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脐部凹陷(腹部肥胖脐部凹陷)
肚脐是中医养生要穴,学会调养,能治百病
肚脐
位于腹部正中央凹陷处,是新生儿脐带脱落后,所遗留下来的一个生命根蒂组织,属于中医经络系统中任脉的一个重要穴位——神阙穴。
神阙穴是全身361个穴位中唯一看得见、摸得着的穴位。
对神阙穴名含义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指神之所舍其中,即生命力所在处;另一种是指神气通行出入的门户,为胎儿从母体获取营养的通道,并维持胎儿的生命活动。
人体先天的禀赋与这个穴位关系密切,古人有“脐为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脏之根”的说法。
肚脐皮薄凹陷,无皮下脂肪组织,皮肤直接与筋膜、腹膜相连,很容易受寒邪侵袭,但同时也便于温养,故神阙穴历来是养生要穴。
揉按肚脐
按摩脐部可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消化吸收,大便溏泻者可调,秘结者可通。
方法
仰卧,两腿弓起,先以右掌心按于脐部,左掌放于右手背上,顺时针轻轻按摩36圈。然后,换左掌心按于脐部,右掌放于左掌手背上,逆时针轻轻按摩36圈。
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掌心左下右上叠放贴于肚脐处,逆时针做小幅度的揉转,每次20~30圈,也可起到温养神阙穴的作用。
经常坚持揉按肚脐,可以健脑、补肾、帮助消化、安神降气、利大小便,加强肝脏肾脏的新陈代谢,使人体气血旺盛,对五脏六腑的功能有促进和调整作用,而且可以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气聚肚脐
站、坐、卧均可,全身放松,双手掌重叠覆盖于肚脐之上,用腹式呼吸法,鼻吸气时腹部慢慢鼓起,意想自然界高能物质,进入肚脐,聚集在此处。
口呼气时腹部下陷,意想高能物质向全身扩散。一呼一吸为一次,习练24次。长期坚持习练,可温阳补虚,还阳和中,消食导滞,对阴阳两虚,体弱无力,气短神衰有效。
根据国外医生临床发现,从肚脐眼的形状可以看出身体健康与否。
1. 向上形:肚脐眼向上延长,几乎成为一个顶端向上的三角形。具有这种肚脐的人,应多留意胃、胆囊胰脏的健康状况。
2. 向下形:应注意预防罹患胃下垂、便秘、慢性肠胃疾病及妇科疾病。
3. 圆形:女性肚脐若为正圆形,表示身体健康,卵巢功能良好。
4. 海蛇形:为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征兆,要小心注意。
5. 满月形:看起来结实丰盈,下腹有弹性,对于女性来说是卵巢功能良好的表征。
6. 肚脐偏左:应预防肠胃功能不佳、便秘或大肠黏膜病变。
7. 肚脐偏右:应注意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8. 肚脐凸出:当腹部有大量积水或卵巢囊肿时,肚脐就会向外突出。
9. 肚脐凹陷:肥胖或腹部发炎时,如粘连性结核性腹膜炎,肚脐会向内凹陷。
10. 肚脐浅小:表示身体较为虚弱,体内激素分泌不正常,浑身无力,精神状况不佳。
保暖肚脐
肚脐是最怕着凉的地方。
肚脐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脐下无肌肉和脂肪组织,血管丰富。作为腹壁的最后闭合处,皮肤较薄,敏感度高,具有渗透性强、吸收力快等特点。因屏障功能较差,在人体又属相对虚弱之地,易受凉而染风寒。
尤其睡眠时,更要注意脐部的保暖,以免引起腹泻或感冒。尤其对于年轻女性而言,特别是经期女性,血管处于充血状态,穿露脐装最易因受凉而使盆腔血管收缩,导致月经血流不畅,时间长了会引起痛经、经期延长、月经不调等。
此外,穿着露脐装会使腰腹部裸露,容易受冷热的刺激引起胃肠功能的紊乱,导致病菌的入侵,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系统疾病。而且脐部肌肤较娇嫩,易于受损,脐眼又容易汇集污垢,如不小心也会引起感染。
温养肚脐,可鼓一身之阳气。
如果天气冷、着凉感冒、身体冰冷,都可以用热水袋温暖肚脐或者艾灸神阙穴,也可以用补品或者一切诸药等切片或者碾碎用纱布绑在肚脐上,能快速的调养五脏,恢复五脏机能。
神阙穴邻近胃、肝胆、胰、肠等器官,通过对神阙的温养,还可以治疗腹痛、腹泻、急慢性胃痛、胃下垂、顽固性呃逆、功能性消化不良、结肠炎、脱肛等病症。
往下可以温肾,上润养五脏,《伤寒论》上说人类大多慢性疾病往往是湿气寒气邪气入侵,未能排除体外而导致阳气不足,五脏不调,所以百病易生。
肚脐眼里的“泥”到底是什么?能抠吗?多年的疑问终于解开了
现在很多年轻小姐姐都特喜欢穿露肚脐的衣服,来展示自己性感的身材。
可是一看自己的肚脐,发现居然黑黑的,里面有不少“泥”!有些粗心的妹子可能会直接把“泥”都抠掉,让它看上去干净。
可是你知道肚脐眼里的“泥”是什么吗?可以直接扣吗?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肚脐眼”看看!
这下,大家都看明白了吧?虽然抠肚脐眼并不会像小时候妈妈说的“会灌风”那么夸张。
但是对于“手残党”的你来说,还是要动作轻柔、保持手的清洁后再去抠,因为太过用力,会对肚脐造成刺激,引起消化系统不适;万一把它抠破皮,还要及时清洁和消毒,以防感染。
肚脐的日常养护:
1、夏日汗流量大,身体上的污垢很容易随汗进入脐眼而沉积。每天用温热的清水加中性沐浴液擦洗脐周及脐眼,以清除污垢,防止病菌滋生。但不宜用力搓揉,以免弄伤皮肤发生感染。
2、脐周是肠胃部位,容易受凉,所以要防止脐部着凉。天气温较低时最好不要穿露脐装;电扇、空调的凉风不要对着脐部猛吹;穿露脐装骑摩托车或自行车时车速不宜太快;睡眠时应在腹部盖上薄物或使用护脐带。
3、尽量不要在脐部纹身、挂饰品。
4、不能抠肚脐眼里的泥。肚脐眼是内脏与外界距离最近的地方,千万不能用力抠,可以先试着用潮湿的棉签轻轻地擦,动作一定要轻,只把边缘容易擦到的地方擦一下就好了。
医生在临床发现,从肚脐眼的形状可以看出身体健康与否:
圆形:肚脐若为正圆形,女性表示身体健康,卵巢功能良好;男性则表示精力充沛、血压正常,五脏六腑都很健康。
满月形:看起来结实丰盈,下腹有弹性,对于女性来说是卵巢功能良好的表征。
海蛇形:为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征兆,要注意。
向上形:肚脐眼向上延长,几乎成为一个顶端向上的三角形。具有这种肚脐的人,应多留意胃、胆囊、胰脏的健康状况。
向下形:应注意预防罹患胃下垂、便秘、慢性肠胃疾病及妇科疾病。
肚脐偏左:应预防肠胃功能不佳、便秘或大肠黏膜病变。
肚脐偏右:应注意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肚脐凸出:当腹部有大量积水或卵巢囊肿时,肚脐就会向外突出。
肚脐凹陷:肥胖或腹部发炎时,如粘连性结核性腹膜炎,肚脐会向内凹陷。
肚脐浅小:表示身体较为虚弱,体内激素分泌不正常,浑身无力,精神状况不佳。
热敷肚脐可治病
中医认为,肚脐内通五脏六腑,因此也可以成为治疗肠胃病的所在。如果肠胃有风、寒气,或者进食生冷食物后出现腹痛、腹泻、大便溏稀,除了可用热毛巾敷肚脐及四周,还可取一片生姜,置于肚脐眼上,然后点燃艾条,在生姜上方灸热,通过生姜将热传递到肚脐眼里,一次大概灸半小时。
如果是因进食而出现急性腹痛腹泻,一般2次可痊愈;如果是平时养生调理,每天可灸1—2次。提醒一下,这只适合为肠胃驱风寒,如果有便秘者不能用。
儿童敷脐效果更好,小儿大多不愿服药,害怕打针,特别是婴幼儿给药尤为困难。敷脐尤其在治疗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最多。治小儿腹泻、退烧、消化不良、腹痛等。
空腹或餐后不宜敷脐。
最后建议大家可以用棉签一类较软的东西沾上浴液,“点到为止”的轻柔清洗,清洗完一定记得要用毛巾把水擦干,使肚脐眼保持干净清爽!
来源:科普中国、北京时间
看你的肚脐眼,就知道你有啥毛病!别不信
每个人都有一个肚脐,但是你留意过你的肚脐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吗?你知道从你的肚脐里能看出你的健康问题吗?
它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一个穴位。肚脐在我们没出生之前,用来帮助我们吸收营养的通道。当我们出生之后,肚脐就好像成了无用的疤痕。但其实在中医看来,肚脐是我们身体中,距离五脏六腑最近的部位。
它也是我们人体重要的穴位,叫做神阙穴。
我们日常可以通过观察肚脐的变化,来判断身体是否健康,或者是否出现疾病。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肚脐与健康的关系。
从形状来辨病
1、肚脐浅小
表示身体较为虚弱,体内激素分泌不正常,浑身无力,精神状况不佳。
2、肚脐凹陷
肥胖或腹部发炎时,如粘连性结核性腹膜炎,肚脐会向内凹陷。
3、肚脐凸出
当腹部有大量积水或卵巢囊肿时,肚脐就会向外突出。
4、向下形
应注意预防罹患胃下垂、便秘、慢性肠胃疾病及妇科疾病。
5、向上形
肚脐眼向上延长,几乎成为一个顶端向上的三角形。
6、肚脐偏左
应预防肠胃功能不佳、便秘或大肠黏膜病变。
7、肚脐偏右
应注意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记得要保暖
肚脐是最怕着凉的地方。肚脐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脐下无肌肉和脂肪组织,血管丰富。
作为腹壁的最后闭合处,皮肤较薄,敏感度高,具有渗透性强、吸收力快等特点。
因屏障功能较差,在人体又属相对虚弱之地,易受凉而染风寒。
睡眠时更要注意脐部的保暖,以免引起腹泻或感冒。
尤其对于年轻女性而言,特别是经期女性,血管处于充血状态,穿露脐装最易因受凉而使盆腔血管收缩。
导致月经血流不畅,时间长了会引起痛经、经期延长、月经不调等。
脐部保健法
1、按摩肚脐
坐、卧、立式均可,尽量放松全身,充分暴露腹部。
先将两手搓热,将一手掌心贴于肚脐部位,一手压在脐上,按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方向由小到大旋揉50~100次。
按揉用力宜轻柔,不可用强力,每天早、晚各一次。
按摩神阙及腹部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增强体质,并能防治胃肠炎,消化道溃疡,前列腺炎等疾病。
2、中药敷脐
寒性腹痛用辛温散寒的生姜、吴萸、肉桂、丁香等研末敷脐。
而对于年老体弱者,可根据体质气血阴阳亏虚的情况选用不同的药物敷脐,有强身健体,益寿延年之妙。
敷脐时药物通过皮肤,直达经脉。并通过经络的气血流注,使药性随气血之运行而输布周身。
达到温通经络,通行气血,驱散寒湿,调和脏腑阴阳,并增强体质,延年益寿之目的。
3、艾灸肚脐
艾灸是通过温热刺激及药物的作用,经过经络的传导,达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方法。
艾灸参数:
艾条悬灸时间:10-15分钟。
肚脐眼历来被医家视为治病要穴。因此,按摩或艾灸肚脐眼(神阙穴),可强体祛病。
来源:中医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