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快乐使人肥胖(快乐使人肥胖英语)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甜食带来快乐?其实是抑郁风险

不开心了,来一份巧克力派、马卡龙或是直接豪饮一罐“快乐肥宅水(可乐的昵称)”。很多人都深信不疑:虽然甜味有增肥风险,但却能给人带来快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甜味给人带来短暂的愉快之后,很快会让人重新归于沮丧和抑郁的状态。长此以往,甚至可能更加严重。

对相关观察性研究所做的汇总分析发现,甜饮料消费量增加可能会促进抑郁风险。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可乐等高糖饮料一口都不能喝。数据分析表明每天喝2小杯以上才有显著效果,每天喝3罐可乐饮料可以增加25%的抑郁风险。按糖的摄入量来分析,15g以下的糖摄入量和抑郁风险没有关联,但在15g~100g之间,随着摄入量的增加,抑郁相对风险上升。这个结果提示我们,如果只喝一杯酸奶是不用担心的,因为按12%的碳水含量来算,100g酸奶中只有7.5g的添加糖,200g中是15g添加糖。

日本研究者在一项对近千人的3年定群追踪研究中发现,每天喝甜饮料多的人,的确抑郁风险会增加。消除了年龄、性别、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之后发现,那些每天4杯以上甜饮料的人和一周不喝1杯的人相比,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增加了90%。在消除社会经济地位和基线抑郁评分等因素的影响之后,喝(甜味)饮料最多的和最少的一组相比,仍然有68%的增加。如果不是比较“出现抑郁症状”,而是比较“抑郁量表得分超过19”,那么差异更为巨大,喝饮料最多的和最少的一组相比,风险增加162%之多。

有人可能疑惑:喝甜饮料、吃甜食,确实会让我感觉很快乐啊,是不是因果关系搞反了?没准是那些抑郁的人更想吃甜食喝甜饮料,而不是喝甜饮料吃甜食让人变得抑郁?

首先,日本学者开始这项研究时,就对近千名受访者做了抑郁症状调查,经调查他们均不属于严重抑郁人群。在3年时间中,也完全顺其自然,让受访者按以往模式来吃喝,只是定时调查受访者的情况,然后分析数据。如此观察记录3年后,再对受访者的抑郁症状和抑郁问卷评分进行调查。结果就是,喝甜饮料最多的人,抑郁评分上升也最多。

其次,一种食物的当时效果和长期效果未必一样。吃甜食,喝甜饮料,对于嗜甜的人来说,当下确实会感觉愉悦,因为甜食摄入增加了血清素和多巴胺,能暂时性地使人心情变好。但是,研究揭示的是吃甜食喝甜饮料的长期效果。一种食物当时令你快乐,未必能帮你预防抑郁。甜食可以看作是一种暂时的麻醉,长期看,它会降低人体对压力的应对能力,降低神经系统的调控能力,从而不利于预防抑郁。

为什么喝甜饮料会促进抑郁?研究者认为,一方面,动物实验表明大量添加糖会使动物焦虑和抑郁行为增加,皮质醇水平上升,特别是发育期的动物摄入大量糖之后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成熟,使压力调控系统发生紊乱,从而增加抑郁风险。另一方面,甜饮料促进肥胖,而肥胖本身就使身体的压力调节能力下降。肥胖和抑郁风险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多项研究所证实。

另外,甜饮料能够引起糖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而这类代谢紊乱会造成低度但持续的炎症反应,一些炎症因子的释放本身就会增加抑郁风险。还有动物实验发现,长期饲喂大量添加糖的饲料会降低树突状细胞的血清素1A受体,这个受体减少之后,下丘脑中血清素合成和释放的反馈控制就会发生紊乱,对压力的应对能力下降。这个机制对于预防抑郁十分重要。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甜饮料会消耗体内的B族维生素,而维生素B1、B6、烟酸缺乏时都会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和神经递质平衡,增加抑郁风险。因此,还是应该营养平衡的膳食,才能远离抑郁。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营养副教授 范志红)

来源: 人民政协报

心情不好就想吃点甜的?警惕甜食成瘾

来源:人民健康网

“生活这么苦了,就想吃点甜的。”这种想法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各色甜品、饮料也因此售卖火爆。但是这一想法的弊端少有人关注,高糖饮食对身心健康都有很大危害。

不可否认,被负面情绪掌控时,吃一点甜的会开心起来,因为甜味可以促进多巴胺的合成。而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多巴胺可以传递兴奋、开心的情绪。但这个甜味打造的“开心骗局”终究会被揭穿。

最开始,一杯冰可乐就可以让人脱离不开心,慢慢地,会想要再吃一块蛋糕,再加一顿大餐。当依赖吃解决负面情绪,对它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这份快乐是多巴胺的奖赏机制产生的,并非真正快乐的感受。

当一个人食用糖时,它会激活舌头味觉受体向大脑的信号,点亮脑中的奖赏系统。这一系统与药物滥用时多巴胺系统的犒赏机制类似,吃的糖越多,释放的多巴胺就越多,会体验到强烈的兴奋感。身体聪明地记下了第一次吃到甜食后的积极情绪,所以每次心情低落的时候,大脑就会提醒你“吃点甜的吧”,当对糖形成依赖,便很难离开它。另外,随着时间的流逝,大脑中的多巴胺受体对糖分的敏感性降低,大脑需要更多的糖分才能产生相同的兴奋感,并且对糖的成瘾性也会增强。

除此之外,细胞释放出的多巴胺,会使血糖水平增加。这时,大量胰岛素被分泌出来以降低血糖水平。胰岛素会使血糖降低,因为肝脏中的血糖水平迅速下降。身体会渴望糖,增加食欲,并暴饮暴食以摄取更多的糖分。因此,循环再次开始。糖的过度消费会在大脑中造成混乱。它创造了一个强烈渴望的永恒循环。心情低落导致的暴饮暴食就是这样产生。

将吃甜品、喝饮料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知不觉就会形成高糖饮食,继而影响身体的代谢平衡与健康。摄入碳水化合物过多,会导致胰岛素分泌负担,久而久之,胰岛素分泌递减,增加了产生2型糖尿病的可能。甜食成瘾对身体造成的危害不仅有糖尿病。首先,相比脂肪,高糖食物更易使人发胖,继而产生一系列肥胖的不健康影响;其次,糖有可能会引起高血压疾病。

总得来说,甜食成瘾会导致糖尿病、导致肥胖,也有可能导致高血压疾病,所以要控制甜食的摄入量。正常健康人每天推荐的含糖量是50克以内(不要超过50克)。甜食虽美味,更需要控制自己,避免甜食成瘾。

本文由中国营养学会会员、国家一级营养师吴建平进行科学性把关。

心情郁闷来点糖?甜食未必能让你开心

不开心了?来一份巧克力派、一块马卡龙饼干或是直接豪饮一罐“快乐肥宅水(可乐)”。如今,很多人都相信,甜味食品虽然有增肥风险,但是它能调节人的情绪,给人带来快乐。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给人带来短暂的快乐后,甜味食品可能很快就会让人重归沮丧。

日摄入糖超15克有抑郁风险

相关科学研究显示,增加甜饮料的摄入量,可能会更容易使人产生抑郁、沮丧等负面情绪。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可乐、雪碧等高糖饮料,我们就一口都不能喝。相关数据表明,每天喝2小杯以上的可乐,才会对人的情绪产生负面影响,每天喝3罐可乐饮料可以增加25%的抑郁风险。

按糖的摄入量来分析,每日15克以下的糖摄入量是不会增加抑郁风险的,但如果糖的摄入量在15克到100克之间,那么随着摄入量的增加,抑郁的风险就会上升。

这个结果提示我们,如果每天摄入200克以下的酸奶,是不用担心的。因为通常来说,100克酸奶中只含有7.5克的添加糖,200克酸奶中含有15克的添加糖。

甜食带来的快乐只是暂时的

另外一项由日本学者完成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日本研究者在一项对近千人的3年追踪研究中发现,每天喝甜饮料多的人,抑郁风险的确会增加。

在消除了年龄、性别、地域等影响因素后,研究者发现,那些每天喝4杯以上甜饮料的人和一周不喝1杯的人相比,前者的抑郁风险比后者高90%。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疑惑:喝甜饮料、吃甜食,确实会让我感觉很快乐,上述研究是不是把因果关系给搞反了?没准是那些容易抑郁的人更想吃甜食喝甜饮料,而不是喝甜饮料、吃甜食让人变得抑郁?

首先,日本学者开始这项研究时,就对近千位受访者进行了抑郁情况调查,经调查他们均不属于严重抑郁人群。在3年时间中,也完全顺其自然,让受访者按以往的饮食习惯来吃喝,只是定时调查受访者的情况,然后分析数据。如此观察记录3年后,再对受访者的抑郁表现和抑郁问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喝甜饮料最多的人,抑郁评分增长也最多。

其次,一种食物的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未必一样。吃甜食、喝甜饮料,对于嗜甜的人来说,当下确实会令其感到快乐,因为甜食摄入增加了血清素和多巴胺,能暂时使人心情变好。可是一种食物短时间内令人感到快乐,未必能真正帮人们预防抑郁。就像吸毒会让人暂时感到“极度的快乐”,但长期而言,绝不会给人带来更好的心理状态或幸福感。

因此甜食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短时的“快乐麻醉剂”,长期来看,它会降低人体对压力的应对能力,降低神经系统的调控能力,从而不利于预防抑郁。

平衡膳食才能远离抑郁

对于吃甜食为何可能导致抑郁,据笔者分析,原因有如下5点。

首先,已有动物实验表明,食物中大量添加糖的比例,会使动物焦虑和抑郁行为增加,皮质醇水平上升,特别是处在发育期的动物摄入大量糖后,会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发育,使压力调控系统发生紊乱,从而增加抑郁风险。

其次,摄入甜饮料容易导致肥胖,而肥胖本身就可以使身体调节压力的能力下降。肥胖和抑郁风险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多项科学研究所证实。

再次,甜饮料能够引起糖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而这类代谢紊乱会造成低度的持续炎症反应,一些炎症因子的释放本身就会增加抑郁风险。

最后,有动物实验发现,动物若长期被饲喂大量添加糖的饲料,会降低树突状细胞的血清素1A受体的数量。这个受体数量减少,会影响人体下丘脑中血清素的合成和释放,进而导致人体应对外界压力的能力下降,这一机制对于预防抑郁十分重要。

此外,笔者认为,甜味食品会导致抑郁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甜饮料会消耗人体内的B族维生素,而维生素B1、B6、烟酸缺乏时,都会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和神经递质平衡,继而增加抑郁风险。因此,均衡膳食,才能帮我们远离抑郁。(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 范志红)

来源: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