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男人肥胖的三(男人肥胖会导致什么疾病)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41.1%男性体重超重!2023“中国肥胖地图”发布

转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8月17日,《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报告发表于学术期刊Diabetes,Obesity and Metabolism(IF:5.8),绘制出了一幅数字版的“中国肥胖地图”,按照我国超重和肥胖的BMI(身体质量指数)分类标准,1580万成年受试者中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

关注“大肚腩”

全国41.1%男性体重超重

报告数据显示,从肥胖的“性别差异”来看,超重和肥胖在男性中比女性更普遍,超重男性占比41.1,女性占比 27.7%,肥胖男性占比18.2%,女性占比9.4%。

“男性更容易肥胖有几方面的原因,通常与其在生活或工作中所受压力和情绪有关。一是长期的过高压力和不良情绪易导致内分泌激素分泌紊乱,主要是应激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既公众通常所指的激素)分泌大量增多,起到对抗胰岛素作用,增加腹部脂肪堆积,引起以“将军肚”为特征的腹型肥胖。二是为缓解压力和释放情绪,男性常常会采取喝酒和过多进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为手段。除过量进食外,酒精往往也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样也会促进肥胖形成。三是睡眠问题。长期的睡眠不足或不规律,也会通过打破能量平衡而导致男性肥胖。”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伍学焱教授告诉记者。

另外,从肥胖的“年龄差异”来看,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在不同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差异,男性的“肥胖高峰年龄”通常比女性小。

男性超重患病率在50至54岁达到峰值(55至59岁保持不变),女性则是在65至69岁达到峰值;男性的肥胖患病率在35-39岁达到峰值,而女性则是70-74岁。

糖尿病前期、脂肪肝

近九成肥胖患者存在并发症

整体人群中,最常见的肥胖相关并发症是脂肪肝(34.9%)、糖尿病前期(27.6%)、血脂异常(24.9%)和高血压(17.6%)。与健康体重参与者相比,超重/肥胖参与者的并发症患病率明显更高(趋势P<0.001)。

“现代人因饮食不节和久坐少动,以腹型肥胖为主要特点的代谢综合征人群剧增。代谢综合征是2型糖尿病的关键预测因素,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代谢综合征早期就存在血管功能的病变,随着病程延长,大血管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会相继出现。”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内分泌免疫科副主任李步满告诉记者。

伍学焱教授向记者分析道,实际上,肥胖很容易导致胰岛素抵抗。在人体能量代谢过程中,我们需要胰岛素协助摄血糖进入细胞线粒体产生能量。如果胰岛素抵抗,就会使得血糖不能被组织细胞的线粒体所利用,于是就在脂肪组织内以脂肪的形式被储存起来而加重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所以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的因素之一。

“很多肥胖的患者,早期比较明显的症状是脖子上会出现‘黑棘皮’,‘黑棘皮’是高胰岛素血症所导致的特征性临床表现,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警示,预示着糖尿病的正在靠近。所以,肥胖的患者,如果胰岛素异常高,应尽快就医,医生会建议改变生活方式,甚或使用增强胰岛素敏感的药物,例如二甲双胍,减少胰岛素在血液中的量,从而延缓甚至阻止糖尿病的发生。”

李步满认为,预防肥胖并发症,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是重要策略。代谢综合征是生活方式病,管住嘴、迈开腿、中医药综合干预调理等是必要的措施。

来源: 浙江之声

2023中国肥胖地图出炉:超四成男性体重超标

来源:【大河健康报】

以下文章来源于医脉通内分泌科 ,作者医脉通

8月17日,一篇题为《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的研究报告发表于学术期刊Diabetes,Obesity and Metabolism(IF:5.8)。

报告绘制出了一幅数字版的“中国肥胖地图”,数据显示:我国总体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

通讯作者为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母义明教授,第一作者为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陈康副教授。

本项研究纳入来自2019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519个美年健康体检中心数据,涉及近1580万名成年人受试者,旨在评估超重/肥胖的患病率以及肥胖相关并发症的患病情况。

肥胖定义:

  • 正常体重:BMI 18.5~<24 kg/m2

  • 超重:BMI 24~

  • 肥胖:BMI ≥28 kg/m2

“2023版中国肥胖地图”——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名列前四

数据显示,按照我国超重和肥胖的BMI分类标准,1580万成年受试者中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

按地区而言,北方超重/肥胖的比例普遍高于南方,其中超重比例前四名的省份为内蒙古(37.1%)、山东(37.1%)、河北(36.6%)和河南(36.6%)。

表1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超重/肥胖比例

注:因缺少数据,未包含台湾省以及香港、澳门地区

关注“大肚腩”——全国40.2%男性体重超标

数据显示,肥胖占比存在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差异,男性肥胖比例较女性更高、且肥胖年龄往往更轻。

➤ 肥胖的“性别差异”

总体而言,超重和肥胖在男性中比女性更普遍(超重:41.1% vs. 27.7%;肥胖:18.2% vs. 9.4%)。

“男性更容易肥胖有几方面的原因,通常与其在生活或工作中所受压力和情绪有关。”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伍学焱教授表示。

一是长期的过高压力和不良情绪易导致内分泌激素分泌紊乱,主要是应激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既公众通常所指的激素)分泌大量增多,起到对抗胰岛素作用,增加腹部脂肪堆积,引起以“将军肚”为特征的腹型肥胖。

二是为缓解压力和释放情绪,男性常会采取喝酒和过多进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为手段。除过量进食外,酒精往往也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样也会促进肥胖形成。

三是睡眠问题。长期的睡眠不足或不规律,也会通过打破能量平衡而导致男性肥胖。

➤ 肥胖的“年龄差异”

超重和肥胖比例在不同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差异,男性的“肥胖高峰年龄”通常比女性小。男性超重患病率在50至54岁达到峰值(55至59岁保持不变),女性则是在65至69岁达到峰值;男性的肥胖患病率在35-39岁达到峰值,而女性则是70-74岁。

图1 我国人群超重患病率

图2 我国人群肥胖患病率

近九成肥胖患者存在并发症

作为研究的一大亮点,本项研究对肥胖相关并发症种类、患病率和患病数量进行了深入分析。

1.并发症种类及患病率

  • 整体人群中,最常见的肥胖相关并发症是脂肪肝(34.9%)、糖尿病前期(27.6%)、血脂异常(24.9%)和高血压(17.6%)。与健康体重参与者相比,超重/肥胖参与者的并发症患病率明显更高(趋势P<0.001)。

  • 超重和肥胖受试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脂肪肝(49.0% vs. 81.8%),糖尿病前期(按ADA标准:30.7% vs. 36.9%),血脂异常(31.3% vs. 42.4%)和高血压(20.7% vs. 36.9%)。

  • 健康体重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糖尿病前期(按ADA标准:23.0%)、血脂异常(16.9%)、颈动脉斑块(14.3%)和脂肪肝(13.3%)。

“现代人因饮食不节和久坐少动,以腹型肥胖为主要特点的代谢综合征人群剧增。”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内分泌免疫科副主任李步满介绍,代谢综合征是2型糖尿病的关键预测因素,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代谢综合征早期就存在血管功能的病变,随着病程延长,大血管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会相继出现。

图3 正常、超重或肥胖受试者的并发症患病率

2.并发症数量

  • 在整体人群中,40.3%的参与者没有并发症,29.6%有一种并发症,17.7%有两种并发症,9.1%有三种并发症,其余有四到八种并发症(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血脂异常、脂肪肝疾病、慢性肾病、胆石症和/或颈动脉斑块)。

  • 超重受试者中,29.3%的参与者没有并发症,32.8%有一种并发症,23.0%有两种并发症,11.5%有三种并发症,其余有四到八种并发症。

  • 肥胖受试者中,10.9%的参与者没有并发症,25.8%有一种并发症,30.6%有两种并发症,22.8%有三种并发症,其余有四到八种并发症。

  • 健康体重者中,58.3%的参与者没有并发症,28.3%有一种并发症,9.7%有两种并发症,3.0%有三种并发症,其余有四到八种并发症。

图4 正常、超重或肥胖受试者的并发症数量

小结

综上所述,最新“肥胖地图”显示,超重和肥胖在中国成年人中非常普遍,且不同性别、年龄组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超重和肥胖与其他慢性疾病的高患病率存在明显关联。

本项研究强调了在国家整体层面进行体重及相关并发症管理的必要性。

本文来自【大河健康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为什么男性一到中年就“发福”?其实不是你的错

据科普中国报道:经验告诉我们,中年体重增加是老化过程的一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身体机能会发生退化,代谢也会随之变慢。中年超重与代谢变慢当然密不可分,但也并不是一句代谢变慢就能一带而过。

人到中年,为什么普遍身材越来越圆?这其中又是否存在需要我们重视的健康问题?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01

中年超重的罪魁祸首

到底是什么?

造成超重的原因非常多,其中既有身体内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环境和社会因素,我们先从前者说起。身体内在因素主要是指人到中年后的一系列身体变化,这类变化从过程和机理都非常复杂,但总的趋势是新陈代谢变慢。不过,要问起人到中年后为什么代谢变慢?很多人可能就不清楚答案了。

生理学角度来说,中年体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肌肉量减少。特别是占肌肉量 70% 的骨骼肌将会大量流失。进食后血液中的糖分约有 70% 是被骨骼肌吸收的,如果骨骼肌减少,这些糖分将无处可去,多余的部分就会转化为脂肪。

我们在 20 岁左右时,肌肉约占体重的 40%。到 30 岁以后,肌肉量将迅速下降,每 10 年就会减少约 10%。也就是说,假设 20 多岁时的肌肉量是 100% 的话,那么在 40 多岁时就会下降到 80%。这不仅是因为缺乏运动,还因为身体生物节律发生了变化。

骨骼肌数量的减少,使得身体的基础代谢下降。所谓基础代谢,简单来说就是用于维持生命的能量,我们每天 60%-70% 的能量支出是由基础代谢消耗的。典型的例子包括:呼吸、内脏机能的运行和体温的维持等。虽然大脑和肝脏消耗的能量很多,但需要最多能量的其实是肌肉。

此外,骨骼和皮肤的代谢也会减慢,从而导致基础代谢的整体下降。基础代谢会在人们十几岁时达到顶峰,然后逐渐下降,特别是在 40 岁左右时会急剧变差。此时,多余的热量就会转化为脂肪,从而导致肥胖的发生。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02环境和社会因素

让中年人身不由己

除了身体状况的改变,我们身处的环境以及扮演的社会角色,也影响着中年群体的发胖程度。

今年 3 月份发表了一篇与超重相关的研究论文,它对 1800 名居住在沙特的中年(36 岁到 59 岁)男性进行了体重和生活习惯调查。结果显示,超重普遍发生于不同人种和国籍的中年男子身上,且生活习惯极大地影响着超重的发生概率。

从这些数据中发现,超重概率最低和最高的国籍分别是孟加拉国和沙特阿拉伯,二者数字分别为 41.0% 和 85.1%,相差一倍有余。除了人种造成的先天体质差异,在沙特生活的年限也会对肥胖概率的增加造成影响。研究人员认为,沙特当地的气候和饮食习惯是造成超重乃至肥胖的直接原因。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而英国科学家的研究指出,在英格兰已经有三分之二的 16 岁以上男性超重或肥胖。在 35 岁到 63 岁的中年人群中,肥胖的几率高达 31%。这项研究对英国当地的数千名中年男性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走访,结果显示对于中年人来说,受到职场和家庭责任的影响,中年人无法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确实是身不由己。

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拥有孩子或者在单位取得管理岗位后,自己能够支配的时间,特别是定期运动的时间急剧减少。而在饮食方面,中年男性往往是各种社交场合的主力,他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并不允许他们坚持足够健康的饮食。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虽然环境和社会因素听起来有点像借口,但不得不承认,与肥胖的斗争是全世界中年人都面临的共同难题。当我们不再年轻,身体不能足够有效地消耗摄入能量时,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自然会加剧肥胖的发生几率。一方面缺乏足够的时间来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又缺乏合适的条件来控制饮食,当摄入总是大于消耗,脂肪就会自然堆积。

03中年女性体重增加

还有额外因素

和男性不同,影响中年女性体重增加的内在因素,不仅有骨骼肌减少导致的基础代谢下降,还有与更年期有关的荷尔蒙变化。

女性的更年期是指,闭经前后大约 10 年的时间,一般在 45 岁至 55 岁。这期间出现的一系列身体健康不佳和情绪不稳定等症状被称为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是由女性荷尔蒙之一——雌激素的分泌量突然减少引起的。更年期的主要症状有:突然出汗、脸红(潮热)、易怒、焦虑、乏力、肩酸、头晕和头痛等。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雌激素能促进脂肪的燃烧,因此当雌激素水平在更年期下降时,身体会变得难以燃烧脂肪、更容易囤积内脏脂肪。雌激素还能刺激大脑的饱腹感中枢,由于这种刺激的减少,已进入更年期的妇女更有可能暴饮暴食。

和中年男性一样的是,中年女性同样面临着身体代谢机能的弱化,同时饮食习惯和社会角色也会作用于女性。在女性劳动参与率较高的国家,女性逐渐承担和男性相同的职场角色,而且可能还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履行对于家庭的责任。因此,女性面临的体重压力并不比男性要少,反而不利因素还要更多更复杂。

正如中国俗话所讲,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他们不光是家庭的顶梁柱,也是支撑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保证中年人的健康,不光造福个人,而且对家庭和社会都有着不可限量的价值。不管是身为中年人,还是身边有中年亲友,都应该格外重视身体状况,及时体检,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论身材的高矮胖瘦,毕竟,健康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