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生小后肥胖(生娃后变胖)

菁妈育儿 0
文章目录:

妈妈出月子后,肚子却越来越大,医生:太胡闹!网友:男人是禽兽

文|菁妈

01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个两兄弟,刚开始我们都以为是双胞胎,有一次一个男同学就好奇的问他们:你们是两兄弟应该是双胞胎,为什么长得不像呢?后来哥哥说:我们两个都是属牛的,但是我是1月份出生,我弟弟是12月份出生的。

也就是哥哥刚满月没多久就怀上了弟弟,而且还顺利地把两个人都生出来了。

网上一个妈妈说自己刚生下孩子的时候,因为母乳不太够,所以是给孩子混合喂养,而自己坐完月子之后却发现自己好像越来越胖了,肚子还越来越大了,而且母乳也越来越少,甚至她还觉得有点恶心想吐。

于是就去医院去检查,以为自己是出了什么问题,后来医生叫她去照B超,结果一照B超医生就说已经怀孕了。

这个妈妈说,那天孩子坐满月的时候,家里面来的客人比较多,老公也因此喝了一些酒,结果老公喝了酒控制不住……而她觉得自己正在喂奶,也还没有出月子,而且月经也没来,就想着肯定不会怀孕的,没想到这种这么肯定的事情也会出意外。

医生听了妈妈的话就说:实在是太胡闹了,你还没有出月子,两个人住在一起,身体还没恢复好呢?而且你现在怀孕了,你说要不要呢?不要的话要流产也会刺激子宫,要的话你这个身体还没有恢复好,再次怀孕对你身体的损伤也是非常大的。

02

这让我想起妇产科医生高翔提醒那些刚出完月子就发现怀孕的妈妈,建议是不要要孩子,因为风险很

如果是剖腹产的话,剖宫产的瘢痕都没有长好,这样拉扯会导致这些瘢痕组织越来越没有弹性,容易出现子宫破裂。

而如果是顺产的话,这时候容易发生各种妊娠期的并发症,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植入增加子宫出血的风险……

而在评论区里面的网友也纷纷提到:太恐怖了,伤口还没有恢复好,恶露也没有干净,这也太着急了。

还有网友说:这种男的还要来干嘛,留着过年呢?一个网友说:这样的老公是禽兽吗?不顾为自己拼命生孩子的老婆的身体。

更有网友说:看过一个新闻,剖宫产没多久之后怀孕了,伤口没恢复好,结果在怀孕肚子很大的时候肚子就炸开了,大人小孩都没有了,一尸两命。

生完孩子没来月经就不会怀孕吗?这其实是一个谣言!

我们生完孩子的第1次月经有可能是在排卵之后来的,比如说在你没来月经之前就先排卵了,那么你不知道自己已经恢复了生育功能,这时候没有注意避孕的话就极有可能会中招,这真的有不少妈妈因此而中招!所以生完孩子之后并不是说不来月经就完全不会怀孕。

哺乳可以避孕,但是有三个前提,缺一不可

第一个前提:纯母乳喂养

妈妈除了给孩子喝母乳之外,不会给孩子喝水,更不用说吃其他的食物,不到4个小时就要给孩子喝一次奶,所以孩子一天喝奶的次数是比较多的,会不断地刺激妈妈泌乳素的分泌,也会抑制卵子的排出。

第二个前提:产后6个月以内

哺乳期避孕也只能持续在6个月以内,因为到了6个月以后孩子要吃辅食了,那么吸吮母乳的频率会变少,这时候就很可能开始排卵了。

第三个前提:月经还没有恢复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三个条件都同时满足,也不能说是100%能够达到避孕,母乳喂养期间避孕成功率大概能达到98%。#2023年度创作挑战#

但如果这三个条件但凡有一个不符合的话,都很可能会怀上孩子,之前那个妈妈之所以在哺乳期都能怀孕,是因为她是混合喂养,不仅喝母乳还给孩子喂奶粉。

妈妈在产后也要注意避孕,而最推荐的其实是安全套,这样不会影响妈妈喂母乳。

话题:你身边有没有刚生完孩子没多久就怀孕的妈妈呢?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儿童肥胖知多少?

2017 年 10 月 11 日,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世卫组织在《柳叶刀》中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过去四十年中,世界各地5 岁至 19 岁的肥胖儿童和青少年人数增加了十倍。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到 2022 年,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人数将超过中度或重度体重不足人数。

儿童肥胖症是指儿童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按身高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20%,或者超过按年龄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加上两个标准差以上时,即为肥胖症。

1. 婴儿期(即1岁以内的孩子)

在婴儿期,孩子活动范围小,吃的食物又营养丰富,加上有的父母给孩子进食不予控制,孩子一哭就给他吃东西。这么一来,便出现肥胖,在婴儿期肥胖的孩子,到二三岁后肥胖现象可以改善,但有一部分则持续发展,一直维持到成年。

2. 学龄初期(即6-8岁儿童)

这个时期的儿童,就餐常不够规律,且有进食过快的习惯。有专家认为,进食过快与肥胖有关。另外,学龄初期的儿童多注重吃主食,而且吃得多,对吃蔬菜则往往忽视。其结果是使体内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导致肥胖。

1岁以内的体重可以按下列公式计算:

前半年: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 月龄×0.7

后半年: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 4.2 (月龄—6)×0.4

一般情况下,1周岁时的体重是出生时的3倍,约9千克。

2~12岁平均每年增加2千克体重,可按以下公式推算:

体重(千克)=(年龄—2)×2 12=年龄×2 8

例如,一个6岁的儿童,其标准体重为6×2 8=20千克。

1、营养过剩

营养过剩致摄入热量超过消耗量,多余的脂肪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于体内致肥胖。婴儿喂养不当,例如每次婴儿哭闹时,就立即喂奶,时间长了养成习惯,以后每遇挫折,就想找东西吃,易致婴儿肥胖,或太早给婴儿喂高热量的固体食品,使体重增加过快,形成肥胖症;妊娠后期过度营养过度营养等,均可成为生后肥胖的诱因。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肥胖症的发生发展上起重要作用,情绪创伤或父母离异、丧父或者丧母、被虐待、受溺爱等,可诱发胆小、恐惧、孤独,而造成不合群、不活动,或以进食为自娱,导致肥胖症。

3、缺乏运动

儿童肥胖一旦形成,由于行动不便,便不愿意活动以至体重日增,形成恶性循环。某些疾病如瘫痪、原发肌病或严重智力落后等,导致活动过少,消耗能量减少,发生肥胖症。

4、遗传因素

肥胖症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双亲胖,子代70%~80%出现肥胖;双亲之一肥胖,子代40%~50%肥胖;双亲均无肥胖,子代近1%出现肥胖;单卵孪生者同病率亦极高。

5、中枢调节因素

正常人体存在中枢能量平衡调解功能,控制体重相对稳定,本病患者调节功能失去平衡,而致机体摄入过多,超过需求,引起肥胖。

肥胖与糖尿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长期肥胖的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可高达普通人群的4倍之多。另一方面,在2型糖尿病的病人中,80%都是肥胖者。发生肥胖的时间越长,患糖尿病的机会就越大。腹部型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臀部型肥胖者。

肥胖儿童由于血液里的脂肪含量超出了人体的代谢能力,因此容易产生高血脂。我们的调查发现肥胖儿童中有高血脂者占13.2%。

大约有一半的肥胖者患有脂肪肝,脂肪肝又称为肝脂肪变性,是过多的脂肪堆积在肝脏内造成的。

早期可没有症状,随着脂肪堆积的增加,可渐渐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下降、腹胀、肝区不适等表现。轻、中度脂肪肝多数是可逆的,经过减肥、调整营养结构,脂肪肝可以减轻甚至消失。但是如果掉以轻心,发展下去则可能合并脂肪性肝炎,到后期甚至导致肝硬化。

肥胖者发生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危险性是非肥胖者的4~5倍。许多研究也已证明,儿童时期的肥胖与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存在密切的关系。肥胖儿童有可能在青春期即发生冠心病,过早地出现高血压,而且往往比较难治。肥胖者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者。

肥胖儿童常常在夜间睡眠时出现阵发性呼吸暂停,即所谓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该综合征与肥胖、气喘有关,发病隐匿,患儿睡眠时可有打鼾,面色发青,有时甚至可危及生命,往往由旁人发现,患儿醒后精神难以恢复,疲惫不堪,睡眠质量差。

1.行为治疗

教会患儿及家长行为管理方法,年长儿应学会自我监测,记录每日的体重、活动、摄食及环境的影响因素等情况,并定期总结,父母帮患儿评价执行治疗的情况及建立良好的饮食与行为习惯。

2.心理治疗

肥胖症患者一般有自卑感、抑郁等心理问题,医生对患者应表示同情, 鼓励患者克服悲观情绪, 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同时耐心仔细介绍肥胖症的相关因素及对患者个体进行分析与指导, 使患者能认真正确接受治疗。鼓励患者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正确认识自身形体的改变,积极参与到饮食管理和运动锻炼中来。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因此制订减肥计划必须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就达到目的,以免造成对人体不必要的损害。除了医学上的应对,孩子们的心理建设同样不可忽视,家长应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通过正面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教会他们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周围环境的异样眼光。遇到社交难题时,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为孩子营造一个包容与理解的成长空间。

(注:部分配图来源互联网)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一肥生百病!孩子白胖也是营养不良?专家:合理膳食是关键

在传统观念里,“白白胖胖”的孩子有福气,老一辈的人更是认为“能吃是福”。但是,“长得胖”不等于“营养好”。近年来,随着膳食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快速变迁,越来越多可爱却不健康的“小胖墩”出现,我国儿童肥胖问题日趋严重。专家表示,一肥生百病!大量研究表明儿童肥胖不仅会增加孩子患上高血压、糖尿病的风险,还会导致儿童性早熟、阻碍身高正常增长。那么,孩子怎么样吃才健康?哪些食物又是导致儿童肥胖的罪魁祸首?如何通过科学食养避免儿童肥胖?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近日,南都健康大讲堂携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广东省营养学会营养教育与健康促进专委会主任委员陈超刚,为大家带来一场主题为《科学食养,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健康科普讲座,直播获得15W 关注。

直播现场

一肥生百病孩子白白胖胖也是营养不良的表现

营养不良有许多表现,如缺铁、偏瘦等,而超重肥胖是营养不良另一种表现。陈超刚表示,超重肥胖的孩子脂肪多,身体代谢需要的微量营养素也相应增多,而超重肥胖的孩子微量营养素相对摄入不足,因此会导致营养不良。陈超刚指出,中国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持续增高,根据2021年中国儿童发展报告显示,从2010年~2019年十年之间,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率增长了8.7%。在不同阶段,小学生发病率更高,因此家长在孩子学龄前阶段就应注重儿童超重肥胖的问题。

“超重肥胖会引起一系列代谢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糖等,研究发现许多10岁左右的超重肥胖儿童也存在以上这些疾病。”陈超刚表示,超重肥胖对儿童有两个远期危害,一是导致成年后的代谢出现问题,如“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甚至会增加肿瘤发生率;二是会对孩子身高、身心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广东省营养学会营养教育与健康促进专委会主任委员陈超刚

儿童超重肥胖要重视健康饮食看这里

超重和肥胖的基本原因是热量摄入过多和热量消耗减少。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身体活动和运动是基本的肥胖防控技术。陈超刚强调,超重肥胖的饮食防治,要严格控“油”,烹调时多采用清蒸、水煮、凉拌、炖、卤等清淡少油的方式,还要控制多“油”和高脂肪食物。尽量避免肥肉、油炸、奶油、动物皮、火腿、腊肠等食物;严格限制炒菜油、蛋糕、饼干、油煎类食物;瘦肉、牛奶、蛋黄、坚果要适当控制总量;沙拉、酱料、饺子、油焖是隐藏的高脂肪食物,需要加以防备。

“家长要为孩子适当控制全天总热量摄入,高热量食物少吃,中等热量食物适量,低热量食物可多吃。”陈超刚指出,吃好早餐很重要,早餐可占一天中摄入总热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早上吃好吃饱,中餐晚餐就可以相对减少,早餐的品种要有谷类、奶、蛋等食物。

小孩子都喜欢吃零食,那家长应该如何挑选呢?陈超刚表示,可经常食用的零食又称为“一级零食”,其低糖、低脂、低盐,如水煮蛋、无糖或低糖燕麦片、煮玉米、全麦面包和饼干、豆浆、纯鲜牛奶、纯酸奶、鲜榨果汁、各类新鲜水果等。适当食用零食称为“二级零食”,有黑巧克力、松花蛋、火腿肠、蛋糕、卤豆干、海苔片、奶酪、奶片、盐焗腰果、鲜奶冰淇淋、水果冰淇淋等,每周可吃1~2次。而限制食用的“三级零食”中含有较高的糖、盐或脂肪,还可能含有添加剂或不健康成分,每周进食不能超过一次,如炸鸡、膨化食品(薯片、虾条等)、巧克力派和糖类、果脯类等。

而对于超重/肥胖者,哪些“宜”吃,哪些“忌”吃,要做到心中有数。超重/肥胖者首先要选择新鲜蔬菜、全谷物与优质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果孩子喜欢吃肉,可用脂肪低的鱼、豆腐来替代,其次再选择鸡、牛、羊、猪等肉类。

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了解“黄金法则”很重要!

陈超刚指出,食物多样,才能满足儿童生长发育需要。家长需保证孩子能量和营养素摄入充足,每餐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大豆等食物中的3类及以上;每天食物种类达12种以上,每周达到25 种以上,注意搭配颜色和品种丰富多样的食物。学龄前儿童的膳食可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8项准则,并增加以下五条指南:一、主动参与食物选择和制作,提高营养素养;二、吃好早餐,合理选择零食,培养健康饮食行为;三、天天喝奶,足量饮水,不喝含糖饮料,禁止饮酒;四、多户外活动,视屏时间,每天60分钟以上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五、定期监测体格发育,保持体重适宜增长。

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陈超刚透露,幼儿喂养有一个“黄金法则”:什么时间吃、吃什么,由父母等照护人安排;吃不吃、吃多少,由孩子自己决定。“父母等照护人将各种各样的菜肴、主食准备好,孩子决定吃不吃、吃多少。孩子早上吃较多,中午可能吃的较少这是正常现象,因为孩子消化能力有限。相反,如果家长强行喂养,就容易导致孩子消化不良,严重还可能对食物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孩子的喂养技巧是在按时有规律的基础上做到顺应喂养。如果孩子一餐吃多或吃少,不必太当回事,下一餐自然会补回来。

如果你错过了直播可以通过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观看直播回放。

直播:南都记者曾文琼

采写:曾文琼

摄影:崔俊超

实习生:许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