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化肥胖率(肥胖率是什么)
《2020年世界卫生统计》:17%的国人因慢病过早死亡,调整生活方式可预防大部分慢病
《2020年世界卫生统计》:
17%的国人因慢病过早死亡
保健时报记者 董超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了《2020年世界卫生统计》,概述了全球预期寿命和死亡原因的趋势,以及实现健康目标方面的进展,尤其是慢病和传染病控制等重要的公共卫生目标实现情况。
预期寿命增长但慢性病导致的死亡改善速度慢
在2000~2016年期间,全球预期寿命增长了8%以上,健康预期寿命也从平均59岁增长到63岁。换言之,人们不仅寿命更长,而且活得更健康了。在中国,2016年整体预期寿命为76.4岁(男性75岁,女性77.9岁),健康预期寿命为68.7岁(男性68岁,女性69.3岁),在200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72岁和65岁。
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均得到了显著改善。大多数孕产妇死亡是可以预防的,特定疾病疫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儿童死亡风险。令人揪心的是,相比上述传染病,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导致的死亡改善速度更慢。
尽管慢病引起的死亡率有所改善,但由于患病率增加,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总人数正在增加,这种趋势遍及全球所有人群。
中国因四大慢病而过早死亡的比例为17%
2016年,全世界71%的死亡可归因于非传染性疾病,1500万例过早死亡中大多数(85%)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在全球,有18%的人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任一种而过早死亡。
反观背后的危险因素,近20年来全球成人肥胖率增加了50%,儿童青少年肥胖率翻倍,女性和男性成人中分别有31.7%和23.4%身体活动不足,高血压、不健康饮食、饮酒等也都是可预防却未得到足够重视的方面。
在中国,因四大慢病而过早死亡的比例为17%。从部分危险因素来看,预防任重道远:2018年中国15岁以上人群人均饮酒量为7升纯酒精;2018年中国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4.7%;2015年,中国成人高血压(收缩压>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的年龄标化发病率19.2%;2016年,5~19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11.7%,成人年龄标化肥胖率为6.2%。
调整生活方式可预防大部分慢性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常见、可变更的危险因素是导致主要慢性病的原因。在世界所有地区、所有年龄组、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这些危险因素都是导致绝大多数慢性病死亡的原因。它们包括:不健康饮食,不锻炼身体,使用烟草。每年至少490万人死于吸烟,260万人死于超重或肥胖,440万人死于高胆固醇,710万人死于高血压。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表示,预防慢性病膳食摄入是最主要的原因,民众不能科学合理地把握饮食结构。改革开放40多年的时间里,肉类摄入过多,谷类食物摄入快速下降,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也在下降。中国人不习惯吃水果,但是大量科学研究证明,经常吃水果的人,心脑血管疾病甚至肿瘤发病明显降低,但是现在我们人均吃不到一两。
此外,很大一部分人热能摄入过剩,造成了肥胖。体能消耗太少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中年人是体育锻炼最少的人群,也是患病风险最高的人群。另外,中国是吸烟大国,中国有3亿吸烟者,7亿多被动吸烟者。
世界卫生组织总结全球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的因素中,生活方式和行为占60%,遗传为15%。调整生活方式可以预防大部分重大慢性疾病。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中国60%的肿瘤是可以预防的。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董超 李娜
值班主任 || 范宏博
转载及投稿 || 010-62969002转8486
邮箱:ln8103@cnki.net
最新发布|国人预期寿命76.4岁,你达到了吗?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2020年世界卫生统计》,强调了最近在卫生领域以及全球发展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源自WHO)
数据显示,2000-2016年,全球预期寿命增长了8%以上,健康预期寿命也从平均59岁增长到63岁。其中进展最大的是低收入国家,预期寿命提高了21%,即11岁;高收入国家的预期寿命仅提高了4%,即3岁。
自2000年以来,特定死因所有年龄人群死亡率的全球年度下降速度
在中国,2016年整体预期寿命为76.4岁(男性75岁,女性77.9岁),健康预期寿命为68.7岁(男性68岁,女性69.3岁);在200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72岁和65岁。
文章指出,推动低收入国家取得进展的一个因素是扩大了对艾滋病、疟疾和结核病以及一些被忽视的热带病的预防和治疗服务的获取机会。另一个因素是改善了妇幼卫生保健,致使2000-2018年儿童死亡率降低了一半。
但在许多领域,进展一直停滞不前。近年来,免疫覆盖率几乎没有提高,令人担心疟疾防治方面进展可能会逆转。而且卫生系统内外在预防和治疗癌症、糖尿病、心肺疾病和卒中等非传染性疾病方面服务全面不足。2016年,全世界71%的死亡可归因于非传染性疾病,1500万例过早死亡中大多数(85%)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在中国,因四大慢性病而过早死亡的比例为17%。中国的一些慢性病危险因素控制仍不理想:2018年中国15岁以上人群人均饮酒量为7升纯酒精;2018年中国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4.7%;2015年中国成人高血压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为19.2%;2016年5~19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11.7%,成人年龄标化肥胖率为6.2%。
此外,空气污染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环境因素。2016年,全球空气污染导致约700万人死亡,中国可归因于空气污染(包括室内和大气)的年龄标化死亡率为112.7/10万人。
报告还反映了获得优质卫生服务方面的不平等。2017年,只有1/3~1/2世界人口能够获得基本卫生服务。40%多的国家每万人口中只有不到10名医生。55%以上的国家每万人口拥有不到40名护理和助产人员。根据2009-2018年数据,中国每1万人医生和护士/助产士数量分别为19.8和26.6人。
医疗费用是许多人面临的另一项重大挑战。根据目前趋势,WHO估计,2020年全球近10亿人(13%)需要把至少10%的家庭预算用于医疗卫生保健,在中国这一比例为19.7%。
#医师报超能团##超能健康团#
市疾控中心入户调查 每100个人中就有26个人超重
温州网讯 你是胖子还是瘦子?今天,告诉大家一个测量方法:用体重的公斤数,除以身高(单位:米)的平方,得出的数字即体重指数,代表你是否超重。你还可以测自己的腰围有没有超标,如果男人腰围≥85厘米,女人≥80厘米,那就千万注意啦。
2013年,为了推进我市省级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创建,市疾控中心在温州11个县(市、区)开展慢性病社区诊断-慢性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调查,共调查18岁以上户籍居民42747人,对于超重、肥胖的有效调查为41242人。采用的超重、肥胖指标就是上述的方法。调查显示,调查人群的标化超重率为25.89%,标化肥胖率为5.89%,中心性肥胖率为42.53%。这表明:按照四舍五入来算,每100人中就有26个人超重,有6个人是大胖子,还有43个人大腹便便……
有一种男人叫“中年男人”
多吃多坐不锻炼发福了
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邵永强首先介绍,体重指数小于18.5为消瘦;在18.5(含)至23.9之间为正常;在24(含)至28之间为超重;如果大于或等于28,那就属肥胖。
从数据中看到,中年男性明显“中枪”,男性组中40至49岁、50至59岁两组男性超重率并列第一,均为35.4%,意味着100个中年男人中就有35个体重超标了。女性超重率最高的是60至69岁,为34.9%。合计超重率为29.6%。但是,因每年龄组样本数不同,市疾控中心按照温州各年龄段人口比例,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简称标化),标化后合计超重率为25,89%。
为何中年男人们超重的最多?“由此看来,中年男人的饮食、生活习惯都不太好。”附二医内分泌科副主任吴朝明说。他谈到,虽说人到中年代谢水平会下降,但总不至于会有这么大的影响。所以关键还是多吃多坐不锻炼引起。因此不少男性大学一毕业就发胖了。
今年52岁的胡先生,则是10年前胖起来的。胡先生身高164厘米,十年前体重才55公斤,如今蹭到80公斤。10年前,他刚好戒烟,每天觉得嘴里很淡,就恋上了吃零食。女儿每次新买的打算囤个几天的零食,他一晚上能全部扫光。这些零食热量都很高,有巧克力、薯片、饼干等。胡先生说,当时自己每天就靠在沙发上吃,不知不觉把身材吃走形了。胡先生甚至说:“记得最近的一次锻炼还是一年前的事情。”
吴朝明说,中年男人们除了不锻炼、食量大。长期喝酒应酬也会发胖,比如啤酒中热量含量就很高,“啤酒肚”就是这么来的。此外,有些中年男人们生活稳定,压力较小,于是也“心宽体胖”。
100个花甲阿婆近半超重
绝经后的超重易引发乳腺癌
除了超重,疾控中心还调查了肥胖率。也就是体重指数大于等于28的人群比例。
调查显示,标化后肥胖率为5.89%,男性为6.09%,女性为5.69%。肥胖率最高的一组出现在女性里。60至69岁的女性中,肥胖率达9.7%。不仅如此,超重率数据也显示,60至69岁女性的超重率也是女性中最高的,达34.9%。两者一合计,意味着,每100个60余岁的老年女性中,就有10个人肥胖,35个人偏胖(超重)——体重超标的接近5成。
吴朝明说,女性晚年发福的原因和中年男性不一样,她们可能因新陈代谢水平下降引起。因为60以上的女性已绝经了,卵巢功能衰退。进而雌激素水平下降。雌激素的下降又会影响到新陈代谢的功能。最终导致老年女性体内的能量摄入难以消耗。最终导致发胖。
绝经后的体重超重危害性较大,甚至容易引发乳腺癌的发病率。而改善的方法也唯有多锻炼。吴朝明说,适当有氧锻炼能加强体内新陈代谢的能力。建议老年女性每日锻炼半小时,用饭后快走的方式即可。他曾有个女患者就每日坚持半小时,三个月时间减肥5公斤。
10人里4人有“大肚子”
成人每周要锻炼150分钟
中心性肥胖,也称腹型肥胖,就是腹、腰部肥胖的“大腹便便”型。男人腰围≥85厘米,女人≥80厘米就属超标。邵永强说,不少人体重指数属正常范围,但却有中心性肥胖,简单点说,就是全身不胖,就胖个肚子。经调查,标化中心型肥胖率为42.53%,男性为42.10%,女性为42.97%。50岁之前的男性,中心性肥胖率高于女性。而50岁以后的女性,中心性肥胖率高于男性。
邵永强介绍,中心性肥胖率和体重指数的超重、肥胖率相比,前者偏高。这说明着“大腹便便”是更为普遍的现象,值得特别注意。因为,中心性肥胖的危害性更大。
市民李先生,就因腹型肥胖引起糖尿病。朱先生今年50岁,身高175厘米,体重达90公斤。四肢都很瘦,就是挺个大“啤酒肚”。他从十年前就开始逐渐变胖。李先生回忆,自己饭量特别大,家里剩饭剩菜都是他来解决,也常去应酬。虽然肚子肥胖,但觉得相对自己身高而言体重还不算太重,也没有特别注意。没想到去年被查出了糖尿病。
吴朝明说,腰、腹部的肥胖会导致人体的胰岛抵抗(也就是胰岛素不敏感),进而会引发糖尿病。此外,腹型肥胖的形成,和饮食生活习惯关联性很大,比如,爱吃高脂肪、高盐食物的人,这些多余的食物在代谢循环后,以能量形式储存脂肪里,甚至沉积到器官中。因此,腹型肥胖的人,很容易患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危害更严重。
他还谈到,腹型肥胖也是我国特色。就我国人种而言,很容易出现体重不超标,但偏偏腹部肥胖的现象。
“肥胖的危害性很大。”邵永强说,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骨关节炎等疾病,肥胖、超重都是诱因。市民需注意控制。他为此支招:“成人每周要锻炼150分钟,比如每日半小时,锻炼5日。另外,要增加蔬菜、豆类、谷类的摄入,做到体重控制。”
本文转自:温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