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中心性肥胖(中心性肥胖如何减)
热闻|瘦不等于健康?女子172厘米100斤确诊营养不良型肥胖,小肚子非常大
女子身高172厘米,体重仅有100斤,还被诊断为“肥胖”?
近日,杭州26岁的刘女士四肢纤细、身材修长,
172厘米的身高,体重只有100斤左右,
体型属于偏瘦类型,可唯一美中不足的便是她的“小肚子”非常大,
每次穿点紧身的衣服肚子处就凸起明显,这让她感到有些身材焦虑,
于是去医院咨询减肥事宜。
结果人体成分显示,刘女士内脏脂肪面积达到108c㎡,
体脂百分比32.9%,而蛋白质却只有7.0(正常范围8.3-10.1),
属于典型的营养不良型肥胖。
在后续的问诊中,医生还了解到患者有严重的便秘,
这也是她肚子肥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生表示,过高的内脏脂肪会容易引起肥胖,
很多女生小肚子大是因为内脏脂肪高引起的,
因此减肥一定是减内脏脂肪,
而减少内脏脂肪最有效的方式便是调理体质。
“腹性肥胖”应该如何自测?
腹型肥胖又称中心型肥胖,是指脂肪在腹部堆积,表现为腰围增加。
医生表示,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就属于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对身体危害大,不仅容易引发骨折,还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比如冠心病和脑溢血等。
在原有的印象中肥胖就是“大腹便便”、营养过剩所导致,实际上肥胖是因为多种营养物质缺乏,导致体内营养不平衡产生的。
营养不良是指身体摄入的营养不足或者比例失衡,任何人没有摄取足够营养就是营养不良,包括食量和体型较大的肥胖和超重人群。
大家对热量和营养的概念有所混淆,认为吃得多就是吃的有营养,这是一个误区。
胃里觉得吃的很饱了,但只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满足了身体的需求,甚至过剩,而维生素及矿物质等的摄入量还远远不够,体内是一种缺乏状态。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也显示我国民众膳食结构不合理,钙、铁、硒、维生素A、维生素D等矿物质和维生素没有达到推荐摄入量,仅2016年国内营养不良人口数量就高达3亿。
1.肥胖人员过于喜好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高油高脂食物,深加工的大米、白面和冰激凌蛋糕等食物,再加上煎、烤、炸、炒等油腻菜品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但是此类食物远不如全谷物粮食、薯类和优质蛋白质富含丰富的营养,同时缺乏蔬菜、水果和优质肉类提供的维生素、矿物质和优质蛋白。长期的高油高脂饮食是造成营养不良性肥胖的重要原因。
2.不良生活习惯:例如三餐不定时,晚睡晚起,不吃早餐,晚上暴饮暴食、抽烟喝酒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会消耗肥胖人士体内本来就不多的营养素,缺乏营养素,影响人体正常的基础代谢,也是造成肥胖的因素。
3.缺乏体育锻炼,现在很多人生活工作中长期久坐久站,缺乏锻炼,热量消耗少导致肥胖。
4.肥胖人士相对“体积”较大,所需要的营养元素较正常人多,但很多研究发现,在肥胖人群中普遍存在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的情况。有研究表明,低钙与肥胖有关,低钙会减少脂肪分解,使更多的脂肪储存;有大量的研究证实,维生素D缺乏与肥胖密切相关,补充维生素D可以抑制前脂肪分化过程,影响脂肪形成,可以起到预防肥胖的作用。
那么,什么食物才能越吃越健康?
杭州市临床营养质控中心发布了一张成人肥胖患者的食物选择表。
表中显示,选择推荐的谷薯、蔬菜和水果等,才能“健康瘦”。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编辑 崔可腾 综合、光明网、、新闻晨报、中国蓝新闻、成都市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等)
女性鼓鼓的小肚子是好是坏?答案在这里
一坐下,腹部的“游泳圈”令人心头一紧!身上其他地方都不算胖,唯独小肚子异常“突出”。你是否有上述感受?有人说女性的小肚子是为了保护子宫卵巢,引发广泛关注。事实真的如此吗?不胖却有小肚子?问题出在哪?面对愈发失控的腰围能怎么办?
骨盆和韧带
才是子宫和卵巢的“保卫者”
事实上,子宫和卵巢并没有脂肪紧紧包裹着,真正对我们子宫卵巢起到保护作用的,是骨盆和韧带。子宫有四组韧带固定住,两侧卵巢也各有两条韧带,确保它们总是在相对固定的位置上。
此外,子宫和卵巢“待在”骨盆内,骨盆的保护让它们轻易不会受到外力的冲击。所以说,骨盆和韧带才是子宫和卵巢真正的保护者。不过,脂肪对于子宫和卵巢并不是一点用都没有。人体需要适量的脂肪维持多种生理功能,但要注意的是,脂肪太少或者太多都不好。
不胖却有小肚子?
可能存在几个问题
1.内脏脂肪多
人体有两种脂肪,一种是皮下脂肪,比如我们可以捏到的松松的“拜拜肉”。另一种是内脏脂肪,它们“隐藏”在内脏里,比如肝脏、胰脏,大网膜、肠系膜等周围,外观看不出来,也摸不到。
当内脏脂肪过多时,就容易造成四肢不胖肚子胖,也被叫做中心型肥胖(腹型肥胖)。女性、年龄较大,以及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种肥胖。一般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才属于中心型肥胖。
2.骨盆前倾
如果你腹部脂肪不多,却依然小腹突出,且伴有臀部上翘、塌腰等,那可能不是肥胖,需要警惕骨盆前倾。骨盆前倾除了影响美观之外,还容易出现腰肌劳损、腰痛、腰椎退行性变、易发生椎间盘突出等。
此外,女性怀孕时“膨大”的子宫会“撑开”腹部肌肉群,导致产后腹直肌分离,出现腹肌无力,不能有效维持腹内压,腹部就会逐渐膨出。还可能出现腰酸背痛、憋不住尿等问题。
腰围“岌岌可危”
可怎么办
“体重和腰围都开始不受控制……”这或许是一句令不少中年人“扎心”的话。这种情况主要因为人的代谢变慢并且蛋白质流失了。正常的新陈代谢会帮助人体消耗热量,如果代谢率下降会使热量得不到消耗,导致脂肪堆积。随着年龄的增长,长期不运动,肌肉会有一定的流失,腹部肌肉张力不够,容易出现下垂的现象。
女性更容易胖小肚子也受基因的影响。除了基因,行为、环境等也会影响脂肪堆积。吃得太多、吃得太咸、果糖吃太多、精致碳水吃太多、久坐不动、压力太大等都是胖肚子的“元凶”。
说到这里,你或许会问:那究竟该怎么减小肚子?其实不少人都心知肚明:管住嘴迈开腿,这是永恒的真理!需要注意的是,不存在什么“局部减脂”,只有全身瘦了,肚子才会瘦!因此,想要瘦肚子,更应该着重于减脂,如饮食控制以及进行有氧运动。
总之,我们不需要刻意追求“A4腰”、“蚂蚁腰”。但是,减少肚子上的“游泳圈”,不仅能改变外形,而且能让你健康生活、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来源: 吉林12320
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病因是什么?中医教你一招,轻松减肥不反弹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分享更多的专业健康知识,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感谢您的支持。
西医认为,围绝经期标志卵巢功能生育能力逐步走向衰退的时期。
由于卵巢内分泌功能退化,性激素分泌紊乱,打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所维持的原有平衡,肾上腺功能代偿性亢进,糖皮质激素被失常分泌,导致糖、脂代谢异常。
目前围绝经期体脂肪形成中心型分布的机制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认为脂肪增加与性激素相关。
临床研究发现,女性绝经前体脂特征为脂肪均匀分布的女性型分布,而绝经后体脂分布则呈现为脂肪向中心型分布的男性型分布,表明脂质分布特征可能与性激素相关。
目前研究普遍认为雌激素对血脂代谢有显著作用,主要表现在雌激素与肝细胞内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结合能力不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
当雌激素分泌不足时,肝脏分泌胆酸的速度相对不足,造成甘油三酯(TG)及胆固醇(TC)更易累积在血液中。
也有动物实验证实雌激素可对大鼠肝酶及脂蛋白受体产生作用,降低血清TC、TG及LDL-C含量,增加HDL-C含量,从而减少脂肪在体内的堆积。
近年来发现雄激素对脂肪组织增加及分布改变发挥同样重要的作用。
雄激素对围绝经期肥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下降,脱氢表雄酮(DHEA)及游离睾酮(FT)等因素,此外雄激素会增加内脏脂肪中的脂蛋白脂酶活性,产生中心性肥胖。
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目前,《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提出“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为中心性肥胖的切点。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将中国中心性肥胖的筛选标准定为“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0cm”。
目前不同文献和疾病防治指南对于中心性肥胖的诊断标准尚不统一,这可能与国家、地区以及种族差异有关。
2016年美国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和美国内分泌学会(ACE)联合发布的最新肥胖诊治指南将肥胖定义为“脂肪组织过多引起的慢性疾病”。
强调在多学科团队共同指导下,以行为、饮食、运动为主的综合治疗,必要时辅以药物或手术治疗。
对于肥胖患者,首先鼓励以饮食控制和运动控制为主的生活方式干预:限制热量摄入;推荐每周2~3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以增加热量消耗。
对于BMI>27kg/m2的患者,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推荐使用减重药物如芬特明托吡酯、纳曲酮-安非他酮、奥利司他、利拉鲁肽和氯卡色林5类药辅助干预;
而对于特别肥胖者或有严重并发症者则推荐减重手术治疗。但不管是药物还是手术治疗都存在各种弊端,如药物停止控制后易反弹,副作用多,手术治疗风险大、费用高、存在禁忌症,临床推广通常受到限制。
本病在中医属“肥胖病”、“绝经前后诸证”范畴。从中医角度看,《黄帝内经》认为肥胖的形成与年龄、饮食、运动、体质以及性格等密切相关。
年老体衰、过食甘肥、劳逸失度、七情所伤、先天禀赋差异等。
均会导致气血失调、痰湿阻滞、瘀结滞留,从而引起脏腑功能失衡,形成肥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到:“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
人至中年,生理机能由盛及衰,先天之本资助不足,后天之本疏泄失调,水谷精微失于输注脏腑经络,膏脂堆积,浸淫肌肤分肉,成为肥胖。
《素问·奇病论》曰“食甘美而多肥也”,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脾胃衰弱,运化不及,水液停滞,失于输布,凝聚生痰,终成痰湿壅结之态。
再者,女子中年劳作减少,或长期缺乏运动,《素问》中对长期久卧久坐这样描述:“久卧伤气,久坐伤肉”,气由肺摄,肉由脾合,肺主行水,脾主运化水液,水液运行不畅,水湿得不到代谢,膏脂得不到输布排泄,易在体内堆积,尤其在中焦。
由于个体性格迥异,部分女性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受阻,胆汁疏利不能,阻塞中焦,无法净浊化脂。
在此之外,先天禀赋差异,体质不同,造成部分群体的肥胖,即所谓的“易胖体质”。《灵枢》将此类人群分为五型,其中水型人“圆头,广胸,小肩,大腹”,土型人“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可见这两型人最易“多肉、大腹”。
经典古籍《黄帝内经》亦有类似分类,按照体型将肥胖之人分为“脂人”、“膏人”、“肉人”。肉人指肥壮人,脂人指全身肥胖的单纯性肥胖人,膏人为“纵腹垂腴”,指中心性肥胖型人。围绝经期肥胖多属“膏人”,此类人多气虚。
因此,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临床还多伴见气虚、血瘀、痰饮、湿滞等病机特点。
目前,临床上针灸对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的临床研究略少,治疗方法可主要归为单纯针刺、电针、灸法、穴位埋线和耳穴压豆五类,此外还有针药结合、镭射针灸等其他疗法。
其中耳穴压豆尚无单独应用,多数临床研究采用耳穴结合其它疗法辅助增强针灸疗效。
采取针刺与耳穴压豆相结合的治疗方式,并测量患者治疗前后体重、身高、体围和皮脂厚度,使用Kupperman量表(KI)对患者围绝经期症状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提示针刺对患者肥胖指标及围绝经期症状均有改善作用,且有恢复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趋势。
采用辨证联合辨病施治,按不同分型选取相应的穴位,通过针刺效应调节能量代谢,比较治疗前后患者BMI、肥胖度(A)、体脂百分率(F%)和KI评分,结果提示该疗法疗效显著。
采用相同的研究方法证实针刺对改善围绝经期女性症状和肥胖程度均有效,针刺对内分泌代谢确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电针组主穴取中脘、气海、关元穴、三阴交、肾俞、膈俞,随症加减,结合耳穴埋豆;草药组以当归四物汤为主方,依证加减,比较较治疗前后BMI和症状,结果显示电针治疗减重效果优于草药组。
将患者分为腹部穴组和背部穴组,除双侧天枢和背部的双侧大肠俞均分别接连续波2Hz电针、留针25分钟外,腹部取中脘、下脘、水分、气海、肓俞,背部取心、肝、脾、肾的背俞穴,每周行背部刮痧疗术。
王不留行籽耳穴埋豆增强脏腑效应,结果提示两组围绝经期症状明显改善,肥胖指标和皮脂含量均有显著好转(p<0.05),两种疗法无差异性(p>0.05)。对30例围绝经期肥胖患者采用电针结合耳穴的疗法,总有效率为73.3%。
按肥胖程度进行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肥胖3组,以温补脾肾、行气化水、利湿祛痰为治疗原则,取关元、气海、水分、足三里温灸30分钟,各组KI比值下降程度及体重和F%下降后率,发现轻度肥胖患者改善情况最好,提示早期干预对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性。
对符合诊断标准的脾肾阳虚型患者用灸法温脾补肾,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前后体重、BMI、F%等肥胖评价指标及KI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温针灸结合耳穴压豆治疗脾肾阳虚患者,发现艾灸能显著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并抑制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改善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纠正代谢紊乱。
根据患者月经情况分为绝经前期、绝经期、绝经后期三组,分别采用疏肝健脾、调和气血法,活血化瘀、调冲任益肝肾法,滋阴填精法的原则进行穴位埋线,并在营养师指导下进行饮食和运动处方干预,治疗每半月一次,共6次。
结果显示三组体围、体重、皮脂厚度和血脂和性激素指标均见好转,且提出穴位埋线结合运动饮食干预对绝经前期围绝经期症状改善最为明显。
以饮食控制为基础,治疗组加穴位埋线,治疗结束后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腰围、BMI、体重,发现均有显著下降(p<0.05),减肥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以上研究证实,各种疗法对围绝经期症状及肥胖均有良好改善作用。
灸法能温补经络,调畅气血,标本兼治,对脾肾阳虚型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患者疗效甚佳,可考虑为治疗脾肾阳虚型肥胖的首选疗法,但灸法对其他分型患者疗效欠佳,应用较局限。
穴位埋线较一般针刺方法能产生更强烈的针刺效应,在减肥方面,经济便捷,起效持久,但在辨证论治方面较为劣势,围绝经期女性临床症状常复杂多变,选穴处方上不及一般针灸疗法,不能及时根据主诉作出调整。
电针疗法不仅能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进行改善,也能有效调节肥胖指标,且较单纯针刺手法更具优势,但上述研究中存在未设置对照组或合并耳穴疗法等不足,且未对脂肪含量作出定量评估。
选穴规律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为本虚标实之病,实为痰、瘀、湿,虚为气虚。
李东垣《脾胃论》提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居民膳食结构变化,过食肥甘厚腻,脾胃首当其冲;《难经》杨玄操注:“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养之本”,女子属阴,任脉为阴脉之海。
故本研究从“脾”论治,以健脾和胃、调节脏腑为原则,取胃经、脾经、任脉及背俞穴为主。中脘为胃之募穴,有健脾和胃之功,下脘为任脉、足太阴交会穴,《灵枢·四时气》描述“饮食不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
下脘主泄,能散结消瘀,疏通肥胖部位阻滞的经络。气海补虚,能补元气、调胞宫。天枢穴既为胃经穴位,又为大肠募穴,在针灸减肥中临床运用甚广,天枢穴能促进肠道蠕动,推动气机升降。大横、腹结能刺激肠蠕动,促进循环,消结通滞,助三焦疏泄。
带脉穴位于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为带脉与足少阳经交会穴,主治女科疾病,也在现代临床中应用常被用做治疗腹部肥胖的特效穴。
《儒门事亲》所载:“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带脉为全身上下唯一横向循行的经络,有“总束上下,约束诸脉,调和诸经脉气”之称。
带脉病证见腹满,针刺带脉穴能调理冲任,改善绝经前后诸证,固束腰围,消浊减脂。此外,临床研究证实针刺背俞穴能提高免疫功能,改善和调节内分泌作用。
以上腹部取穴均位于神阙穴周围,配合背俞穴调理脏腑功能,诸穴合用可起利脂化浊,轻身延年之效,从而达到治疗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