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肥胖到超重(肥胖超过体重)
超半数成年人超重或肥胖 如何打破“越减越肥”怪圈?
12岁的小林,在医院测得体重503斤,惊呆了父母。小林的妈妈还记得手术那天,“切下的胃超级大。”
对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医师张鹏来说,四五百斤的肥胖症患者近年来已不罕见,走进门诊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在妇产医院,超重肥胖女性是颇受关注的群体,她们更可能生出“巨大儿”,巨大儿则是小胖墩的前身。
北医三院临床营养科主任王琛常对患者开玩笑地说,肥胖是环境的产物。肥胖俨然成为新型“流行病”。数据显示,我国一半以上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预计到2030年,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将达65.3%。
我们如何应对体重危机?
超半数成年人的体重危机
每天早起后,陈微的习惯动作是灌一杯凉白开、冲进厕所、排空肚子后脱光衣服,上秤记录体重。
几个月前,28岁的陈微体重达到了68公斤,测得BMI为25.6,属于超重。为了减肥,她尝试了健身、节食、吃药等办法,也去过减重门诊。在减下10斤后,她的体重进入正常范畴。
仅从体重这个维度看,陈微跨越了那条几乎将我国成年人一分为二的分割线——国家卫健委印发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这意味着超过一半成年人超重。
“超重和肥胖是我们现在关注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等重大慢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这是我国面临的比较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全球面临的共性问题。”今年4月,全国爱卫办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肥胖,几乎成为了现代社会的新型“流行病”。
《柳叶刀》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2022年,全球有超10亿肥胖人群。自1990年以来,成年人肥胖症人数增加了一倍多,5-19岁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症人数增加了三倍。
肥胖趋势有增无减。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或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
肥胖“高速路”,从胎儿时期开始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胖了?
“肥胖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系。随着社会安定,农业能供给充足的食品,工业发展让体力劳动减少,自1980年开始,肥胖逐渐抬头。当时不认为这是健康问题,直到2000年左右,世卫组织才将肥胖定义为一种疾病,这之后的20多年,肥胖率没有下降,与此同时,超加工食品(如软饮料、薯片和饼干)越来越多。”王琛说。
毫无疑问,几十年中,中国人动得更少、吃得更好了。
中疾控营养与健康所今年3月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1991年-2018年调查对象的蛋白质供能比、脂肪供能比、BMI呈上升趋势。其中,蛋白质供能比和脂肪供能比分别从1991年的12.29%和24.83%上升到2018年的13.11%和34.89%,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自1991年的62.02%下降至2018年的51.41%。
环境中也隐藏着“致胖因子”。有研究提出,中国城市社区密度和设施可达性更高,居民步行距离缩短,超重概率越大;老年女性前往商场购物导致BMI增加,可能由于商场内供应更多高热量食品等。
一代人的肥胖,延续到下一代。
在北京妇产医院产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李光辉的诊室里,孕前BMI超过28(肥胖)的患者十分常见,她们不仅是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的高发群体,也更易生产巨大儿(大于等于8斤)。这些胖嘟嘟的婴儿,从呱呱落地那一刻起,就走上了体重增长的“高速路”。
“子宫内的环境对子代未来的健康非常重要。孕期营养过剩,不仅会造成胎儿过大,还会导致孩子超重或肥胖的几率高于普通人。这就像启动了一个发胖的程序,孩子今后就沿着这个轨迹走,有的很快出现胰岛素抵抗,食欲特别好,吃嘛嘛香。随着年龄增长,如果不注意饮食和运动,超重肥胖的表现会越来越明显,一些小孩甚至会出现血糖、血脂问题。”李光辉解释。
在北京友谊医院,一位半年前做完减重手术的女性告诉记者,她的孩子正是典型的巨大儿,出生时11斤、从小肥胖,今年13岁的男孩,体重已达220斤。复诊时,她向自己的主刀医生、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医师张鹏咨询了小孩的减重手术问题。
节食、服药、切胃,何以减重?
“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关于减肥的段子和经验分享层出不穷,减肥几乎已成为一场全民运动。
而从专业角度来说,减肥并不是没有门槛和风险的行为。张鹏告诉记者,从健康角度考虑,所有人都应该关注自己的体重,在不同体重和健康区间,则有各自对应的减肥策略。
在正常体重区间,人们应当通过适当控制饮食、适当运动、保证每日6-8小时高质量睡眠等健康生活方式进行体重管理。一方面减少脂肪量、增加肌肉量,另一方面预防未来发生肥胖;BMI24-28为超重,此时通常多出了10-20斤体重,目标是把多余体重减掉,需要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有效减重,包括每日减少约400千卡饮食热量摄入等;BMI28以上为肥胖,属于疾病范畴,需要在正规医疗机构的减重门诊进行医学治疗。
如果是轻度肥胖(BMI介于28-32.5),通常需要科学应用减重药物;中度肥胖(BMI介于32.5-40),意味着多余体重至少有40斤,通常需要进行微创减重手术治疗;重度及以上程度(BMI>40)的肥胖人士,多余体重超过100斤,减重手术几乎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12岁的小林在门诊测得的体重是503斤,这个数字惊呆了所有人。此前,由于超过了家庭用秤的极限,父母从未得知孩子的准确体重。
小林的妈妈告诉记者,从7岁上学后,小林就像吹了气一样发胖起来。他们尝试了节食、运动、拔罐等方法,都没能控制住他暴涨的体重。2022年,一家人来到北京就诊,张鹏给出手术建议后,他们纠结了一番。
接受手术,小林的妈妈称为“两害相权取其轻”。肥胖已严重影响小林的生活,他无法平躺着睡觉,必须半倚着枕头或床头,否则会喘不上气;白天上课总是困倦不已,学习成绩明显下滑,老师只能让他离开教室走两步清醒清醒。由于血糖、尿酸等多项指标不合格,术前小林住院调整了20多天,呼吸科、麻醉科参与会诊。手术那天,小林的妈妈记得,“切下来的胃真是超级大啊。”
嗜睡是严重超胖群体的常见症状。张鹏的患者中有的甚至开着车睡着,导致车祸。此外,肥胖还是猝死、窒息、中风的高危因素。
当医生给出手术的建议后,很多患者和家属会陷入疑虑。在普通人眼中,肥胖不是病,他们更倾向于采取控制饮食等更温和的办法,认为“动刀子”显得有些激进、对健康有损。
“对这部分人来说,肥胖已严重影响身体机能和生命安全,其他各种方法无法奏效,手术是唯一的选择,术后患者获益巨大,并不是大家认为的伤害身体的方法。”张鹏解释背后的逻辑,“如果采取最常见的节食,即便每天制造1200千卡的热量缺口,算上脂肪和水,一天大概减去370克体重,这是‘黄金期’的降幅;人体在2-4周之后会适应新的热量环境,进入节能模式,采取同样的节食强度,减重的速度会迅速下降;前期减去的10-20斤,对于几百斤的患者没有什么意义,恢复原有生活习惯后,大多数人会迅速反弹,随着代谢降低,可能变得比减重前更胖。且在减重期间,减掉的不仅是脂肪,还有一部分肌肉,体重反弹时却往往以脂肪为主,如此循环几轮,体重越来越大,体脂比越来越高,反倒给身体带来更大伤害,增加患糖尿病、脂肪肝的风险。”
另一个容易忽视的问题是减肥的时间窗口。张鹏介绍,随着小胖墩越来越多,该门诊有3%的手术患者是未成年人。肥胖可严重影响孩子的第二性征和生殖系统发育,表现在女孩子不来月经、男孩子睾丸发育受阻。“如果孩子已经200多斤,这辈子可能躲不过减重手术,如果年龄、指标、心理条件合适,越早做获益越大。”
肥胖女性妊娠后,情况更加复杂。
李光辉告诉记者,孕期肥胖和糖尿病增加了巨大儿的风险,但孕期只能控制体重,不能减肥。过度限制能量可能产生酮体,这类物质可能影响孩子的脑部发育。而孕期妈妈的体重增加不仅要提供胎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母体液体增加、脂肪积累及胎儿附属物包括胎盘、脐带及羊水的生长也需要营养支持,因此肥胖孕妇孕期体重也要适度增长,不建议减肥。这就让孕妇陷入两难。
理想的做法是孕前减重,但这意味着女性要在孕前获知这些信息。此外,备孕期减肥不同于普通减肥,要考虑饮食营养结构的需求,以免孕期恢复正常饮食后经历体重反弹,这些需要医疗专业人士的帮助。
既不肥胖、又未怀孕,单纯想减重的普通人,也有需要留意的误区。王琛说,药物、保健品、代餐及特殊减肥法是普通人自行减肥最容易踩的坑,错误减肥带来的健康风险可能大于肥胖本身。
肥胖趋势,何时逆转?
2024年2月,国家卫健委针对成人和青少年肥胖发出了两版食养指南,这是国家层面的“减肥食谱”。
在去年发布的《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十项服务举措》则提出,要为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饮食、处方或者相关建议,帮助其通过适量运动、健康饮食等方式来控制肥胖等危险因素,恢复和保持健康状态。
李光辉介绍,随着妇幼机构营养门诊的建立和人们观念的更新,在北京,巨大儿的发生率由十年前的7%左右下降到5%左右。与之相比,中小城市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这与经济发展、受教育程度、遗传都有关系。前阵子我去内蒙古的一家地市级医院,他们巨大儿发生率有9%左右;在一些小县城,奶奶抱着刚出生8斤重的孙子,还觉得是营养充分,特别自豪。”
减肥与人们的观念息息相关。在体重管理的问题上,女性比男性反应更迅速。
2023年8月,《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期刊发表的一篇中国研究团队的论文显示,对全国243个城市超过157万成年人数据分析发现,超重和肥胖在男性中比女性更普遍,如男性超重比例为41.1%,女性为27.7%。中国女性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历来高于男性,该研究表明这一趋势在过去十年发生了逆转。
张鹏介绍,西方发达国家的肥胖率呈现X型,即越有钱、有闲的群体,肥胖越少。中国的女性目前已接近X型,男性则是平行状态,即越有钱、有闲,胖子越多。
“肥胖是全球性的问题,现在欧洲一些国家的肥胖率开始下降了。从历史经验看,我们经历这个过程还需要二三十年,需要关注度和认知。”王琛说。当然,也不宜过度关注,现在,走进他门诊的人超过一半是单纯身材焦虑的年轻女性,曾有身高170厘米、体重50公斤的女孩对他说,自己太胖了。
(文中患者均为化名)
- 提示
北京有哪些提供减肥服务的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开设代谢疾病减重治疗MDT门诊,包含减重与代谢外科、内分泌科、营养科、耳鼻喉科。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药物治疗以及手术等多种方式的联合应用,对患者进行多学科的诊疗。地点在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
●北京世纪坛医院:设置肥胖与代谢病中心,采用MDT多学科体系,可开展减重与代谢手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立减重与代谢手术MDT团队,包括普通外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生殖医学科、麻醉科、药剂科、临床营养科等多学科。
●中日友好医院:设减重糖尿病多学科门诊、肥胖糖尿病减重(减重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设医学减重门诊、外科减重专病门诊。
●北京市昌平区妇幼保健院:设减重门诊。
●航天中心医院:设减重门诊、医学营养减重门诊。
●北京市海淀医院:设医学减重门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设减重代谢、胃食管反流病手术门诊。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科成立设置减肥代谢门诊,联合胃肠外科、肝胆内科、耳鼻喉头颈外科、妇产科、临床营养科、康复医学科,成立减重代谢多学科联合团队。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设医学减重中心,临床营养科、中医科、内分泌科、普外科、耳鼻喉科、妇产科、儿科等提供多学科诊疗。
●北京妇产医院:开设围产内分泌代谢科门诊,提供孕前减重、孕期体重管理。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王琛谈减肥
如何打破“越减越肥”的怪圈?
“不吃不见瘦,一吃就长胖。”这是不少减肥人士的吐槽。
出于健康或审美目的,减肥似乎已成为一场全民运动,只是比我们想象得困难许多。
无论是人体的“节能”设计,还是个体体质差异、策略选择、“越减越肥”的怪圈,都需要人们有更多的认知储备,付出更长期的努力。
近日,围绕减肥的话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王琛。
为何易胖
遗传背景导致 个体存差异遗传因素很重要
新京报:为什么长胖这么容易,减肥似乎总是很难?
王琛:人体就像一台特别节能的机器,有储存能量、保护脂肪的天性。1克脂肪可以供应9千卡的热量,一个成年男性平均每天消耗2000-2500千卡,假设全部都是脂肪供能,那么只需要200多克的脂肪。正常人常规速度走路一公里,也就消耗相当于20-50克脂肪的能量。这种变化在体重秤上是很难体现的。
新京报:这是什么决定的?
王琛:在原始状态下,人类的生活状态大多是饥一顿饱一顿,必须储存能量应对饥饿才有生存机会,因此大部分人都是易胖的,这就是我们的遗传背景。
这种遗传在环境、社会、生活习惯的基础上才会发挥作用。现在,食品供应非常充分,食物获得相对容易,现代化饮食的能量密度很高,把能量吃下去是很容易的事,同时体力活动大幅度减少,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现代人体重的增加。
可以说,减重比一般想象得要难很多,比增重更是要难无数倍。
新京报:理论上保存能量有助于生存,但我们也会听说有些人一吃就胖、有些人很难吃胖,真的有易胖和不易胖体质吗?例如很流行的吃播节目,真的存在不发胖的大胃王吗?
王琛:个体差异的确存在,肥胖和身高一样,比较重要的是遗传因素,同样的食物,不同的人吃下去,消化吸收的量是不一样的。消化功能的不同、肠道菌群的差别等造成了这些差异,因素比较复杂,医学上也还在讨论。
所以有的患者也会感到沮丧。但遗传和社会环境都很难改变,我们的关注点要聚焦于自己能够改变的部分,去打开热量差,这样才能离理想的体重越来越近。
至于大胃王,食量大但不发胖的体质一定是存在的,如果真属于这种体质,那意味着吃播之外平时的食量也很大。但临床上非常少见,可能性很小,大概率是别的因素。
越减越肥
减肥重点是维持 形成新的饮食运动等习惯与之共存
新京报:有些人可以在短时间内体重迅速下降,也有人不掉秤,这是为什么?
王琛:这取决于个体每天能量消耗的多少,以及减重持续的时间。如果减重时间很短,短期之内体重下降可能减少的是水分而不是脂肪,因为人体有60%-70%的成分是水分;不掉秤也可能是热量差不够,像我们前面说的,脂肪吃进去很容易,消耗起来却比较困难。
新京报:到底该循序渐进,还是抓住黄金期一口气减到底?
王琛: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减重并没有终点。减不是目标,维持在理想体重、一直与这个状态共存才是,而维持比减重要更难。一口气减下去的方法,很难长期坚持。循序渐进地减,让热量缺口和生活方式达到平衡,逐渐适应,这样才有可能维持成果。
新京报:所以不减之后一定会反弹吗?
王琛:只要放开,一定会胖。一旦我们把这当作一个任务,觉得到了一个数这件事就结束了,就会陷入常见的“越减越肥”怪圈——体重反弹,且比减重前更容易发胖。所以重点是维持,形成一个新的饮食、运动、生活习惯,与新习惯共存。
新京报:减肥后胃能饿小吗?
王琛:减重会带来很多效应。节食时间足够长,人体的胃肠道会有所改变,对食物的消化和容受能力变差,相对来说这是一种病态,因为消化道最主要的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
过度减重可能出现消化系统的疾病,还可能出现厌食症,患者心理上也不接受进食,这是需要治疗的疾病。所以节食也要有度。
积极的一面是,科学证明在适当控制饮食的状态下,人对于食物的选择偏好也会改变,原来偏好高油脂类食物,减重后会更爱水果、蔬菜、粗粮等健康食物。
新京报:怎么评估减肥是否适度?
王琛:一个是生理生化指标,评估肝肾功能、血脂等;一个是减重者的精神状态,有的人体重虽然降低了,但社会活动受到抑制,不想运动、怕冷、喜欢的东西不爱了,甚至饭都不想吃,只想一动不动,这种情况要多加注意。此外,体重降低明显,采取生酮、高蛋白饮食等特殊减重方法的人群,一定要经常评估。
新京报:怎样的减肥速度是安全的?
王琛:一个月减5-10斤,平台期一个月减2-4斤,超过这个范围容易影响精神状态,女性容易出现月经停滞。
此外,如果自己没有进行特殊的体重调节,或者已经恢复正常饮食,但是体重仍然大幅降低,可能与疾病有关,应当及时就医。
健康减肥
不建议使用生酮、高蛋白等特殊方法
新京报:普通人减肥的科学策略是什么?
王琛:如果不是太胖,有足够认知能力,居家减重应当保证健康膳食模式,在营养均衡的情况下不改变食物种类的配比,适当减少热量摄入,一个月之后通过体重变化来评估。不建议普通人居家用特殊减重办法,诸如生酮、低碳、间歇饮食等。前者速度较慢,但风险较低;后者短期见效,但风险较高。
新京报:生酮、液断、高蛋白、水果饮食等方法的原理是什么?可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王琛:很多特殊减重方法是改变饮食结构。正常人的饮食结构是摄入碳水化合物为主,同时摄入适当蛋白质和脂肪,特殊减重办法,有的是通过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来减少热量,有的是增加蛋白质供能比来减少饥饿感,但同时也可能带来肝肾功能负担增加、脂代谢异常等问题。这些方法使用不当,会出现较多的医学问题,甚至超过肥胖带来的伤害。
这些方法一般只在特殊的医学需求中短期使用,譬如患者因为特殊医学问题需要迅速减重,或者常规减重方式很久不见效需要树立信心等。这些方法的使用需要医生介入控制风险。
新京报:蔬菜水果吃得越多越好吗?
王琛:没有一种食物是吃多不胖的。蔬果摄入要注意:蔬菜中土豆、红薯、芋头等,从营养学的角度其实是根茎类,更接近主食,多吃蔬菜,主要指的是有叶子有秆的种类;不推荐用蔬菜替代水果,但现在较多种类的水果培育得很甜,所以吃水果也要适量;一些水果如榴莲、牛油果等,脂肪酸高、热量高,多吃是容易增加体重的。
新京报:怎么看待药物减肥,例如前阵子很火的司美格鲁肽?
王琛:我国唯一批准用于减重的药物是奥利司他,司美格鲁肽的适应症仍然是糖尿病。药品有自己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超适应症使用有风险,用药减重,一定要就医。
新京报:奥利司他会造成肝损伤和贫血吗?
王琛:奥利司他脂肪酶抑制剂,严格来说只在肠道中起作用,几乎不被人体吸收,可以降低肠道对于脂肪的吸收,肝损伤和贫血的概率非常小。要注意的是,长期服用奥利司他可能带来脂溶性维生素缺乏,一些服药者需要补充相应的维生素。
新京报记者 戴轩
300斤、400斤、500斤!冰城肥胖患者“超重生活”减负纪实
清晨,体重396斤的石亮看了看手机,该起床了,今天是去医院的日子!而起床意味着一场“战役”,听着妻子正在厨房忙碌地准备早餐,石亮非常惭愧,但最终还是张口喊了妻子来帮他起床。拽、拉、抱……一系列动作下来,石亮和妻子两人满头大汗,来不及说别的,妻子小娟转身抓紧跑回厨房继续准备饭菜。合理的饮食搭配,是石亮减肥重要的第一步,小娟每天早上至少需要弄半个小时。今天,石亮要去医院检查,顺利的话他可以入院进行治疗。
300斤、400斤、500斤,这些和体重相关的数字一次次被刷新。近几年,门诊接待肥胖患者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近日,记者联系到了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普外一科徐东升主任,走进了那些肥胖患者的超重的生活,听他们讲述了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心酸故事。
体重415斤,自卑 三高 心衰
“看着我和妻子的婚纱照,心里特别的酸楚,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今变成了一个400多斤的肥胖患者”。40岁的高铭(化名)和妻子结婚十几年了,因为自己的肥胖非常自卑,他现在没有任何社交了,每天除了工作就是躲在家里。平日里,连公众场合都很少去,有一次乘坐地铁时,曾被其他乘客白眼,他的身体和心理承受着巨大的打击与折磨。
“我甚至都不和同事说话,我接受不了自己这副模样,尝试过无数次减肥都失败了,这种毁灭性的打击让我抬不起头来。”肥胖除了给高铭带来自卑,更让他患上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心衰……高铭告诉记者,他从事媒体工作,由于工作性质比较特殊,经常出差、熬夜、暴饮暴食、让他的体重在这十年间不断飙升,如今连最基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奢求。尤其是洗澡的时候,除了自己的肚子,腿和脚都看不见,经常在浴室放着洗澡水大哭,因为这样才不会被妻子发现。家里全靠妻子打理,自己就像个“摆设”一样,什么都指不上他。有一次,他在网上看到医院现在可以做减重手术,帮助肥胖患者减重,于是在妻子的鼓励下他决定放下一切包袱,积极地接受治疗,经过手术及治疗高铭成功减重200余斤。“当然,今后的控制也非常重要,我要坚持住!”
图片由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提供
结婚8年,因肥胖至今没有孩子
对于晶晶(化名)来说,结婚8年没有孩子这件事是她永远的痛。她和丈夫是初中同学,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感情好到身边很多朋友和同学都非常羡慕。经过10多年的爱情马拉松,他们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后小两口的日子过得安逸、幸福,每天都沉浸在幸福的时光当中。小两口工作稳定、父母健康,丈夫的厨艺很棒,总会给晶晶做很多美食,然后一桌子饭菜全部吃光。不经意的几年间,晶晶从98斤变成200多斤的大胖子,丈夫不嫌弃还亲昵地叫她“小胖妞”。
可多年来,唯一有点小缺憾的事就是两个人期待的宝宝迟迟没有到来,两人起初没当回事,后来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检查结果如同晴天霹雳。“医生说,我是因为过度肥胖导致卵巢多囊,怀孕的机会微乎其微,如果不治疗可能这辈子都不会有自己的孩子了!”晶晶回忆道,她每次看到丈夫与其他小朋友互动玩闹的时候都会感觉对不起他。而对于丈夫来说,他非常喜欢孩子,但每当看到晶晶默默流泪的时候,他从来不当面提孩子的事。晶晶非常自责,想完成做母亲的梦想。
在医生的建议下,晶晶经过药物及手术治疗成功减重82斤,术后,她身体各项指标逐渐恢复了正常状态。丈夫对她无微不至地照顾让小两口坚定信心,一定会迎来宝宝的到来。
瘦了第一件事想干啥?管住嘴!
“很多人问我,瘦了第一件事想干啥?我说他们可能都不信,我要管住嘴,不能再重蹈覆辙了。”石亮躺在病房和病友们调侃着,这是他术后的第二天,刀口微微有些不适,但术后上秤的体重让他高兴了好一会儿,直接瘦了30多斤。妻子说,已经好久好久没有看到石亮笑得如此开心了。经过一系列的检查、手术,石亮知道现在一切都只是个开始,未来减肥的路还很长。他需要坚持,配合运动、调整饮食习惯、作息方式让自己继续瘦下去,而且要保持住! 石亮告诉妻子,他现在看外面的阳光都是暖和的,感觉自己有了希望,接下来要把身体所有指标控制到正常数值。
石亮告诉妻子,他下一步要开始找工作,要积极对待生活,而不是一味地逃避。“希望这次治疗能让他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情吧,这才是我最想看到的。”妻子小张微笑着和记者说。
医生建议:过度肥胖需及时检查、治疗
徐东升告诉记者,由于地域关系,目前东北三省肥胖率相对较高。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导致肥胖患者逐渐增多,过度肥胖会引起诸多代谢问题。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衰等症状。国家针对肥胖问题连续三年出台体重管理年,今年为实施的第一年。倡导把标准体重正式提上日程,控制肥胖患者增多。饮食方面控制热量摄入,均衡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乳制品和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蛋类)的摄入。
同时,减少高脂肪、高糖和高盐食物的摄入,例如油炸食品、甜品和加工肉类;控制食物分量,注意饮食的节奏,细嚼慢咽,这样可以让大脑及时接收到饱腹感的信号,避免进食过量。还要保持良好锻炼习惯,通过快走、慢跑这类有氧运动帮助减轻体重。同时,尽可能减少久坐时间,比如步行上下楼梯、多步行或骑自行车代替开车。保持良好睡眠习惯,睡眠不足可能会影响激素平衡,导致食欲增加,尤其是对高热量食物的渴望。每天尽量保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徐东升告诉记者,该院目前每年门诊肥胖患者的接诊量达到了3000-4000人次,而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以20-45岁这个年龄段居多。伴随着肥胖患者逐渐增多,根据不同体重医生采取不同治疗方式。首先,限制热量摄入是最基本的方法,对于轻、中度肥胖可以取得一定疗效,主要是限制病人的热量摄入,使患者的热量摄入小于热量消耗,在满足人体基本需要的同时,限制糖和脂肪的摄入。其次,可以通过营养师干预及减重药物来改善肥胖问题。最后,如肥胖程度高或因过度肥胖引起代谢问题可以通过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龙头新闻·生活报 见习记者:李晓航;记者:王秋实
外媒:过半成年人肥胖或超重,马来西亚欲从明年起再提高含糖饮料税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新加坡《联合早报》19日报道,马来西亚总理兼财政部长安瓦尔18日下午向国会提交2025年度财政预算案时表示,将从明年1月1日起分阶段提高含糖饮料税,每升饮料增收0.4林吉特(1马来西亚林吉特约合1.65元人民币),增幅约达现有税收标准的80%。安瓦尔说,该举措是为了支持政府数年前推行的“反糖战争”运动,以解决国内严重的肥胖和糖尿病问题。他还表示,新增税收将用于公共医疗开支,包括增加糖尿病药物的供应。
《马来邮报》算了一笔账:按照新税率计算,一罐330毫升可乐的税额约为0.3林吉特。报道还提到,这是政府第二次提高含糖饮料的消费税,此前的加税使得全国含糖饮料消费量减少了9.25%。
马来西亚《星报》报道称,利益相关方此前就希望扩大糖税覆盖范围的空间。比如,槟城消费者协会(CAP)主席曾表示,需要对所有含糖饮料和含糖食品征收糖税,如饼干和糖果等,此举是“保护和拯救生命所必需的”。
马来西亚2019年开始征收含糖饮料税,2022年宣布将征税范围扩大至瓶装咖啡和茶等饮品,进一步限制含糖饮料的消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统计,马来西亚民众2019年平均每人消费42.9公斤白糖。数据显示,截至7月,马来西亚约3410万总人口中,有55.4%的成年人肥胖或超重。
据了解,全世界已有108个国家及地区采取类似措施。其中,英国按饮料的含糖量高低收取不同税额,而墨西哥则对固定容积的含糖饮料征收固定税款,与马来西亚相似。世界卫生组织(WHO)支持并建议各国通过类似的财政措施减少不健康饮品的消费,并在其“全球防控非传染性疾病行动计划”以及其他健康政策中呼吁各国政府以此来改善国民健康。(陆泽楠)
来源: 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