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湿气重起肥胖(湿气重肥胖吃什么药最好最有效)

中医养生大讲堂 0
文章目录:

脾胃虚弱湿气重,中医教您健脾祛湿

睡了一晚起床后仍然觉得很累,头很重,打不起精神,小腿有发酸发沉的感觉;大便时感觉很粘,要用很多纸才能擦干净,或者大便粘在马桶上冲不干净;舌苔很厚,舌体两边有齿痕,而且舌头又胖又大,脸色暗黄等很多人都不知为什么,其实是你脾虚了,被湿气缠身了。#湿气重##祛湿#

湿邪,是六邪之一,万病之源!湿,是最容易渗透的,并且,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尤其是秋冬,一定要注意祛湿。祛湿,先健脾,教你三招,健脾又除湿,湿气重的人不妨试一试!一旦入冬前,没有将体内的湿气排出,湿气和寒气勾在一起,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严重危害健康。

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当脾虚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湿的代谢失调,也就是说湿气代谢不出,留滞体内,形成湿邪而致病。

这些人容易脾虚湿重,平时要多注意!

1、爱吃生冷食物的人

2、经常泡水的人

3、洗完头不及时擦干的人

4、常捂着湿衣服不换衣服的人

5、长期待在潮湿环境的人

6、睡眠不好的人,久坐不动的人

7、劳累过度之人

8、中、老年人

脾虚湿气重的调理办法:健脾益气、利湿消肿

中医认为,从脏腑功能来说,脾主运化,运化不逮,水湿停留,就会导致湿气重、湿病的发生。

简单来说,就是脾不好,就会导致湿气重,很多湿气重的人浮肿、有小肚子,这都与脾不好有关。而另一方面,脾是湿土,喜燥怕湿,本身有湿气,也会导致脾虚。

所以说湿气重的人,不能光想着祛湿,还要健脾,为什么有些人湿气好了一段时间又复发了,因为没有健脾。

湿气往往和脾胃功能弱有关系。那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伤害脾胃的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呢?

比如,寒凉食物在夏天吃得很爽,一些女性在夏末初秋,为了抓住夏季清爽的尾巴,别人穿长裤,你在穿短裙。风度是有了,但是失去了温度。

此时寒邪就容易侵袭我们的身体,脾胃受寒,自然无法有效运化水湿。

还有就是熬夜,现在熬夜的人很多,如果是男性熬夜是在加班的话,很多女性熬夜是在追剧,刷抖音。并且越刷越精神,等到快天亮的时候,自己才越发困的入睡。

中医认为:「白天为阳,夜晚为阴」,夜晚到来的时候,阳气入阴也就开始入睡了。如果你熬夜,其实你熬的就是自己的阳气。

五脏六腑皆有阳气,比如帮助人体消化的脾阳,帮助人体抵御外界的肺阳,也就是肺气。阳气虚弱了,阴阳失衡了,何谈健康呢?

所以,想要祛湿气,想要健康,想要健脾胃,自身的恶性习惯改不过来,就像是往一个中空的漏斗灌水一样,一边补,一边泻,怎么可能调补的好呢?

中医上,也有“湿气,是万病之源”之说。

三件事是湿气“加速器”,最好一个也别做

重口味饮食

肠胃功能的好坏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

油腻、过咸、太甜等,肥甘厚味的重口味饮食,不易消化,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不利于脾胃健康,进而导致内湿重。

饮酒

中医认为,“酒助湿邪”,酒精,是加重人体“湿毒”的关键因素,酒精很容易引起湿气。

缺乏运动

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会越多,久而久之,身体还可能出现疾病。

所以,运动少,也是导致湿气堆积的原因之一。

对于脾虚湿气重的人,要从健脾益气、利湿消肿出发,食疗的话,吃什么好呢?

材料:茯苓,玫瑰花,白芷,玉竹,罗汉果。

做法:将以上材料,取适量洗净放入锅中煎煮30分钟,如果不会自己弄,建议直接网上找同配方的袋泡茶冲泡,材料磨碎后更利于身体吸收。连喝28天会有明显的效果,因为28天正好是人体的一个生物周期。

茯苓具有健脾、渗湿的作用,对于脾虚所运化失常所致的泄泻,脾虚者因湿气重而水湿内停,多有水肿肥胖的情况,通过喝此茶健脾祛湿,可帮助这部分肥胖人群减轻体重。玫瑰花活血散瘀,美容养颜,女性朋友长期喝皮肤光滑,气色红润,有气色。

春季祛湿第一步:4招判断孩子是否湿气重

最近有家长在群里反映孩子似乎得了“假期综合症”:整个人感觉没有力气一样、睡醒了也没精神、一学习就容易犯困、不愿意动、胃口不好……

有家长会觉得这是孩子放假的缘故,但你们有没有想过,孩子出现这些情况,可能都是湿气重引起的?

湿气是什么?

中医认为,湿气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指的是外界环境潮湿。季节由冬转春,原本沉降肃寂的外界环境也变得生机勃勃起来,外界条件也更湿润,更适合万物生发生长。不过,孩子长期生活在这种湿润环境中,外界湿气很容易侵入体内,多少会影响孩子的身体状况。

预防外湿的好方法之一,是通风透气,保持室内环境干燥适宜。出现“回南天”等潮湿天气,少量多次开窗,必要时可以用空调抽湿。给孩子洗完头后,建议马上吹干,尤其不要湿发入睡。

比起外湿,更难防的是内湿。内湿是由于脾失健运,不能运化精微,从而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由于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故又称之为脾虚生湿。孩子喂养不得当,脾胃积滞,又不及时调控,就会化热化湿,这是积滞生湿。

有北方地区的家长咨询我,北方明明很干燥,为什么孩子仍然“湿气重”,其实就是因为脾胃消化没有顾护好,导致湿从内生。

预防内湿,说难,其实也很简单:科学喂养、顾护消化、合理健脾,把脾胃消化呵护好。

出现这几种情况说明孩子湿气重了

“万病由湿起”,如果孩子体内湿气过重,就会引起很多问题。春天就是祛湿的最佳时机,但在祛湿之前,家长们先要判断孩子是否湿气重。

同样有家长问我:“许教授,您最近总是推荐孩子喝‘四星汤’消积祛湿,我家孩子非但没有湿气,还经常口干舌燥、‘羊咩屎’,还需要祛湿吗?”

没有湿气,当然不用祛湿,反而要对证处理内燥、便秘的问题。这也说明,做家长的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独家的调补方法。

判断是否有湿,可以重点观察孩子的4方面:

①看体型:胖宝宝多有湿

“十胖九湿”,肥胖的孩子很多都是湿气重的。如果孩子肥胖、性格内向、情志不畅、不活泼,稍微一动就出黏汗,嘴里经常有黏腻的感觉,那就是长期湿气重,形成了痰湿体质。

②看精神:春困多有湿

如果每天起床的时候看到孩子特别累,像睡不醒一样,打不起精神,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排除睡眠不足、学业压力大等问题,多是体内湿气重导致的。

③看大便:溏便黏便多有湿

最简单判断孩子是否湿气重的方法,就是观察孩子的大便。大便不成型、黏腻、软烂、挂壁,黏在厕所上很难冲下去,这是湿气下犯的表现,该给孩子祛湿了。

④看舌苔:水滑、黄腻、有齿痕,必有湿

“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 ”,舌头是可以反映出我们的身体状况的。正常健康的舌头应该是舌体柔软,呈淡红色,舌苔轻薄,干湿适中,不滑不燥的。

如果孩子的舌苔出现以下情况,说明孩子的体内可能有湿气:

舌苔水滑

孩子的阳气不足,不能运化水湿,就会出现舌苔水滑。如果发现孩子的舌面总是湿哒哒的,或者白腻苔铺满舌面,就说明孩子体内有湿。

舌苔黄腻

如果孩子的舌苔厚腻、偏黄,多是因为湿浊内蕴,遏制了阳气,湿浊内蕴化热,夹痰夹滞。

齿痕舌

孩子体内湿气重,导致水湿内阻,造成舌头胖大,舌的边缘受到牙齿的挤压,久而久之,就成为了齿痕舌。所以如果孩子的舌头边缘有齿痕,说明体内长期有湿气。

资料来源:许尤佳育儿堂微信公众号

本文由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许尤佳进行科学性把关。

小儿湿气重有什么表现?孩子出现这五种情况要警惕

小儿体内循环不畅,或长时间处于湿气比较重的环境中,都可能引起湿邪入侵,继而出现各种不适症状,比如消化功能会变得比较差,身体容易消瘦,还有精神状态看起来也比较差,这样孩子的营养就无法得到充足的吸收,智力方面的发育也就会缓慢,所以小儿一旦有湿气问题,家长是需要高度警惕的。小儿湿气重一般会有以下这些异常,家长要早发现早改善。

小儿湿气重有哪些表现?

1.形体异常:小儿如果湿气过重,一般形体会比较肥胖,如果稍微一活动就容易出汗,这样的症状就说明小儿的湿气已经比较严重了,甚至已经形成了典型的痰湿体质。

2.舌苔异常:舌头是能直接反映湿气是否过重的一个器官。小儿在比较小的时候,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身体的不舒服,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小儿的舌头,就能了解小孩是否湿气过重。如果小儿的舌苔比较水滑,形成了齿痕舌,就说明有湿,如果是黄腻苔,则说明湿气重,正常的舌头应该是微红的,舌苔只有淡淡的一层。

3.食欲异常:湿气比较重的小孩大多数伴有积食,也就是肠胃功能退化,所以食欲不振,因为湿气会直接影响到脾胃,导致消化不良。这种情况宝妈要及时发现,注意给小儿祛湿,这样才能调理肠胃。

4.精神异常:小儿湿气比较重,精神看起来也会比较差,比如总是困倦,想要睡觉,身体没有力气,看起来不够活泼,尤其是在早晨刚睡醒的时候,总是看起来奄奄的,一副睡不醒的样子,这些也是湿气重的表现症状,需要家长高度警惕。

5.排便异常:湿气如果比较重,小儿的肠道消化功能就会变得比较差,食物就容易在肠道里面长时间堆积,因此可能会形成便秘或者是腹泻。宝妈观察小儿大便,如果大便特别黏腻或者挂壁,大便之后屁股擦不干净,这就说明小儿体内有湿气。

一旦发现小儿有湿气问题,家长就应该及时为小儿祛湿,可以从饮食方面进行调理,少吃一些不好消化的食物,因为这一类食物容易积食,比如肉类、糖果、点心等都要少吃,可以多带小儿到室外活动,多跑跑跳跳,这样有助于小儿出汗,就可以将体内的湿气排出来。

珠江源晚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