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杀伤力(肥胖伤害)
发胖、代谢紊乱甚至早亡?卵巢早衰“威力”真的这么大?
图/IC photo
近日,一条“卵巢功能衰退会增加早亡风险”的微博上了热搜。一个小器官功能衰退真有这么大的威力吗?有研究表明,卵巢功能早衰会致女性皮肤变薄、容易长皱纹,还会带来代谢紊乱、容易发胖等身体变化。妇科专家提示,月经失调超过4个月以上,要警惕卵巢功能早衰,及时到医院排查。
“卵巢早衰是指女性的卵巢在40岁之前失去正常功能,主要表现为继发性闭经、不孕等症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李丹解释,女性生殖系统器官需要通过雌激素供给来维持正常状态,当卵巢受伤时,原本卵巢分泌的雌激素缺失,各种问题会接踵而至。当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的雌激素缺乏时,胶原蛋白合成减少,皮肤变薄,容易生成皱纹;子宫、阴道等生殖器官逐渐萎缩,患者会出现闭经及围绝经期症状,如失眠、多汗、烦躁易怒等;绝经过早,人体代谢发生紊乱,容易出现肥胖、骨质疏松等问题,甚至会增加早亡风险。
李丹指出,遗传、自身免疫性疾病、医疗性损伤(放疗,化疗或手术)、特发性(如突发的巨大的打击、压力)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卵巢早衰。育龄女性如果发生卵巢早衰,会导致不孕。对年轻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医生会使用激素进行治疗,恢复其月经周期,并建议尽快妊娠,必要时患者可通过试管婴儿等手段满足自身的生育需求;对于没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医生会通过激素治疗使患者恢复一段时间的月经,以延缓患者的生殖器官衰老,同时还要补充相应的钙剂、维生素D等,防止骨质疏松。“由于性激素代谢主要是通过肝脏进行的,因此在使用性激素药物治疗之前,医生需要排除患者是否存在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等与性激素有关的恶性肿瘤,肝肾功能是否正常,是否有可疑血栓家族史等,避免患者发生脑梗等意外危险。”李丹补充道。
李丹认为,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定期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一旦发现疾病要及时治疗;避免熬夜、暴饮暴食,坚持适合、适量运动,消除紧张和焦虑;使用促排卵药物,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切勿随意使用;一旦发现失去正常月经表现,及时前往医院,排除器质性疾病。
如何判断月经是否正常?李丹指出,正常月经表现特点为规律性和周期性,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多在28-30天,提前或延后7日左右属正常范围,经期一般为2-8天,平均4-6天。育龄期女性经期出现改变,首先要排查是否有妊娠;排除妊娠后,无论经血性质改变还是出现经期延长或缩短,都应到妇科门诊进行相关检查。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柳宝庆
“每逢佳节胖三斤”株洲市中心医院告诉您肥胖的危害
红网时刻2月21日讯(通讯员 陈丽)“每逢佳节胖三斤”,春节期间,相信大家都少不了“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春节过后,是不是发现自己身上的肉肉似乎又多了起来,体型整一个变成“月半”。
千万不要小瞧了这多出来的“肥肉”,它的威力可是不容小觑的哦。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超重或肥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主要健康负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目前已有超过20亿成年人超重或肥胖,《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超过一半成人超重/肥胖,青少年和儿童的超重/肥胖率也是逐年升高,中国人已经妥妥成为世界第一“胖”。
所谓“一胖生百病”,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超重和肥胖不仅增加死亡率风险,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几乎影响到全身每一个器官系统。
1.代谢并发症: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代谢综合征等
2.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卒中、静脉血栓形成
3.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低氧血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肥胖通气不足综合征(OHS)
4.肿瘤:食管癌、肠癌、结肠癌、直肠癌、肝癌、胆囊癌、胰腺癌、肾癌、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
女性: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卵巢癌、绝经后乳腺癌
男性:前列腺癌
5.骨关节炎(膝关节等负重关节)
6.消化系统:胆囊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或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胃食管返流病、疝
7.尿失禁
8.生殖系统疾病:月经失调、不育症、女性多毛症、多囊卵巢综合征、流产、妊娠糖尿病、子痫和先兆子痫、巨大胎儿、新生儿窘迫综合征、畸胎、难产
9.其他疾病:特发性颅内压增高、蛋白尿、皮肤感染、淋巴水肿、麻醉并发症、牙周病
10.精神、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能力降低:自卑、焦虑和抑郁、污名化、就业、入学等收到歧视
超重/肥胖带来这么多的问题,您还在犹豫么?多项调查研究显示,即使小幅度减重也能改善这些共存疾病。为了自己的身体,赶紧行动起来吧。
新冠疫情伤害到底多严重?美国官方刚公布一个数据
作者:耿直哥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美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和2021年这两个新冠疫情年里呈现出滑坡式的下降。该报还称,这也是近100年来美国人均预期寿命跌幅最大的2年,反映出新冠疫情给美国带来的伤害到底有多严重。
从《纽约时报》的报道来看,这组数据是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统计发布的。该中心发现2021年美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跌到了76岁,比2019岁时的79岁足足缩短了3年,是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人均预期寿命的最大跌幅。
而美国的原住民群体遭到的冲击则更为严重,因为他们更容易面临除了疾病之外的其他社会经济问题的困扰,比如贫困、歧视、难以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等等,这让他们本身更容易出现糖尿病和肥胖症等基础病,进而在感染后病情更容易恶化。他们的人均预期寿命仅在2020年一年就较2019年下降了4岁,疫情这两年则总共下跌了6.5年。目前,美国的原住民以及阿拉斯加原住民的人均预期寿命降为65岁,这是1944年美国全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水平。
不过,比起在2020年疫情中人均预期寿命下降明显的美国黑人群体,白人群体的这一数据在2021年的跌幅反而比黑人要明显,同时白人也是除了原住民群体外在2021年平均预期寿命减少第二显著的群体。美国白人2021年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6.4岁,较2020年的77.4岁下降了1年,但比2020年的1.4年的下降幅度要好些。黑人和墨西哥裔群体虽然今年的平均预期寿命的下跌幅度排在美国各族裔的第三位和第四位,分别为0.7年和0.2年,但在2020年时这两个群体遭到的冲击都更大。其中墨西哥裔的平均预期寿命从2019年的81.9岁跌到了2020岁的77.9岁,减少了4年。黑人群体在2020年的平均预期寿命则下降了3年多,为71.5岁。
另外,亚裔群体仍然是美国所有族裔中平均预期寿命最高的,其2021年的数据为83.5岁,2020年时该群体的这一数据则是83.6岁。
另外,《纽约时报》称,虽然疫情是导致美国人均预期寿命下降的最主要因素,但意外事故死亡、嗑药过量死亡、心脏病、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同样也在压低美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有专家还表示,美国人仍然面临着一些美国特色的健康问题,比如医疗系统的碎片化和功利化、不良饮食习惯和缺少体育锻炼,以及吸烟、贫困、污染、枪支泛滥以及种族主义等等。这些令美国人承担着更重的疾病压力,并拖累了美国在发达国家中的人均预期寿命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