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症肥胖(跟痛症会复发吗)
一步一痛?这几类人群需特别注意“跟痛症”
跟痛症,给许多人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走路时,足跟的隐隐作痛,不仅影响了我们的日常行动,还可能预示着身体更深层次的健康问题。那么,如何有效摆脱“跟痛症”,重拾轻盈步伐呢?本期节目,我们就来说说这方面的话题。
上线大医生:王发圣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骨科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本期话题:如何摆脱“跟痛症”
什么是跟痛症
跟痛症是一种以足跟部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是多种慢性疾患所致的足跟跖面疼痛的综合征。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统称,主要表现为跟骨结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慢性劳损所致的疼痛。
症状及好发人群
跟骨痛:起病缓慢,以跟底部疼痛为主。疼痛特点是起步时痛,行走片刻后减轻,但行走过久疼痛又加重。跟部滑囊炎在跟骨结节周围有压痛,跟骨骨刺的压痛点比较固定,在跟底结节的前端。
跟腱止点痛:跟腱附着处肿胀、压痛,走路多时可因鞋的摩擦而产生疼痛。
足心痛:跖筋膜炎以足心疼痛为主要表现,足趾背伸时疼痛明显,跳跃时足底有胀裂感。
跟下脂肪纤维垫炎:疼痛特点是足跟下疼痛,可有局部肿胀和表浅的压痛。
跟痛症多发生于40至60岁的中、老年肥胖人群,尤其是喜爱运动者及较肥胖的中年妇女。老年人足跟脂肪纤维垫常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变薄,因此在站立或行走时容易引发跟痛症。
发病原因
慢性劳损:长期、持续的牵拉足底跖腱膜,可在其跟骨结节附着处发生慢性劳损,导致无菌性炎症刺激引起疼痛。
骨质增生:跟骨结节处的骨刺形成,刺激周围组织也会引发疼痛。
跟垫损伤:跟垫是一种特殊且复杂的脂肪组织,其损伤后跟垫自身结构特性发生改变,从而发生力学改变,导致应力集中,最终可能引起跟痛。
神经卡压:后跟部神经走行复杂,神经卡压在跟痛症早期和顽固性跟痛症中起重要作用。
其他因素:如急性损伤、跟骨高压症、下肢力线异常、关节炎性疾病等也可能导致跟痛症。
如何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进行止痛,如布洛芬缓释胶囊、阿司匹林等。
冲击波治疗:通过高能电击波选择性破坏无髓鞘的感觉神经纤维,减轻局部疼痛。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跟痛症,且药物及冲击波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足内侧软组织松解术等。
保守治疗:包括休息、减少负重、更换合适的鞋子、热敷、理疗等。
如何预防
注意足踝部的防护:在运动过程中尽量穿厚的软底鞋,脚踝可通过捆绑护踝或绷带保护。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对于存在类风湿性跟骨炎、跟骨骨刺、跟骨结膜滑囊炎等的患者应及时治疗,避免发展为慢性跟痛症。
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奔跑:防止因足跟劳损导致跟痛症。平时也应选择柔软宽松舒适的鞋子,避免穿过紧的鞋子。
控制体重:肥胖者由于体重较大,足跟部承受的压力增加,容易患跟痛症,因此应控制体重。
来源: FM1036福建新闻广播
8步搞定跟痛症,早收藏早受益!
跟痛症是一类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中老年人,有数据表明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为25%,肥胖者及运动受好者多见。
深圳市人民医院疼痛科凌地洋博士经过总结近20年慢性疼痛诊疗经验,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被称为“8步除痛法”。
1.消炎镇痛。为什么要消炎镇痛?炎从何来?那我们就得了解一下什么是跟痛症了?跟痛症又称为跖腱膜炎,表现为足跟的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大多休息时无疼痛感,晨起落地或久坐起身时钻心地痛,走动一段时后疼痛又缓解,甚为痛苦。临床医师会给予内服消炎镇痛类药物或外贴消炎镇痛药膏消炎,从而达到解除疼痛之目的。
2.换鞋。人体力学传导通过脊柱、骨盆、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最后汇聚于跟骨,所以人体跟骨及附着于跟骨上的跖腱膜炎最易受到损伤。大家试想一下,100多斤的重量往下压,如果有一个缓冲装置,是不是更不容易受伤?建议肥胖者、运动爱好者、久站久行职业者或中老年人要选用软底鞋,如果是有跟痛症症状的人群,则建议选用气垫鞋,气垫鞋首先是软底,其次还有科学的缓冲设计,如蓝球运动员,常年反复多次跳跃,为什么不会得这个病?气垫鞋的作用体现于此。
3.减重及减少运动量。肥胖是导致跟痛症的常见原因,所以减重的作用对于减少跟痛症发病率,改善跟痛症症状及促进恢复作用毋庸置疑。正常健康成年人一天运动量8000-10000步是比较科学的,如果足跟部疼痛了,还能走吗?我们建议在家休息,在足跟部炎症完全消退的前提下,穿上气垫鞋从2000-3000步适应性恢复到平时的运动量,切勿操之过急,否则跟痛症时好时患,变成慢性病,更加难以治疗了。
4.泡脚。如果劳累一天,泡泡脚,不但可以解乏,还可以改善眠,所以很多人特别是老年人,在天气寒冷时还是很愿意泡脚的。殊不知,泡脚针对跟痛症,还可以起到通经活洛,改善气血,促进炎症消退的作用。深圳市人民医院疼痛科凌地洋博士常用的保健泡脚方,组方:红花、艾叶、透骨草各30克,将以上三药适量冷水煮开后多煮5分钟,待冷却至40度左右即可开始,10-15分钟左右或微微出汗为度,有高血压病的人群建议减少泡脚时间。
5.拉伸。通过拉抻小腿后腓肠肌,进而缓解跟骨及附着于跟骨上腱膜的应力及张力,从而有助于跟痛症恢复。具体方法:平躺于床,处放松状态,双足尖往头端勾住不动10秒,使小腿后腓肠肌处于被拉伸状态,睡觉前起床前各做20-30个。
6.高尔夫球按摩法。高尔夫球放置于足弓部,来回滚动,放松紧张的足底腱膜,关键部位都松开后,可用高尔夫球按摩足弓,千万不要去按会痛的足跟,否则可能加重足跟部疼痛症状。按摩方式要慢慢地,有压迫的感觉直接按足弓腱膜。 但如果是足弓本身疼痛,就不能用高尔夫球按摩的舒缓方式,只能做伸展运动。
7.体外冲击波治疗。体外冲击波是一种通过物理学机制介质(空气或气体)传导的机械性脉冲压强波,气动产生的脉冲声波转换成精确的弹道式冲击波,通过治疗探头的定位和移动,通过改善治疗区域的新陈代谢和减轻患处的炎性反应,冲击波治疗同时促进组织的康复,可以对跟痛症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正常情况下5天一次,3-5次为一个疗程,具体疗程应参照疗效进行。
8.三氧注射/小针刀治疗。顽固的跟痛症或重症跟痛症,采用三氧注射/小针刀治疗,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法。三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是近年来疼痛科常用的方法,临床上已用该方法替代局部激素封闭治疗,具有绿色安全特点,通过注射一定浓度三氧于跟骨跟腱附着处,可消除该处的炎症反应,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小针刀疗法是一种针对软组织损伤常用的方法,目的是通过松解跟骨跟腱附着处相关结构,达到解除局部高张力、高压力及高应力,消除水肿及炎症反应,从而发作独持的治疗作用,是属于一种类似针灸的超级微创方法,随治随走,不影响行走功能,具有起效快,安全高效的特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三宅男迷上跑步 过量运动反得“跟痛症”
新的学期终于开始了,为了尽快振奋起闲散了一暑假的精神,不少学生开始了运动健身,准备以新面貌亮相在同学面前,但在运动健身的时候也要注意把握好度,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
家住莲坂附近的小汪是名不折不扣的大三宅男,在暑假里,晚上玩游戏看电影、白天睡觉的节奏让他有点疲惫。一个星期前,眼看新入学的学弟学妹们个个意气风发,自己却萎靡不振,小汪决定下午出门跑跑步来改变下状态。几天下来,还真让他觉得不管是身体还是精神都振奋了起来。
几天前因为连续的阴雨,小汪没能按时运动,好不容易等到一天好天气,为了把前几天的运动量补上,他一口气跑了近10公里,“跑到最后,觉得自己脚后跟特别疼”。他明显觉得自己有些力不从心,但还是勉强坚持了下来。
然后,让小汪没想到的是,这脚后跟的疼痛直到第二天也没有好转,反而愈演愈烈,痛的他只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口服一些药物,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无奈之下,小汪赶紧去看了医生,在给足后跟部位做了X线检查之后,医生告诉他,这种疼痛的原因是“跟痛症”的典型症状,常见于一些肥胖、足部运动量较大以及爱穿高跟鞋的人群。导致小汪足跟痛的原因正是过量的足部运动,引起脚后跟软组织的退化和劳损。
对于“跟痛症”的预防,厦门市第二医院疼痛科翁泽林博士建议,爱运动的人士要穿较柔软的有缓冲力的鞋,运动要适量,运动前要活动热身运动,并注意足部保暖。对于已有症状的患者,则要注意足部的休息,减少活动,每日温水泡脚,可穿矫形鞋,或通过理疗、口服药物、局部注射治疗及上述方法相互结合的方式来减轻疼痛。(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