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病课程(肥胖症讲课ppt)
- 1、赋能肥胖症规范化诊疗实践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启动全国巡讲
- 2、北京友谊医院张忠涛教授:体重管理面临多重挑战,多学科协作助力肥胖防治
- 3、信息肥胖症自救:如何用“二八法则”给你的认知做减脂手术?
赋能肥胖症规范化诊疗实践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启动全国巡讲
来源:环球网
国家卫健委办公厅于2024年10月17日正式印发了《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由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发起,基于联盟专家,组织124位多学科专家组成指南编写委员会,历时十个月,基于最新临床证据和肥胖症诊治相关的多学科专家共识,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共同制订而成,是我国肥胖症领域最具权威性的临床指南。
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指南》的发布迎合卫健委等16部门开展“体重管理年”的号召,是凝聚全社会力量应对肥胖挑战的重要行动之一。
11月28日,《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发布会暨全国巡讲启动会在京成功举办。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发布现场(主办方供图)
“指南的制定只是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落实指南精神,把指南循证医学证据转化到临床实践,真正为肥胖症的诊疗提供支持。” 指南编写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在会上强调。
指南编写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宇清教授认为,指南充分考虑肥胖症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成因,通过体重管理的小切口,助力慢性病防控的大工程。
权威指南赋能肥胖症规范化诊疗实践
当前,我国肥胖症诊疗领域面临多重挑战。在临床诊疗层面,统一标准的缺失和治疗方案的随意性强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同时,各级肥胖症诊疗服务体系之间的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也日益凸显。需充分发挥《指南》的引领作用,规范诊疗路径和模式,进一步提升临床诊疗能力和水平。
为推动《指南》的全面落地,中国肥胖联盟启动《指南》全国巡讲计划。指南编写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教授介绍,巡讲工作计划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通过搭建学习 平台,为医护人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还将开展指南专场结构化培训,通过标准教材,以及举办肥胖症知识竞赛、评选优秀案例等多元形式,形成矩阵式推广培训体系,让指南成为每一位临床医生手中的“利器”。
落实《指南》提出的多学科规范化诊疗路径,中国肥胖联盟还将以医疗机构为核心,探索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的建设。指南编写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教授指出: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是《指南》落地的重要载体,而建设关键在“标准”二字。他认为,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标准的制定与完善,并以此指导临床诊疗工作的高质量、同质化开展。
指南编写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姜长涛教授表示:“标准化的体重管理中心还将成为临床科研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体系化、同质化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推动科研工作和医工转化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有力武器,推动肥胖症诊疗的长远发展。”
事实上,中国肥胖联盟在体重管理中心建设标准制定方面已经开展了多项工作,张忠涛教授介绍,通过全国范围内体重管理中心的走访调研和专家研讨工作,中国肥胖联盟专家组对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建设规范已经达成初步共识,并将搭载中国医院协会的平台推动体重管理中心建设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
多维发力构建中国肥胖防治体系
为了推动中国肥胖防治水平的不断提升,构建肥胖防治体系。中国肥胖联盟致力于开展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推动肥胖症诊疗能力的提升,通过科学减重·蓝蜻蜓行动,促进全人群的体重健康。
“《指南》的发布只是开始,中国肥胖联盟将组织多学科专家,以《指南》为纲领,开展肥胖症及相关疾病诊疗共识的制定工作。” 张忠涛教授还宣布了第四届中国肥胖大会将于2025年8月15日-17日举办的消息,鼓励专业领域积极交流学术成果,引发各界期待。
与此同时,中国肥胖联盟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11月28日-29日与世界肥胖联盟联合举办的SCOPE School肥胖医学培训学校在中国成功落地,首批300位临床医护人员接受了为期两天的肥胖症结构化培训。张鹏教授认为,学员的踊跃报名和积极反馈充分反映了中国临床医生对国际前沿课程的学习热情与青睐。未来,中国肥胖联盟将携手更多顶尖国际组织,引入前沿课程与项目,推动先进的肥胖症诊疗理念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赋能中国肥胖症诊疗人才的培养和能力提升。
指南编写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房中则教授认为,体重的管理是全生命周期、全人群都应关注的健康问题,形成体重管理和肥胖症患者关爱的社会氛围至关重要。
据悉,将于12月1日举办的第十一届广州塔国际登高赛上,中国肥胖联盟将联合社会各界共同主办“健康向上”嘉年华活动,发起健康体重管理周活动,倡导“体重向下,健康向上”的理念,让科学减重·蓝蜻蜓飞到更多人身边。
张忠涛教授表示,《指南》的发布将为肥胖症防治事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人人拥有健康体重,共同享受健康生活”的美好愿景终将实现。
北京友谊医院张忠涛教授:体重管理面临多重挑战,多学科协作助力肥胖防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武瑛港 北京报道
“我国成年人群中,超重和肥胖比例超过50%,对我国劳动力和社会经济造成非常大影响,尤其是对人民健康,肥胖已被公认为一种独立疾病,而且会带来很多并发症和相关疾病。”
8月16日,在由中国肥胖联盟、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医师协会减重与代谢专科医师分会主办,中国高血压联盟、大中华减重与代谢外科临床数据联盟、广东二十一世纪教育基金会等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肥胖大会”上,中国肥胖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采访时表示。
中国肥胖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
张忠涛指出,其实10年以前,我国肥胖症患者比例仅为个位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肥胖症患者人群不断扩大,所以“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计划的提出恰逢其时,倡导体重管理,意义重大。
据了解,6月26日,国家卫健委等16部门联合制定并发布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提出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体重管理面临挑战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超过50%,且肥胖率呈上升趋势。
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不仅导致较高的过早死亡风险,还与2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骨关节炎和胆结石、甚至肿瘤等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相关。
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未来中国城乡居民超重肥胖率及其所造成的经济负担将呈上升趋势,肥胖防控已刻不容缓。
在张忠涛看来,我国体重管理面临的挑战之一,是针对肥胖症的诊疗尚未成为独立学科,“现在是哪个科室遇到肥胖症患者,就哪个科室来治疗。但是要打破现有学科划分、组建单独的‘肥胖’学科,可能并非每个医院都能做到,且阻力很大,在门诊建立多学科协作的体重管理中心,是比较现实、具有可行性,且可以马上着手推进的方案。”
“特别是一些大型医院,建立体重管理中心后,可以通过其辐射的医联体医院,联动二级或者更基层的医院一起行动,在基层筛查肥胖症患者,再进一步到合适的医院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把这些患者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这具有重要意义。”张忠涛表示。
在缺少独立学科背后,人才数量和教育培训问题同样值得关注。
张忠涛指出,以我国减重代谢外科为例,专业从业人员数量非常有限,人才的数量就更少。国内大多数内分泌科医生以治疗2型糖尿病为主,心血管医生以治疗心脏病为主,真正专业从事肥胖症诊治的医生数量非常少,这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中国,不论是医学校园教育还是毕业后的医学教育,肥胖症相关课程很少,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一阶段、二阶段,减重仍然不属于单独亚专科,所以能真正深刻认识到超重和肥胖是疾病而且可以带来很多并发症的医生,数量并不多。也就是减重代谢外科、内分泌科、心血管科、营养科对肥胖症可能会有较深入的理解,其他科室医生甚至不太认为肥胖属于疾病,更谈不上系统规范的培训。”张忠涛表示。
其实人才培养也是上述《实施方案》所强调的内容——要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规范体重管理服务模式,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控机构等专业人员体重管理和科普能力,完善医护人员健康教育考核机制。并推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体重管理工作,提升医护人员体重管理技能和肥胖症治疗服务水平。同时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防治中心,整合相关专业资源,提供肥胖症诊疗服务。
张忠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国家的体重管理三年行动计划非常重要,其中也提出了要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国家给出了这么好的政策,如此重视体重管理,我们希望借此东风,把肥胖证的诊断治疗推进成为一个专业,作为独立的学科来发展、建设和规范,让医学生在培养阶段就能得到系统的教育,以及医学毕业后,让住院医师也能接受专业培训。”
多学科协作,促进肥胖防治
解决中国肥胖防治所面临的难题,也正是中国肥胖大会举办的意义。
例如针对上述人才教育和培训的问题,2024年3月在世界肥胖日前夕,在由中国肥胖大会的核心专家,发起建立了“中国肥胖联盟”。
据介绍,中国肥胖联盟将逐步搭建肥胖监测和诊疗数据平台,跟踪肥胖患病趋势和相关临床结局;开展结构化培训,提高肥胖诊疗专业技能;建立多学科协作的肥胖精准诊疗范式,提升肥胖疾病医疗质量;以及促进医工、医药合作,推动创新减重医疗产品研发转化等。
“中国肥胖联盟得到了世界肥胖联盟认可,已成为其官方成员之一,我们正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推进相关培训课程。”据张忠涛介绍,在近十余年,肥胖和超重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但欧美国家很早就开始关注肥胖,经验更丰富,而且这些国家特别强调医学教育、培训和课程考核,当然也包括质量控制等。所以与发达国家的相关组织合作,会帮助国内少走弯路,但借鉴经验的同时,还要结合国内具体情况和政策制度。
除了中国肥胖联盟,连续举办三届的中国肥胖大会,每次都以不同的主题和重点,来助力中国肥胖防治。
据了解,中国肥胖大会于2021年正式启航。第一届中国肥胖大会以“聚焦肥胖,协作启航”为主题,向公众表达传递“肥胖是一种疾病”的理念;第二届大会以“同心致远,求实向前”为主题,表达传递“肥胖需科学面对”的理念。
本届大会以“凝心聚力,协同创新”为主题,表达传递“肥胖需多学科共同应对”的理念,并将在本次大会上启动多项与国际学术组织的深度合作项目,同时继续助力中国肥胖大会“蓝蜻蜓”公益行动,以及将会有更多的科学视角、更佳的学术理念和更新的指南规范。
张忠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学科协作是本次肥胖大会的主旨,大会的核心专家都是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能够联合起来共同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促进中国肥胖问题的预防诊治,这本身就是大会的亮点,也是举办的初衷。“除了医疗层面的多学科协作,肥胖的防治还需要监管端、媒体端和产业端等全社会层面的支持,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做好超重和肥胖的预防管理。”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大会还带来了肥胖防治的“新工具”。
据张忠涛介绍,当前正在推进临床数据库的建设,其中减重代谢外科病例数据库已经覆盖超过25个省市自治区的36000例肥胖手术患者数据。在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肥胖大会和各个学科之间的密切合作,目前已同时开展数个多学科临床研究。
例如两种术式比较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药物治疗和手术比较的研究以及手术治疗内科治疗无效病症的研究,这些对中国患者非常重要,因为虽然可以借鉴欧美的经验,但是地区间人群存在差异,适合欧美肥胖症患者的治疗方法,是否同样适用于国内患者,这需要用科学研究、用中国人自己的数据来证明。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新工具和新理念的出现,一定是在临床治疗的基础上,以患者健康为中心。
张忠涛表示,近年来,除了传统的饮食控制和运动干预,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和医疗技术都不断出现,未来一两年内,可能还会有大量药物出现,内镜治疗、胃内球囊治疗等医疗手段也会越来越普及,减重效果也越来越好,而且手术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可能会成为未来临床治疗的新理念和新方向。
“但是这些都应该严格按照适应证,规范合理用药和治疗,同时要注意治疗引起的相关不良反应,密切关注长期治疗对全身各脏器的影响,还要关注停止治疗后的体重反弹等问题。”张忠涛强调。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信息肥胖症自救:如何用“二八法则”给你的认知做减脂手术?
——为什么80%的信息摄入正在拖垮你的人生,而你却浑然不觉?
引言:我们正在经历一场“认知代谢危机”
你的一天可能是这样的:
- 早晨睁眼先刷30分钟热搜,看5篇“深度分析”,结果连标题都没记住;
- 通勤路上听3个播客、读7篇公众号,下车时大脑一片混沌;
- 深夜焦虑地收藏20篇“必读干货”,最终在收藏夹吃灰。
斯坦福大学神经学家发现:过量低质信息会引发“认知胰岛素抵抗”——大脑接收知识的能力持续下降,却对信息刺激越来越饥渴。
而破局之道,藏在1906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的发现里:“二八法则”。
一、信息领域的“二八法则”真相
- 职场人日均处理信息量高达34GB(国际数据公司IDC统计),但仅12%的内容与核心目标直接相关(麦肯锡研究)。
- 知识付费用户中,83%购买课程从未学完,但持续购买行为使多巴胺分泌量提升47%(《神经经济学》期刊)。
大脑每日处理信息的上限约为3.5万字(剑桥实验结论),而普通人仅社交媒体的文字阅读量就达5.7万字。超载部分会转化为三种毒素:
- 决策瘫痪:选项过多导致行动力归零
- 记忆碎片化:知识无法形成体系
- 注意力熵增:切换成本消耗60%心智资源
“二八法则”的本质,是重建认知代谢的“热量缺口”。
二、实施四步法:从信息饕餮到认知极简主义
- 制作信息尸检报告:
连续三天记录所有信息触点,标记: - 触发场景(如睡前、通勤)
- 情绪状态(焦虑/无聊/好奇)
- 实际效用(1小时后是否记得)
- 计算信息ROI(投资回报率):
(创造的价值×持久度)÷(时间 注意力) - 案例:某程序员发现阅读技术论坛ROI仅为0.3,而精读官方文档ROI达4.7
- 三维度筛选法:
- 专业性:是否来自该领域Top5%的创作者或机构
- 时间穿透力:三年后是否仍有价值(淘汰99%的“行业趋势分析”)
- 行动转化率:能否直接指导决策(如医疗指南vs养生鸡汤)
- 动态白名单工具:
- 用Readwise自动抓取高亮率>30%的电子书章节
- 在Obsidian中建立“核心知识星系”,外围信息定期清理
- 设置认知收费站:
- 将短视频App移到手机第4屏,每次打开需输入6位密码
- 电脑访问娱乐网站需完成5道专业测试题
- 创造物理屏障:
- 购买仅能安装8个App的戒网手机(如Light Phone)
- 工作区使用电子墨水屏,物理隔绝信息流轰炸
- 深度处理协议:
- 每接收1小时信息,强制输出20分钟笔记或行动清单
- 用费曼技巧重构信息:向非专业人士解释核心观点
- 构建反哺循环:
- 将知识产出转化为课程/咨询,用市场反馈验证信息价值
- 成立“二八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审计信息摄入清单
三、职场场景实战案例
- 原状态:日均阅读17份报告,提案通过率23%
- 实施二八法则后:
- 只订阅3个顶级行业数据库(Gartner/麦肯锡/贝恩)
- 建立“关键变量监测表”,过滤非核心数据
- 结果:阅读量下降76%,提案通过率提升至58%
- 原状态:每天刷5小时热点,爆款率1/50
- 实施二八法则后:
- 锁定3个核心用户画像,建立100个痛点关键词库
- 用BuzzSumo追踪长周期高分享内容
- 结果:创作时间缩短至2小时/天,爆款率提升至1/8
四、黑暗森林警告:二八法则的致命陷阱
- 2018年Facebook隐私门事件,源于高管层只关注20%“核心数据”而忽视边缘风险
- 破解:保留5%的“侦察兵时间”,主动接触对立观点
- 诺基亚衰败时,其工程师仍掌握全球最多的20%核心专利
- 破解:每季度对“黄金信息圈”进行达尔文式淘汰
- 某基金经理用AI执行二八法则,三年后丧失对市场情绪的感知力
- 破解:在信息筛选中保留“诗歌维度”——那些无法量化但滋养灵魂的内容
五、终极思考:信息极简主义的悖论
麻省理工学院实验显示:实施严格二八法则的群体,3年后创造力评分反而下降15%。
因为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在“无用信息”的化学反应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灵感源于小提琴练习,青霉素发现来自培养皿的意外污染。
解决方案:建立“认知弹性空间”
- 每天保留30分钟“量子阅读时间”:随机接触陌生领域内容
- 在知识管理系统中设置“暗物质文件夹”,存放无法分类但有趣的信息
- 每季度开展“信息荒野求生”:关闭所有筛选工具24小时
“二八法则”不是让你成为信息的苦行僧,而是训练一种稀缺能力:在噪声的海洋中,精准捕捞那些能为生命赋能的营养。
当你用20%的优质信息重构认知基底层,那些曾被垃圾数据占据的脑区,将生长出连接星空与深渊的神经回路。
记住:信息极简主义的最高境界,不是匮乏,而是让每一比特数据都成为照亮未知领域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