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导致血稠(肥胖血稠怎么办)
血稠意味着会形成血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血液黏稠度偏高的人也越来越多。由此,在人群中衍生出一种说法:血稠是非常危险的信号,意味着会形成血栓等后果,必须想办法疏通血管,以降低血液黏稠度。
但医学专家告诉大家,血稠和血栓完全是两码事。前者描述的是血液特征,后者指的是一种疾病。
医学专家说,血稠只是民间说法,根本不是专业的医学术语。血稠在医学上指的是高黏稠血症,血黏度则是用于描述血液基本特征的一个指标,是相对值,如果将水黏度定义为1,正常血黏度则在4~5之间。也就是说,血黏度数值越小,血流速度越快,反之则流速越慢。
血栓,则是血管内形成的块状物。当血管受伤时,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启动保护反应形成血栓,以防止失血。适度的血栓是没事的,但如果血栓逐渐增加,最终影响到血液循环,增加心脏负担,减少氧气供应和有害物质的排出,那就会影响健康了。引起血栓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包括炎症、凝血异常、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等。
但医学专家也提醒大家,尽管血黏度本身是血液的一种物理属性,但是如果过高也会造成危害。对儿童而言,高血黏度将阻碍心脏、肠道、肾脏和大脑等重要器官的正常供氧,可造成发育受阻。对成人来讲,高血黏度可能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系统性狼疮等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诱因,并且还与血管疾病、代谢疾病等存在一定关联。因此,对身体健康来说,保持正常的血黏度非常重要。比如不要吃过量的肉类、油这类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还有饼干、蛋糕、果汁等含有大量糖分,会增加体内中性脂肪的食品。同样,吃太饱也会导致血液粘稠。
4个症状一再出现,说明你的血液已“粘稠如粥”,再不重视就晚了
血液黏稠在医学上称为“高粘稠血症”,血稠为血栓形成提供了有利环境,也可以说是血栓发生的一个前兆,若不及时治疗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甚则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大家要引起重视。当身体出现这4个信号时,说明你的血液粘稠度已过高,需警惕!
1、早上头晕,晚上精神好
血液粘稠度高会造成血液流动缓慢,导致身体出现缺血的情况,若是头部缺血会导致早上起床后头晕晕的,并且身体疲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清醒的状态,有的到了午后甚则晚上才会感到精力充沛,若是出现这种症状有可能是血管堵的征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午饭后瞌睡,午休时间长
血液粘稠度过高会使得大脑缺血、缺氧处于供血不足的情况,加之饭后流经胃部的血量增加,而流经脑部的血量相对的减少,大脑更处于缺血的状态,因而出现午饭后瞌睡,午休时间长等的相关症状。
3、身体越来越肥胖,下蹲动作比较困难
一般肥胖的人,远比瘦的人发生血管堵塞的几率大,肥胖的人若是不经常的运动,血液循环慢,在下蹲的时候会有呼吸不畅、胸口闷等的症状,或是感觉下蹲很困难的现象。
而这主要是因为肥胖的人处于下蹲的状态时,血液回流量减少很明显,会打乱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替循环的状态,进而导致身体缺氧、缺血的症状,因而患者下蹲比较的困难。
4、视力模糊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尤其是中老年人会出现视力模糊的症状,人们往往会认为是上了年纪的原因,其实这有可能是血管堵塞的症状。
因为人体通过血液输送营养物质,氧气等,若是血液粘稠度过高就会出现相关部位供血不足的情况,若是血液不能很好的输送到视觉神经,就会造成视力模糊、视物不清等视网膜和视觉神经缺氧和缺血的症状,若是大家并没有眼部的疾病,而长时间的出现视力模糊的症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血稠,竟然是伪科学!更扎心的是,血稠和血栓的关系其实是……
如果你也常年潜伏在各大家族群,那一定对“血稠”这个词不陌生。
看看那些年被“血稠”支配的恐惧↓↓↓
新闻截图
一听“血稠”,立刻联想到血栓、血管堵塞,不惜斥资买各种号称能缓解血稠的产品,想尽办法疏通血管。
图片来源网络
但其实,那些年被大肆宣扬的“血稠”根本就是个伪科学,不是专业的医学术语,只是民间杜撰出来的一个词。
那到底“血稠”到底是怎么来的,跟血栓有没有关系呢?
“血稠”到底是啥?
“血稠”在医学上指的是高粘稠血症,血粘度就是用于描述血液基本特征的一个词汇。
血粘度是一个相对值,如果将水粘度定义为1,正常血粘度则在4-5之间。
通俗理解就是,血粘度数值越小,血流速度越快,反之则流速越慢。
血粘度的数值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呢?
先看血液构成,它由血细胞和血浆构成。
血细胞占血液总量45%,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其中红细胞又占绝大多数;
血浆占55%,主要成分是水,此外就是溶于其中的物质,如蛋白质、糖、脂类等。
因此血粘度主要由红细胞性质决定,此外还依赖血浆成分。从这个角度出发,血粘度更多反映的是机体红细胞状况。
“血稠”就是血栓吗?
“血稠”和血栓根本就是两码事。首先,你可能都没理解血栓是什么意思。
血栓是血管内形成的块状物。当血管受伤时,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启动保护反应形成血栓,以防止失血,所以适度的血栓是没事的。
图片来源网络
但如果血栓逐渐增加,最终影响到血液循环,增加心脏负担,减少氧气供应和有害物质的排出,就会影响健康。
血栓会引起危险因素包括炎症、凝血异常、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等。
因此,血粘度与血栓是两个不同概念,前者描述的是血液特征,后者则通常指一种疾病,尽管有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存在一定关联,但并非严格的因果关系。
此外,“血稠”也不等于高血脂,高血脂是指血脂水平偏高,而血液粘稠是指血液粘稠度过高。
血液为什么“变稠”?
血粘度数值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水的比重、血细胞红细胞数量及形状、血浆成分、温度等,低温可增加血粘度,而高温则具有降低效应。
许多病理情况下血粘度数值也会发生变化,如唐氏综合征、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生等则往往会使血粘度升高。
图片来源网络
日常生活中,不良生活习惯和部分慢性病往往会伴随血粘度升高,如抽烟、无规律起居、肥胖、高血压、慢性炎症等。
当身体经常出现头痛、眩晕、视觉障碍、出血或皮肤泛红等现象时,就可能预示着血粘度升高了。
“血稠”要不要治疗?
血粘度本身是血液的一种物理属性,正常情况下是各种机能顺利完成的基础,但过高则会造成危害。
对儿童而言,高血粘度将阻碍心脏、肠道、肾脏和大脑等重要器官的正常供氧,可造成发育受阻。
图片来源网络
对成人来讲,高血粘度可能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系统性狼疮等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重要诱因,并且还与血管疾病、代谢疾病等存在一定关联。
因此,保持正常的血粘度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病理性高血粘症,应在医生建议下积极治疗;而血粘度适度增加的人不必过于担心,一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措施即可。
但像民间流传的打针、输液疏通血管,根本不靠谱。切勿轻信非正规宣传,真正靠谱的是下面这些。
怎样维持血液粘度正常?
高粘稠血症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远比血糖、血脂等复杂很多,因此目前针对性措施极少,这里只介绍几种可能有效的方法。
适度失血
女性血粘度正常值普遍低于男性,以绝经前女性尤为明显,一个可能原因在于月经期失血(减少红细胞数量),从而降低血粘度,推测绝经前女性血栓发生率低原因可能与此有关。
从这个角度出发,适当失血(如献血)对降低血粘度应该具有一定帮助。
特别提醒,这种策略要因人而异,并且要掌握好度,过度贫血对机体危害也不容忽视。
图片来源网络
合理膳食
避免外源直接摄入或机体间接生成过多脂溶性或水溶解性低的物质,这对降低血浆粘度具有重要益处。
增强运动
运动本身一方面可加速血液循环,降低粘度;另一方面还可升高体温,而温度对降低粘度也具有重要作用。
图片来源网络
总之
避免过高血粘度
对健康具有重要益处
但也要理性对待
来源:科普中国(ID:Science_China)
作者:郭晓强
监制:周年钧
编辑:关开亮、李昂、李永锡
实习:郎超
理性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