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肥是(肥胖的肥是什么部首)
这6种肥胖,减肥重点各不同!看你属于哪一种?
肥胖也分为多种类型,特点不同,减肥方法也不同。
肥胖的6种类型,
分别怎么减?
1、饮食型肥胖
体征:
多为上半身肥胖。
这类人多喜欢吃高盐、高脂、高糖等“三高”的重口味食物,吃饭没有节制。
危害:
皮肤失去弹性,细胞加速衰老,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减法:
可以多吃玉米、香蕉、芹菜、燕麦、黑木耳等食物,多吃粗纤维食物,餐前多喝水,低糖、低油、低盐饮食,可以选择游泳、健身操等锻炼方式。
2、代谢性肥胖
体征:
腹部偏胖、肚子凸出,嗜睡怕冷。
这类人一般有节食减肥史。
危害:
基础代谢能力弱,易增加患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的风险。
减法:
可以多摄入高蛋白、粗纤维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鸡肉、西兰花、生菜等;避免久坐不动,多做有氧增肌运动,提升代谢能力。
3、水肿型肥胖
体征:
腿部、屁股部位赘肉堆积过多。脸和头发爱出油,晨起眼睛和脸容易肿。
危害:
水肿湿气重,排毒不畅,易精神倦怠、影响内分泌。
减法:
可以通过瑜伽、慢跑多出汗,排出多余水分,多吃一些排毒利尿的食物,如玉米须、薏米、赤小豆、绿豆、冬瓜等。
4、压力型肥胖
体征:
腰部一周肥胖。压力大,心情郁闷,易暴饮暴食;烦闷气郁,情绪低落,睡眠质量差。
危害:
影响精神状态,容易内脏中毒,易引发代谢综合征。
减法:
保持心情愉悦,通过音乐、瑜伽等放松心情。保持充足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多喝解郁茶,如西洋参、玫瑰、酸枣仁、桂圆肉、核桃等。
5、懒惰型肥胖
体征:
拒绝运动,能坐着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经常瘫着,脊椎易受压迫,站不直。
危害:
心肺功能减弱,脊椎压力大,容易引发关节炎。
减法:
循序渐进地运动,多站立再散步,再快走。多次少量饮水,促进血液循环。可以吃一些山药、黑米、黄芪、酸奶、西柚等食物。
6、静脉型肥胖
特征:
腿部赘肉多。
主要由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导致,易出现在腿部长时间不运动的人或孕妇中。
危害:
下肢血液循环不畅,赘肉脂肪堆积,严重的会影响运动能力。
减法:
可用热水泡脚,促进腿部血液循环,多按摩腿部,多活动减少脂肪堆积。可吃一些紫甘蓝、山楂、猕猴桃等。
魏倩/绘
这份减重指南送给你!
肥胖的根本原因,总的来说还是“摄入的热量>消耗的热量”。
我们减肥常爱念的一句口号,就是“管住嘴,迈开腿”,管住嘴并不只是把某一顿饭省掉,而是在保证各种营养均衡搭配的基础上,减少一天中总热量的摄入。
1、怎么吃?记住“12345”饮食原则
“1” 每天喝一袋牛奶,如果有乳糖不耐受,可用酸奶、低乳糖奶或豆浆代替。
“2” 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250~350克,即相当于主食6~8两,可依个人胖瘦情况而增减,超重者可减少主食摄入量。
“3” 每日进食3~4份高蛋白食物,每份指瘦肉1两,或鸡蛋1个,或豆腐2两,或鸡鸭2两,或鱼虾2两。以鱼类、豆类蛋白较好。
“4” 四句话:有粗有细(粗细粮搭配);不甜不咸;三四五顿(指在总量控制下,分餐次数多,有利于防治糖尿病、高血脂);七八分饱。
“5” 每天吃500克新鲜蔬菜及水果,配餐时可用适量烹调油、干果及调味品等。
2、怎么运动?每天坚持30分钟
多动动也不单指专门的体育锻炼,也就是说在坚持每周有氧运动的同时,想方设法地增加活动量。比如,可以在饭后散步、空闲时间做家务、上下班途中尽量多走路等。
日常运动也可以选几种自己能够完成并且感觉适合的项目,如跑步、游泳、跳绳、开合跳,还有瑜伽和健身操等。每天坚持做30分钟左右,就能起到很不错的减肥效果。
当然,少吃多动需要长期坚持,也并不是科学减重的全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更重要!
资料:健康时报
编辑:毕扬静
胖的本义并不是肥胖,而是祭牲的半体
现如今,你如果夸一个女人胖,她会记你一个“大疙瘩”。但在过去,人们却以胖为美,不然也不会有“打肿脸充肿子”这句俗语了。在那个不得温饱的年代,胖子就像流动的告示牌,宣示着自己家境富足,食物充足。胖给人可爱的感觉,让人喜欢,人们把胖乎乎的小孩子亲切地称为“小胖墩儿”;“胖嘟嘟”指胖的可爱,比如:这小小厮儿胖嘟嘟嘞真待人亲;“胖墩墩”指肌肉结实、饱满,胖乎乎的,比如:他家二嘞胖墩墩嘞,一刻也闲不着;“胖不伦墩”形容矮胖而结实的样子,比如:他这身材胖不伦墩嘞,练举重合适;即便被人狠揍一顿,也自豪地称为“挨儿顿胖揍”。但实际上,肥胖并不是“胖”的本义。“胖”读作pàn,本义为古代祭祀用的半体牲,《说文·肉部》:“胖,半体肉也。”《玉篇·肉部》:“胖,牲之半体也。”《仪礼·少牢馈食礼》:“司马升羊右胖,髀不升。”
真正表肥胖义的是“肨(pàng)”,其本义为肿胀,《玉篇·肉部》:“肨,肨胀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三引《埤苍》:“肨胀,腹满也。”《正字通·肉部》:“肨,肿胀貌。”宋宋慈《洗冤录·溺水死》:“水浸多日,尸首肨胀。”后引申为胀臭貌,《广韵·绛韵》:“肨,胀臭貌。”又进一步引申,用来形容臭味重,黄侃《蕲春语》:“今四川语状物之臭曰肨臭底,音略近平。”又由肿胀引申为肥胖,黄侃《蕲春语》:“吾乡人家池塘中蓄鱼皆鲢,其头大者,曰肨头;头小者,曰鲢子。”“肨头”即胖头鱼,指的是花鲢(鳙鱼),头大;头小者为白鲢。肥胖应从丰,如蚌即为肥大的贝类,“肨”指身体肥胖,这是符合汉字造字规律的。
那么为什么“胖”后来有了肥胖义呢?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隶变时,“胖”右边的“半”写得与“肨”右边的“丰”很相似,有可能把二字搞混;此外,“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人对祭祀是非常看重的,祭祀时所用的牲,也一定是选择最肥美的,故至迟宋元时,“胖”就有了肥胖义,也有了pàng的读音,元马致远《耍孩儿·借马》:“逐宵上草料数十番,喂饲得膘息胖肥。”建国后推行简化字,将“肨”作为“胖”的异体字。
“膖”读作pāng,亦有肿胀义,《字汇·肉部》:“膖,胀也。”《八相变文》:“卧在荒郊,膖胀坏烂。”明李实《蜀语》:“蜀人物臭曰膖丑,膖音滂。”《蜀语校注》:“李氏谓之‘物臭曰膖丑’,似以用‘臭’为宜,在口语中,‘膖臭’一词,至今犹存。”1931年《南川县志》:“物极臭曰膖臭。”
“胮”读作pāng,“胮肛”意为肿胀,《广雅·释诂二》:“胮肛,肿也。”《玉篇·肉部》:“胮,胮肛,胀大貌。”“胮”亦可单用,《齐民要术·种枣》:“晒枣法……择取红软者上高厨而暴之。择去胮烂者。”亦有肥大义,宋赵叔向《肯綮录·俚俗字义》:“胮肛,肥大也。”徐珂《清稗类钞·动物类》:“巨躯鼓胮肚,弱足步蜷蹇。”
“膖”为“胮”的异体字,《集韵·江韵》:“胮,披江切,胮肛,肿也。或作膖肨。”(此处虽把“肨”亦列为“胮”的异体字,但二者读音不同,一阴平一去声,还是要区分开的。)所以西南官话里现多把“膖臭”写作“胮臭”,相当于黄县话里的“清臭”。此外还有“胮腥”“胮臊”“胮酸”等用法。我问过湖北、四川的朋友,不管是“膖臭”还是“胮臭”,“膖”“胮”都是读作阴平的。黄侃记作“肨臭”,却说“音略近平”,他也觉得应发阴平音,实际是该写作“胮臭”的。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胮”的“膀”的异体字,“膀”读pāng时,有浮肿义,比如:他的心脏病不轻,脸都膀了。黄县话里有个词儿“肿胮胮”,有点虚肿烂胖的意思,比如:我夜黑儿没睡好,眼皮肿胮胮嘞;挨饿那些年饿嘞浮肿,个个脸上肿胮胮嘞。如果按照现在的规范字应写作“肿膀膀”。
中医五种肥胖类型,看你是哪种胖子?
一、胃热滞脾
胃口好,吃多饿得快,胃部腹部有胀满感,看上去比较壮实。面色比较红润,口气重,有会有口干口苦。上腹部中间会有灼热的感觉。舌质红,舌苔黄腻。部分人有痤疮,便秘,女性还会出现月经不调。
二、痰湿内盛
舌苔白或者黄,腻,看上去比较壮实。形体臃肿,懒洋洋的,身体的困顿感比较明显。口干不爱喝水,痰涎壅滞,头晕目眩。心烦少寐,食少便溏。舌苔黄腻、舌暗或者瘀斑或者痰热瘀焦灼这种症象。
三、脾虚不运
这种人呢,就是常说的喝水也能长胖的人,吃的不多,却特别容易胖。舌白大,舌质比较嫩,有牙齿印,苔白腻。神疲乏力,困重,胸闷,腹部胀满。四肢上眼皮会有轻度的浮肿,早上轻,下午和傍晚会重,特别在是劳累以后会更加的明显。大便不成形,有的会便秘。
四、肝郁脾虚
脾气急躁,容易发火,或者情志抑郁,少言寡欢。会出现乳房胀痛,胸胁苦满,月经不调,闭经,失眠多梦。舌淡红,有的舌边和舌尖是红的,有的舌边有齿痕,苔是薄腻的。女性很多见的这种类型
五、脾肾阳虚
气短乏力,肢懒体困,颜面浮肿,下肢也肿。腹胀便溏,自汗气喘,怕冷,感觉身体冒寒气。白天小便少,晚上频频起夜。舌淡胖嫩,苔薄白,脉沉细。
中医讲究辩证问治,肥胖的患者症型不同,体质不同,因此临床用药也不同。
评论区留下身高体重,我来帮你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