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视频肥胖(深读视频4)
什么是肥胖?肥胖的危害如何?
如今,全球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超重或肥胖。在中国,肥胖呈爆炸式增长。目前约有43.6%即6亿的中国人超重或者肥胖。
肥胖已成为全世界的一大难题,那肥胖的标准是什么?您离肥胖还有多远?
在临床上,诊断肥胖以体重指数(BMI)为标准。BMI定义为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kg/m2)。针对亚洲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相关疾病的特点,以下为BMI的分类标准
哪些危害?
很多人即使知道自己已身处肥胖状态,却没有引起重视。其实,肥胖是一种病,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或者相关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睡眠呼吸暂停、各种肿瘤、生殖系统疾病等等,进而影响我们的寿命或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肥胖症使预期寿命平均减少6-7年;其中严重肥胖症(BMI>40kg/m2)使男性预期寿命减少10年,女性减少5年。
肥胖可以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或者相关疾病,进而影响我们的寿命或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与肥胖相关的健康问题包括:
1、代谢并发症: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痛风等
2、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静脉血栓形成
3、呼吸系统疾病:哮喘、睡眠呼吸暂停等
4、消化系统疾病:非酒精性肥脂肝、胃食管反流病等
5、骨关节炎
6、肿瘤:食管癌、肠癌、肝癌、胆囊癌、胰腺癌、肾癌、白血病、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卵巢癌、绝经后乳腺癌、前列腺癌等
7、尿失禁
8、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不育、多囊卵巢综合症、妊娠糖尿病、流产等
9、焦虑和抑郁
糖尿病往往与肥胖并存
在肥胖可能导致的众多并发症中,我们发现肥胖往往与糖尿病并存。中国成人中患糖尿病的人群比例为11.6%,约为1.139亿人;而胖子中患有糖尿病的人数占41.5%。在糖尿病患者中,调查显示65%的人超重或者肥胖,在中国约合7440万人。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主要是因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代谢紊乱的一种疾病,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所有类型糖尿病中,2型糖尿病病人约占90%。
肥胖带来的危害是可怕的,然而肥胖伴有糖尿病的危害更是致命的。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糖尿病会引起冠心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及神经病变等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会造成患者致死、致残。
糖尿病传统治疗效果有限,我们迫切需要一种能良好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手段。
目前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口服降糖药及注射胰岛素治疗等。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糖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控制高血糖的治疗强度也会随之加强。然而,传统治疗方法很难从根本上治愈糖尿病,保持患者血糖的长期稳定,也不能从根本上阻止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严格的饮食控制和反复的血糖波动对患者造成持续精神压力,影响生活质量。因此,糖尿病患者迫切需要一种能良好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手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肥胖患者接受减重与糖尿病手术,并取得了良好的减重效果。手术不仅有效减轻了患者的体重,也有效改善了大部分患者并存的血糖代谢紊乱。在接受减重与糖尿病手术后,一些肥胖患者术前并存的糖尿病得到临床缓解甚至是临床完全缓解。为什么减重与糖尿病手术治疗糖尿病的效果如此显著?减重与糖尿病手术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减重与糖尿病手术的主要机理:
1、减少食物的摄入与吸收,从而减少能量的摄取与糖代谢负荷;
2、降低患者的体重,减少由于单纯性肥胖的脂肪堆积所造成的胰岛素抵抗;
3、胃肠道重建后改变了肠-胰岛素轴激素的分泌,从而调控体重并改善糖代谢以及其他一系列代谢性疾病。
减重与糖尿病手术带来的获益:
1、对于持久、显著的减轻患者体重是目前为止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2、显著降低肥胖人群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
3、缓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4、显著解决或改善2型糖尿病和其他肥胖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等;
5、显著减少2型糖尿病和其他合并症的药物使用;
6、相比不接受手术治疗,进行减重与糖尿病手术显著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7、相比不接受手术治疗,进行减重与糖尿病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显著减少;
8、相比药物治疗,实施减重与糖尿病手术的患者在整体健康、情感健康、身体与社交功能、痛苦缓解以及个人精力恢复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目前主流的两种手术方法
方法:一方面通过在胃的上部建一个小胃囊,限制食物摄入量,另一方面通过远端空肠和小胃囊吻合,使食物绕过胃大部、十二指肠和第一段空肠,极大的控制食物摄入和吸收。
原理:减少胃的容量限制摄入,改变肠道结构减少吸收,改变胃肠道激素的分布与调控,从而调控体重改善代谢性指标。
优点:减重效果明显,治疗效果可望长期保持。
方法:顺着胃大弯的走行方向保留2-6cm幽门以上胃窦,沿胃长轴切除胃的大部,切除全部胃底,使残留的胃呈“香蕉状”,容积在60-80ml左右。
原理:减少胃容量的同时去除了更容易产生饥饿素的胃底,从而反馈到大脑调控饮食进而调控体重;
优点:不改变胃肠道的生理状况,不干扰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过程。
哪些患者可接受减重与糖尿病手术?
1、2型糖尿病程15年,且胰岛仍存有一定的胰岛素分泌功能,空腹血清C肽水平≥正常值下限的二分之一。
2、BMI≥27.5kg/m2
3、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时,可酌情提高手术推荐等级。
4、建议年龄16~65岁
5、BMI在25.0~27.4 kg/m2之间的患者需慎重考虑手术
以上标准,医生还需要考虑患者代谢综合征组份或存在合并症的情况,请详细咨询医生
哪些患者不适合进行减重与糖尿病手术?
1、明确诊断为非肥胖型1型糖尿病的患者
2、胰岛β细胞功能已基本丧失,血清C肽水平低下或糖负荷下C肽释放曲线低平的T2DM患者
3、BMI<25 kg/m2的患者目前不推荐手术
4、妊娠糖尿病及某些特殊类糖尿病
5、滥用药物或酒精成瘾或患有难以控制的精神疾病的患者
6、智力障碍或者智力不成熟,行为不能自控的患者
7、对手术期望值不符合实际的患者
8、不愿承担手术潜在并发症风险的患者
9、不能配合术后饮食及生活习惯的改变,依从性差的患者
10、全身状况差,难以耐受全身麻醉或者手术的患者
减重与糖尿病手术的安全性与疗效
【减重与糖尿病手术的安全性】
现代外科技术已经能够将并发症降到最低。大众对减重与糖尿病手术的风险存在一定的误解,手术的风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其实,减重与糖尿病手术的死亡率被证实低于其他常见的手术,如胆囊切除术等(您可以从下方表格中比较)。
手术类型
并发症发生率
死亡率
减重与糖尿病手术
胃旁路术
0.4%
0.2%
其他常见手术
结肠切除术
2.4%
0.8%
子宫切除术
0.4%
*
胆囊切除术
0.9%
0.9%
髋关节置换术
1.0%
0.2%
在肥胖人群中,未实施手术的患者相比实施减重手术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8倍,接受减重与糖尿病手术患者较不接受手术者,相对死亡风险显著降低89%。上表中可见,减重手术的风险总体是低于很多常见的手术的如胆囊切除术等。
任何手术都有风险,每位患者面临的手术风险都不同,减重与糖尿病手术风险的增加往往与患者自身存在的一些因素相关,包括年老、高BMI、男性、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存在肺栓塞风险、行动不便等。
减重与糖尿病手术的并发症包括常见消化道并发症(出血、瘘、胃食管反流、溃疡等)、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内疝、呼吸系统并发症(肺不张和肺炎)、胆囊炎和胆石形成等。
我们建议您在手术之前充分的咨询医生。
来源: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511肥胖日”:肥胖不仅仅是体重增加那么简单|健康深一度
“肥胖问题日益严峻,但很多人对其认知却充满着误解,只是简单地将肥胖视为纯粹的外观问题,没有把它真正当做一种病。”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也是“中国肥胖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陈宏教授在此期间接受了南方 #健康深一度#的采访,针对肥胖的成因、危害以及认知误区进行相关的解答。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陈宏教授
肥胖“无伤大雅”?其实是“万病之源”
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成年人肥胖率为16.4%,而超重和肥胖的总比例已经超过了50%。在6至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超重率为11.1%,肥胖率为7.9%,根据预测,这些数字仍将持续上升。不久前,国家卫健委还发布了2024年版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和《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为肥胖防控提供科学指导。
有不少人认为,只有极度肥胖才会产生健康危害,而轻度或中度肥胖仅仅只是体重稍微多一点,无伤大雅。
其实,医学上对于肥胖的认知是非常清晰的:早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已将肥胖定义为疾病,认为肥胖症是一种可能损害健康的过度脂肪蓄积。超重和肥胖与超过200种疾病都相关,例如,心血管疾病、癌症、2型糖尿病等。相比于体重正常的人群,肥胖人群患心衰的风险增加96%,冠心病风险增加49%。因此,肥胖常被视为“万病之源”。同时,儿童肥胖的日益增多也导致了很多慢性病低龄化,肥胖可引起儿童发生高血压、高血糖、肌肉与骨骼发育不足等代谢异常,增加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过早发生的风险。
陈宏教授表示:“超重和肥胖是全球引起死亡的巨大风险,肥胖是很多慢性疾病发病的基础,控制好体重实际上就是控制了慢性病。肥胖干预越早越好,只要解决肥胖的问题,就能解决很多肥胖所引发的相关并发症。”
除了身体上的负担外,肥胖所带来的心理负担也不容忽视,仍有不少人认为肥胖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现,这很可能导致肥胖人群在社会环境中受到歧视。但其实,肥胖症发病机制复杂,并非是简单的“好吃懒动”。
网络图片
人为什么会变胖?肥胖是“吃”出来的吗?
到底为什么会变胖?简单地说就是能量的摄入超过能量的消耗。从科学角度来看,肥胖症其实是一种以大脑为中心,由生物、遗传、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疾病。正常情况下,大脑中的“饥饿中枢”和“饱食中枢”处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一旦平衡出现异常,“饥饿中枢”的作用将明显增强,“饱食中枢”的作用就会减弱,人体就会产生强烈的饥饿感,饱腹感和饱足感明显减弱,从而食欲大增,而非简单的仅靠意志力就能控制住进食的渴望。还有更令人担忧的,某些人进食的增加,是追求食物所带来的欣快感,这会使摄食更加难以控制。
同时,不同的基因构成也决定了身体的代谢类型,从而影响体重。陈宏教授表示:“其实根本不存在光喝水都会胖的情况,基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基础,有的人确实是代谢能力比较低的易胖体质。有的人代谢率高,相对来说就不容易胖。”
此外,还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长期久坐工作以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都促进了肥胖症的发生。心理因素和部分药物的使用也会导致体重的增加。不同的人群具有不一样的特点,很多时候“减肥”这件事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胖不胖谁说了算?你真的需要减重吗?
过去,人们常常通过肉眼判断或称体重来评估自身的胖瘦。但其实医学上有专业的诊断标准。陈宏教授介绍:“BMI指数是衡量超重与肥胖的重要指标。计算方式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根据中国肥胖工作组设定的适用于中国人群的标准,成年人BMI在24.0-27.9之间被定义为超重,而大于28.0则被视为肥胖症。”
尽管BMI是常用的评估指标,但世界心脏联盟和世界肥胖联盟的报告曾指出,它并不能准确反映脂肪量或分布情况。陈宏教授表示:“肥胖的核心是影响健康的过多的脂肪堆积,但BMI反映不了脂肪堆积,中国人群的体脂分布趋向腹腔内积聚,更易形成腹型肥胖,因此腰围是诊断腹型肥胖的重要指标。”这种“隐形肥胖”可能对健康造成更大影响。
网络图片
因人而异,科学减重有方法
当我们的身体真的出现状况急需治疗,尤其是针对肥胖症的治疗时,其关键是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体重控制目标,做到合理减重、科学减重,在关注体重的同时,更要关注由肥胖引起的各类并发症的治疗。
目前,许多肥胖症患者为了减重可能采取快速却不健康的方法,如极端节食或过度运动,其实这些方法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陈宏教授指出,大众应该意识到,很多肥胖是减不下来的,比如有肥胖基因的人群、BMI超过40的人,用常规办法很难达成减肥,饮食控制只是杯水车薪。其实减肥不是只靠意志就可以的,还要控制反弹的问题,因此需要团队管理的模式,对生活方式进行监督和指导。陈宏教授认为以医师、健康管理师、营养师结合的“三师共管”的综合治疗方案,能帮助肥胖患者降低体重的同时兼顾相关疾病的治疗。
在谈及未来对于肥胖症治疗时,陈宏教授表示药物可能会成为未来减重的主流:“我觉得药物治疗应该是以后减重的一条重要道路,是非常关键的道路。新型的药物里,我们看到的希望就是GLP-1这个赛道的药,GLP-1、GIP、GCGR,因为这些药物本身是激素,是人体自身分泌的东西,与人体是适应的,所以相对是安全的。”
肥胖管理依然任重道远,治疗肥胖症更应采取全面科学的方法。面对肥胖的危害,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预防,包括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另一方面要积极就医,寻找专业建议,及早干预,以避免肥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当体重超重和肥胖不再只是简单的审美问题,而成为一个严肃的健康问题时,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采取行动,积极面对这一挑战。
南方 记者 欧旭江
【作者】 欧旭江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试验发现,深加工食物可致饮食过度和肥胖
近日,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开展的一项小规模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与热量、糖、钠、纤维和大量营养素相匹配的未加工食物相比,深加工食物会让人暴饮暴食,从而导致体重增加。
研究者指出,这是首个对比深加工食物和未加工食物对热量摄入和体重增加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他们认为,少吃深加工食品可能是防治肥胖的有效策略之一。
这项研究入选20名体重维持稳定的成年住院患者,男女各占一半,平均年龄31岁,平均体重指数为27 kg/m。
他们被随机给予深加工食物或未加工食物,连续干预14天后,交换饮食类型继续再干预14天。所有人一日吃三顿,每顿可在1小时内自由根据需求进食。
每顿食物在总热量、能量密度、大量营养素(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纤维、糖、钠等方面良好匹配,但在深加工食物和未加工食物中每种成分的热量占比不同。
例如,深加工食物早餐可能包括一个百吉饼(硬面包)、奶油奶酪(全脂奶酪)和火鸡培根(肉片),而未加工食物早餐包括燕麦粥、香蕉、核桃、脱脂牛奶。
干预结束时,吃深加工食物时,这些参与者的体重平均增加了0.9 kg,相反,吃未加工食物时体重平均减轻了0.9 kg。
另外,与吃未加工食物时相比,吃深加工食物时平均每天多摄入508 kcal热量,其中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分别多摄入280 kcal和230 kcal;吃深加工食物时吃得也更快。
研究者推测,深加工食物之所以导致摄入过量和体重增加,可能与深加工食物中糖、脂肪、钠含量高而纤维和蛋白质含量较低有关。另外,吃深加工食物时人们吃得更快,胃肠道没有足够的时间向大脑发送饱的信号,因此容易吃多。
来源:Hall KD, Ayuketah A, Bernstein S, et al. Ultra-processed diets cause excess calorie intake and weight gain: A one-month inpatien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d libitumfood intake. Cell Metabolism. Published online May 16, 2019.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邀请来自国内各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对过去一年近 30 个重要指南进行了详尽解读,愿能为广大心血管医生带来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阜外说心脏”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阜外说心脏”,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靠谱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识。经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推荐,卫健委宣传司评选,“阜外说心脏” 系列节目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每天一个微视频,助您心血管健康。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订阅点击:
http://chinacirculation.org/WX/home/zx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