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世界上最肥胖的鸟(世界上最肥胖的小孩)

华舆 0
文章目录:

鸟中傻白甜,全球最胖,再度成为新西兰年度“鸟王”……

华舆讯 据新西兰中文先驱报道,11月15日,2020新西兰年度鸟评选结果出炉!

Kakapo(鸮鹦鹉)获得冠军,这是年度鸟从2005年评选以来,首次两度获得冠军的鸟(2008年度也是它夺冠),超过新西兰国鸟kiwi。

这究竟是什么鸟呢?风头能盖过kiwi鸟?

你或许不认识鸮鹦鹉,但一定见过它,甚至还拥有过它的表情包。

Kakapo是鸮鹦鹉的毛利语,“鸮”读“xiao”,与“枭”同音,Kaka在毛利语中指的是鹦鹉,而Po指的是夜晚的意思,所以,Kakapo翻译过来就是“夜鹦鹉”。

没错,鸮鹦鹉就是夜行动物,是新西兰特有的特种,全球其它地方都没有。

不会飞且最胖的鹦鹉

因为过早与其他大陆分离,新西兰陆地缺乏大型猎食类动物,许多种类开始了随心所欲的进化之路。

所以鸮鹦鹉和kiwi一样,光荣地进化成“走地鸟”,是的,它是世界上唯一不会飞的鹦鹉。

因为不需要飞,鸮鹦鹉也不需要像其他鹦鹉一样保持曼妙的身材,于是能开心地吃吃吃,把自己吃成一个胖子,储存起足够的脂肪来应对恶劣天气。

所以,它日常画风基本上不是在吃,就是在寻找吃的路上。

平时,它喜欢吃一些植物的种子,果实叶子什么的。就是吃这么素,它还能长得胖——成年的鸮鹦鹉体长在59~64公分左右,体重却高达4公斤,比老母鸡还要重。

所以,它们又是世界上最胖的鹦鹉。

萌到爆的傻白甜

这些胖家伙,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比如看到人来了,它会顺着声响跑过来,靠近观察。

一旦发现对方对自己充满敌意,这个胖家伙的第一反应就是“呆住”——全身僵硬站在原地,靠着通体黄绿神似植物的外在,上演一出“呆若木鸡”的大戏。

内心默念“你看不见我,你看不见我,你看不见我”巧妙的融入环境,假装是一棵植物骗过敌人。

如果发现对方没有敌意的话,它们又会瞬间化身哈士奇,黏在你身上又蹭又啃……

鸮鹦鹉虽然不会飞,但它能爬树,会用喙和脚相互帮忙,笨拙的爬到了树枝上,然而一旦他们登上了树顶,它就忘了自己不会飞的习惯,挥动翅膀尝试飞行,反而是自由落体。

比熊猫还熊猫

鸮鹦鹉的新陈代谢非常缓慢,从小鸟到成鸟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所以它们的平均寿命在60岁左右,最多的能活到90多岁,成为了全世界最长寿的鸟类之一。

鸮鹦鹉的由于足够长寿,因此它们对繁殖这件事也不太上心,会先悠然度过一段青春期,雌性鸮鹦鹉在9~11岁才会开始寻找异性,而且只有在食物丰沛的好年节它们才会繁育,因此毛利人认为鸮鹦鹉有预知未来的能力。

早期曾经毛利人会捕捉鸮鹦鹉作为食物,还把鸮鹦鹉的羽毛编织成斗篷;后来登陆新西兰的欧洲人也开始捕食鸮鹦鹉,加上外来物种的侵入,鸮鹦鹉几乎被团灭。

据化石记录表明,鸮鹦鹉曾是新西兰第三常见的鸟类,广泛分布在新西兰三大岛。

然而,自从人类定居新西兰以来,鸮鹦鹉的数量大幅下降,到了1995年时,全球只剩下51只,比熊猫还要熊猫。

为了救鸮鹦鹉,梅西大学曾完成全球首例鸟类脑部手术。

所幸新西兰政府早早重视保育,通过各种保护加人工授精等新技术,到了现在,鸮鹦鹉的数量达到213只。

但愿二度封王的萌白甜,能够“鸟丁兴旺”!(原标题:鸟中傻白甜,全球最胖,再度成为新西兰年度鸟王……)

世界上最“肥”的鸟,幼鸟被抓来炼油点灯,它吃素怎么长那么胖?

自然界中有一种鸟,被称为行走的“食用油”,它浑身上下都是脂肪,据说用它熬出来的油清透无味,存放很久都不会变质,印第安土著日常做饭或者点油灯,用的都是它的油。

这种鸟的学名叫油鸱(chī),它究竟是什么鸟?怎么长出这一身的油?


行走的“食用油”,油鸱

若是有幸走进印第安人的居住地址,你可能会看到他们与众不同的炼油方式。

印第安人抓起一只只脱掉毛的鸟扔进带有些清油的大锅之中,使用漏勺反复地在锅里搅拌,让每一只鸟都能够均匀地受热。他们可不是在制作什么炸鸟美食,而是正在用鸟练油!

鸟儿在油锅之中仿佛烹炸,锅内的油脂竟然越来越多,炼制出了一锅清澈透亮的鸟油

可能有人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之中,鸟每天都在天空之中翱翔,可谓是“身轻如燕”,身上都是健硕的肌肉,鲜少会看见附着大量油脂的鸟类。

若是成为一只大胖鸟,鸟儿早就飞不起来了,鸟又怎么可能用来炼油呢?

印第安人用来炼油的鸟可非同寻常,它们被当地人称之为行走的“食用油”,是印第安人食用油的主要来源。这个鸟的名字,叫做油鸱

油鸱的名字得益于它们那一身膘壮的油脂,属于夜鹰目,与我们俗称的猫头鹰有些许瓜葛,属于南美洲的夜行鸟

油鸱嘴巴是黄色,拥有着一个又尖又带有钩的喙,长着一双又大又圆的眼睛。

浑身呈现出暗红褐色,翅膀上还能看到白色点斑与黑色横斑,体型较大,但是口裂却很小,脚也极小,尾巴呈现扇形,十分好看,长相与夜莺极为类似

最具特点的便是那一双长长的翅膀,还有那喧闹的叫声。每次的叫声又急促叫得又快,一秒钟能够叫250多次,伴随着凄厉的叫声(7000赫兹以上),让人闻之毛骨悚然,给人一种不祥之感。

它们这叫声刻有独特的妙用,油鸱靠着这尖锐、凄厉又快速的叫声,能够在黑暗之中定位

它们依靠着回声还能够确定食物、同伴以及障碍物的位置,可谓是带有雷达的鸟。即便在岩洞之中也能准确地辨别方位,这独特的技能跟蝙蝠可有的一拼

在南美洲的地盘,哥伦比亚、厄瓜多尔以及秘鲁的沿海山地之中,都生活着油鸱。从玻利维亚到委内瑞拉的安第斯山麓,巴拿马以及特立尼达都都能看见它们的身影。

到了繁殖的季节,他们会在岩洞岩壁凹陷处开始打造自己的巢穴。口里可以吐出黏液,能够将半消化的果肉粘合在一块,形成了一个壁巢。

雌鸟在产下2-4颗蛋后就会开始孵化,幼鸟孵化出来之后将会由鸟爸爸、鸟妈妈共同喂养120天的时间,可谓是鸟类之中“啃老”最久的幼鸟之一。幼鸟被喂养地肥肥胖胖的,体重能够达到成年鸟的70%或100%才会开始独立生活

正是如此,幼鸟身上的油脂含量是最旺盛时期,毕竟它们整天吃吃吃,也没有运动,体内的油脂含量可比勤快的成年鸟高多了。印第安人发现了这一点后,每次到了油鸱繁殖的季节,就会开始举行他们独特的仪式。

印第安人会在油鸱的洞口架起大锅,拾起柴火将大锅烧的通红,然后将抓捕的幼鸟放在锅中炼油。

用油鸱幼鸟炼出来的油,不仅清澈透亮没有异味,还能够保持很长时间不坏,既可以用来电灯照明,还可以用来烹饪美食

还没换毛的幼鸟

对于印第安人而言,油鸱的繁殖季节是他们的丰收日,对此他们也格外的注重仪式感,感恩天赐的食物。

可是,这对于油鸱而言却是致命的打击,毕竟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还没能长大成鸟,就变成了炼油的工具,更成为了人类食物的来源。若是它们会说话,早就骂人了:就你们清高,拿我们当做炼油工具!


油鸱为何那么肥,难道它们不飞吗?

众所周知,鸟类为了能够飞行已经练出了一身的“腱子肉”,体内的脂肪含量极少。若是太肥,鸟儿根本很难在天空中飞行起来,只能变成“走地鸡”了。

那么,油鸱的身上为何有如此多脂肪?莫非它们都不需要飞行?

油鸱身上的油脂之所以如此多,跟它们的食性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夜鹰目中唯一吃果实的鸟,其他的夜鹰种类的鸟儿,大多都食用蚊子、蛾等昆虫,很少纯吃果实。

每次黑夜降临,油鸱就开始活跃起来,成群结队的降落在棕榈树上,开始大快朵颐地食用油棕果。

要知道油棕向来被人们誉成为“世界油王”,从形状上看来跟椰子有些许类似,因此也有人叫做“油椰子”。

而油棕结出来的果子叫做油棕果,主要是鲜嫩的果肉跟棕仁组成。果肉之中的含油量高达45-50%,而核仁之中的含油量更是高达48-55%

一棵油棕树,一年可以产出30-40千克的油脂,一亩更是可以产油100-200千克

除了油棕果之外,油鸱还十分喜欢吃牛油果和橄榄。牛油果,正如其名含油量也极为丰富,100g牛油果中含有23.5g左右的脂肪;而橄榄果的含油量也高达25%。

油鸱常年食用含油量如此高的果实,吃下去之后这些油脂囤积在体内,也就含有了大量油脂,也成为了鸟类之中的“油王”。

棕榈树上的油鸱

可能有人会好奇,长得这么胖它们是不是只能够在陆地上行走,根本胖的飞不起来了?

其实不然,虽然油鸱长得肥肥胖胖却是飞行的一把好手。它们的身长大约30多公分,在鸟类之中算不上大个头,但是它们的翅膀展开之后却能接近1米。依靠着这长长的翅膀跟扇子一般的尾巴,能够轻轻松松地让肥胖的身体在空中翱翔。

不得不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油鸱也算是大自然孕育出来的独特生物了。现在,随着生活越来越好,希望印第安人能够找到更好的炼油方式,放它们一条生路,千万别整灭绝了!


全球最胖鹦鹉2019年幼鸟数量大增 或不再濒临灭绝

中新网4月17日电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17日报道,新西兰特有一种名为鸮鹦(kakapo)的鹦鹉,因为成鸟数量只剩147只,曾濒临灭绝的威胁。但由于今年孵化的幼鸟多达76只,刷新纪录,这种鹦鹉将因此不用面临灭绝的命运。

报道称,鸮鹦鹉是全世界最胖的鹦鹉,也是唯一一种不会飞的鹦鹉。几百年前,鸮鹦鹉是新西兰最常见的鸟类之一,但因森林遭到破坏、被其他动物捕食,沦落到快要绝种的地步。1977年,当时的已知鹦鹉数量仅剩18只。

新西兰因此积极采取措施,并在今年取得突破。50只母鸟当中,有49只产卵,孵出了76只雏鸟,预计可存活60只。据悉,先前繁殖季记录是,有39只幼鸟存活到学习飞行的时候。

据报道,新西兰每只鸮鹦鹉都有名字,还都配置了追踪装置,鸟巢也有远程监视设备。保育巡逻员每天都会检查雏鸟的生长情况,如果不理想,会人工喂养。据了解,目前有七只雏鸟接受人工喂食。

此外,新西兰还大量种植陆均松,能为鸮鹦鹉提供食物。新西兰鸮鹦鹉复育计划顾问迪格比(Andrew Digby)博士表示,这两年陆均松结果数量为50年来最多。

迪格比表示,鸮鹦鹉数量至少要增至500只,科学家才会考虑减少复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