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肥胖(一个人胖)
51岁窦唯穿破洞衣吃小吃,身材肥胖胡子拉碴,独自一人好孤独
近日,有网友晒出在小吃店偶遇窦唯的照片,据网友本人说,他还跟窦唯同桌吃饭了。
从照片中可以看见,窦唯穿着一件深蓝色的雨衣外套,戴着一顶鸭舌帽,从露出的面部能够看见非常明显的胡子,真的是不太注意自己的形象了。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由于衣服太宽松,窦唯整个人看着异常肥胖,以为坐下来之后可能会好一点,但事实并非如此,他是真的长胖了。
不得不说的是,窦唯真的一点没有明星的架子,十分接地气的了。他点了两个菜,一盘肉,一碗面;吃饭的时候左手还一直刷手机,都忘了夹菜,像极了现在大家所说的“冲浪达人”。
仔细一看窦唯的外套,肩膀上竟然还有破洞,都知道窦唯对于外表这些并不看重,但这也太随意了一点吧。
以前的窦唯可是众多摇滚迷心中的“传奇”,他当时所在的“黑豹乐队”也是风靡一时,而现在,才51岁的年纪,在人群中乍一看还以为是送外卖的大叔,无论如何也不会和当初的摇滚巨星联系在一起。
而现在黑豹乐队的主唱张淇,参加了《披荆斩棘的哥哥》重新爆火,这两人的反差也不是一般的大。
还有人在街头拍到窦唯骑着电动车的画面,留着寸头的窦唯一身休闲打扮,衣着十分简朴,戴着眼镜从街头驶过。
距离上一次窦唯被拍到已经过了五个月了。那个时候窦唯刚刚剪掉留了多年的长发,看着精神了很多。不过,很多时候被拍到,窦唯都是孤身一人。
窦唯在音乐界的成就是非常大的。在情感上面,窦唯的经历也算得上是比较丰富的了。与摇滚女歌手姜昕相恋七年之余,双方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了,但最终还是分手了。
之后,窦唯迅速与歌唱界“天后”王菲在一起,两人还育有一个女儿窦靖童,但由于窦唯恋上女摄影师高原,与王菲离婚。
在那之后,窦唯自然而然地与高原结婚了,生下了第二个女儿窦佳嫄,两人的婚姻也只持续了两年,现在的窦唯可谓是孑然一身了。
据悉,在今年的8月份,其二女儿窦佳嫄还报名参加了明日5的选秀,并且成功进入了复试,不过最终还是没能进军六强厂牌。
窦唯的人生可以说是非常精彩的了,但现在年过五十,身边也没人陪伴,还是十分令人唏嘘的了。
终于找到肥胖真凶!双胞胎一人吃糖一人吃肉30天,揭开人体的奥秘
张大爷今年已满68岁,退休后他并没有像很多同龄人一样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坚持每天走路、爬山,偶尔和朋友一起下棋、喝茶,享受退休后的悠闲时光。与很多人一样,张大爷也有一些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比如高血糖和体重过重。然而,最令他困扰的是多年来体重难以控制,尽管他努力改变饮食和增加运动,但体重总是降不下来。
有一天,张大爷在社区活动中听到了一场健康讲座,讲师提到了一个新发现,肥胖并非仅仅与饮食过量和缺乏运动有关,而是更复杂的生理机制。讲师还提到了一项由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团队进行的实验,这项实验通过让双胞胎兄弟分别进行不同饮食实验,揭示了肥胖的真正“元凶”。张大爷听得津津有味,实验的内容也令他大为震惊:一名双胞胎吃糖,另一名吃肉,30天后,体重、血糖、胆固醇等指标竟然有天壤之别。
张大爷感到有些困惑:“难道肥胖真的是由饮食结构决定的吗?我吃得不多,为什么体重一直难以减轻?”
带着这个疑问,张大爷决定去找他信任的家庭医生——王主任,了解一下实验的具体内容,看看自己是否可以通过改变饮食结构来改善健康状况。
一、肥胖的真凶是什么?王主任的诊室里,张大爷刚坐下,就迫不及待地问道:“王主任,我最近听到一个关于肥胖的实验,说一对双胞胎兄弟分别吃糖和肉,30天后,体重、血糖等指标有显著差异。你怎么看这个实验?是不是肥胖真的是由糖分和脂肪的摄入决定的?”
王主任听了后,微微一笑,放下了手中的资料:“张大爷,这个实验确实很有意思,揭示了糖分和脂肪对身体的不同影响。但是,肥胖的形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并不是单纯地由糖或肉类的摄入决定的。”
“实验的结果很有启发性,但不能简单归结为糖和脂肪的对比,而是要看整体的饮食结构、身体的新陈代谢以及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王主任继续解释道。
张大爷点点头:“所以说,我不只是因为吃得多或吃得不好,可能还跟其他因素有关系?”
王主任笑了笑:“是的,张大爷,肥胖的根源在于我们的身体如何利用和存储食物中的能量,而不仅仅是热量的摄入和消耗。”
王主任继续说道:“那让我们先来看这个实验的背景,看看糖和肉类的摄入对人体的影响。这个实验由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设计,目的是为了揭示不同食物对人体代谢、体重以及健康指标的影响。”
“实验的参与者是一对双胞胎,他们完全相同的基因背景为这项实验提供了非常理想的条件。实验的设计很简单:一名兄弟每天食用含糖量极高的食物,如糖果、甜饮料、白面包等;另一名兄弟则食用以肉类、奶制品为主的高蛋白饮食,避免了糖分的摄入。”
张大爷听到这里,眼睛亮了起来:“这真是个有趣的实验,糖和肉类的影响竟然这么大?”
王主任点点头:“没错,30天之后的结果令人吃惊。食用糖的那位双胞胎体重显著增加,血糖、胆固醇、血压等指标均出现了不利变化,而食用肉类的那位双胞胎虽然也有体重增加,但没有出现明显的健康问题。”
“研究人员发现,糖分的过量摄入会引起胰岛素的过度分泌,导致身体难以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长期摄入过量糖分,尤其是简单糖,容易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增加脂肪储存。而肉类饮食虽然能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但并不会像糖分那样引发血糖波动和胰岛素激增。”
三、糖和脂肪:从体重到代谢的深刻影响张大爷深思熟虑后问道:“所以,糖和脂肪对身体的影响机制真的这么不同吗?”
王主任点头:“是的,糖分和脂肪的代谢路径完全不同,而这种差异会影响我们身体的各个方面。糖分,尤其是简单糖进入体内后,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刺激胰岛素分泌。高胰岛素水平容易导致脂肪在体内的积累。如果长期保持高血糖和高胰岛素水平,就容易发生代谢综合症、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
“而肉类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代谢时产生的热量和影响血糖的方式不同,饱和脂肪的代谢较慢,不会引起血糖的快速波动,但过量的肉类摄入依然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尤其是加工肉类。”
张大爷若有所思:“原来糖分的影响这么复杂,看来,光是看热量的摄入并不完全。”
王主任继续说道:“没错,张大爷,肥胖并不完全是热量过剩的结果,而是与饮食中的糖分、脂肪以及我们身体对这些食物的代谢方式密切相关。所以,对于想控制体重的人来说,选择正确的饮食结构比单纯计算热量要更重要。”
王主任补充道:“既然我们知道了糖和脂肪对人体的不同影响,控制体重和健康,关键是合理搭配饮食,减少糖分摄入,适量摄入健康脂肪,保持蛋白质的合理摄入。”
“1. 减少糖分摄入:首先,要避免含糖饮料、糖果和白面包等加工食品,尽量选择低糖的食物,如全麦面包、蔬菜和水果。天然糖源,如水果中的果糖,远比加工糖对身体更有利。”
“2. 适量摄入健康脂肪:适量摄入健康的脂肪来源,如坚果、鱼类、橄榄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的食物。这些脂肪不仅能够帮助身体保持正常的代谢,还能降低坏胆固醇(LDL),对心脏健康有益。”
“3. 增加蛋白质摄入:蛋白质在保持饱腹感、增强肌肉和促进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瘦肉、鸡胸肉、鱼类和豆类都是很好的蛋白质来源。”
“4. 多做运动:运动能够帮助调节血糖和代谢,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脂肪的积累。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或骑行,都是很好的选择。”
张大爷听得津津有味,点头称赞:“原来饮食结构的调整这么重要,不单单是看热量,糖和脂肪的搭配也很关键。”
五、结语:科学饮食,健康长寿通过与王主任的讨论,张大爷终于明白了肥胖的真正原因,并知道了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有效控制体重,避免糖分过量摄入带来的健康风险。他决定从今天开始,严格控制糖分摄入,增加健康脂肪和蛋白质的比例,保持适量的运动,走向更加健康的晚年。
对于每一位中老年人来说,肥胖并非不可避免,通过合理饮食、增加运动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有效控制体重,减少慢性病的风险,享受更加健康、充实的晚年。
世界防治肥胖日 | 中国每两个成人中就有一人超重或肥胖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铃 2024年5月11日是第七个“世界防治肥胖日”,主题是“防治肥胖,拒绝负重前行”。
“现在中国成人的肥胖率是16.4%,如果把超重也算上,那么就接近50%了。”5月8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在一场名为“肥胖真实之重”的媒体科普沙龙上说。
肥胖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十大慢性疾病之一。超重和肥胖以身体质量指数(BMI)为衡量标准,即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根据中国肥胖工作组设定的适用于中国人群的标准,成年人BMI在24至27.9被定义为超重,而大于28则被视为肥胖症。
纪立农说,如果BMI超过了24,不健康代谢状态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的出现几率就会明显增加。如果BMI超过了28,代谢的紊乱会进一步加重。从长期的随访来看,这些超重和肥胖的人出现心血管疾病、肿瘤、睡眠障碍、脂肪肝、关节疾病、心理疾病的几率都会明显增加。
成年人之外,中国6岁到17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率是11%,肥胖率是7.9%。纪立农说,小时候胖的人,成年后体重指数高的几率非常高,相关性非常强,这可能和生活习惯、遗传等各种因素有关系。
肥胖是威胁中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中国先后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 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不断完善肥胖防控政策体系。2024年,国家卫健委开展为期3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呼吁全社会关注超重肥胖问题,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到健康体重的活动中来。
纪立农介绍,肥胖会导致一些生物力学上的问题,比如有些人胖了之后,呼吸道脂肪沉积过多,就会使得呼吸不通畅,会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质量;体重长期负荷过多,会对膝关节有损害。肥胖还会导致一些代谢问题,比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
纪立农提到,虽然1997年学界就有了对肥胖的定义,但是肥胖的成因至今还有很大的争议。
在纪立农上大学的20世纪80年代,肥胖超重的人非常少,人们凭着粮票吃饭,再有钱也买不到过多的粮食。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很少人会有过多的食物摄入,再加上从事体力活动的人也比现在多,自行车还是主要的代步工具,所以肥胖和超重的人很少。
“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肥胖人群?我们碰到了‘毒性环境’。”纪立农说,现在,食物可及性、可支付性越来越高,人们在家就可以点外卖,足不出户就可以做很多事情。一些人不能适应这样的环境,就会出现多饮、多食、活动减少的情况,热量摄入增多了,支出减少了,脂肪蓄积在体内,就造成了肥胖。
纪立农注意到,人们在减重时,除了有改善生物力学和代谢的需求外,还有美学需求,这些需求和大家对肥胖的认知是有关系的。
纪立农说,按照对体重的划分标准,BMI在18.5至24之间属于正常体重,小于18.5就属于体重过轻。在电影、电视和时尚宣传中,瘦常常和美与时尚绑定在一起,导致很多人追求BMI在18.5以下。他希望通过媒体宣传,通过新的社会观念的塑造,让大家意识到过瘦是不健康的。
前段时间,有位演员找到纪立农,希望他能帮助自己减重。经过测算,这位演员身材的BMI是17.6。纪立农说,在特殊情况下,比如患者的BMI指数是24,但有糖尿病,医生可以从改善体重的角度去帮助控制糖尿病。对于体重已经处于不健康状态的人群,医生不可能为其开减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