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性肥胖(肥胖症从基础到临床)
近两成超重肥胖!青少年不能承受之“重”
6至17岁儿童青少年,仍有近两成超重肥胖——5月20日,又一个学生营养日到来之际,仍居高不下的青少年肥胖率,让出席2022食育中国高峰论坛的专家学者们忧心忡忡。
专家呼吁,当务之急要切实加强食育教育,加强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的营养健康教育和膳食指导,引导广大青少年科学均衡饮食、吃动平衡,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制定的“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进一步落到实处。
“吃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数据显示,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达19.0%,意味着每五个儿童青少年中约有一个超重肥胖,2015年这一比例为18%。
专家表示,近年来,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身高跑不过体重”的现象。2002年至2017年的15年间,以我国城市16岁男性为例,其平均身高增长3.9厘米的同时,体重增长了14.8斤。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约30g,其中儿童、青少年摄入量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进入新时代,我国食物种类和数量得到极大丰富,食物消费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显著改善,与此同时,老百姓对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认识不足、知识不足,吃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如膳食结构不合理,隐形饥饿严重,超重肥胖快速增长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营养相关慢性病低龄化发展,居民尤其是学生体质提升任务依然艰巨。”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在2022食育中国高峰论坛视频致辞中说。
小胖墩,大问题
“中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中小学生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突出。”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带来诸多问题:
——表面上看是营养过剩,其实是隐性营养不良。
长期从事学生营养研究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朱文丽说,肥胖本身就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形式。调查表明,多数小胖墩在能量过剩的同时,依然存在微量营养素缺乏。
“肥胖表面上看是营养过剩,其实很容易存在隐性营养不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教授米杰说,由于体内脂肪太多,肥胖的孩子很容易缺乏维生素D,从而影响钙的吸收和骨骼发育、身高发育,还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等问题。
——慢病风险增加。
研究表明,儿童变身“小糖人”,多是肥胖惹的祸。“肥胖是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等成年期高发疾病的危险因素。”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说,有长期随访研究发现,儿童时期肥胖者在成年期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约24倍。
——伤身,更伤心。
超重肥胖将引发社交和心理问题。马军说,除危及身体健康外,有研究发现,超重肥胖会降低儿童青少年的自尊感和自信心,带来更高的被欺凌风险和低成绩表现。肥胖儿童还容易给同伴带来不勤快、身材差、活动不灵活、不爱运动、反应迟钝和易生病等负面刻板印象,导致孩子出现不合群、抑郁等问题。
健康,从加强“食育”起步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了“儿童超重、肥胖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的目标。
科学减重,要从调整膳食结构入手。“油盐肉摄入过多、蔬菜摄入显著不足,青少年的膳食结构必须调整。”中国粮油学会粮油营养分会秘书长贾健斌说。
为“保持健康体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开出“药方”,倡导中小学生“学会选择食物和合理搭配食物的生活技能。每天吃早餐,合理选择零食”“足量饮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自我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避免高糖、高盐、高油等食品的摄入”。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要“强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是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专家呼吁,家长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盲目满足其口腹之欲,而是帮孩子从小建立健康生活理念,养成良好饮食运动习惯,管住嘴、迈开腿。
“中国的营养教育还缺乏科学系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策略,缺乏政策尤其法规支持,学校、家庭、社区未建立良好的互动。”朱文丽认为,政府应积极主导,以法律形式确保营养教育顺利开展,逐渐丰富教育内容,发展、完善教育体系。
“从当前实际看,相对于德智体美劳,食育更凸显其基础性和紧迫性。应从提高认知着手,从加强食育起步,全面推进国民营养健康素养的提升。”陈萌山说。
(记者李斌、王君璐、张漫子、林苗苗)
来源: 新华网
专家谈肥胖:是病需就医、治疗没有“一招鲜”
肥胖问题困扰不少民众,但很多人对其认知有误解。许多人低估其对健康的严重威胁。有不少人认为,只有极度肥胖才会产生健康危害,轻度或中度肥胖无伤大雅。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曲伸教授10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肥胖是一种病,必须进行医学干预。其次,肥胖的轻重,要根据是否代谢异常来判断。第三,肥胖的治疗没有绝招,没有一招鲜,必须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
据悉,近期,世界肥胖联盟发布了《2024年世界肥胖报告》。该报告预测,到2035年全球将有近33亿成年人受到超重和肥胖的威胁,高BMI(超重 肥胖)的成年人比例将从2020年的42%增加到2035年的超过54%,5岁至19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超重或肥胖患病率达到39%。中国的超重或肥胖情况也不容乐观。
据悉,从科学角度来看,肥胖症其实是一种以大脑为中心,由生物、遗传、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疾病。正常情况下,大脑中的“饥饿中枢”和“饱中枢”处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一旦平衡出现异常,“饥饿中枢”的作用将明显增强,人体就会产生强烈的饥饿感,从而食欲大增,而非简单的仅靠意志力就能控制住进食的渴望。
曲伸教授表示,根据临床经验及病因,他把胖子分为红(高代谢型肥胖)、白(代谢正常型肥胖)、黑(炎症代谢型肥胖)、黄(低代谢型肥胖)四种。能吃、能喝、有高血压,一喝酒脸红红的,能喊、能叫的是“红胖子”,他们代谢旺盛,吸收非常好。“红胖子”将来最容易得高血压。“我们和美国有关机构合作研究已经证实了这类肥胖患者的存在。”他说。
黑胖子一般很有劲,像鲁智深一样,能吃能干。很多美国橄榄球运动员都是黑胖子。现在年轻的黑胖子比较多,表现为脖子发黑、女孩子月经不正常、毛发增多、肌肉多,脂肪也多。
黄胖子比较少见,主要表现为一胖就胖肚子,有气无力、甲减、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代谢率降低,喝西北风也胖,一胖就出病。
代谢健康性肥胖者被称为白胖子,他们体重指数超标,但白白胖胖的,皮肤弹性好。医学名词就叫正常代谢性肥胖,就是代谢没有问题。
这四种类型肥胖患者治疗方法完全不一样。对黄胖子,医生会帮其提升激素水平,代谢率高了,自然而然会瘦下来了。黑胖子,减重比较难,必须降低体内的胰岛素水平。红胖子时常出现大便干燥,肠道通畅以后才能减重。而对于白胖子,一般不能轻易减重,否则会导致月经不正常、没力气,需要预防持续性发胖。
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容易发胖,有的人怎么吃也不胖?“不同的基因构成决定了身体的代谢类型,从而影响体重。心理因素和部分药物的使用也会导致体重的增加。”曲伸教授告诉记者,有的人胰岛素水平很高,就特别爱吃。有的人感觉永远吃不饱,这和中枢调控有关。这位专家透露,其现在正在研究肥胖的中枢调控机制,并发现:每个人从出生开始,脑子就有一个“调定点”,设定该长多少体重。有的人可能注定会胖到100公斤,大脑才认为“够了”。
曲伸教授说,虽然人一辈子会长成什么体形大概率由先天决定,但是,如果有人很自律,对疾病的认识超前,或许能控制不增加到原定体重;但是如果任之为之,在原定基础上发胖,那会很严重。这位专家表示,因此,大家所说的“超级肥胖”,就是源于此。
对于更年期女性发福现象,曲伸教授直言,更年期女性最大的问题是向心性肥胖,更年期的替代治疗(常指:激素替代疗法)或是一个减重好办法。“我们说的‘替代治疗’其实很复杂,并不是单纯的雌激素替代治疗,缺钙、缺维生素D,都要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他指出,“对于更年期女性,调整内分泌紊乱,获能避免体形就发生剧烈改变;开展针对性治疗,应减少其腹内脂肪和脂肪肝,肠通了、肝通了,腰围就不会增加了。”曲伸教授说。
“减重一定要从全方位出发。”曲伸教授表示,“我一直认为肥胖不能‘一招鲜’。”对于社会上流行的生酮饮食、低卡路里饮食、16 8饮食等“减肥方法”,这位专家认为,都是“赶时髦”。他直言,营养治疗是第一步。曲伸教授表示,因为肥胖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糖尿病发病率、肿瘤发病率变高令人担心。但是瘦了以后,骨质疏松引起的死亡更多,所以千万不要减重过度:该减的减,不该减的不能乱减。大规模研究发现了“U形曲线”:体重指数小于18.5的人全因死亡率,远远高于体重指数在25-30者。全因死亡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种原因导致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人口数之比。
许多肥胖症患者为了减重可能采取快速却不健康的方法,如极端节食或过度运动,其实这些方法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他指出,应该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发病原因对症治疗,尤其肥胖症合并相关心血管等疾病的患者,通常伴随慢性生理或心理障碍,需要接受多学科综合护理或多种药物治疗,不单以减重为目标,还应涉及肥胖相关危险因素和并发症。(记者陈静)
来源: 中国新闻网
身上这2处“圆”的人,基本与长寿无缘!快对照检查,超过这数值危险了
每一个追求长寿的人
大概都知道做人不能太“胖”
肥胖是个筐,有太多疾病都能往里装
从体型上来说
身上这两处太“圆”的话,就基本与长寿无缘
肚子圆滚滚—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又称内脏型肥胖、中心性肥胖,即我们常说的大肚子,这种内脏脂肪肥胖比全身性肥胖对人体的危害更大。
内脏脂肪是存储在腹腔内,围绕在很多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包括肝脏、胰腺和肠等。
当肚子出现“圆滚滚”时,就说明腹部脂肪堆积很多,肚子里的器官也被大量脂肪包裹。此时,就算体重是达标的,身体可能已存在一系列疾病。
壹
腰粗一公分,寿命减一岁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一级专家童南伟教授就曾在《名医大讲堂》上讲到腹型肥胖的影响:
√ 大量内脏脂肪可能会把胃往上顶,从而引发胃灼热;
√ 会挤压肺的扩张空间引起呼吸困难;
√ 分泌各种物质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等)的发病风险。
腹型肥胖的影响还不仅于此——
√ 脂肪肝。腹部是肝、胰、胃、肠道等重要器官的集中地,内脏脂肪会影响肝脏功能,导致脂肪肝。中国医学前沿杂志曾刊登的一篇研究就指出:中心性肥胖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最重要的因素!
√ 癌症。据奇点网报道,肚子上的赘肉会释放致癌因子,增加癌症的风险。而且,在2千万亚洲人中的调查还发现,粗腰与18种癌症风险升高有关。
√ 心脏疾病。腹部脂肪过多会造成血流量需求增加,从而加重心脏的泵血负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更大。
腹型肥胖者也更易出现不孕不育等问题。这类人生殖内分泌易出现问题,男性精子质量下降,女性体内雌激素代谢变化易导致不能诱发排卵。
贰
3种方法,测腹型肥胖
第一种:测腰围
男性腰围 ≥ 85 厘米,女性腰围 ≥ 80 厘米,即为腹部肥胖。
但测腰围判断腹型肥胖的方法,也有局限性。
第二种:测脂肪含量
我们在说肥胖的时候,说的其实是身体里的脂肪含量。
借助仪器,CT 和磁共振是诊断腹型肥胖和身体脂肪含量最精准的方法。
第三种:肉眼看
还有一种最直观的方法:站直后低头往下看,如果肚子比“心窝子”突出,那么即使你的BMI指数在正常的范围内,你也已经达到腹型肥胖的标准。
方法你掌握了吗?快对照看看吧!
脑袋浑“圆”——警惕粗脖子
说起肥头大耳,很多人会自然想到脖子粗。脑袋肥“圆”的人往往少不了脖子粗。
除了关注体重和腰围外,你还需要关注下你的颈围。多个研究发现,脑袋肥“圆”、脖子粗的人健康问题亦太多。
壹
脖子粗一分,疾病风险多一分
√ 颈围越大,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越大。
脖子变粗意味着血脂异常的可能性更大,要警惕冠心病。双下巴、脖子短粗都可能是心脏不健康的信号。2017年新医学期刊发布的一项研究就指出:
男性颈围在36.38~37.80cm的人群的冠心病发病风险最高。
女性颈围在33.60~35.35cm区间冠心病发病风险增加1.42倍;颈围在35.35cm以上的女性,冠心病发病风险则增加了 2.54倍。
√ 睡眠呼吸暂停,加重睡眠意外。
堆积在颈部的脂肪会造成气道活动负荷增加,从而导致并加重阻塞性睡眠窒息的发生。
在呼吸科,常会加测颈围,帮助判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风险。
√ 糖尿病。即使腰围符合标准,但如果脖子过粗,也容易使血糖偏高,糖尿病风险增加。
脖子粗的人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最好定期检测血糖,以预防或尽早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也有密切关系。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中阻塞性睡眠暂停综合征的患病率在60%以上。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也会通过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缺氧等问题导致血糖升高。
小康妹儿邀请你参加名医大讲堂~
√ 脖子粗,警惕甲亢。
脖子粗也就是甲状腺肿大,是甲亢的一个典型症状。当出现脖子前面、气管两边肿起来,而且逐渐增大,伴随体重减轻、心慌等症状时建议尽快咨询医生。
贰
自测颈围,最好不要超过这个数
保持身体直立,双臂自然下垂,请别人帮忙用软尺测量脖子最细的地方,即第七颈椎(低头时后脖子最突出处)到喉结下方的周长。
正常人的颈围应该是男性<38cm,女性<35cm。
两个数值都超标,肥胖状态没跑了
不论哪里胖,运动都是良方。要减肥,关键还是要管住嘴,迈开腿。
肚子大的人必须少吃点,在以前吃的“量”的基础上,再少一点。
脖子较粗的人,可以每天吃点坚果,因为坚果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维持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辅助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动起来,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
《细胞》子刊曾发表一项研究结果:蹬自行车,减大肚腩!
Madsen教授和Helga Ellingsgaard博士团队在人体试验中证实,通过测力自行车(类似于健身房的动感单车)进行高强度间歇有氧运动,能够有效地减去腹部脂肪。
身体条件允许的小伙伴不妨试试。
大多数中老年人都有些慢性疾病,这类特殊人群的运动处方要将身体状况作为选择的参考标准,有慢性病的人不妨这样选择运动。
高血压病人选择小量和中等量有氧运动。推荐运动: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游泳、骑车、健身舞等。
糖尿病结合柔韧性、有氧运动、力量训练,能更好的控制血糖。推荐运动:散步、太极拳、自编体操有氧运动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最后可做局部的力量练习,如举哑铃、仰卧起坐等。
一般来说,最适合心脏病患者的运动是步行,最好走平路,不要爬楼梯。刚开始每周运动3~5天,每天两次,逐渐增加至每天都运动。
#今日互动#
你关注自己的腰围和颈围了吗?
有超标的吗?
内容整合自健康时报、奇点网、养生中国、环球网等,特此感谢!
编辑:板栗 图片来源:123rf
点个在看鼓励小康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