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新闻调查(新闻调查向肥胖宣战视频)
全球肥胖人口超十亿!计算公式来了,算一算你是哪个档?
世界卫生组织3月1日援引一项研究结果说,2022年全球肥胖人口已超过十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其中,约1.59亿肥胖人口为5岁至19岁儿童或青少年,8.79亿为成年人。
研究论文2月29日由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刊载。论文写道,1990年到2022年间,全球5岁至19岁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率增加了三倍多;成年人肥胖率达43%,增加一倍多。从性别上看,成年女性肥胖率增加了一倍多,成年男性则增加了近两倍。
世卫组织营养和食品安全司司长弗朗切斯科·布兰卡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过去,我们总是认为肥胖是富人的问题。如今肥胖是个世界性问题。”
这项国际研究由来自多个国家、逾1500名研究人员参与,从3000多项研究中收集了来自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计超过2.2亿人的数据,被认为是颇具权威的独立调查。研究人员以身体质量指数(BMI)为衡量标准,即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BMI在18.5至25之间代表体重正常,25至30为超重,不低于30则为肥胖。
结果显示,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包括许多先前长期存在营养不良问题的中低收入国家,肥胖已变得比体重不足更常见,越来越多国家因此面临营养不良的“双重负担”。依据世界卫生组织说法,体重不足、超重和肥胖都属于营养不良。
截至2022年,全球约5.32亿人体重不足,其中包括1.83亿成年女性、1.64亿成年男性、7700万女孩和1.08亿男孩。与1990年相比,女孩、男孩和成年人中体重不足者占比分别下降了五分之一、三分之一和一半。
论文指出,一些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面临的营养不良“双重负担”增加得最为严重,包括加勒比海和中东部分地区。这些地方的肥胖人口比例甚至高于许多高收入国家。
研究报告主要作者、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马吉德·伊扎蒂说,儿童肥胖率的上升“非常令人担忧”,而与此同时,仍有数以亿计的儿童食不果腹。“要解决这两种形式的营养不良问题,我们必须大力提高健康营养食品的可获得性和可负担性。”
专家指出,肥胖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提升糖尿病、心脏病、部分癌症等的发病风险,而幼年肥胖影响更大。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为遏制肥胖人口增长,需要采取多项措施,如对高糖食品征税、推广健康的学校餐饮等。“重要的是,这需要私营部门的合作,它们必须对其产品的健康影响负责。”
转自:新华社
来源: 天津日报
世界肥胖日丨10个“肥胖问题”,专家一次说清楚
资料图片
世界卫生组织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一项研究指出,全球超过10亿人,即八分之一的人口患有肥胖症。面对肥胖这种疾病,人们总有许多问题和困惑。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多位专家为大家揭开肥胖的秘密。
Q:肥胖是一种病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周灵丽:传统观念认为,肥胖虽然本身不是病,却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有关。早在2012、2013年,美国内分泌学会和糖尿病学会就已经把肥胖当作一种慢性疾病对待,且提出“肥胖是一种需要终身治疗和随访的慢性病,需关注肥胖相关并发症”。
Q:真是众病之源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陈玲:肥胖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如:骨关节炎(因为体重过重,使得骨头关节长期承受的重量比较大,尤其是脊柱和下肢关节);糖尿病(肥胖会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长此以往就会出现血糖升高);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心血管疾病;肿瘤风险增加等。
Q:成因都包括哪些?
周灵丽:肥胖包括单纯性肥胖和病理性肥胖。人们常说的肥胖指单纯性肥胖,主要与遗传、生活环境相关,生活环境主要包括饮食和生活节奏。饮食摄入过多,消耗太少,出入不平衡就会导致肥胖。此外,人们生活节奏紊乱也是肥胖的原因之一,如晚睡、进餐太晚、久坐、饮食不规律等。
Q:哪些食物会增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张瑞: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例如含有大量糖分的糕点、糖果、饮料、甜点,油炸的食物。深度加工或精致加工的食物,与未加工的原型食物相比,深度加工的食物减少了大量的膳食纤维,人们的饱腹感降低,能量密度增高。
Q:压力大会变胖吗?
周灵丽:从生理机制上说,压力过大,会导致应激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升高,而该激素会导致血糖升高,血糖的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导致人体产生饥饿感,增加高糖等食物的摄入。此外,压力过大,人们往往没有心思挑选适宜的食物,而是随意进食一些速食、快餐,填饱肚子,同时也不能规律运动,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脂肪囤积和肥胖。
Q:熬夜会致肥胖吗?
周灵丽:当人们睡眠好时,晨起会感觉精神饱满、神清气爽,此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水平最高,当夜晚来临,人体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会逐渐降到最低,让身体进入睡眠休整状态。熬夜时,人体会被动地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导致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使人体产生饥饿感,增加高糖等食物的摄入。
Q:与癌症有关系吗?
陈玲: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肥胖与癌症风险增加相关。肥胖的男性易患前列腺癌,肥胖女性患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及乳腺癌的风险增加;无论男女,只要是肥胖者都易患结肠癌和直肠癌。研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肥胖患者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增加,细胞因子水平异常及慢性炎症状态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Q:轻断食能减肥吗?
张瑞:有好处,需要注意采用科学的方法。轻断食比较常用的方法如一周7天选择不连续的2天仅摄入平时热量的1/4,剩下5天正常进食。也可以采用如一个月间断断食4天或2天等。轻断食不适合青少年、孕妇、哺乳期妇女、老年人、有严重慢性疾病的人等,更适合身体基础条件比较好,没有严重疾病且希望减重和控制体重的人。
Q:只吃一顿能瘦吗?
张瑞:首先,减肥最重要的就是总热量摄入的限制,如果只吃一顿,这一顿饭的热量超标,也会前功尽弃。其次,一天当中很长时间不吃,会造成饥饿感加剧,容易更快速地摄入更多热量,还可能对情绪产生影响,造成暴食。减肥的关键是少吃,少吃不是指吃东西的次数减少,也不是肉眼衡量的食物体积的减少,而是食物总热量的减少。
Q:食品配料表咋看?
张瑞:法律规定食品的外包装上必须标注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减肥的朋友要学会看这个营养成分表,了解自己吃了什么,吃了多少。营养成分表中会标注出反式脂肪酸,最好选择不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配料表中的配料,越简短干净越好,最好除食材本身和其他天然调味料比如盐、食用油等,没有其他看不懂名字的添加剂。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陈荻雁
日本学者:肥胖会增加患上肝癌和大肠癌的风险
来源:人民网-日本频道
人民网东京12月2日电 据《读卖新闻》报道,日本德岛大学大学院医齿药学研究部助教渡边毅日前发布研究结果称,肥胖和代谢异常会增加日本人的患癌风险。这项研究利用了以日本人为对象实施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研究结果显示,从癌症类型来看,肥胖的人患上肝癌和大肠癌的风险更高。即使体重处于正常范围内,若存在高血糖等代谢异常的人,罹患胰腺癌的风险也会增加。
渡边毅通过分析从德岛大学及全国多所大学和癌症中心收集的约5.3万名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得知,肥胖之人患肝癌的风险提高139%,患大肠癌的风险提高41%。此外,若存在高血糖、血脂异常或高血压等其中一种或多种情况,即定义为代谢异常,患癌症的风险都会提高15%。
而在女性当中,肥胖可使患乳腺癌风险提高45%,若同时有代谢异常,会进一步上升至63%,而患子宫癌的风险也会提高95%。另外,即使是体重处在正常范围内的男性和女性,若存在代谢异常,患胰腺癌的风险会提高60%。
在德岛大学举行的记者会上,渡边毅表示:“过去在欧洲,人们一直认为肥胖者的癌症发病率较低。但通过这一次的研究发现,肥胖对日本人的影响非常大。”同时他也呼吁大家,积极去了解自己容易罹患的癌症类型,并通过改善饮食、锻炼身体等方式进行有效预防。(编译:蒋晓辰 校对: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