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病电影(肥胖症患者纪录片)
推荐电影71《末日之战》数万僵尸攻破圣城高墙,人类面临灭绝危机
《末日之战》
故事的开始还要从一个悲惨的警察小哥说起,开局非常突然,并没有《生化危机1》里超长的铺垫,也没有《生化危机2》里城市秩序崩坏的原因解释。几条新闻,平凡的一 天,僵尸出现了,大街上开始了,作为死神附体不克家人的男主,第一个跟他搭话的警察“stay in the car”还没能说完就领了便当。
《末日之战》
死里逃生的男主一家进入了一个亚裔路人家中,途中,路边受伤的老人已经给男主留下了第一个提示。
《末日之战》
第二天男主离开后路人家里旋即被突破,除了小男孩一个不剩,看来小男孩是深知电影定律,连夜泡了男主的女儿顺利过继到男主一家从而保住了性命(计划通啊,生命爱情双丰收)。
《末日之战》
这里有个镜头,男主以为自己沾上了僵尸血也会变异,特地冲到了楼台边,准备跳楼,而此时他已经记下了之前僵尸变异所需要的时间。
《末日之战》
男主逃生后,接到命令要保护一个青年博士去韩国调查源头,结果刚下飞机,博士就自杀了,是的,非常突然。这告诉我们外行玩枪的时候,一定要随手拉保险。实不相瞒,就这个自杀镜头我来来回回看了三四遍,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末日之战》
随后进入了美军基地,认识了“自拔牙”大哥,这里,电影的第一个黑点出现了,按照牙哥的描述,某个朝鲜半岛北边的国家为了遏制病毒传播,一夜之间拔光了国内 所有人的牙齿,就算变成了僵尸,也无法传染他人,简洁高效!也确实控制了疫情。
《末日之战》
获取了情报的男主,在队长的协助下,准备前往耶路撒冷,但登机途中,由于老婆这莫名其妙打来的电话,直接招来了大量僵尸,队友和队长死了一片。
《末日之战》
故事继续,男主来到了耶路撒冷,以色列对抗丧尸的方法同样简单而又粗暴,直接建了一堵救世之墙。
然而,女人唱歌男人死。犹太人收留了阿拉伯人,却因为阿拉伯人感谢真主疯狂唱歌,吸引促成僵尸完成了僵尸片有史以来最壮观的一幕——尸墙。
《末日之战》
当然,这同样也是这部电影“三最”的一幕:最为人诟病、最为人吐槽、最为人传播。
《末日之战》
整部电影里不论是运输,防守,进攻,都只看到过上图中的运载直升机,显然,连个榴弹都没有配备的它,凭借呲水枪完全无法阻拦尸墙的形成。
《末日之战》
电影进行到这里,也该进入尾声了,男主借由种种细节发现了,僵尸是个挑食且公共道德极高的主,有病的人它不仅不吃,连碰都不会碰,尸流欻欻的竟然能完美避开 一个人,人类可都做不到这一点,偶尔还能搞个踩踏事故,更别说人站在高速上保不齐还被车撞一下呢,看来人类果然是有极限的。
《末日之战》
最终副本由男主单挑完成,获取了拯救世界的方法,让人类染上不致命的病,比如脑残、肥胖症等等,迫使僵尸绝食而亡。
推荐影视不按照顺序排名,喜欢的话请点赞转发!
关注我,每天推荐一部值得看的电影作品。
讲述200斤大码女孩的人生,这部电影三观很正
「你是我开这台车载的第一个女生哦」「我...不算吧。」
如果你是个胖子或曾是个胖子,一定可以和电影[大饿]共鸣。
因为它讲了一个客气点叫珠圆玉润、不客气点叫大码肥女的减肥人生。
“大饿”,并不仅仅是因为节食而导致心理上的饥饿感,更是想要被人接纳、想要获得认同的一种极度渴望。
[大饿]是台湾导演谢沛如的首部长片。因为她整个青春期都与肥胖为伴,从所曾受的肥胖羞辱经验出发,也就有了这部电影。
[大饿]在去年的台北电影节展露头角,是最佳新演员和观众票选奖两项大奖获得者
「你傻了吧,谁会看上你这种死胖子!
你怎么不看看你自己!你真的有在努力吗?
改变世界太难了,不如改变自己快一点吧。」
大码身材带来的,并不只是偏见和羞辱,还有随之而来的自怨自卑。电影中这类扎心的金句简直多不胜数。
可却是大码女孩遭遇的日常。
▼
「每个人都想知道,维持美好身材的秘密。其实,美丽没有什么捷径,对于幸福的饥渴是我前进的动力。
在艾克森,我们结合有效的饮食控制及运动管理,我知道,我的幸福要由我自己争取。让我们朝向更美好的自己。」
伴随着对一个在街头跑步姑娘回头微笑侧脸的定格,[大饿]电影开始。
这是一家减肥机构的商业广告,铺天盖地。
姜映娟30岁,105.6公斤。一身冬暖夏凉的五花膘,走起路来都在打晃。搞得生活处处都和她的巨大体型过不去。
在超市把布丁买光光,遭受后面顾客的白眼,减肥机构硬是要给她塞广告;在母亲经营的育儿机构担任煮饭阿姨,小孩子们要调侃叫她“大恐龙”老师。
定制育儿机构菜单,连母亲都语含质疑“你把自己吃成这个样子,请问哪位家长敢把菜单交给你啊?”
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个座吧,得像个棕熊一样缓慢而沉重地挪动,肥大的身躯把人挤到,饱遭眼白和吐槽“小姐,你还是坐着吧!”
过个生日,不仅被母亲放鸽子,还要被念叨“少吃一点啦,越吃越胖”;把浑身肉屯在街边长椅上吃个东西,被狗都嫌弃。
帮周边打篮球的小破孩们捡个球,居然惨遭调戏“是你的老婆,你的老婆”。阿娟实在听不下去,怒而奋起,又要被群起而骂“死肥婆”!
人生实在太艰难了。胖子没有人权!
文明人都懂得尊重他人,但胖人显然不在此列。肥胖羞辱几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大饿]里,胖姑娘阿娟遭受的周边歧视,并不激烈,但几乎无处不在。阿娟厨艺精湛,性格可爱,心地善良,却全都敌不过一个“胖”字。
“胖”定格了她的人生。
压力如果说,对于来自陌生人的身材歧视,只要心理足够强大,还可以只用四个字就打发全部:关你屁事!
那如果压力是来自生命中挚爱的人呢,[大饿]中就更直接展现了来自亲密关系中的无形压力。
阿娟是被推着走上减肥不归路的。在被母亲放鸽子的生日第二天,她收到了来自母亲的礼物:电影一开始的广告,艾克森的减肥课程。
害怕阿娟不答应,自觉为女儿操碎了心的老母亲还提出了诱惑性交易:只要你去上减肥课,育儿机构的菜单就交给你设计!
在一众巴巴望着减肥教练、眼里都冒出对减重渴望之光的大码学员中,神情呆滞、无欲无求的阿娟看起来很是另类。
当被问道你什么要减肥,在“为了变好”“为了找个好工作”的理由中,突然来了个“我妈叫我来的”,引起了学员们哄堂大笑。
后来,当阿娟真正某一刻下定决心想要减肥,源自和“阳光快递”小哥吴浩仁的相识。
他总是笑着,送完快递,对你竖起大拇指,送出一个标准嘴角弯弯、眼睛迷人的百分百笑容,语声清脆“感谢使用阳光快递”。在某一次送快递中,他偶然撞见了阿娟被邻里大爷强抱调戏的一幕。
没有人相信她。邻里臭嘴里喊“你傻了吧,谁会看上你这种死胖子”。是快递小哥为她做了证,邻居很快搬走,而两人也因此事熟识起来。
熟悉之后才知晓,有着标准甚至是偏瘦身材的小哥,很早以前也是个胖子。
「我以前同事都叫我“水肥猪”,做什么事都不方便,那时候还被欺负,超痛苦。后来就下定决心减肥。」
两人一起细数曾被起过的外号,“大恐龙”“猪饲料”“黑猪”“厨余桶”......虽然一边数一边大笑,但滑稽可笑之余又多少有些哀伤自怜,很是让人心疼。
阿娟被小哥吸引,同病相怜的两人,也很快发展出了一段暧昧的友谊。
一起约会看电影,虽然座位靠近过道的阿娟被人经过,又是一场兵荒马乱,还被邻座悄悄吐槽“挤死了,她怎么不减肥”。
一起互相鼓劲,在夜色里,小哥坦诚“我以前也觉得胖胖的自己很可爱啊,但改变世界真的太难了,不如改变自己快一点。”
阿娟开始更努力地做运动,也更努力地节食。
一段时间过去,她的努力却毫无效果。
也是在这时,阿娟被减肥机构安利了所谓的“胃绕道手术”,据说可以缩小人的胃,从而减少食量,甚至让人不再有饥饿感。
从一个不在乎别人冷嘲热讽的大码女孩,到一个不惜尝试手术甚至因此失去味觉的可怜人,她不断被身边人的压力推着往前走。
因为在一次意外中,阿娟偶然发现,在吃东西上并不节制的快递小哥,一直保持身材的秘诀,竟然是吃完之后再将之催吐。
撞破积极阳光小哥背后的暗面,两人有了短暂的疏离和尴尬。
阿娟一次去找小哥时,正碰上他和同事们聚会,被调侃“女朋友啊?你胃口很大哦”小哥却一脸“我不认识她,只是普通客户”的尴尬,这一幕深深刺痛了阿娟。
而回到家中,母亲并未将阿娟的照片放入育儿机构的菜单传单上。感情失败,她唯一所拥有的事业也不被母亲看得上,两人吵起来,母亲的理由总是冠冕堂皇:
「你怎么不看看你自己,你真的有在努力吗?」
可能只是一个眼神和一句话,越是亲密的人,越能利用无形而沉重的枷锁,将大码人生彻底推至深渊。
完美减肥机构的广告语说“让我们朝向更美好的自己!”
每一次来到这里,前台小姐总是扯起一个30度角甜美微笑,然后拍拍阿娟的肩膀“你要努力哦,一切都是为了成就完美的自己!”
“变得更好”“成为更完美的人”“走向美好生活”......减肥不再只是变瘦,消费社会的逻辑和商业话术将变瘦添加上太多虚无而梦幻的价值意义。
可是大概人都忘了,变瘦不一定就是变好啊?变好也不一定需要变瘦啊!
“完美”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虚假理想主义。
什么是完美身材呢?它大概指向了一种标准体重。
最早要追溯到18世纪启蒙运动时候吧,那时的法国博物学家布丰伯爵,首次通过量化的方式建立了标准体重观念。
肥胖与消瘦,从此不再只是一个感官印象,而是建立在了一套数字标准之上。
有了标准体重,肥胖愈加被严苛对待。
18世纪中期的法国《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业的理性词典》中,第一次出现了“肥胖症”条目,然而它并不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疾病,而是一种观念病。
肥胖的女人和穷人,是一种“病”;大腹便便的富人,则是地位与财富的象征。
19世纪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中产阶级中开始流行更精细健康的美食,而肥胖愈加和不负责任、暴饮暴食的欲望挂上联系。
“意志力软弱”“贪婪”“堕落”,胖子被贴上了更多糟糕的标签。这些最终形成了当下人们对大码人群的刻板印象。
而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现代时尚和广告业更是直接塑造了“完美身材”的形象。
在电影里,它大概就是艾克森代表的减肥机构。从电影一开始就出现的商业广告,到被贴到机构墙壁上的传单,比例美好、身材纤瘦、有着薄薄肌肉的模特形象无处不在。
“维多利亚的秘密”也曾用过“The Perfect Body”广告语。他们所用的有着“完美身材”的模特,也的确让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
这条广告曾引发巨大争议和抵制活动,有人愤怒写到:
「使用“完美”这个词,不仅冒犯了没有模特“完美”身材的99%的女性人群,还非常的不负责任。他们在利用女性的不安全感,散布伤害性信息。」
“The Perfect Body”广告和“反Perfect Body”广告,宣称“Every body is beautiful”
要知道,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对身体的认识和体验,常常直接来自身边围绕的各种广告、杂志、电视、电影上的模特形象。
然而真相是,广告业的“完美身材”,要比作为消费者的普通女性平均轻上23%。
现代广告业在强化着身体法西斯主义。
所以,[大饿]的高潮里,醉酒的阿娟破门闯进减肥机构,和想象中的减肥机构代言人、传单上的“完美”模特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混合大战。
一个说“我是为你好”,另一个喊“管你屁事!我去他妈更美好的自己!”
这一幕爽极。
然而第二日从醉酒幻觉中回到现实,阿娟仍是个并未减去肥的胖子,还是个失去味觉的胖子,并未被世界接纳的胖子。
世界仍然隆隆向前,并没有人真的在意胖子的悲伤。
参考资料:
[1]肥胖的历史:从以胖为美,到胖是一种病,澎湃,2014.10.19
[2]当我们厌恶肥胖时,我们在厌恶什么,知乎,2017.8.19
[3]这是一个对胖子充满恶意的时代:去你的,完美的自我,知乎,2019.7.23
[4]《大餓》:所謂「貪吃的胖子」,是因吞嚥失落情緒而腫脹,放映週報,2019.11.15
《不一样的天空》(美国,1993年,评分:9.5分)
2022.04.01 NC.BJBD-1301
今日观影,《不一样的天空》(美国,1993年,我的评分:9.5分)
想不到1993年的强尼德普,还拍了一部这样的文艺片,有着文艺不羁的长发,温柔明亮的脸庞。在片中,又这么富有责任担当,是智障弟弟的守护神,是家长姐姐的得力依靠,更是困在沙发里的妈妈眼中“穿着盔甲的发着光的骑士”。
也许只有在这年轻的身躯,才能把文艺范演绎得这么深入人心,让男生女生都心生荡漾和向往。长大了,色衰了,只有文艺心,而无文艺范了~
上一部文艺片是不久前观后的《蓝色大门》,让我惊艳欣喜。这一部《不一样的天空》令我感觉更上一层。再想到从前有一部《遮蔽的天空》,也是记忆深刻,有着奇特的观影体验。好像关于“天空”的电影,都有不一样的特质。
吉尔伯特,一个20来岁的小镇青年,有着糟糕的家庭,爸爸多年前不说一句话地在地下室上吊自杀,导致妈妈精神受到刺激、暴饮暴食,患上肥胖症只能陷在家中沙发长年无法外出和正常生活,即将年满18岁的弟弟厄尼不幸是个智障儿童,需要时时有人守护,否则就会做出上天入地、需要警察出动之举。唯二正常的姐姐、妹妹,一个成为家长姐姐,困在繁杂的家庭事务,一个青春期刁蛮少女,性格挑剔乖张。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吉尔伯特承担起了照顾弟弟的温暖角色,即是家庭的分工使然,也是他内心爱护弟弟的天然手足之情。他还需要为这个家卖力赚钱,在镇上一家小型超市工作,经常为一个家庭主妇送货上门,久而久之成为她的秘密男友。不幸、清苦又平淡的小镇日子,就这样一年又一年。
这一年,按季节迁徙的房车队伍里,来了一对祖孙女,孙女叫贝琪,甜美脸庞,留着乌黑短发,咧嘴一笑是一圈红唇,双眸明亮。常年在外游历,使她有着对世界独特的观察和理解。她发现了吉尔伯特,为了哄弟弟爬下水塔,拿着扩音器唱着暗号似的歌谣。有一次她在小超市购物,吉尔伯特开车前往送货,一来二往,二人熟识起来,弟弟厄尼更是成为他们相会的粘合剂。开始的约会,单纯极了,一起坐在稻草堆下看晚霞;弟弟爬在水边树上的时候,贝琪挑战吉尔伯特下水浸湿了衣襟,在岸边等着衣服晾干的时候,贝琪问道:不为了家人,只为了你自己,你想得到什么?
吉尔伯特的回答,让我觉得好像是自己的答案一样:我想成为一个好人。这个男孩不一样啊。贝琪肯定也这么认为,见过更大世界的他,对吉尔伯特应该是3分爱恋、7分爱怜。
弟弟厄尼18岁前一日,家人做好分工迎接第二天的生日派对。可厄尼的不谙世事却闯祸了,撞坏姐姐艾美辛苦手工制作的蛋糕,又不听哥哥的再三招唤、拒绝洗澡,失控的吉尔伯特拎起挣扎的厄尼,重重的打了两个耳光。情绪之下,摔门而出、开车逃离了这个家。
可是他却无处可去。就像他的主妇情人回答为什么选择他而说的那样,他是一个不会离开的人。这里有他的家,他在这里成长,他在这里桎梏,他只能陷在这片天空。远方没有他的足迹,似乎他也不曾有过这样的梦想。也许他都没有机会去梦想自己的梦想。
调转车头的吉尔伯特,来到房车营地周围,看见贝琪准备骑车送弟弟厄尼回家,正好姐姐艾美和妹妹艾伦找来,姐妹俩道过谢带着厄尼回去。转过身的贝琪,看到闪躲树后的吉尔伯特,在吉尔伯特的脸上,有着心酸忧伤和负疚的泪水。拥怀中,吉尔伯特说出这句让人泪奔的话,“我无处可去”。可怜的孩子啊。贝琪陪着他,在房车旁的湖边草甸,天地而席,第二天早上,出来探望的奶奶看到这对年轻人相拥而眠,满足而欣慰似的转身笑过。少年少女的相遇相恋,于她来看是多么正常和美好的事。
这天是厄尼的生日,吉尔伯特赶回家,院子周围已经做好了派对布置,有很多人受邀前来。吉尔伯特向姐姐艾美表达了歉意,带给弟弟厄尼一个深情大拥抱,接着艾美让他去和妈妈谈谈。妈妈在抱怨吉尔伯特前一晚的不辞而别后,说道,她再也经不起这样的亲人离去了,然后话题转到自己身上,“我从来,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变成现在这样,从来不想让自己成为你们的耻辱……”,听了让人想要流泪,吉尔伯特阻止了妈妈这么说。他似乎没有埋怨过,这样的家庭,和自暴自弃的妈妈。善良的心地,也不允许他这样轻蔑、伤害自己的母亲。
过完生日派对,从来不愿到床上睡觉的妈妈,艰辛地上楼爬到床上休息,躺定后,让伴扶的艾美去叫他的小寿星厄尼过来;吉尔伯特端了水来给她喝,欣慰的妈妈说道:吉尔伯特,你是我穿着盔甲发着光的骑士。衷心感念他为这个家庭所付出的一切。
厄尼过来了,来到妈妈床前,却发现怎样也摇不醒沉睡的妈妈。意识到不对的厄尼,跑到院子里手足无措地叫喊着。一家人守在离世的母亲床前,成为了彼此相依的孤儿。
片尾,吉尔伯特带着即将19岁的弟弟厄尼,在公路上等待着房车队伍的到来。告别工作有了安顿的艾美,想要继续求学的艾伦,兄弟俩要和贝琪一起,去寻找另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PS:
我有一个感觉,文艺片似乎是以前的更好,更有生活的气息,不做作、不尴尬,更耐久。不知道是我对文艺电影的理解还停留在上世纪的范式,还是现在的电影人都不稀罕文艺范了,又或者是当前整个的电影市场都容不下这种人气寡淡的文艺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