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的多卵(肥胖多囊卵巢怎么调理)

上观新闻 0
文章目录:

儿童肥胖知多少?

2017 年 10 月 11 日,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世卫组织在《柳叶刀》中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过去四十年中,世界各地5 岁至 19 岁的肥胖儿童和青少年人数增加了十倍。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到 2022 年,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人数将超过中度或重度体重不足人数。

儿童肥胖症是指儿童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按身高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20%,或者超过按年龄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加上两个标准差以上时,即为肥胖症。

1. 婴儿期(即1岁以内的孩子)

在婴儿期,孩子活动范围小,吃的食物又营养丰富,加上有的父母给孩子进食不予控制,孩子一哭就给他吃东西。这么一来,便出现肥胖,在婴儿期肥胖的孩子,到二三岁后肥胖现象可以改善,但有一部分则持续发展,一直维持到成年。

2. 学龄初期(即6-8岁儿童)

这个时期的儿童,就餐常不够规律,且有进食过快的习惯。有专家认为,进食过快与肥胖有关。另外,学龄初期的儿童多注重吃主食,而且吃得多,对吃蔬菜则往往忽视。其结果是使体内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导致肥胖。

1岁以内的体重可以按下列公式计算:

前半年: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 月龄×0.7

后半年: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 4.2 (月龄—6)×0.4

一般情况下,1周岁时的体重是出生时的3倍,约9千克。

2~12岁平均每年增加2千克体重,可按以下公式推算:

体重(千克)=(年龄—2)×2 12=年龄×2 8

例如,一个6岁的儿童,其标准体重为6×2 8=20千克。

1、营养过剩

营养过剩致摄入热量超过消耗量,多余的脂肪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于体内致肥胖。婴儿喂养不当,例如每次婴儿哭闹时,就立即喂奶,时间长了养成习惯,以后每遇挫折,就想找东西吃,易致婴儿肥胖,或太早给婴儿喂高热量的固体食品,使体重增加过快,形成肥胖症;妊娠后期过度营养过度营养等,均可成为生后肥胖的诱因。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肥胖症的发生发展上起重要作用,情绪创伤或父母离异、丧父或者丧母、被虐待、受溺爱等,可诱发胆小、恐惧、孤独,而造成不合群、不活动,或以进食为自娱,导致肥胖症。

3、缺乏运动

儿童肥胖一旦形成,由于行动不便,便不愿意活动以至体重日增,形成恶性循环。某些疾病如瘫痪、原发肌病或严重智力落后等,导致活动过少,消耗能量减少,发生肥胖症。

4、遗传因素

肥胖症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双亲胖,子代70%~80%出现肥胖;双亲之一肥胖,子代40%~50%肥胖;双亲均无肥胖,子代近1%出现肥胖;单卵孪生者同病率亦极高。

5、中枢调节因素

正常人体存在中枢能量平衡调解功能,控制体重相对稳定,本病患者调节功能失去平衡,而致机体摄入过多,超过需求,引起肥胖。

肥胖与糖尿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长期肥胖的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可高达普通人群的4倍之多。另一方面,在2型糖尿病的病人中,80%都是肥胖者。发生肥胖的时间越长,患糖尿病的机会就越大。腹部型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臀部型肥胖者。

肥胖儿童由于血液里的脂肪含量超出了人体的代谢能力,因此容易产生高血脂。我们的调查发现肥胖儿童中有高血脂者占13.2%。

大约有一半的肥胖者患有脂肪肝,脂肪肝又称为肝脂肪变性,是过多的脂肪堆积在肝脏内造成的。

早期可没有症状,随着脂肪堆积的增加,可渐渐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下降、腹胀、肝区不适等表现。轻、中度脂肪肝多数是可逆的,经过减肥、调整营养结构,脂肪肝可以减轻甚至消失。但是如果掉以轻心,发展下去则可能合并脂肪性肝炎,到后期甚至导致肝硬化。

肥胖者发生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危险性是非肥胖者的4~5倍。许多研究也已证明,儿童时期的肥胖与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存在密切的关系。肥胖儿童有可能在青春期即发生冠心病,过早地出现高血压,而且往往比较难治。肥胖者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者。

肥胖儿童常常在夜间睡眠时出现阵发性呼吸暂停,即所谓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该综合征与肥胖、气喘有关,发病隐匿,患儿睡眠时可有打鼾,面色发青,有时甚至可危及生命,往往由旁人发现,患儿醒后精神难以恢复,疲惫不堪,睡眠质量差。

1.行为治疗

教会患儿及家长行为管理方法,年长儿应学会自我监测,记录每日的体重、活动、摄食及环境的影响因素等情况,并定期总结,父母帮患儿评价执行治疗的情况及建立良好的饮食与行为习惯。

2.心理治疗

肥胖症患者一般有自卑感、抑郁等心理问题,医生对患者应表示同情, 鼓励患者克服悲观情绪, 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同时耐心仔细介绍肥胖症的相关因素及对患者个体进行分析与指导, 使患者能认真正确接受治疗。鼓励患者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正确认识自身形体的改变,积极参与到饮食管理和运动锻炼中来。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因此制订减肥计划必须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就达到目的,以免造成对人体不必要的损害。除了医学上的应对,孩子们的心理建设同样不可忽视,家长应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通过正面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教会他们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周围环境的异样眼光。遇到社交难题时,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为孩子营造一个包容与理解的成长空间。

(注:部分配图来源互联网)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导致肥胖的真凶是什么?糖or脂肪?双胞胎一人糖一人脂肪实验

我是一名国家二级运动员,也是一名健身减脂教练,专注于减脂塑形。

很多人都知道糖(碳水)与脂肪的摄入和肥胖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减肥的方法中也有“低碳饮食”和“低脂饮食”,低碳饮食类似于“生酮饮食法”,就是几乎不吃碳水,摄入大量脂肪;低脂饮食类似于“素食主义”,很少摄入脂肪,甚至不吃肉类,只摄入碳水化合物,包括主食和蔬菜水果。

而且两个方法对肥胖也有一定的成果,只是各有优缺点。那到底糖和脂肪哪个是引起肥胖的真凶呢?哪个对人体危害更大一些呢?

BBC有一项研究,七个科学家共同设计了一场为期一个月的特殊实验,对象是一对双胞胎兄弟,这对双胞胎属于同卵双胞胎,基因可以说是一样的,而且他们都是医生,体型也是相差无几,非常适合这样的实验。

一人糖一人脂肪

兄弟俩一个叫基斯(我们就简称A),他采用极端的低脂饮食,即几乎全糖(碳水)饮食;一个叫桑德(我们就简称B),他采用极端的低碳饮食,即几乎全脂肪饮食。

A的饮食,糖饮食,几乎没有动物性食物,可以吃米饭、面条、全麦面包、粗粮,还可以吃无限量的蔬菜水果。

B的饮食,脂肪饮食,相对有些油腻,包括所有肉类、蛋类和奶类,排除所有蔬菜和水果。

这项实验采用精密设备,详细记录了他们身体的各项数据,有体脂率、腰臀比、血糖指数、胆固醇、胰岛素等。

过量的糖和脂肪是否会影响大脑的运作

刚开始实验的时候,兄弟俩的体脂率还是有点高的。

在饮食计划执行了两周之后,科学家先检测了极端的饮食是否可能对大脑产生影响。双胞胎兄弟被要求当一天的股票交易员,这可以说是一项非常烧脑的工作,不仅需要记住大量的数字,还要学习买价和卖价的新语言。

执行脂肪饮食的B,由于缺乏葡萄糖,似乎限制了他大脑的养分,他在高强度的脑力工作中感觉很吃力,陷入了困境;

执行糖饮食的A,由于摄入了足量的糖(碳水),这让他在这项工作中,更具敏锐和精力,记忆力也相比平时好。

结果就是,执行脂肪饮食的B,一天头晕眼花,赚了300美元;而执行糖饮食的A,很自然轻松的赚了900美元(看到这里,小伙伴看到想说,靠,300美元已经不少了,⊙0⊙,这个实验结果只是来做比较的)。

过量的糖和脂肪是否会影响运动表现

测试完大脑,接下来科学家又对兄弟俩进行了体能测试。测试项目是1小时的单车,在测试前,A被要求吃了两块糖,B被要求吃了一小块牛油,热量相当。

在进行到45分钟的时候,研究人员对2人进行了血液样本的提取,发现A在疯狂的燃烧糖原,他的血糖指数从一开始的4.7急剧下降到2.7,而B的情况相对缓和一些,血糖指数从4.8降到了3.3。

一开始的时候两人的骑车速度相当,但是实验没多久,A就将B远远甩在了后面。原因在于人体运动需要糖原和脂肪供能,但是一开始是由糖原功能为主,脂肪需要转化才能供能。

A吃下的糖(碳水化合物)能够迅速进入血液,此时他体内的血糖浓度极高(可达7.1),能让自己有充足又快速的能量,能为疲劳的肌肉提供能量;B吃的牛油,很难在短时间内转换成糖原(血糖指数最高为5.1),因此在消耗了大部分糖原的情况下就会去动用肌肉的蛋白质,先转化为氨基酸再间接转化成能为人体直接利用的糖原。

由此可见,脂肪饮食法的人,运动表现要差于糖饮食法的人。

实验结果

一个月的实验很快就结束了,兄弟俩的体重都有所下降(说明不管是“低脂饮食”还是“低碳饮食”,都能帮助减肥)。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数据吧。

A,糖饮食,也就是低脂饮食,体重下降1kg,其中0.5kg脂肪,0.5kg肌肉;

B,脂肪饮食,也就是低碳饮食,体重下降3.5kg,其中1.5kg脂肪,2kg肌肉。

看到这个结果,大部分小伙伴会认为,吃“垃圾食品”都能减重,何乐而不为,这不挺好吗?但是事实上,掉肌肉并不会让你变得更好,这可能会让你不健康,损害身体,甚至缩短寿命。

科学家及研究人员认为:长期的高糖和高脂饮食并不会导致血糖方面的问题,并且体重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但是都会使肌肉减少,特别是高脂饮食,减少的肌肉量多,比例也高,会导致更多的健康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单一的高糖和单一的高脂都不会导致肥胖,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肥胖的人呢?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糖 脂肪=肥胖

其实,让人肥胖的不是糖(碳水化合物),不少脂肪,而是糖和脂肪的混合物。而且人们偏爱糖和脂肪的组合,因为它更加美味,更具吸引力,也有大量卡路里。

因为人们的偏爱,现在的食品很多都是糖和脂肪的加工品,比如蛋糕、饼干、薯片等,长期吃这些食物,大量盈余热量容易在体内堆积,体重随之就迅速增长了。

糖 脂肪的组合相当于一个热量炸弹,看着没有什么,实在是肥胖的真凶!

在满是美食诱惑的世界里,减肥的小伙伴必须要有足够的自律和自制力,避免摄入过多的过量美味的食物,才能保持好健康好身材。

感谢阅读,我是减肥教练小杨,有什么健身减肥的疑问,可以留言,小杨教练有问必答,希望我的分享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有更多问题关注我哟~~

母亲肥胖影响宝宝健康,南医大学者告诉你究竟怎么回事

龙虎网讯 (通讯员 张彦会 记者 林星)每逢佳节胖三斤,但备孕以及准妈妈们要注意了,你的胖不止会给自身带来“爱美”的困扰,更会影响后代的健康。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数据表明,母亲肥胖与胚胎和胎儿的不良发育密切相关,诸如早期妊娠失败及胎儿出生缺陷等等。此外,肥胖母亲的后代在后期也有发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病等代谢疾病的风险。

但母亲肥胖究竟是如何影响胚胎发育和子代健康的呢?之前的研究结果只是间接提示妈妈胖对后代健康的影响,导致很多准妈妈仍抱有侥幸心理。

2月19日,南京医科大学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强课题组与北京军科院舒文杰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Embryonic defects induced by maternal obesity in mice derive from Stella insufficiency in oocytes”的研究论文,发现了小鼠卵母细胞中Stella蛋白的不充足是介导母体肥胖与胚胎及后代表型效应的关键分子机理。

简单来说,就是为母亲肥胖如何影响后代健康找到了关键所在,让“妈妈胖宝宝健康也受损”的推断有了更科学的依据;也让妈妈们不再稀里糊涂的对肥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这“所以然”就可能是卵母细胞中的Stella蛋白在作怪。

课题组利用高脂饲养的雌性肥胖小鼠模型,进一步证实了母源肥胖导致了胚胎发育迟缓与阻滞;并通过组学比较,分析了正常和肥胖小鼠卵母细胞中蛋白表达差异,发现高脂饲养的小鼠卵子中Stella蛋白含量显著减少及表观修饰发生变化。

“Stella蛋白是我们的突破,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肥胖小鼠卵母细胞中的Stella蛋白减少了,后续胚胎发育出现迟缓现象。”课题组成员韩龙森和李玲介绍,为进一步证实Stella蛋白的关键作用,课题组成员还通过显微注射的方法,外源性补充卵母细胞中Stella蛋白。

“卵子中外源性补充Stella蛋白后,母源肥胖导致的胚胎发育缺陷得到了部分改善,再次证明了Stella蛋白是母源肥胖影响胚胎发育的关键分子之一。”

是不是孕期任何阶段肥胖或过多摄入高脂都会对宝宝的健康存在影响?

模式动物研究提示,母源肥胖都会对后代的健康产生影响。

一是怀孕前就已经肥胖的母亲,很容易导致早期妊娠失败以及宝宝出生的缺陷;

二是怀孕期间或在哺乳期脂肪摄入过多的话也会对胎儿产生不利的影响。

但课题组成员介绍说,母亲肥胖对生殖健康的影响是程度不一的,即使能分娩出一个健康的小孩,但在孩子成年后发生代谢性疾病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体重母亲的后代。

所以,如果家族中有肥胖病史,你要更加注意控制自己的体重;退一步讲,即使家人都是苗条型身材,你也不能大意,因为你的肥胖也许就是影响后代健康的开始。

多胖的母亲属于肥胖型?

对于母源肥胖的界定,课题组成员介绍说,和我们日常提到的BMI指数是一样的,即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国内一般成人的BMI≥28,即被界定为肥胖。

肥胖母亲可以通过体外注射Stella蛋白弥补后续影响吗?

课题组在小鼠实验中成功通过体外注射Stella蛋白的方法,改善了肥胖导致的卵母细胞中Stella蛋白减少带来的危害。但在人群中母亲肥胖对生殖健康的影响是否跟模式动物结果类似,还需要后续研究。Stella蛋白在人和小鼠中都存在,这给动物实验外推到人群研究提供了可能。尽管人卵子中外源性补充相关蛋白这个技术是行得通的,但要想运用于临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卵母细胞和子宫环境就好比种子和土壤,环境是影响胚胎发育的重要因素,但如果卵母细胞这颗种子本身就存在缺陷,再好的土壤也很难孕育出健康的后代。”

课题组对卵母细胞中Stella蛋白关键分子机制的重大发现,对于揭示母源营养影响早期胚胎及后代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基础理论;一定程度上为人类的辅助生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应用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