。
另外,有些胖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体象障碍,对自身形象感知上存在着障碍和歪曲认知,这些错误认识会让他每天都花大量时间强迫自己去思考食物、体重、体型这些问题,从而导致异常进食行为的发生。
行为辅导缓解心理问题
对于肥胖人群可能存在的这些心理,减肥当然是最有效的解决方式,但存在着情绪、心理问题时,往往减肥效果会不尽如人意,反而会影响减肥的自信心。这时就需要行为辅导提供额外的动力。
行为辅导是指一系列运用心理学和健康行为学原理,塑造良好的个体健康行为。矫正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预措施。对肥胖者的行为辅导一般可以分为三步。
Step.1 设定目标
胖友们需要制定出健康有益、切实可行的体重目标。这个目标需要具体、可测量、有时间范畴。
Step.2解决问题
提前设想、或是事后及时复盘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障碍,并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这种方式对预防复胖也有帮助。
Step.3养成习惯
通过团队活动,加强学习、互相鼓励等各种方式,坚持良好的膳食和减重相关习惯。面对面交流、饮食运动打卡、自媒体、新媒体等方式,都是现在比较有效的方式,能帮助你持续改变。
另外,以正念治疗为代表的冥想方式,以及同伴教育,也都是能帮助改善心理问题的有效方式。一种求助于内心,一种加强与外界的联系,都能让人更好地接纳自己,从根源上缓解强迫、焦虑等状况。
大家如果有减重方面的问题,想咨询陈伟教授,可以发邮件到邮箱,陈教授会定期为大家答疑解惑。
问答邮箱:yixuejianzhong@163.com
治疗肥胖首选生活方式干预
5月11日是中国肥胖日。根据2020年我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18岁以上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16.4%,总数已经超过全国人口的1/2。大部分人的传统观念中,还只认为肥胖影响到了身材,是美不美观的问题。但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将肥胖定义为一种疾病,且是能诱发诸多病症的“百病之源”。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外科减重外科梁晓宇副主任医师说,肥胖是种病,对人的影响“从头到脚”。研究显示体重减少5%至15%或更多可以显著改善血糖、血压、血脂等代谢异常,降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多种超重或肥胖相关疾病风险,减少疾病治疗药物的使用。饮食、运动及行为的生活方式干预是超重或肥胖的首选治疗方式。
行为方式干预包括建议患者每日记录体重、饮食及运动情况;避免久坐,规律作息,控制进食速度、足量饮水、减少在外就餐;积极寻求家庭成员及社交圈的鼓励和支持,必要时接受专业减重教育和指导。
饮食干预方面,目前多种膳食模式如限能量平衡膳食、低能量膳食、极低能量膳食、高蛋白质膳食、低碳水化合物膳食、轻断食等在体重管理中的应用已获得临床证据支持。减重的基础是能量摄入小于能量消耗,无论选择哪种膳食模式,都需要控制每日总能量摄入。
运动指导推荐超重或肥胖患者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及个人偏好,在专业医师或运动教练指导下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同时应在心理治疗师协作下加强心理干预,帮助患者增加自信,缓解压力与抑郁、焦虑情绪,提高患者减重效果和生活质量。
但对于BMI≥24.0 kg/m2且存在超重或肥胖合并症,或BMI≥28.0 kg/m2不论是否有并发症的患者,经生活方式干预后未达到治疗目标,可考虑配合药物辅助治疗,并定期评估减重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对于BMI≥32.5 kg/m2且存在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合并症,或BMI≥35.0 kg/m2不论是否有并发症的患者,经生活方式干预和内科治疗等减重方法长期无效,且有行减重手术意愿时,经综合评估后可考虑行减重手术治疗。(王俊苏 吴玥宛)
来源: 天津日报
肥胖已成严重社会性健康问题 如何科学减重?专家建议→
今天(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目前,肥胖症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肥胖协会最新发布的《2023年全球肥胖地图》显示,到2035年,全球将有超过40亿人属于肥胖或超重,占全球人口的51%。
肥胖已成为严重的社会性健康问题
随着世界范围内肥胖人群的增多,肥胖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性健康问题。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中国成人中已经有超过一半的人存在超重或肥胖,成年居民(≥18岁)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肥胖与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肥胖会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痛风、高尿酸血症、脂肪肝等疾病。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委员 张能维:肥胖就是因为过度的脂肪积聚。脂肪是体内最大的一个分泌器官,它会分泌很多很多激素。当这个脂肪要超过正常量的时候,分泌的激素是非常可怕的,最耳熟能详的就是胰岛素抵抗,它会让胰岛素的功能大大减弱,这就是糖尿病的来源。当然它还会分泌其他的激素,会分泌性激素,会干扰性激素代谢。男性发育会有问题,女性会有多囊卵巢、月经不调等问题,还有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概率都会增加。
儿童肥胖发生率不断上升
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每五个成年人中,就至少有两人遭受着超重或肥胖的困扰,与此同时,儿童和青少年的超重肥胖问题也日趋严重,影响着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已有超过50%的成年人和20%的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其中6岁以下的儿童占比达到10%,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专家指出,儿童青少年期超重肥胖增长趋势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将极大影响我国年轻一代的健康水平。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委员 张能维:如果说儿童体重增加,肥胖的因素增加,那么他未来出现心血管相关疾病的概率要比后期再胖严重很多,所以说现在的儿童肥胖,对我们来说,比起成年人的肥胖,更应该值得关注、关切,而且应该提前干预。
科学减肥 规范减重 开启健康生活
专家呼吁,公众要用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肥胖问题,认识重度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积极干预。专家提示,控制饮食、增加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减肥的关键。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 谷伟军:比如说控制全天的热量,起码控制在1000大卡之内,当然了我们也不建议极低的热量控制。另外在饮食的种类上,我们建议营养均衡,原则上要低盐、低脂、低糖,要规律饮食,不建议暴饮暴食。要坚持长期的合理运动,比如每周至少要有三次运动,每次的运动大概半个小时到150分钟,可以采取适合自己的运动形式,走路、跑步、游泳或者是打篮球、打羽毛球等等都可以。
(总台央视记者 李斌 曹筱征)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