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的类理(肥胖常见的类型有哪几种)

BS20241019 0
文章目录: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及常用方剂

#健康科普排位赛#

大家好,在刚才回家的路上,身后突然传来这样的对话。

“老公,我饿了,吃点什么?”

“不许吃,减肥。”

“凭什么呀?我饿呀。”

我回头一瞅,一对略显富态的年轻夫妇缓缓走来。其实,他俩真的并不胖。

这时,我不由想起你们这些肥胖的朋友,是不是也有过或是正承受着这样痛苦的经历呢?备受因减肥,而忍受着饥饿的折磨?

其实,这种“饥饿式减肥”是非常不正确的。

没有正确的方式方法,又怎么能获得成功的减肥呢?

这样忍饥挨饿,不但我们的减肥无法实现,亦或是即使暂时成功,也无法长久,而且身心健康还会受到伤害。

为了能正确减肥。现在,我先与大家一起简单地了解一下,传统中医学对肥胖的认识。

1.《内经》肥胖三分法

《黄帝内经》肥胖三分法,首见于《灵枢・卫气失常》。原文曰:“人有脂,有膏,有肉。黄帝曰:别此奈何?伯高曰:肉坚,皮满者,脂。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即把肥胖病者分为“脂人”、“膏人”、“肉人”等3种类型,这是中医对肥胖的最早分型,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

膏人

膏人,依《内经》所言,其特点是:“纵腹垂腴”、“皮缓”、“肉不坚”。丹波元简《灵枢识・九针十二原》“腴者,脐下腹也”。可见,膏人肥胖的主要临床表现:形体肥胖,纵腹垂腴,且皮肤纵缓,肉不坚,质地绵软。膏人肥胖当属脂肪之肥,其脂肪主要分布于腹部为主,故有“大腹垂腴”。其局部呈皮肤纵缓,肌肤质地绵软之状。

丹波元简《灵枢识・卫气失常》谓:“膏者纵腹垂腴,脂者其身收小,是膏肥于脂也”。

可见,“膏人”的身小腹大,脂膏集中于腹部,其腹部外形,远远大于“脂人”。

膏人肥胖与近代医学的腹型肥胖类型相同。

膏人常见于“堆金积玉,腹若悬箕”的尊荣富逸之士。此类人群大多运动量不足,这也是脂肪在腹部积蓄的主要原因之一。

脂人

脂人,依《内经》所言“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肉坚,皮满”。

可见,其人虽肥胖,但形体匀称,体形协调,没有某一部位的比例特别过大。其主要表现是:形体肥胖,虽肥而腹不大,各称其身,肉坚满,皮肤饱满,质地中等。这是现代医学中较为健康类型的肥胖者。

肉人

《灵枢・卫气失常》谓:“肉者,身体容大,……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肉人者,上下容大”。

可见,肉人肥胖是肥胖之正格而已,其人精神内旺,肉人肥胖并不是脂肪之肥,而是以肌肉之肥为主。主要表现:形体肥胖,肥而壮盛,上下均肥,皮肉结实,精神内旺。

这类人群多见于体力劳动者、运动员、长期进行体育煅炼的健康人士,健美运动员是典型的代表。

对照发现,脂人肥胖者,是介于膏型与肉型之间的人群。脂人之身形,其人虽肥,但腹不能大,更不能垂,肌肤质地中等。可见,脂人中,脂膏成分均匀地分布全身,而并非象膏人一样以脂膏集中腹部为主。

总体来说,脂人总体肥胖度较膏人为大,但体质较好。“脂人”肥胖与近代医学的“均一性肥胖病”类型相同。

再看肉人,肉人之形,皮肉相副,充形一体,故有别于膏人之“纵腹垂腴”,又非脂人之“虽肥(腹)不能大”,而是“皮肉不相离”,均匀相称,属于壮实体格。正如丹波元简《灵枢识・卫气失常》:肉人“其皮肉脂骨气血,各有品格,故不相加,亦不能相多,而形体大小,皆相称而已”。这正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为之追求的体型。

肉人肥胖是一种正常体重超常之人。其体重的超标是体内肌肉发达所致,而体内脂膏含量并不超过正常体脂含量。因此,并不属于近代医学所说的“肥胖病”范畴,常见于重体力劳动者和运动员等。严格来说,本型体重超标,一般不需要治疗。

但从临床实际来看,不少体重增多而体脂比例正常者,也要求减轻体重。

2.《内经》分型原则

《内经》虽成书于数千年以前,但其肥胖的分型原则,对探讨“脂肪分布与疗效、预后的关系”仍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内经》三分法,是对肥胖病的一种最为简明分型方法,它是以肥胖病理特点为主,并结合辨证预后的一种分型。

常人(众人)标准

诊治肥人,必须明确常人(众人)的标准。《灵枢・卫气失常》提出了“众人”的概念,“黄帝曰:众人奈何?伯高曰: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称其身,命曰众人”。

可见,其标准强调:皮肉(筋骨)与脂膏,各自称其身,比例协调(不相加也),体重正常(不能相多也)。

这里,《内经》所说的“脂膏”,后代医家对常人“脂膏”作了明确阐述。丹波元简《灵枢识・九针十二原》中谓:“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发泄于腠理,淖泽注于骨,补益脑髓,是津液注于三百六十五节,而渗灌于皮肤肌腠者也,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盲丰满,……膏者,神之油也,……膏即言其油,乃属于脾。凡化为水谷,皆是膏油发力以薰吸之,所谓脾主利水化食者如此,……脂即膏也”。

可见,正常脂膏,为人身生理所需要;脂膏过多,则可引起疾病。

据此:脂肥来源于水谷精微,为人体所必需;脂肥过多,则为“肥气”,为津液积蓄而成,为血之浊气,表现为痰湿之症;脂肥过多,为瘀血之因;脂肥过多,是脏腑功能失调的产物。皮肉筋骨(瘦体重)与脂膏比例协调,且各无相多,分布各自称其身,是常人的标准,也是区别于肥人的要点。

三分法原则

肥人是指体内脂膏过多。《内经》三分法始终以脂膏作为诊断的主要线索,以病人的形体大小及上下称身作为分型标准。《灵枢・卫气失常》所谓:“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可见,《内经》三分法以脂膏分布为主,结合脂膏称身为原则,对肥人的脂膏的分布以及脂膏与胖瘦体重比例作出了进一步分析和分型。

脂膏分布

皮肉(瘦体重)与脂膏不能相加,是常人的标准。而脂膏的过多,是肥人的病理特点。脂膏的分布是肥人分型的主要原则。膏人,“纵腹垂腴”,以脂膏集中分布于腹部为主;脂人,“虽脂而(腹)不能大”,表示脂膏虽多,但脂膏均一地分布全身,故其人虽肥而腹不大(身收小);而肉人,“上下容大”,说明脂膏也是均一性分布全身,而事实上,肉人脂膏比例并不增高,仅是总量增多而已。

脂膏称身

皮肉(筋骨)是人体的瘦体重,而脂膏是脂肪组织为主的成份。《内经》三分法,首先以“皮肉脂膏不能相多”作为常人标准,再以此区别肥人的分型原则:膏人、脂人者,皮肉(筋骨)与脂膏比例失调,且脂膏偏多,不能相称其身。故膏人其“肉不坚”、“皮缓”,脂人其“肉虽坚而不实”;而肉人,脂膏虽多,但皮肉(筋骨)与脂膏比例正常,唯身体容大(体重增多)而已,所谓“各自称其身”。显然,《内经》三分法是以“脂膏是否称身”,也就是以人体脂肪与瘦体重比例,作为区别膏人、脂人与肉人的鉴别要点。

3.《内经》三分法临床意义

指导辨证施治

关于肥胖治疗,《灵枢・卫气失常》提出了辨证施治原则:“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明确提出了先分型后辨证,具体来说,先确定病者属于膏脂肉3型中何种类型肥人然后辨别气血之多少,血气之清浊,再循证施治,使之病体恢复正常。

膏人

《灵枢・卫气失常》:“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可见,膏人有肌肤强弱之辨,寒热之分。肌肤弱虚、偏寒者,肌肤疏而粗理,必畏风,身常寒;肌肤致密、偏热者,肌肤细密,阳气偏盛,不畏风寒,身乃常热。

现代医者常以《内经》原意为依据,以《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为主,治疗偏寒膏人肥胖者;以防风通圣散为主,治疗膏人肥胖偏热者。

脂人

脂人以皮肉脂膏中,脂膏相对多于皮肉,且身体大小,各称其身,虽肥而腹不大。《内经》认为,其“血清,气滑少”,古代有学者认为:“血清者,营精阴汁不足,气滑者,阳精浮泛而不实,是故其人虽肥而腹不能大,更不能垂”。

治疗方面,多抓住“血清气滑少”,以益气养血为主要。近代有人以防己黄芪汤和二陈汤加减辨证治疗。

肉人

肉人虽皮肉与脂膏不相加,但体重(气血)相加较多。《灵枢・逆顺肥瘦》中谓:“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可见,肉人“血黑以浊,气涩以迟”,以实证为主。

肉人的治疗,应以泄浊血,行涩气,清泻攻下为主。《灵枢・逆顺肥瘦》谓“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述其针法以深刺为主。

预测疗效预后

肥胖之人,多有暴忧之疾(即心脑血管之急重之证)。

肥胖是某些急发疾病的早期信号。《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疾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

而以腹部脂膏积蓄为主的膏人,更易暴发危及性命的疾病。民谣有“腰带越长,寿命越短”之说。近代更是有人以腰臀比值代替血压、血脂,作为预测心脏猝死的指标。

肥人肉不坚或肉弱者,善病风、厥证、痹证、积聚等症。

膏人其“肉不坚”、脂人“肉坚”、肉人其肉坚实,是《内经》三分法的主要区别点之一。《灵枢・五变》:“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何以候之……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理粗而肉不坚者,善病痹;……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积聚乃作,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畜积留止,大聚乃作”。《灵枢・论勇》也有同样记载:“薄皮弱肉者,不胜虚风;……其皮厚而肌肉坚者,必重感于寒,内外皆然,乃病”。

可见,膏人肉弱,易并发他证;肉人肉坚,必犯重邪,才能为害(常见脑中风、胸痹之急重证)。

《内经》三分法的意义,不但在于辨证施治,而且在于审察预后。

防己黄芪汤

汉朝张仲景《金匮要略》方。

【组成】 防己、黄芪、白术、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 益气健脾,利水消肿。

【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服。

【特点】 可用于各型肥胖,尤其适用于皮肤恍白,肌肉松软,多汗、容易疲劳,身体沉重或下肢浮肿等气虚脾弱湿盛证的肥胖人或伴有关节疼痛的患者。

防风通圣丸(散)

元朝刘河间《宣明论方》卷三方。

【组成】 防风、荆芥、薄荷、连翘、桔梗、川芎、当归、白芍、白术、山栀、大黄、芒硝、石膏、黄芩、滑石、甘草。加工制丸或散。

【功效】 解表通里, 疏风清热。

【服法与剂量】 口服,一次6克(包),一日2次。

【特点】 用于腹部皮下脂肪充盛,即以脐部为中心的膨满型(腹型)肥胖患者。此类人群常火气较大,常有上火、口舌生疮、长痘、出疹、过敏、便秘等现象。

此方对于经常便秘并且有高血压倾向的患者尤为适宜。

二陈汤(丸)

方出《惠民和剂局方》

制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

【功效】 痰湿内停所致之咳嗽痰多,恶心呕吐,眩晕,失眠,心悸,苔白腻,脉缓濡等证。

【服法与剂量】 口服 日一剂,水煎服。或每次1丸,日二次。

【特点】 用于各种型体肥胖,其特点此类人群常多痰,脘腹胀满,呕恶,体表脂肪瘤,头晕昏蒙等症伴随,舌淡红,苔白腻,脉滑等。

以上三个方剂可供参考,临床治疗决非仅限于此,还是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一定才可获得良好的帮助!

除此之外,适当的运动也是必不可少,合理的饮食更应遵守,乐观的情绪亦不能缺少,充足的睡眠更好保障。

只有这样,在健康四大基石的指导下,在医生的帮助,科学合理地进行减肥,才能获得满意的收获。

湿气重的人,有3个表现,4个祛湿中成药,助你远离湿气,不肥胖!

湿气是一种中医理论概念。中医认为自然界中气候潮湿、食肉等是湿气的来源,湿气过重则易伤阳气。湿气重有哪些症状?该如何祛除湿气?

湿气重有哪些症状?

1、舌头有齿痕

身体湿气重最典型的一个症状就是舌头出现变化,如果发现舌头两边出现了被牙齿压迫的痕迹,那就说明湿气重。

2、大便溏稀

湿气重容易伤及脾胃,脾胃消化不好,就会导致湿气重人的大便不成形。

3、肥胖大肚腩

湿气重的人脾胃功能会出现问题,导致脾胃运行不通畅,水分堆积在腹部,形成小肚腩。

4、女性白带会增多

身体湿气重的女性小便会变得更加浑浊、出现白带增多、发黄的症状,长期不治疗还会引起其他妇科疾病。

湿气该如何祛除?4种祛湿中成药大盘点,最后一个最好用

1、附子理中丸

服用方法:每次6~9克,一日2~3次,口服。

功效:温中健脾,散寒祛湿。改善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症状。

2、五苓散

服用方法:每次6~9克,一日2次,口服。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小便不利,尿等待,头痛,心烦口渴,心悸,头晕目眩,泄泻、水肿等症状。

3、四妙丸

服用方法:每次6~9克,一日2~3次,口服。

功效:清利湿热。可改善湿热所引起的口臭、口苦,目赤,湿疮瘙痒,足膝红肿,筋骨疼痛,女子黄带,痛风等症。

4、柏香预湿貼

服用方法:中药外贴,一次1贴,一日1次,贴于肚脐处。

功效:茯苓、丁香、藿香等药物会通过肚脐直接作用于脾胃,起到健脾化湿的作用。有效改善因湿气引起的食欲不振、小便不利、宫寒痛经、寒性虚胖等状况。

湿气重,可以试试这2个祛湿汤

1、荠菜茅根脊骨汤

材料:荠菜60克,白茅根30克,猪脊骨400克,生姜3片

做法:将荠菜、白茅根洗净,切段。猪脊骨洗净,与荠菜、白茅根、生姜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5小时,调入精盐即成。

功效:清热利湿、健脾消暑,尤其适合夏季养生保健食用。

2、黄芪补气健脾汤

材料:黄芪25克,党参20克,薏米仁20克,乌鸡500克,猪瘦肉50克,生姜3片

做法:将乌鸡、猪瘦肉焯水后备用,其他材料分别洗净;把所有材料放入煲中,加入清水适量,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一个半小时,放盐即可。

功效:黄芪其性温味甘,能益气固表;党参能养血生津,主治脾肺虚弱;而薏米仁性凉味甘,能健脾、清热祛湿。补气理脾胃,适合春夏之际,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食。

中药祛湿

1、五指毛桃

五指毛桃食药兼之,在众多祛湿食材中它的补虚作用较强,又能补脾肺之气,中医认为它能健脾补气、养胃祛湿。体内湿气较重时,利用五指毛桃煲汤煮水饮用,有助祛湿养生!

2、绵茵陈

绵茵陈是广东民间十分熟悉的祛湿类中药,在春湿夏暑时常入药入汤,它价格十分便宜且随处可见,但它早在《神农本草经》时就被列为上品。中医认为它能清湿退热、利胆去黄,尤善治三焦湿热,以及黄疸、肝炎、小便不利、风痒疮疥等。

3、白术

白术具有补脾益胃、燥湿和中、止汗、利尿、安胎的功能。《本草汇言》中记载,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也"。白术能改善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易泄泻等症状,黄疸、容易出汗、水肿之人以及小便不利者亦可使用。

4、茅根

白茅的根部,是利尿祛湿之好材料。中医认为,茅根性寒、味甘苦,入肺经、胃经、小肠经,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常用于治疗一些热病,如肺热所致烦渴、咳嗽,胃热所致的呕吐等;也治疗一些血症,如吐血、尿血等;同时,可治疗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

导致肥胖的原因到底为何?《科学》指出五大关键问题

北京时间9月1日晚10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能量代谢与生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深圳理工大学(筹)药学院讲席教授John Roger Speakman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的 Thorkild Sorensen,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糖尿病、消化和肾脏疾病研究所的Kevin Hall,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David Allison的联名观点文章发表于《科学》。Speakman院士为该文章第一作者,深圳先进院为该文章第一单位。

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对本国的肥胖疾病出台了相应政策,如鼓励居民增加户外活动或禁食垃圾食品。然而,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的数据表明,过去30年来,绝大多数国家的肥胖发病率均在持续增长。

作者认为,究其原因,或许是人们对肥胖的认识从本质上就存在误区:肥胖看似是简单的能量平衡问题,可以通过运动来增加能量消耗,或是通过节食来减少能量摄入以达到减肥的目的。然而,这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到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个体生理相互作用,并不能简单地通过政府几项政策就可以一蹴而就。

论文截图

过去40年来,国际社会对肥胖的研究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就。其中,最被关注的当属瘦素(由脂肪组织分泌并调节摄食行为的激素)的发现,这一发现直接推动了许多关于大脑对饮食调节的研究,以及大脑如何通过整合来自胃肠道和脂肪等组织的信号,以调控短期或长期摄食行为的理论模型的发展。

然而,尽管取得如此成就,人们依然无法有效控制日益增长的腰围。

John Roger Speakman院士在2022年10月举办的英国皇家学术会议上。(图片来源:英国皇家学会)

为深入探讨肥胖的发病机制,2022年10月17日至19日,John Speakman、Thorkild Sorensen、Kevin Hall、David Allison四位肥胖研究领域的权威科学家,在英国皇家学会组织并召开了一场学术会议,邀请到领域内一流的专家学者对肥胖发病的潜在机制进行报告,并撰写相应的论文。

基于此次学术会议,John Speakman等四位会议组织者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观点文章中,针对关于肥胖的研究工作仍存在的众多悬而未解的问题中,总结并阐明了当前急需被解答的五大关键问题。

第一,需要更加深入研究体重和脂肪组织调节系统的作用机制。人们普遍认为体内存在着一套非常强大的体重和脂肪组织调节系统,但这套系统却难以对体重进行精准调节。

第二,深入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对摄食行为的调控。摄食是为了满足身体对营养元素和能量的需要。但是,这些需求究竟如何被感知?相应的信号又是如何整合到大脑中,进而影响能量消耗、食欲和行为的呢?需要科学家们做更多的研究工作。

第三,加深食物环境改变对体重和体脂影响的认识。食物环境的改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例如,社会因素和建筑环境的改变影响了人们的运动习惯,而饮食环境、营养配比、饮食习惯等因素的改变是如何影响体重和体脂的?是当下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四,需要深入研究与肥胖相关的基因如何通过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诱发肥胖。肥胖的发生存在个体差异,这其中有许多基因的参与,但这些基因如何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并发挥作用尚未可知,这也是未来的研究重点之一。

第五,理应对肥胖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类。明确肥胖疾病的发生是源于一个表型,还是多种不同类型组成的综合征,有助于人们对肥胖的流行和治疗做出选择。

文章的最后,作者指出,在肥胖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的基础之上,研究肥胖发生的原因有望产出更多丰富的发现,可能会改变数百万人的生活。提高人们对环境驱动因素的理解,并了解这些因素如何与基因相互作用,对未来肥胖这种严重疾病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这次学术会议结束时,我震惊地发现,有些事情我们原本应该知道答案,但很遗憾我们并不知道。肥胖是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健康问题,在这个庞大的数字面前,投入相对较少的研究资金便能进一步改善人们对肥胖的基本认知。当然,‘基本认知’这一表述并非贬低在肥胖研究领域迄今为止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是要评估我们当下所处的位置,并以此来确定未来需要完成的目标。通过归纳当前肥胖领域亟需解答的关键问题,有助于我们对未来工作的轻重缓急做出合理安排。”Speakman说。

南方 记者 马芳

通讯员 金增光

【作者】 马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