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女生下半身肥胖的原因(女生下半身比较胖)

阮医生说 0
文章目录:

女性烦恼的下半身肥胖,可能是肾气虚的表现

中医将肥胖一般分为虚胖的脾虚痰湿型、饮食过量的胃火燥热型、压力导致的肝气郁结型、新陈代谢缓慢的气滞血瘀型,以及中老年代谢力下降的肾虚型

肾阳虚是下半身肥胖的罪魁祸首

关于肾虚型肥胖,因为“肾主水”,当阳气不足,肾气虚弱时,体内水分代谢功能就会变差,导致过多的湿气积存在体内,造成水肿型肥胖。虽然吃得很少,但体重还是持续上升,有些人因此会自嘲“连喝水都会胖”。

有时,肾虚型肥胖还会合并有肝虚气血不顺的情况。其特征是肤色暗沉肌肉松软四肢无力,或有失眠多梦等睡眠问题。

让许多女性烦恼的下半身肥胖,多半是肾虚造成的,尤其以肾阳虚居多。肾阳是人体的能量,能量不足了,“火力”就不够,不能消化营养,不能把废水排出去,也无法燃烧脂肪。

所以,废水和垃圾堆积在肾脏附近,就会形成腰、臀、大腿特别肥胖的体形。

如果大腿内侧的脂肪特别多,这也是肾虚的表现。因为大腿内侧是肾经通过的部位,当肾经堵塞,气血不通时,就会导致脂肪堆积在此处,走路时两腿内侧会互相摩擦,甚至造成破皮。

西医中与内分泌失调相关的疾病,在中医都归属于“肾”的疾病。发胖之所以与肾虚有关,是因为肾虚的人内分泌功能降低,肾上腺皮质激素(能促进脂肪分解,抑制其合成)分泌减少,身体的代谢功能严重失调,基础代谢率降低,造成体内热量消耗减少。

肾脏的过滤功能一旦出现问题,排不出水分,水分就会停留在腰臀部,使人腰粗、臀大。

这类人单靠饮食和运动来减肥,可能效果一般,如果过度节食,反而会导致内分泌失调更严重。

所以,要想减轻体重,必须重建体内的脏腑功能,从“补肾阳”入手,以去除体内的水湿痰浊,让身体恢复阴阳平衡,能够正常分泌激素。

在日常饮食上,要少吃冰、烤、炸等食物,以及龙眼、荔枝、榴莲等温热性水果。

耳穴疗法可减重

除了克制口腹之欲,我们还可以借助耳穴疗法来减肥。

中医认为,耳郭的形状就像一个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可以在耳朵上找到相对应的穴位。

在特定耳穴贴压耳针,可以减少饥饿感。

例如,神门穴可以安定神经,避免因紧张或情绪不安而想吃东西;“饥点”可刺激大脑的食欲中枢,抑制食欲;“脾点”能促进胃肠蠕动,使排便保持顺畅,减少腹部脂肪堆积;“胃点”有助消化、调节食欲的功效;“肾区”能固肾利水,消除下半身水肿等。

养肾小秘方吃出瘦身

有些肾虚型肥胖者食量并不大,只是因为消化缓慢而发胖,这类人只要吃对食物就有利于减重。

肾阳对于促进生理代谢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多吃补肾阳的食物,可以达到瘦身的功效。例如,羊肉、韭菜、核桃、黑豆、猪肉,以及动物的肾脏等。

另外,也可以试试下面这款“去虚热胖茶饮”,能改善虚胖及下半身水肿(尤其是小腿)的现象。

材料:车前子,黄芪,荷叶,麻黄,山楂,陈皮,甘草。

做法:将上述药材放入400毫升水中加热后,再用慢火熬煮10分钟,去渣饮用。平时当茶喝,可消水肿。失眠者需去掉麻黄。

下半身为什么容易胖?

适合人群:普通人群

久坐不动,最易引起下半身肥胖

现代人的工作形式多为坐在办公室面对着电脑,所以一坐就是一整天,回到家也不爱运动,始终保持着一个姿势看手机、看电视或者玩游戏。久坐不动,最容易引起下半身的肥胖,尤其是女性。

有的女性虽然上半身看起来很苗条,但因为久坐不动,导致下半身很胖,小腹凸起,大腿很粗,皮肤也变得松弛,没有弹性,所以坐久了,要记得及时起身活动一下,杜绝下半身肥胖。

久坐不动下半身肥胖的原因

研究调查表明,有70%的人每天坐着的时间长达7个小时以上,尤其是20~40岁的女性,更容易形成这种习惯,导致下半身肌肉下垂,臀部和腹部肥胖。

很多女性认为下半身容易变胖是因为甜食和油炸食品摄入过多,这也是一方面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由于下半身的活动太少,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加速了下半身脂肪细胞的分裂,导致下半身更容易变胖。

除此之外,体内多余的能量摄入也更容易在不活动的地方囤积,转化成脂肪堆积,导致下半身血液中的糖分增加,蛋白质凝结在一起,阻碍下半身的淋巴流动,所以下半身不仅容易肥胖,还经常伴随着皮肤的硬化,严重地影响身材的匀称和身体健康。

预防下半身肥胖的方法

要想预防下半身肥胖就要改正久坐不动的习惯,并且多活动下半身。可以多做下半身的运动,既可以锻炼下半身,也可以预防下半身的皮肤老化,让下半身多余的糖分和油脂得到消耗,正常地进行新陈代谢。

上班需要长时间对着电脑的员工也可以在空闲时间,做简单的下半身运动,缓解下半身的不适,同时预防下半身肥胖。

蹲下起立

调整姿势站直,然后缓缓下蹲,保持下蹲姿势10秒后起立,重复10次蹲下起立动作。

抬脚缩腹运动

仰卧,双腿向上伸直至与身体成90°,然后慢慢向下移,至30°左右停住,感觉腹部收缩,待到支撑不住时,再缓缓放下双腿。

平坦腹部彻底突显腰部曲线

平坦腹部

平躺地上,上半身水平伸直贴地,双腿膝盖弯曲,以脚尖点地。双手掌心朝上自然置于身体两侧。臀部不动,双脚小腿向上举成60°左右。腹部收缩,使背、臀紧贴于地,并以腹肌力量将上半身带起。

此时应该保持颈部放松,勿缩肩拱背。保持10秒后轻躺回地面即可。将上半身拉起时应尽量收缩肚脐,正确运用腹肌力量,尽可能让下背部紧贴地面,避免下背部受伤。

让大腿与臀部更窈窕紧实

后侧伸展

取站姿,面向椅背,背部挺直收小腹,双手扶着椅背,右腿向上抬起,膝盖弯曲90°。右腿慢慢向后伸出,约略感觉大腿肌肉拉紧,此动作保持5秒。连续10次动作,伸展后换左腿进行。

外侧伸展

取站姿,面向椅背,左手轻搭椅背、右手叉腰,身躯挺直收小腹,并以左腿为身体重心,右腿交叉于左腿后方。右腿抬起脚尖上钩,重心保持于左腿,上身尽量勿晃动。连续10次动作,伸展后换左腿进行。

常踮脚尖摆脱萝卜腿

腿部运动

取站姿,背部挺直收小腹,双脚打开与肩同宽,慢慢将脚尖抬起。脚掌结实踩回地面,重复该步骤。本组动作重复30次后,会感觉小腿上方和中段肌肉紧缩。这些锻炼方式非常简单。

久坐之后都可以站起来运动一下,这样的运动可以促进下半身的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增加腰臀部肌肉的弹性,有效地解决下半身肥胖的困扰。对于工作忙时间少、没有时间去健身房的人来说,这种简单的运动方式是再好不过的,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就可以收获很好的效果。

节食不运动,小心得肌少型肥胖

节食减肥对身体的损伤很大,减肥并非只是单纯的少吃或者不吃,即便是体重减轻,也很容易反弹或者带来其他疾病。

很多人不爱运动,减肥光靠节食,只关心自己体重值,只要体重正常就安心了,殊不知这种方式一不小心就会变成肌少型肥胖,一旦停止节食很容易发胖,变成易胖体质,发生糖尿病、高血压的概率和风险也比普通肥胖患者要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的耐力不足,很容易跌倒出现骨折等现象。

什么是肌少型肥胖

肌少型肥胖指的是体内的脂肪多肌肉少。据研究,人在30岁之后,体内的肌肉就会逐渐开始老化,随着肌肉的老化和减少,人体的基础代谢能力也会跟着下降,所以人在30岁之后就很容易发胖。

也很容易患糖尿病、心肌梗死和中风等疾病。肌少型肥胖无法从外表的胖瘦,或者标准体重法及体重数值来进行判断,需要采用专业的仪器对人体的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出人体肌肉和脂肪的含量,才可以进行肌少型肥胖的判断。

避免肌少型肥胖的方法

避免肌少型肥胖的方法就是避免节食,同时适当地进行运动和重量训练。过度的节食会导致体内缺乏能量,肌肉萎缩或者转化成能量。其实肌肉是人体最好的器官,对人体的好处是非常多的。

要想避免肌少型肥胖,需要合理的饮食,并且通过运动加重量训练的方式,来控制体重并且维持一定的肌肉量,这也是减肥的正确方法。

老年人更易得肌少型肥胖

老年人肌肉流失得很快,肌肉也很容易被脂肪取代,身上的肥肉多,肌肉少,从而形成肌少型肥胖。肌少型肥胖会导致老年人骨折、糖尿病的概率更高。因此,老年人不能懒于活动,要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减少肌肉的流失。

同样的体重,年轻人和老年人的身体组成比例是不同的,相同体重年轻人的脂肪率在14%左右,而老年人的脂肪含量可能只有年轻人的一半。老年人要想避免肌少型肥胖可以进行快走等有氧运动,同时在饮食上补充一些肌肉所需的蛋白质,例如肉类和肉制品等。

如何在增加肌肉的同时减少脂肪

首先在饮食方面要控制高热量食物的摄入。肥胖者本身脂肪含量较多,对高热量食物就要更加控制,保证每天热量的摄入。避免摄入油脂和糖分高的食物,这类食物的热量非常高,摄入少量就会导致热量超标,并且这类食物对减少脂肪是有很大的阻碍。

日常饮食中热量和糖分高的食物有薯片、炸鸡、油饼、可乐、巧克力、肥肉、动物皮、甜甜圈等。

多吃蔬菜和水果,这类食物中有很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还有身体所需要的膳食纤维,并且饱腹感强,也非常健康,可以有效地避免高热量的摄入。但是有些水果糖分也很高,所以可以尽量选择一些酸甜口味的水果。

蛋白质摄入量可以适当增多

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对身体非常有好处。碳水化合物可以为身体提供能量,保障身体细胞和组织的正常运转。蛋白质则可以帮助创建和修复身体,其少部分也可以水解为身体提供能量。

在增肌减脂的过程中,应该调整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比例,碳水化合物应该减少,蛋白质可以适量地增多一些。在运动的过程中如果感到疲惫,可以适当地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如果减脂效果不明显则应该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适当多吃鸡蛋、瘦肉、牛肉、牛奶、鸡胸肉等脂肪含量较低、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适当限制碳水化合物的量,例如米饭、面条、土豆、红薯等食物。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可以按4:6或5:5安排。

其次在运动方面,要先锻炼身体的大肌肉群,这类肌肉群是减脂增肌的关键部位,例如,身体的腿、背、肩、胸部。对这些部位进行肌肉训练,可以很好地增加体内肌肉的含量,也能让身体保持良好的肌肉水平。

身体各个大肌肉群都应该训练到,每周至少训练一次。在训练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大重量和小重量相结合的方式,大重量可以给肌肉更多的刺激,而小重量则可以提高肌肉的耐力,两者交替进行能够更好地增肌。

合理地安排有氧运动,帮助身体消耗更多脂肪。可以在肌肉训练之后进行有氧运动,也可以单独抽时间进行有氧运动,有氧运动的时间可以稍微长一点。肌肉含量较低的人不能做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可以进行高强度的间歇有氧运动,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下半身肥胖,脂肪增加在臀部、大腿上?当心你的雌激素过盛

【声明】本原创内容只做信息分享,不做任何医疗建议。请随意转发分享,“转载”请私信我。

下半身肥胖,脂肪增加在臀部、大腿上?这是雌激素过盛的表现,这样的体型不仅出现在女性的身上,对于成年男性来说,如果雌激素过多,也可能会导致男性胸大等女性化特征。

雌激素是一种在女性和男性性功能中都起着关键作用的激素。除了对生殖健康至关重要外,雌激素还涉及身体的许多其他系统,包括免疫、血管、神经内分泌和骨骼系统。

虽然雌激素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激素,但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健康。过多的雌激素会增加某些慢性疾病的风险,包括乳腺癌和卵巢癌,这种情况正式称为雌激素优势

那么,怎么知道雌激素过高了呢?像这种下半身肥胖、月经量大、经痛、经前症候群(PMS)等都是。最后会变怎样呢?会形成肌瘤。很多人子宫肌瘤,就是因为雌激素太高了。

有趣的是,研究表明你的饮食和生活方式都会影响你的雌激素水平。

因为饮食会影响体内雌激素的代谢和排泄,而某些饮食模式也与肥胖有关,体内脂肪过多会增加雌激素水平和疾病风险。

所以,今天逆糖计划要给大家带来的就是“饮食与雌激素水平”的关系,以及如何降低雌激素水平。

与高雌激素相关的饮食

研究表明,某些饮食模式可能会促进雌激素的优势以及与这种不平衡相关的疾病风险。

例如,许多研究发现,大量摄入红肉、加工食品、甜食、乳制品和精制谷物为特征的西式饮食模式始终与较高的雌激素水平相关。

同样,这些饮食模式与乳腺癌和肥胖症的风险增加有关。例如,对32项研究的回顾发现,富含红肉、加工肉类和甜食的西方饮食模式与14%的乳腺癌风险增加有关。[1]

同时,富含水果和蔬菜的饮食模式与风险降低 18%相关。该评论指出,风险增加可能是由于雌激素水平升高和与西式饮食相关的体脂水平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绝经后,当卵巢停止产生雌激素时,脂肪组织就会成为女性雌激素的主要来源。这就是为什么患有肥胖症的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较高,并且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的原因所在。

这意味着,如果遵循会促进体重增加和雌激素优势的饮食模式的绝经后妇女,其患乳腺癌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可能更高。

促进健康雌激素水平的饮食

研究表明,富含纤维的饮食,例如富含全谷物的饮食,可能有助于降低雌激素水平并预防某些与雌激素优势相关的癌症。

全谷物富含纤维,可减少胆固醇的吸收。鉴于胆固醇是雌激素的前体,这可能会降低血液中雌激素的循环水平。

此外,高纤维摄入量还会导致结肠中雌激素吸收减少和粪便雌激素排泄增加。这可能就是为什么研究表明,高纤维饮食与较低的雌激素水平和降低患乳腺癌的风险有关的原因所在。[2]

比如多吃十字花科类蔬菜,就能有助于平衡雌激素,像是羽衣甘蓝、花椰菜、球芽甘蓝、高丽菜等都属于十字花科类蔬菜。

但我们很多人一般都存在过度烹煮蔬菜的情况,很少有人会当做生菜吃,事实上,生菜其实更能有助于帮你去除过多的雌激素、平衡雌激素和化学物。

降低雌激素水平的技巧

总之,通过遵循有营养的饮食、进行足够的运动和减少体内多余的脂肪来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可以帮助促进健康的雌激素调节的。(但年龄和健康状况同样也会有所影响)

有助于促进健康的雌激素水平的技巧:

一些研究表明,富含纤维和全食物的饮食,如地中海饮食,低碳水饮食都与最佳雌激素水平有关,而富含红肉和加工肉类、糖果和精制谷物的饮食模式则与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关。

遵循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对于荷尔蒙健康至关重要。然而,许多其他因素也会影响激素水平,包括年龄、药物使用和某些医疗条件

所以,如果你有与激素失衡有关的问题,且已经出现一些明显的病症,除了要在饮食上找找原因,还要及时就医,咨询医生的意见。


- end -

撰文 / Rocky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1. Yunjun Xiao, Junjie Xia, Liping Li,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dietary patterns and the risk of breast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Journal List Breast Cancer Res v.21; 2019 PMC6352362.

2.Maryam S. Farvid, PhD, A. Heather Eliassen, ScD, Eunyoung Cho, ScD, et al., Dietary Fiber Intake in Young Adults and Breast Cancer Risk. Pediatrics. 2016 Mar; 137(3): e20151226.

原创不易,觉得好看

记得点个赞再走哦~

如果觉得有用,

一键“转发”让更多人看到吧~