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都分哪些(肥胖都分哪些类型)
黄胖子、黑胖子、白胖子……肥胖还有颜色之分?
对于肥胖的分类,目前有很多标准,常见的有按照病因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按照脂肪积聚部位不同分为外周型肥胖和中心型肥胖;按照体质指数分为1度肥胖、2度肥胖和3度肥胖;按照伴发疾病分为代谢正常型肥胖和代谢异常型肥胖等,还有一些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复杂分类方法。
我国学者曾经开发出一套颇为有趣的肥胖分类方法,通过对形形色色的肥胖患者的临床观察,结合患者症状、体征、皮肤表征及代谢状态,吸取祖国传统医学的诊疗经验提出了“白、黄、红、黑”四色肥胖分类。
白胖子:又称代谢正常型肥胖,皮肤白润、光滑、弹性好,虽然体脂含量较高但分布基本正常,无明显代谢异常和炎症状态,激素水平基本正常。
黄胖子:又称低代谢性肥胖,皮肤萎黄无弹性、无光泽,多以腹型肥胖为主、内脏脂肪含量较高,代谢率及激素水平多有降低。
红胖子:又称高代谢性肥胖,多为红胖血瘀之人。血供丰富、皮肤菲薄,体表可见紫纹及毛细血管增生等,脂肪分布以内脏脂肪为主,具有较高的代谢率,激素水平也偏高。
黑胖子:又称炎症代谢性肥胖,皮肤色素沉着、黑棘皮病多见,有高胰岛素血症,代谢率高,多伴高尿酸等炎症状态。如果细心观察,可以发现身边不少“胖友”脖子上有一圈洗不干净的“污垢”,这就是传说中的“黑棘皮病”,代表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
无论哪种颜色的“胖友”都是不健康的。发表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上的一项50多万人样本研究显示,肥胖者即使进行规律体育锻炼,也无法抵消肥胖带来的害处。
无论运动水平如何,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均高于体重正常的同龄人。与正常体重但不运动的人相比,运动的肥胖者患高胆固醇风险大约是前者的2倍、糖尿病风险是前者4倍,高血压风险是前者5倍。若想保持健康,“胖友”减重很重要。
文:黄宇新(华东医院内分泌科医生)
图:文汇报资料照片
编辑:李晨琰
【豫健科普】长“瘦”之道02:肥胖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体重与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形体美也是健康的一种体现。肥胖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17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肥胖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如何保持健康体重,是我们需要重视的课题。
关于肥胖,很多青年男女只关注肥胖带来的身材走样的问题,而更多的中老年人已经开始承受肥胖相关的各种代谢性疾病的困扰。减肥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措施,先了解自己的肥胖类型,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正确的方法和措施。
根据肥胖原因分类
根据肥胖发生的原因,可将肥胖分为原发性肥胖、继发性肥胖、医源性肥胖等。
1.原发性肥胖:又叫单纯性肥胖,一般与遗传和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有关。据统计,我国约99%的肥胖者是单纯性肥胖。按照起病年龄的不同,可以把单纯性肥胖分为幼年期起病型肥胖、青春期起病型肥胖以及成年期起病型肥胖。
2.继发性肥胖:也叫获得性肥胖,是由于某些诊断明确的疾病导致的,这些疾病包括下丘脑—垂体炎症、肿瘤、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性腺功能减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继发性肥胖属于病理性肥胖,一般占总肥胖人群的1%,在原发性疾病被治愈后,继发性肥胖也会明显好转。
3.医源性肥胖:是治疗其他疾病过程中,因为药物和治疗方式等医疗手段而导致的肥胖。
按脂肪的分布部位分类
根据脂肪在身体分布部位的不同,单纯性肥胖又可以分为腹部型肥胖和臀部型肥胖两种。通常我们用腰围或腰臀比值(腰围/臀围)来粗略判断肥胖的类型。
1.腹部型肥胖: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或男性腰臀比值>1.0,女性腰臀比值≥0.85。腹部型肥胖者的脂肪主要沉积在腹部的皮下组织以及腹腔内脏,如肝、胰、胃肠等器官周围和内部。过多的内脏脂肪进入消化系统时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引发脂肪肝,还会扰乱新陈代谢,引发糖尿病等。
2.臀部型肥胖:又称为梨形肥胖,其脂肪主要沉积在臀部以及腿部。腹部型肥胖的人患并发症的风险要比臀部型肥胖的人高。研究发现,腹部型肥胖的人群患糖尿病、高血脂症等代谢性疾病和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更高,同时内脏脂肪的聚积还可能导致脂肪肝、脂肪心、脂肪肾、脂肪胰等,最终使得这些内脏器官出现功能异常。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协和专家医学减肥处方完全执行手册》,主编陈伟,由海南出版社出版。
来源:河南省健康中原服务保障中心
供稿:融媒体部
责任编辑:杨华
肥胖被分成4个等级,脂肪肝与肥胖之间的关系你了解多少?
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个人形象,更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如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在现代社会,肥胖与脂肪肝的关系日益紧密,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常见问题。今天就给大家讲讲肥胖与脂肪肝的那些事。
肥胖被分成4个等级
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最新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将肥胖症分为四个等级,以便为不同等级的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诊疗方案。肥胖的分级主要基于体重指数(BMI),即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具体分级如下:
①轻度肥胖(Ⅰ度):BMI 为28~32.49kg/m2;
②中度肥胖(Ⅱ度):BMI 为32.50~37.49kg/m2;
③重度肥胖(Ⅲ度):BMI 为37.50~49.99kg/m2;
④极度肥胖(Ⅳ度):BMI≥50kg/m2。
肥胖与脂肪肝的关系
脂肪肝是肝细胞内脂肪过度堆积而引起的一种病变。正常的肝脏内含有少量的脂肪,如甘油三酯、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等,但当肝组织学上超过 5%的肝细胞有脂肪变性时,就可以诊断为脂肪肝。
脂肪代谢紊乱:肥胖者体内往往存在脂肪代谢紊乱的情况。当身体摄入过多的热量,超出了能量消耗的需求时,多余的能量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肝脏作为重要的代谢器官,也容易堆积脂肪。当肝脏内脂肪的合成与转运失衡,导致脂肪过度沉积时,就容易形成脂肪肝。
不良饮食习惯:肥胖人群通常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好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这些食物的摄入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促使脂肪在肝脏蓄积。
胰岛素抵抗:肥胖者可能还伴有胰岛素抵抗等问题,这也会进一步影响肝脏的脂肪代谢,增加患脂肪肝的风险。
肥胖是导致脂肪肝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脂肪肝的发生率也相应上升。对于已经患有脂肪肝的肥胖者来说,如果不控制体重和改善饮食习惯,脂肪肝的病情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甚至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等更为严重的肝脏疾病。
如何预防脂肪肝?
1.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营养的食物的比例。
2.加强运动锻炼:通过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提升身体的代谢能力,促进脂肪的消耗。
3.控制体重: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计划,逐步降低体重,以达到健康的体重范围。
4.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肝脏的健康状况和脂肪含量,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